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範佛里特彈藥量

鎖定
投入龐大的彈藥量進行密集轟炸,以達到對敵方的毀滅性打擊。
1951年朝鮮戰爭美國8月夏季攻勢中,對983高地的攻擊時,九天中僅消耗的炮彈就高達36萬發,平均每門炮每天350發,特別是在上甘嶺戰役中,美軍調集兵力6萬餘人,大炮300餘門,坦克170多輛,出動飛機3000多架次,對志願軍兩個連約3.7平方公里的陣地上,傾瀉炮彈190餘萬發,炸彈5000餘枚,戰鬥激烈程度為前所罕見,特別是炮兵火力密度,已超過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最高水平。如此驚人的彈藥消耗量被稱為範佛里特彈藥量,也就使得以後如此高的彈藥消耗量被稱為“範佛里特彈藥量”。
中文名
範佛里特彈藥量
外文名
Van Fleet Load
提出者
範佛里特
適用領域
軍事

範佛里特彈藥量火力論

詹姆斯·奧爾沃德·範佛里特中將是典型的唯火力制勝論者,極力主張以猛烈火力消滅敵方有生力量,減少己方的損失,有一次,範佛里特問參謀:打贏那一場戰役需要多少彈藥。當時,參謀告訴他一個數字,然後範佛里特説,那就打出去5倍的彈藥。
這個軍事術語背後,其實是一種加大贏面的競爭策略,把有限的資源,聚焦在特定的領域,投入壓倒性的資源。
“範佛里特彈藥量”,也是任正非常使用的一個詞語。用其話説:我們的資源和技術有限。一切都是有限的。如果把資源搞得太分散,我們就沒有辦法成功。

範佛里特彈藥量應用

美軍消耗的炮彈 美軍消耗的炮彈
在範佛里特上任前,他們每天對志願軍陣地的炮擊都在40輪以上。對於火力薄弱的志願軍來説,這可以説是一個難以想象的炮擊數量。即便如此,範佛里特上任後,居然將炮擊輪數調整上升到每天250至280輪,是原來的六七倍。有志願軍戰士説:過去打仗,炮擊還有節奏可以分辨,但美軍的炮擊就像颳風,嘩啦啦一陣接一陣。
在此前1951年夏天的戰事中,範弗利特指揮美軍對983高地攻擊,9天之內就消耗了36萬發炮彈,平均每天每門火炮發射350發。在著名的上甘嶺戰役中,美軍更是對志願軍小小的陣地傾瀉了炮彈190餘萬發,炸彈5000餘枚,幾乎是用炮彈將志願軍陣地“洗”了一遍,“範佛里特彈藥量”由此得名。 [1] 
在他的這種指導思想影響下,1951年8月夏季攻勢中,對983高地的攻擊時,九天中僅消耗的炮彈就高達36萬發,平均每門炮每天350發,也就使得以後如此高的彈藥消耗量被稱為“範佛里特彈藥量”。但在對7731高地和851高地的進攻中,損失慘重而毫無收穫,使這兩個高地被形象地稱為“血嶺”和“傷心嶺”。 [2] 

範佛里特彈藥量範佛里特中將

範佛里特中將 範佛里特中將
馬修·邦克·李奇微第八集團軍總司令一職則由詹姆斯·範佛里特中將接任,範佛里特1915年畢業於西點軍校,比李奇微還早了兩屆,他所在的這屆學員壯年之時正逢二戰,全班164人有59人成為將軍,其中包括德懷特·戴維·艾森豪威爾奧馬爾·納爾遜·布萊德雷兩位五星上將,被譽為“將軍班”,而在軍校中成績一直名列前茅的範佛里特卻是仕途坎坷,這是因為一向以知人善任而聞名的美軍陸軍參謀長馬歇爾把他當作了另一個以酗酒成性而聞名的範佛里特,據説這是喬治·卡特利特·馬歇爾在人事任免上的差錯。直到二戰後期的諾曼底登陸時,他還只是第二十九步兵師的團長,因為師長在戰鬥中指揮無方,他才被指定代理師長職務,這才顯露出他出色的軍事才華,歷任師長軍長。二戰剛結束就被派往希臘,在很短的時間裏就肅清了人數多達十萬的武裝,從而聲名鵲起。他被認為是山地戰專家,而且就像是專為戰爭而生的軍人,極富軍事才幹,只是稍微欠缺一點政治頭腦。在第八集團軍司令一職上任伊始,就以堅決有利的反擊,給剛結束抗美援朝戰爭第五次戰役中國人民志願軍來了個下馬威,但是沒有成功。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