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喬治·卡特利特·馬歇爾

鎖定
喬治·卡特利特·馬歇爾(英語:George Catlett Marshall,1880年12月31日-1959年10月16日),美國軍事家政治家外交家陸軍五星上將,第50任美國國務卿(1947年1月21日-1949年1月20日)。 [3]  [20] 
馬歇爾畢業於弗吉尼亞軍事學院,1902年至1903年和1913年至1916年曾兩次到菲律賓服役。第一次世界大戰時任美國派遣軍第一軍作戰處長。1924年至1927年任駐華美軍第15步兵團軍官。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後,歷任國防部作戰計劃處處長和副參謀長。1939年升任美國陸軍參謀長。1944年晉升為陸軍五星上將。1945年退役,一度作為特使前往中國,調停國共內戰失敗後回國。1947年出任國務卿,制定了“馬歇爾計劃”,以挽救瀕於崩潰的歐洲經濟和遏制國際共產主義運動。1949年辭職。1950年至1951年任國防部長。成為是當時美國國防和外交政策的決策人之一。 [4]  1953年獲諾貝爾和平獎。1959年在華盛頓逝世,享年79歲。葬於阿靈頓國家公墓 [10] 
馬歇爾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幫助總統羅斯福出謀劃策,作為軍界最高決策人員,主持制定和組織實施了一系列美軍和英美聯軍的重大戰略性戰役計劃 [10]  ,為美國在二戰的勝利作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任國務卿時,他是“杜魯門主義”的積極支持者和實施者,協助杜魯門拋出“希臘—土耳其援助計劃”,承認以色列,制定了“馬歇爾計劃”,又積極籌建北大西洋公約組織,使美國在軍事、外交上均處於倡議國和領導國的地位 [20]  。2006年,美國《大西洋月刊》將他評為影響美國的100位人物第63名 [27] 
全    名
喬治·卡特利特·馬歇爾(英語:George Catlett Marshall)
所處時代
近現代
民族族羣
美利堅民族
出生地
美國-賓夕法尼亞州-聯合鎮 [3] 
出生日期
1880年12月31日
逝世日期
1959年10月16日
逝世地
美國-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沃爾特·裏德陸軍醫院 [10] 
安葬地
美國-弗吉尼亞州-阿靈頓郡-阿靈頓國家公墓
主要成就
為美國製定“先歐後亞”的軍事戰略
在冷戰中推行“馬歇爾計劃”,恢復西歐各國經濟
作為陸軍參謀長,為美國在二戰的勝利作出重大貢獻
主要作品
《馬歇爾報告書》
國    籍
美國
畢業院校
弗吉尼亞軍事學院
軍    銜
陸軍五星上將

喬治·卡特利特·馬歇爾人物生平

喬治·卡特利特·馬歇爾早年經歷

1880年12月31日,馬歇爾出生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的聯合鎮 [3]  。他是家中最小的孩子,上面有一個哥哥和一個姐姐。馬歇爾的父親老馬歇爾是一家焦炭熔爐公司的董事長,在賓夕法尼亞擁有富煤礦。後因經營無方,晚年生活拮据 [7]  。馬歇爾家是美國建國初期著名法學家、政治家約翰·馬歇爾的遠親 [53] 
馬歇爾童年和少年時酷愛運動,騎車、打獵、游泳、釣魚,無所不精。學習興趣不大,成績平平。他後來承認,9歲時他便認定自己註定是“全班的劣等生”。父親對他很失望,常用柳條鞭管教他;哥哥姐姐和同伴的冷嘲熱諷,可以説是家常便飯。但這也未能使他的學習成績好起來。少年時代,馬歇爾時而嚮往海上生活,時而羨慕鐵匠行當。一次,他到鐵匠鋪玩了一天,突然心血來潮,發誓將來做個鐵匠。父親發現他這一想法後,狠狠揍了他一頓。 [7]  [10] 
老馬歇爾對軍隊情有獨鍾,希望兒子能成為軍官。他的長子以優異成績考進萊剋星頓弗吉尼亞軍事學院,卻志不在軍隊,畢業後卻改行到一家鋼鐵廠當了化學師。這時,馬歇爾一再要求父母送他到哥哥的母校弗吉尼亞軍校。他後來承認,他如此想上軍校,並非因為喜歡軍隊或想穿上軍裝出出風頭,而是因為要勝過他那個自命不凡、百般嘲笑他的哥哥。1897年9月,16歲的馬歇爾進入弗吉尼亞軍校。 [7]  [10] 
馬歇爾剛入校,便受到老生的“考驗”。老生按例讓他在地板上懸蹲10分鐘,正下方固定着一把刺刀。他剛患過傷寒,身虛體弱,沒堅持幾分鐘便坐到刀尖上,臀部受傷,血流如注。他被抬到醫務所急救,但始終未説出受傷的緣由。他的行為贏得大家的讚許,他受到尊敬,在軍校站住腳。 [10] 
馬歇爾在弗吉尼亞軍校學習期間,因為説話口音太明顯,高年級學生以“難聽的匹茲堡鼻音”令人刺耳為由處罰了他,讓他包攬了大量髒活。他後來在回憶錄中寫道,一個月刷洗的馬桶比一個清潔工一輩子刷洗的還多。 [10] 
馬歇爾簽名 馬歇爾簽名
在校期間,馬歇爾認真鑽研軍事課目(軍事課目成績優異,而其他課目成績一般),正確履行軍事職責,嚴格參加軍事訓練,重視進行戰場考察。據他的同學回憶,馬歇爾在學生時代便對軍事戰略着了迷。課餘,他經常繪聲繪色地分析地形與戰術,引起周圍同學的莫大興趣。 [7]  一年級結束時當上伍長,兩年後升為隊長。校內舉行的所有重大儀式,他都擔任學生指揮。他聲如洪鐘,面色威嚴,發號施令極具威懾力。他還是出色的橄欖球運動員。馬歇爾曾深有感慨地説:弗吉尼亞軍事學院“不但給了我與人相處的日常行動準則,而且還給了我一種軍事遺產——榮譽與自我犧牲精神”。 [10] 

喬治·卡特利特·馬歇爾初入軍旅

1901年,馬歇爾以名列第8的優異成績畢業,年底進入美國陸軍,1902年2月3日受領陸軍少尉軍銜,開赴美國駐菲律賓民都洛島的第30步兵大隊服役。行前,他於2月11日與伊麗莎白·科爾斯卡特結婚。 [7]  [19]  新娘患有心臟病,未能與他同行,留在了國內。 [10] 
這時總數達3.5萬的駐菲律賓美軍負責維持某種“和平”,戰事已緩。馬歇爾服役兩年,沒有參加戰鬥,但經歷了叢林環境和疫病的考驗。菲律賓服役期間,馬歇爾體驗到嚴明紀律和恢復控制的重要性。矜持和拘謹,似乎成了馬歇爾的獨特風格。 [10]  他的老成持重和公正無私也很受上級讚賞。 [15] 
1903年11月,馬歇爾從菲律賓服役回國,被派往俄克拉何馬地區的雷諾堡,歷任工程官、軍械官、軍需官等職務 [36]  。他在雷諾堡的出色表現受到上級注意。1905年7月,馬歇爾奉命領導歷時3個月的美國西南部荒漠地區的勘測繪圖工作,因工作出色而獲得4個月休假。 [10]  [19] 
時值美國陸軍軍部體制改革,西奧多·羅斯福總統簽署了設立陸軍參謀部的立法。為培養軍事人才(包括參謀人才),重新恢復利文沃思步兵騎兵學院(今美國陸軍指揮與參謀學院)。該院院長貝爾將軍在學院開設軍事史、戰術學、軍事衞生學、軍隊組織、武器、法律和語言學等各門課程。1906年底,馬歇爾被選進利文沃思步兵騎兵學院進修。進修學員都是上尉以上的軍官,他是唯一的少尉。 [7]  [19] 
“馬歇爾基金會”收藏的馬歇爾成績單及早年照片
“馬歇爾基金會”收藏的馬歇爾成績單及早年照片(4張)
1907年3月,馬歇爾晉升為中尉。他後來稱“晉升中尉的時候”是自己一生中最激動的時刻。同年,馬歇爾以第一名的成績獲得在陸軍參謀學院繼續深造的資格。 [7]  [19]  這時,妻子搬到利文沃思堡與他同住。但是疾病使她無法與丈夫過正常的夫妻生活,也無法生育。雖然如此,馬歇爾與妻子一直相親相愛,外人以為他們的婚姻生活完美無缺。 [10] 
1908年8月,馬歇爾留在利文沃思步兵騎兵學院工兵系任教官兩年。 [7]  此外,從1907年至1911年夏,馬歇爾曾在多個國民警衞隊部隊工作。 [36] 
1911年1月至1913年6月,先後任馬薩諸塞州民兵教官、駐阿肯色州洛根·魯茨堡的第4步兵團連長。1913年,出任菲律賓軍區司令亨特·利格特的第一副官。 [7]  [36] 
到1916年,馬歇爾已36歲,當了14年軍官,在美國14個不同的部隊服役任過職,兩赴菲律賓,兩進國民警衞隊。無論在哪裏,他都得到上級誇獎。他肯吃苦,精通兵法,足智多謀,忠誠可靠,但仍是一箇中尉。馬歇爾的上司約翰遜·哈古德在有關軍官能力的報告中寫道:“馬歇爾理應在常規軍中任准將職,推遲一天任命,軍隊和國家就遭受一天損失。”但提升軍官委員會只是在1916年的7月份晉升馬歇爾為上尉 [1]  [16]  同樣在這一年的5月,馬歇爾調任駐舊金山的西部軍區司令詹姆斯·富蘭克林·貝爾(後為陸軍參謀長)的副官。 [10]  貝爾對馬歇爾很是賞識,在調任東部軍區司令時把他帶在身邊。 [19]  [36] 
“馬歇爾基金會”收藏的馬歇爾成績單及早年照片圖冊參考資料 [23] 

喬治·卡特利特·馬歇爾一戰時期

1917年4月6日,美國向德國宣戰,站在協約國一邊參加了已延續三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塞伯特組建陸軍第1步兵師,經貝爾舉薦 [19]  ,馬歇爾被任命為參謀部臨時中校銜參謀。第1步兵師在約翰·約瑟夫·潘興的美國遠征軍編內,最先在法國登陸。5月至6月間,潘興率3000士兵赴法,協同法軍作戰,兼顧後方勤務。馬歇爾隨軍去法國。 [7]  [10] 
在法國前線,作為師參謀部參謀,他的任務是向師指揮所報告前沿陣地的情況,檢查部署和給養狀況,維持部隊士氣。他執行任務一絲不苟,大部分時間是在前沿戰壕裏,並常常獨自徒步巡視陣地。馬歇爾因在前沿陣地表現出色,博得潘興的賞識,被提升為臨時上校,並調入設在肖蒙的美國遠征軍總參謀部。 [7]  [10] 
馬歇爾雕像 馬歇爾雕像
1918年,美國遠征軍在潘興指揮下發起了坎蒂尼戰役、聖米耶爾戰役默茲—阿爾貢戰役,馬歇爾參與了這三次戰役的策劃,得到了潘興的高度讚賞。於是在這一年,潘興把馬歇爾從師參謀擢升為軍參謀,後又任命他為自己的副官。一戰期間,馬歇爾始終未能直接上前線作戰,使他引為憾事。 [7]  [10]  [36] 
1918年11月,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馬歇爾調任第8軍參謀長,執行對德佔領任務。次年5月任潘興的副官 [36]  。後隨潘興在法國、英國等地訪問,參加慶祝勝利活動。無論外出視察還是接待賓客,馬歇爾總是侍立潘興身旁,連潘興寫回憶錄,也徵求馬歇爾的意見。 [7]  [10]  [19] 

喬治·卡特利特·馬歇爾仕途沉寂

1919年在華盛頓的馬歇爾(後左三)與潘興(前左二) 1919年在華盛頓的馬歇爾(後左三)與潘興(前左二) [35]
1919年9月1日,馬歇爾隨潘興凱旋美國,其戰時臨時上校軍銜被取消,仍為上尉。他留在了潘興手下任職,在1920年7月正式晉升為少校。1921年8月,潘興出任陸軍參謀長,馬歇爾作為首席助手,隨他到華盛頓赴任。 [15]  [36] 
1923年8月,馬歇爾晉升為中校 [19]  。此年,潘興任滿離職,馬歇爾決定到野戰部隊中充實自己。1924年7月1日,他被派到美國駐中國天津(時值北洋政府統治時期)的第15步兵團,任代理團長,後改任副團長、主任參謀。在中國期間,他學會漢語。在此期間,馬歇爾實際主持全團的工作,熟悉和培養了一批有能力的軍官。他對當時軍閥混戰的中國政局進行研究後,感到束手無策,寫信對潘興説:“大國如何處理中國問題是幾乎回答不了的一個問題。” [7]  [10] 
1927年夏,馬歇爾回國。同年9月,他的妻子伊利莎白因突發心臟病去世。為了使他擺脱因喪妻引起的悲痛,上級將他調離華盛頓,前往佐治亞州的本寧堡步兵學校(美國陸軍步兵學校)當教官,直到1932年。 [15] 
馬歇爾就任後負責教學工作,他對教學方法大膽進行改革。主張授課應簡明扼要,儘量將複雜的軍事問題用三言兩語加以概括;演習要力求形象逼真;並調配最富有改革精神和工作能力的軍官擔任教官和系主任;他對學員要求也很嚴格,經常督促他們,鼓舞他們,激發他們的熱情;注意考察和了解每一個學員,並用“小黑皮本”記下能力突出而有發展前途的軍官,後又逐步建立了一個學員檔案,把他認為有才華的青年軍官都一一記在上面。當時在本寧堡的教官和學員中,有160人受到馬歇爾的賞識,他們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都成為美國陸軍的骨幹,其中許多人立下了赫赫戰功,被晉升為將官,如:奧馬爾·納爾遜·布萊德雷(兵器系主任)、約瑟夫·沃倫·史迪威(戰術系主任)、約瑟夫·柯林斯考特尼·希克斯·霍奇斯馬修·邦克·李奇微等。這些從步校出來的出類拔萃的將領都把自己日後得以攀上高峯歸功於馬歇爾。可以説,馬歇爾在訓練軍官方面所做的工作,對美國後來的軍事影響顯然是很大的。 [10] 
1930年10月15日,同凱瑟琳結婚。 [19] 
1932年7月,陸軍參謀長道格拉斯·麥克阿瑟將馬歇爾調到佐治亞州斯克雷文堡,任第8步兵團中校營長。一年後任南卡羅來納州穆爾特里堡駐軍司令(團長),主要負責南部17個州的地方資源養護隊的管理工作,收容大危機時期的廣大失業青年。 [10]  [19]  [36] 
1933年9月,晉升上校。11月,被任命為伊利諾伊州國民警衞隊(第33師)高級教官。一般觀點認為,加入國民警衞隊即遠離了正規作戰部隊,因此該任命可以説葬送了他的前途。後在潘興等人的幫助下,馬歇爾才回到正軌。 [10]  [15]  [36] 

喬治·卡特利特·馬歇爾二戰參謀長

  • 時來運轉
1938年的馬歇爾准將 1938年的馬歇爾准將
20世紀30年代中期,馬林·克雷格主持美國陸軍參謀部後,馬歇爾的軍職步步高昇。1936年8月,55歲的馬歇爾由中校正式晉升為准將 [36]  。9月,任第3步兵師第5旅旅長。1938年7月,被任命為陸軍助理參謀長兼作戰計劃部部長。鑑於歐戰在即,潘興親自謁見富蘭克林·羅斯福總統,把馬歇爾作為“參謀長的料子”推薦給他。當年10月,馬歇爾任陸軍副參謀長。1939年5月至6月,任駐巴西軍事代表團團長。7月,克雷格退休,馬歇爾代理陸軍參謀長。 [7]  [9]  [19]  [36] 
1939年9月1日,德軍入侵波蘭。同日,羅斯福總統決定越過比馬歇爾資深的20位少將和4位準將,任命其為美國陸軍參謀長,並正式授予他少將軍銜,暫領上將軍銜。馬歇爾由此成為美國曆史上第二位沒有進過西點軍校而擔任陸軍參謀長的將軍。他上任的第3天(9月3日),英、法對德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 [7]  [10] 
  • 大戰之初
馬歇爾任美國陸軍參謀長後,歐戰局勢日趨緊急。1940年6月,法國淪陷,英倫三島朝不保夕。此時,美國沒有馬上參戰。國內有人主張全力避免戰爭,有人主張積極參戰。馬歇爾認為,無論願意與否,美國必然要捲入戰爭。而他作為陸軍參謀長,積極備戰更是責無旁貸。於是,馬歇爾決定擴充美國軍備,在必要時出兵援助西歐國家。經與陸軍部長亨利·劉易斯·史汀生商議後,馬歇爾採取兩項措施:一是國民警衞隊服現役,二是全國實行義務兵役制。歐戰初期,美國只有20多萬軍隊,僅相當於葡萄牙的規模。到戰爭結束,美國軍隊已達830萬,成為世界上規模龐大、裝備先進的一支軍隊。 [7]  [10] 
1941年12月8日,日本襲擊珍珠港(參見詞條珍珠港戰役),太平洋戰爭爆發。隨後,美國對德、日宣戰,正式參加第二次世界大戰。這時,馬歇爾的注意力已從國內擴充軍備轉向組織盟國聯合作戰。美、英成立了參謀長聯合委員會,總部設在華盛頓。馬歇爾以美國陸軍參謀長身份參加該委員會。在戰時,他未能上前線直接指揮戰鬥,留駐華盛頓,擔負組織盟國聯合作戰的任務。 [7] 
馬歇爾需要精力充沛、年富力強的軍官填補空缺。他利用自己的檔案搜尋人才,發掘了德懷特·戴維·艾森豪威爾喬治·巴頓等軍界新星。 [10] 
  • 火炬計劃
主詞條:北非登陸戰役
1942年初,美英兩國商定在北非登陸,打擊德軍。馬歇爾為這次代號為“火炬”的戰役進行了積極準備。他指派艾森豪威爾出任盟國北非遠征軍總司令,全權指揮這次戰役。他與艾森豪威爾商議,選中巴頓指揮美軍特遣隊在卡薩布蘭卡附近登陸。同時,他還把布萊德雷推薦給艾森豪威爾。 [10] 
同年7月下旬,美英兩國聯合參謀長委員會開始在倫敦擬定“火炬”作戰的具體方案。經過長時間的爭論,並在羅斯福和英國首相温斯頓·丘吉爾的干預下,於9月20日達成一項折衷方案,確定在摩洛哥的卡薩布蘭卡和阿爾及利亞的奧蘭阿爾及爾3處同時登陸。登陸日期最後定於11月8日。 [10] 
英美盟軍按期於11月8日天始實施“火炬”登陸作戰計劃登陸成功。經5個月的激戰,盟軍於1943年4月9日集中優勢兵力發起總攻。英軍第8集團軍自南向北進行突擊,美英聯軍自西向東發動進攻,經過18天的戰鬥,分別攻佔了突尼斯城比塞大港。被擠壓在這一地域的25萬德意軍隊走投無路,只得投降(參見詞條突尼斯戰役)。至此,德意在北非的部隊全部被肅清,非洲戰場的戰事以美英的最後勝利而結束。 [10] 
  • 登陸西西里
主詞條:西西里戰役
美英盟軍在北非登陸之後,美英兩國便開始考慮下一個主要戰略行動方向了。1943年1月14日至24日,羅斯福與丘吉爾率兩國軍事首腦在卡薩布蘭卡舉行會議,商討軍事戰略問題。馬歇爾從軍事着眼,考慮具體的歐洲戰略,極力主張橫渡英吉利海峽,從法國北部攻入歐洲大陸。但丘吉爾卻從政治方面考慮,主張從歐洲“柔軟的下腹部”——巴爾幹半島開刀,通過匈牙利直插維也納,最後在德國西北平原與德軍作戰,以便達到既阻止蘇聯向東歐、中歐進軍,又保證歐戰勝利的目的。 [7]  會議未能就此作出決定,實際是將進攻西歐的計劃推遲實施。會議最後選定意大利南部的西西里島登陸為作戰目標。 [10] 
1943年7月10日,盟軍在西西里實施登陸,8月中旬佔領全島。隨即向意大利本土進軍,很快進逼羅馬,在納粹控制的歐洲取得立足點。 [10] 
  • 霸王行動
主詞條:諾曼底登陸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馬歇爾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馬歇爾(3張)
為了推行美國的歐洲戰略,馬歇爾多次飛赴倫敦,與丘吉爾磋商。憑藉美國的實力,他終於使英方同意諾曼底登陸方案。1943年12月,羅斯福、丘吉爾和蘇聯領導人約瑟夫·斯大林德黑蘭會議上最終商定,於1944年5月由美英軍隊在法國北部諾曼底地區登陸。這次登陸戰役的代號定為“霸王”。 [7]  人們普遍認為,指揮“霸王”戰役的盟軍最高司令一職非馬歇爾莫屬。馬歇爾已是眾望所歸的人。此時,美國陸軍的步兵和航空隊同時活躍在世界的六大戰場,戰線極長,但是由於馬歇爾在華盛頓指揮得力,對各路人馬的狀況、需求、配備和軍務緩急瞭如指掌,應付自如,協調有致,為美軍的不斷勝利創造了良好條件。 [10] 
為表彰馬歇爾的功績,美國眾議院和羅斯福總統曾打算特設陸軍元帥一銜授予他。但被馬歇爾拒絕了。 [10] 
馬歇爾本人也想指揮歐洲戰役。1943年秋,同盟國首腦在魁北克會議上一致同意他擔任這一職務,這使他非常高興。但羅斯福回華盛頓後,卻無限地延長了馬歇爾的陸軍參謀長的任期。 [10] 
羅斯福讓馬歇爾指揮歐洲戰役的決心本是十分堅定的。他在給潘興的一封信中説:“我們準備讓他指揮的是這次戰爭中最大的作戰行動。我認為他將擔負的乃是歐洲戰場的全部指揮任務,而不僅僅關係到某一地區。此外,英國三軍參謀部將同他就一切事宜進行磋商。再者,我認為如果不給喬治一個親臨前線統兵作戰的機會就太不公平了……我所能做出的最好的解釋是,我想讓喬治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潘興……”然而,身卧病榻的潘興在給總統的信中説:“……我們在打着一場全球性戰爭,離結束之日尚遠,因此要由最成熟的軍官擔任參謀長一職,以便明智地把握戰略方向。明達的軍界人士一致認為,馬歇爾將軍正是這樣一位軍官。假若把他調往某個地區作戰,則無論這個戰場看上去如何重要,都將使我們因為失去這樣一位深諳戰略、任何其他人擔任參謀長都無法同他相比……”羅斯福同意了潘興的看法,把馬歇爾留在了陸軍參謀長的位置上。 [7]  [9]  [10] 
1943年底,羅斯福任命艾森豪威爾為盟軍歐洲最高司令,指揮“霸王”戰役。事先,羅斯福徵求了馬歇爾的意見。儘管馬歇爾內心深感遺憾,但是他認為這應該是總統決定的事情。他沒有利用自己的權力和各種機會為自己作任何活動。可以説是他自願放棄了他的永久抱負,把最高司令的職務交給了艾森豪威爾,並一如既往地支持艾森豪威爾。 [10] 
馬歇爾第一次當選《時代》週刊年度人物(1944年) 馬歇爾第一次當選《時代》週刊年度人物(1944年)
1944年1月3日,美國《時代》週刊的封面上赫然登載出馬歇爾的照片。週刊選他為“本年新聞人物”,稱他為“祖國的託管者”,“不可或缺的人”。 [10] 
馬歇爾作為美陸軍參謀長,既需協調解決美軍多軍種之間以及政府與軍隊之間的一些問題。又需協調妥善處理好美軍與盟國軍隊的關係,工作比較繁雜,但他能通觀全局,處置適度,因而頗獲好評。 [10] 
馬歇爾清楚看到,在抗擊德國和日本法西斯的戰爭中,美軍並非孤軍奮戰,他必須倚重、倚靠甚至倚賴友軍,才能取得最後的勝利。在歐洲戰場上,他始終要求艾森豪威爾遵循他的指示,打敗德軍,贏得勝利,同友軍保持良好的關係。1944年6月6日,美英軍隊在諾曼底登陸後,美軍將領認為英軍最高指揮官蒙哥馬利一心想唱主角,因而對他十分不滿,雙方矛盾重重。馬歇爾不斷提醒盟國歐洲遠征軍最高司令艾森豪威爾説,將軍們都容易變得“虛榮自負”,絕不要忘記,“蒙哥馬利可説是英國唯一的英雄”,可不要和他找麻煩。 [10] 
在對德作戰的最後階段,一些美軍將領要求搶在蘇軍之前攻佔柏林,丘吉爾和蒙哥馬利也堅決反對放棄柏林,認為這等於西方把宣傳上的一個大勝利白白丟掉。但是馬歇爾頂住了這股壓力。在他看來,放棄柏林完全是一種軍事決策。在羅斯福剛剛去世,杜魯門總統剛剛上任之際,他必須以軍人的方式進行思考,作出這種符合軍事邏輯的決策,由蘇軍攻佔柏林。 [10] 
  • 功成身退
1944年12月16日,馬歇爾晉升為陸軍五星上將 [7]  [36] 
馬歇爾(右)與杜魯門(中) 馬歇爾(右)與杜魯門(中)
1945年2月,馬歇爾先後參加了馬耳他會議雅爾塔會議,會議通過了艾森豪威爾提出的戰勝德國的計劃,並批准了這一作戰計劃,還要求太平洋盟軍攻佔硫磺島沖繩島。5月8日,納粹德國投降。7月,馬歇爾又參加了波茨坦會議。這次會議決定英國增加對日作戰兵力,蘇聯對日作戰,美國則向日本投擲原子彈,結束亞洲戰事。8月15日,日本天皇宣佈無條件投降。美軍佔領了日本。9月2日,在停泊於東京灣的美國“密蘇里”號戰列艦上舉行了日本投降簽字的儀式。在此年的8月20日,年近65週歲馬歇爾給杜魯門寫信,要求卸任,並提名由艾森豪威爾繼任參謀長。杜魯門考慮了一些時候,接受了馬歇爾的辭呈。11月,杜魯門在白宮為馬歇爾舉行了告別儀式,在他佩戴的軍功章旁邊添上一簇橡樹葉章。杜魯門親自宣讀了嘉獎令:“在這場就規模和恐怖程度而言都是史無前例的戰爭中,數百萬美國公民曾為祖國立下了殊勳,而五星上將喬治·卡·馬歇爾奉獻的則是勝利……他的品格、作為、效率鼓舞了全軍、全國、全世界。美國之得有明日,實有賴於馬歇爾和千百萬人民。他於世間將軍行列中卓立前茅。”隨後,馬歇爾正式退役。 [4]  [7]  [10] 

喬治·卡特利特·馬歇爾失敗的調處

主詞條:馬歇爾調處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美國在中國一面執行扶蔣反共政策,一面又力圖避免中國發生大規模內戰和直接捲入中國內戰,希望通過調停國共政爭,實現一個統一強大的中國,從而作為遏制蘇聯在遠東影響的戰略手段。為了停止國共內戰,實現美國主導下的中國統一,杜魯門決定派遣剛剛退休的馬歇爾為駐華特使,完成這一使命。 [11] 
有關馬歇爾出使中國的政事安排,杜魯門日後在《杜魯門回憶錄》中曾這樣寫道:“中國現在看來是被引向更麻煩的境地去了。我們不能派遣軍隊之類來保證蔣介石的優勢。我們唯一能做的一件事就是發揮我們最大的影響來制止內戰。而擔任此項工作的人必須具有獨一無二的資格和極高超的才幹……可是我想不出一個比他(馬歇爾)更適合的人來擔任出使中國的艱鉅任務”,“我試圖通過馬歇爾來實現的解決辦法,就是要使蔣介石不需要美國全面的軍事幹涉而可以拯救他自己的唯一的辦法”。 [20] 
馬歇爾在中國
馬歇爾在中國(3張)
1945年12月20日,馬歇爾飛抵上海,開始“調處”國民黨與共產黨的關係。12月21日,他到達南京,會見了蔣介石,12月23日會見中共駐重慶代表周恩來葉劍英等。馬歇爾告訴蔣介石,不要指望美國的軍事和經濟援助用於內戰,美國不會捲入中國的內戰。中共向馬歇爾提出,希望停止內戰,建立聯合政府,並通過即將召開的政治協商會議加以確立。馬歇爾的本意是希望蔣介石讓出一部分政權,換取共產黨交槍入閣,達到不戰而降中共的目的。 [11] 
調處初期,各方曾取得一些成果,張羣、周恩來、馬歇爾三人小組於1946年1月10日達成《關於停止國內衝突的命令和聲明》的協定,國共雙方分別下達了停戰令,稍後又在北平(今中國北京)設立了軍事調處執行部。另外,2月25日,又組成了改組中國軍隊的委員會,由馬歇爾擔任該委員會的顧問,擬定了國共雙方按5:1共同裁減軍隊的方案,即制定了《關於軍隊整編及統編中共部隊為國軍之基本方案》。2月底,馬歇爾在向杜魯門報告的電文中説:“事情是進行得比較順利的”,“政治協商會議看來已在走向通往民主改革之路,整軍的協定看來也已不遠了”。 [11]  [20] 
在進行“調處”的時期中,馬歇爾想方設法加強美國在華的控制權。3月19日在馬歇爾的策劃下成立了美國駐華軍事顧問團。這個機構協助國民黨軍隊進犯解放區,並積極訓練和裝備國民黨軍隊,供給蔣介石以大量的軍火和其他作戰物資。在美國的政治支持、經濟援助、軍事扶持的基礎上,蔣介石有恃無恐地在東北大舉進攻中共軍隊。7月,全面內戰(參見詞條解放戰爭)爆發。7至9月,馬歇爾八上廬山,勸蔣介石重開談判,但蔣介石堅持要打內戰。8月10日,馬歇爾和美國駐國民黨中國大使司徒雷登發表聯合聲明,宣佈“調處”失敗。10月,國民黨軍隊攻佔中共在華北的重要政治中心張家口。11月,蔣介石又悍然召開所謂“國民大會”,完全關閉談判大門。在與蔣介石簽訂了諸如“中美友好通商條約”等一系列密約之後,馬歇爾於1947年1月7日奉召回國。29日,美國宣佈退出軍事調處執行部,調處以失敗告終。 [2]  [11]  [20] 

喬治·卡特利特·馬歇爾活躍政壇

  • 兩載國務卿
1947年的馬歇爾(前排右三)與布萊德雷(前排右二)等 1947年的馬歇爾(前排右三)與布萊德雷(前排右二)等 [24]
1947年1月18日,杜魯門總統任命馬歇爾為美國第50任國務卿。21日馬歇爾宣誓就職,28日從陸軍退役 [22]  。3月至4月,出席在蘇聯莫斯科舉行的盟軍外交部長理事會(Council of Allied Foreign Ministers)第五次會議。6月,他在哈佛大學畢業典禮的演講中提“援助歐洲經濟復興的計劃,其後美國政府據以制定“歐洲復興方案”,一般被稱為“馬歇爾計劃 [4]  [5-6]  。8月至9月,出席在巴西里約熱內盧舉行的美洲國家維護大陸和平與安全會議在他擔任國務卿期間,還提出“希臘—土耳其援助計劃”,支持“猶太復國主義”,承認以色列,並促成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建立。 [3]  [20]  [36] 
1949年1月,因健康狀況不佳,馬歇爾辭去國務卿職務。3月1日,恢復現役 [22]  。卸任之後,他曾任美國戰役紀念碑委員會主席(1949年1月至1959年10月)、美國紅十字會會長(1949年9月至1950年9月)等職 [8]  [19]  [21]  [36] 
  • 短暫的國防部長任期
1950年9月,馬歇爾又被杜魯門任命為國防部長。 [8] 
朝鮮戰爭爆發後,馬歇爾因珍珠港事件而遭到非議。參議員約瑟夫·雷芒德·麥卡錫等人説他與羅斯福同謀,不使駐守在珍珠港的駐軍官兵知悉日本奇襲該港口,指責他在戰略上一貫實行親蘇路線;説他出賣了中國國民黨的蔣介石。不過有許多人認為這些指責是不當的。 [20]  在麥卡錫的攻擊下,馬歇爾於1951年9月辭職。 [8] 
  • 卸任公職後的政治活動
1951年後,馬歇爾是陸軍現役將軍中級別最高者,可向政府提供自己的建議。 [3] 
1952年,馬歇爾被授予總統自由勳章 [20] 
1953年夏,馬歇爾代表艾森豪威爾總統率美國代表團出席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的加冕大典。同年12月,赴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接受諾貝爾和平獎,以褒獎他任國務卿期間實施復興歐洲計劃的業績。 [3]  [19] 

喬治·卡特利特·馬歇爾安然逝世

就在1953年參加完諾貝爾和平獎頒獎之後,馬歇爾的身體開始一蹶不振。 [20] 
馬歇爾墓 馬歇爾墓
1959年,因長期身患流感,馬歇爾的健康狀況開始惡化。10月16日傍晚,馬歇爾在華盛頓的沃爾特·裏德陸軍醫院病逝,享年79歲。 [3-4]  [8]  安葬時,全美國舉哀一日。馬歇爾留有遺言:“簡葬我,一如軍中忠誠為國之尋常將士。切忌鋪張。典式毋盛。追悼會宜簡,到場只限親屬,尤須悄然為之。”遵照其遺囑,在弗吉尼亞州的邁爾堡舉行的馬歇爾葬禮極其簡樸。當馬歇爾的遺體在波托馬克河西岸的阿靈頓國家公墓入土時,一名士兵吹響安息號,而自發前來的老部下們則肅立致敬。 [10]  墓碑上寫着:“這裏長眠着一位誠實的人。” [20]  碑首的五顆星象徵其五星上將的軍銜。墓碑的背面列出了馬歇爾的職務:“美國陸軍參謀長、國務卿、美國紅十字會主席、國防部長。”

喬治·卡特利特·馬歇爾主要影響

喬治·卡特利特·馬歇爾參謀長任內

  • 制訂戰略
約1949年的馬歇爾畫像 約1949年的馬歇爾畫像 [31]
馬歇爾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長時間擔任陸軍參謀長職務。在他的領導下,美國陸軍從一支三十萬人裝備較差的兵力擴充到世界上最龐大的裝備最精良的軍隊。在“二戰”結束時,美國已有八百多萬人服役。馬歇爾是作出戰略決策的參謀長聯席會議的成員,參預了歐洲戰略的決策,起草有關戰爭全局的戰略和具體作戰的諮文,從而對盟軍在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軍事戰略產生了不可忽視的影響。 [9] 
馬歇爾多次陪同羅斯福和杜魯門出席重大的軍事外交會議,或參加一些決定戰爭進程和後果的重要會議,如1941年8月的大西洋會議、1941年12月至1942年1月的阿卡迪亞會議、1942年4月至7月在英國進行的關於開闢第二戰場問題的討論、1943年1月的卡薩布蘭卡會議、1943年8月的魁北克會議、1943年11月至12月的德黑蘭會議、1944年6月出訪諾曼底灘頭陣地並訪問英國、1945年2月的馬耳他會議雅爾塔會議,以及1945年7月至8月的波茨坦會議 [9]  [36] 
  • 薦拔人才
馬歇爾是二戰中戰爭後勤的組織者,又善於人事安排。他的軍事觀點的基本信條之一便是應該派軍官去完成最適合他做的任務,而不要考慮他的個人感情以及他在當下位置上多麼有用。在任美國陸軍參謀長期間,馬歇爾把一批他認為有軍事才能的軍官提拔到重要崗位。日軍偷襲珍珠港後,馬歇爾把當時名不見經傳的艾森豪威爾召回華盛頓,請他擔任參謀部作戰計劃處處長。1942年6月,歐洲戰區正式成立後,馬歇爾又將該戰區司令的重任託付艾森豪威爾。他向羅斯福推薦麥克阿瑟任西南太平洋戰區美軍司令。本寧堡步兵學校出身的布萊德雷也因馬歇爾的大力提攜,而在諾曼底登陸後指揮美國第12集團軍。由於馬歇爾清楚認識到喬治·巴頓進行裝甲戰的膽識,就任命他指揮第3集團軍在法國北部擴大戰果。而在緬甸—印度戰區,他保舉史迪威任該戰區的美軍司令。 [7]  [9] 

喬治·卡特利特·馬歇爾國務卿任內

  • 提出歐洲復興計劃
馬歇爾出任國務卿後的第一件大事,便是拋出“馬歇爾計劃”(又稱“歐洲經濟重建計劃”或“歐洲復興計劃”)。1947年2月21日,英國政府發表“1947年經濟概覽”白皮書,承認1946年英國財政赤字超過原先估計的3.28億英鎊,達到4.5億英鎊;並示意,由於財政狀況愈益惡化,英國政府正在考慮:削減海外開支,即退出佔領德國、退出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不再參加國際復興開發銀行,並將施行嚴格的貿易控制等。面對歐洲出現的這一緊急形勢,馬歇爾試圖設計出一種“拯救”歐洲經濟的計劃。他認為如果能夠使歐洲國家把歐洲的經濟問題看作一個整體而不是不相關聯的各個國家的問題,而實行互相合作,那麼美國的“援助”將更為有效,同時恢復後的歐洲力量也更能持久。經過深思熟慮和反覆醖釀,馬歇爾在1947年6月登上哈佛大學的講台,發表了一篇舉世矚目的演講。 [20]  他説:
我們的政策不是反對任何國家或任何主義,而是反對飢餓、貧窮、冒險和混亂。我們的政策的目的應該是恢復世界上行之有效的經濟制度,從而使自由制度賴以存在的政治和社會條件能夠出現。……任何願意完成復興工作的政府,都將得到美國政府的充分合作……歐洲各國必須就形勢的需要和自己將承擔什麼義務取得一定程度的協議。……歐洲必須首先提出倡議。關於美國的任務,應該在擬定一項周密計劃時給予友好的協助……。 [20] 
於是,馬歇爾計劃問世。對於這一計劃的構思者馬歇爾來説,它大大地提高和鞏固了馬歇爾在美國軍界、政界的地位,並且也因此獲得了最大的榮譽。1948年4月2日,美國國會通過了“1948年對外援助法”,次日,杜魯門正式簽署了這個法案,馬歇爾計劃正式付諸執行。 [20] 
“歐洲經濟重建計劃”海報 “歐洲經濟重建計劃”海報 [10]
馬歇爾計劃是美國控制西歐經濟和美蘇冷戰在經濟上的表現。即用美援貸款和贈予來挽救瀕於“破產”和“絕望”的歐、亞兩洲。從1948年4月到1952年6月底,美國共撥款援助歐洲131.9億美元,受援國要接受美國的經濟監督。到1951年底,美國政府宣佈計劃提前結束。 [12]  [20] 
馬歇爾計劃實施期間,西歐國家的國民生產總值增長25%,工業產量比戰前上升35%,農業產量比戰前提高10%。馬歇爾計劃是戰後美國對外經濟技術援助最成功的計劃,是美國壟斷資本利用援助,拉攏西歐盟國、抗衡蘇聯、抑制西歐人民革命運動、爭奪西歐市場的重要手段,它為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和歐洲經濟共同體的建立奠定了基礎,對西歐的聯合和經濟的恢復起了促進作用。西歐國家的團結合作的開始和加強,為美國進一步在西歐建立政治軍事集團創造了條件。同時,馬歇爾計劃緩和了美國國內即將發生的經濟危機。通過馬歇爾計劃,美國打開了西歐市場的大門,美國的商品和資本象潮水一般湧向西歐。並且,美國以經濟滲透開始,以經濟援助為手段加強了對西歐各國的控制,它使美國有了一個更加穩定的勢力範圍,它真正為美國稱霸世界的全球戰略服務。 [12-13] 
  • 處理巴勒斯坦問題
馬歇爾國務卿任內的第二件大事是處理巴勒斯坦問題。1947年底至1948年初,由來已久的猶太人阿拉伯人的矛盾日益激化,杜魯門和馬歇爾一致認為,一旦巴勒斯坦發生糾紛,美國是不可能派遣軍隊到那裏去的,必須有可靠的代理者維持巴勒斯坦的安定秩序。再者,在這個地區還有着中東的石油資源問題。於是,在美國的堅持下,聯合國安理會在1947年11月29日通過了“巴勒斯坦分治決議”。規定在巴勒斯坦建立阿拉伯國家和猶太國家。馬歇爾為此也進行了協調各方關係的活動,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國在巴勒斯坦建立,當天美國就正式承認了以色列。馬歇爾對猶太復國主義者也表示了支持。在當時,這些舉動曾被譽為“拯救了兩個民族”,但人為的分治給巴勒斯坦帶來的是長期的混亂。15日,以色列猶太復國主義就對阿拉伯國家發動了第一次中東戰爭 [20] 
  • 籌建北大西洋公約組織
在處理了中東事務以後,馬歇爾又轉而着手處理歐洲問題。經過杜魯門、馬歇爾、迪安·艾奇遜與英國外交大臣歐內斯特·貝文的共同商議,以及各方的奔走醖釀,他們拋出了“共同防禦援助計劃”,決定建立一個歐洲軍事同盟。1949年4月4日,美國、加拿大、英國、法國等12國在華盛頓簽署《北大西洋公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就此誕生。 [20] 

喬治·卡特利特·馬歇爾國防部長任內

馬歇爾 馬歇爾 [3]
任國防部長期間,馬歇爾反對只重機械力量忽略人力的説法,主張人力物力必須兼而有之。他認為:必須深入敵境,殲滅敵人,毀壞其軍事根據地,並消滅其生產機構,戰事方能結束。他雖然重視海、空軍,但特別強調陸軍的決定作用。他説:“任何關於我們只用機器而不用地面部隊就可以打仗的想法,在我看來都是毫無理由的。” [8] 
馬歇爾力主美國實行軍國主義化,他認為美國軍事力量的最大弱點在於陸軍兵員不足,因而特別強調實行普遍軍訓的重要性,他在1951年春向國會提出的“普遍軍役軍訓計劃”,就是企圖通過後備陸軍兵力的組織和訓練,達到平時既可以不負擔大量的軍費,又可以隨時取得大量陸軍兵力的目的。 [8] 
在軍需生產方面,馬歇爾力主擴大軍需生產的潛力,飛機坦克在平時不要生產過剩,而是要加強生產設備,以便在必要的時候,能“在24小時內開動全部生產能力”。馬歇爾還提出用經濟侵略與外交力量相結合,達到美國對外軍事擴張的目標。他提出,通過對外工業、貿易、財政和貨幣,控制擴張目標國,再由經濟的控制達到政治的支配,並逐步使其成為美國的附庸。 [8] 

喬治·卡特利特·馬歇爾歷史評價

早在1916年,猶他州道格拉斯堡的指揮官約翰遜·哈古德便在《馬歇爾工作能力報告》中説:“據我判斷,陸軍中像他這樣具備指揮一個師的才能的軍官不足5個。” [17] 
馬歇爾 馬歇爾 [3]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作家塞瓦賴德在一次著名的廣播講話中説:“這支捍衞自由的偉大軍隊是世界上體魄最強壯,穿着最漂亮,伙食最好,待遇最高的軍隊。它之所以具備今天的組織、訓練、裝備水準,絕非出於偶然。它是一座豐碑,展示着喬治·馬歇爾的天賦和無窮的精力,幾近超凡的遠見卓識及領導才能。這樣一位軍人是不需要元帥杖的。” [10] 
英國百慕大總督夫人瑪麗·伯利在1945年春天給馬歇爾的信中説:“你前往歐洲途經百慕大時,我們曾一道進餐。記得我當時想,你會加速勝利的到來,這使我對一切都充滿了信心。你一定收到過許多類似的信,但是我還是要向你表示祝賀,祝賀傑出的陸軍取得的輝煌戰果。我還要説,我們極為欽佩陸軍的締造者和指揮者,我們完全認為他替我們贏得了渴望已久的勝利。我還有千萬句讚美的話要説……。” [10] 
英國首相温斯頓·丘吉爾稱讚馬歇爾是“勝利的組織者”,並在納粹德國覆滅後給馬歇爾寫了一封信,對他在這場戰爭中所做的貢獻給予了高度讚揚:“你之所以能夠統率這支浩蕩大軍,絕非偶然。是你,受命於危難,起而創建這支軍隊,組織這支軍隊,激勵這支軍隊。由於你領導有方,不消多日,部隊就建立起來,日臻完善,終於橫掃法德全境。你不僅創建了野戰大軍及輔助部隊,還造就了大批指揮人才,他們駕馭現代化兵種和軍團的龐大有機體,迂迴轉戰,以無比的速度調遣運動,幾乎是哪裏需要,哪裏就湧現出這樣的指揮官……在這些殫精竭慮的歲月中,我對您英勇精神和宏偉魄力始終懷有飲佩之情;正是您這種精神的魄力,使得您共渡艱危的戰友們獲得真正的慰藉,而我切望自己能被公認為您的這些戰友之一。” [14]  [18] 
在馬歇爾的葬儀上,已經卸任總統的哈里·S·杜魯門説:“他是我們這一時代偉人中的偉人,我衷心地希望,當我跨入另外一個世界,馬歇爾能收留我當他的部下,從而我得以努力報答他為我們所做的一切。” [8] 
英國曆史學家倫納德·莫斯利:“喬治·卡特里特·馬歇爾將軍,就其從軍、務政和為人之道而言,對於不肯盲從的現代美國人來説,都是格格不入的了。……然而這也正是馬歇爾出類拔萃之處:無論是個人私事還是國家大事,他從不説謊。他是一位高超絕倫的談判家,也是一名才華橫溢的演説家。他在同象羅斯福、斯大林、丘吉爾以及杜魯門和艾森豪威爾這樣一些個性最倔強、政治上最機敏和最難周旋的人交往中,能夠應付自如。他機智,能以理服人,且富有魅力,不少有名的美貌婦女都發現他的魅方迷人。” [18] 
英國曆史學家大衞·梅森《二戰名人錄》:“馬歇爾將軍無疑是歷史上最偉大的後勤組織者。在他的領導下,美國陸軍從一支三十萬人裝備較差的兵力擴充到世界上最龐大的裝備最精良的軍隊。……他是個態度冷漠甚至難以理解的人.但他又是一位性格堅決而又通情達理,可以信賴的同事,不管本國的還是盟軍的將領都這樣認為。由於喬治·馬歇爾將軍從未在‘二戰’大規模陸地戰場上擔任要職,所以他不像一些指揮地面作戰的名聲顯赫的將軍那樣光輝耀眼。然而他對盟軍在‘二戰’中取得勝利卻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貢獻。” [9] 

喬治·卡特利特·馬歇爾人物榮譽

喬治·卡特利特·馬歇爾軍銜

等級
授予時間
1902年2月2日
美國陸軍少尉
1907年3月7日
美國陸軍中尉
1916年7月1日
美國陸軍上尉
1917年8月5日
(戰時臨時授銜)
1918年1月5日
美國國民警衞隊中校
(戰時臨時授銜)
1918年8月27日
美國國民警衞隊上校
(戰時臨時授銜)
1920年6月30日
(恢復永久軍銜)
美國正規軍上尉
1920年7月1日
美國正規軍少校
1923年8月21日
美國正規軍中校
1933年9月1日
美國正規軍上校
1936年8月
美國正規軍准將
1939年9月1日
美國正規軍少將
美國陸軍上將
1944年12月16日
(1946年4月11日成為永久軍銜)
以上內容參考來源 [7]  [10]  [36] 

喬治·卡特利特·馬歇爾勳章

授予時間
名稱
授予國家
優秀步槍射手徽章 [23] 
美利堅合眾國
菲律賓戰役獎章 [22] 
墨西哥邊境服務獎章 [22] 
海外服役條
1919年
第一次世界大戰勝利獎章(帶5個獎章扣) [30] 
1920年2月
美國國防服務獎章 [22] 
1941年
德國佔領獎章 [22] 
1941年12月7日
美國本土作戰獎章(第一位獲得者)
1945年11月26日
陸軍傑出服役勳章(帶1簇橡葉) [28] 
亞洲-太平洋戰役獎章 [22] 
歐洲-非洲-中東戰役獎章(帶2個服役之星)
1952年
巴斯勳章(騎士大十字級) [22] 
伊麗莎白二世女王加冕勳章 [22] 
1919年
法國榮譽軍團勳章(軍官勳位) [33] 
法蘭西共和國
1945年
法國榮譽軍團勳章(大十字騎士勳位) [33] 
——
1914-1918年戰爭十字勳章 [22] 
1946年3月7日
中華民國
軍事功績勳章(大十字級)
巴西合眾國
(今巴西聯邦共和國)
軍事功績勳章(大十字級) [22] 
智利共和國
博亞卡勳章(大十字級) [22] 
軍事功績勳章(一級) [22] 
古巴共和國
Order of Abdon Calderón(一級) [22] 
喬治一世勳章(大十字級) [22] 
太陽勳章(大軍官勳位) [22] 
蘇沃洛夫勳章(一級) [22] 
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
奧蘭治-拿騷勳章(大十字級) [22] 
荷蘭王國
聖莫里斯和聖拉撒路勳章(大十字級) [22] 
意大利王冠勳章(大十字級) [22] 
Ouissam Alaouite勳章(大十字級) [22] 
摩洛哥王國
利比里亞共和國百年紀念獎章 [22] 
銀質勇敢獎章 [22] 
團結勳章(二級) [22] 
巴拿馬共和國

喬治·卡特利特·馬歇爾學位

時間
地點
學校
學位
1934年
指揮與參謀學院
哲學博士 [23] 
1939年
科學博士 [22] 
1940年
賓夕法尼亞軍事學院
軍事科學博士 [22] 
1941年
法學博士
1942年
軍事科學博士 [22] 
1947年
美國紐約州
法學博士 [20]  [22]  [24-25] 
美國羅德島州
加拿大魁北克省
美國賓夕法尼亞州
英國倫敦
英國牛津郡
民法博士 [26] 

喬治·卡特利特·馬歇爾其它

馬歇爾第一次當選《時代》週刊年度人物(1947年) 馬歇爾第一次當選《時代》週刊年度人物(1947年)
馬歇爾兩次成為《時代》週刊的封面人物(1944年1月3日 [10]  、1947年)。
1953年,馬歇爾獲得諾貝爾和平獎,以表彰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對歐洲經濟復興的貢獻以及他促進世界和平與理解的努力。 [3] 
2006年,美國《大西洋月刊》將馬歇爾評為影響美國的100位人物第63名。 [27] 

喬治·卡特利特·馬歇爾軼事典故

喬治·卡特利特·馬歇爾謙遜為人

  • 不寫回憶錄
馬歇爾從來沒有想過要寫自傳。他曾回絕了《星期六晚郵報》出資一百萬美元請他講述自己的一生的邀請。這種態度在戰時的將軍和戰後的政治家中是罕見的。他説,自己不想重提在他手下工作過的將軍們和政治家們的錯誤以及他們所捲入的醜聞,使他們感到難堪(英國曆史學家倫納德·莫斯利認為,馬歇爾此舉可能也是為了避免他個人生活中有關他的前妻、繼子以及與同事和其他知名人士關係的暴露)。 [18] 
  • 軍銜問題
1946年的陸軍五星上將馬歇爾 1946年的陸軍五星上將馬歇爾
有一種廣為流傳的説法認為,在1943年,美國國會鑑於馬歇爾卓越的功勳,同意授予馬歇爾美國曆史上從未有過的最高軍銜“陸軍元帥”。馬歇爾堅決反對,他的公開理由是如果稱他“Field marshal Marshall”(馬歇爾元帥),後兩個字發音相同,聽起來很彆扭。其實真正的原因是這將使他的軍銜高於當時已病倒的潘興陸軍“特級上將”。馬歇爾認為潘興才是美國當代最偉大的軍人,自己又多受潘興提拔和力薦之恩,馬歇爾不願使他最崇敬的老將軍的地位和感情受到傷害。1938年春,馬歇爾前往病榻前探望潘興。安慰生病的潘興:“美國只有您有資格獲四星上將,絕不可能再有另一個人!”馬歇爾拒絕當元帥後,為了表示對他的敬意,美軍從此不再設元帥軍銜。 [10]  [34] 

喬治·卡特利特·馬歇爾知人善任

馬歇爾有一本黑色皮筆記本,上面記着一些有才華和培養前途的壯年軍官的名字。第3集團參謀長艾森豪威爾上校的名字便在其中。根據艾森豪威爾上校在路易斯安那州的演習中的出眾表現,馬歇爾建議予以破格提拔,擔任陸軍作戰計劃處長,艾森豪威爾後來回憶説:“馬歇爾親自給參謀長聯席會議寫報告,請求把我提升為少將,他説他在美國陸軍中創立的作戰處並不真正是一個參謀位置。他説我是一個指揮官,因為我做的工作是調兵遣將等等。此後不久,他決定派我去英國,當他派我去那裏時,他給我加了一顆星,接着又是加了一顆星”。在大戰中,馬歇爾全力支持艾森豪威爾全權指揮作戰,使這位歐洲盟軍最高統帥創造了一系列佳績。 [10] 
畢業於西點軍校喬治·巴頓在馬歇爾的檔案上也榜上有名。馬歇爾在筆記薄裏巴頓名字後面寫有三句話:“他能帶領部隊赴湯蹈火”“但要用一根繩子緊緊套住他的脖子”“一有裝甲部隊,就交給他指揮”。1941年馬歇爾讓他指揮了一個裝甲軍團。後來巴頓帶兵打仗,屢立戰功。 [10] 
曾在本寧堡兵步學校當過馬歇爾下屬的奧馬爾·納爾遜·布萊德雷也是馬歇爾大膽啓用的一名高級軍官。布萊德雷在歐洲中專顯示出傑出的指揮和外交才能,戰後獲五星上將軍銜並出任參謀長,被公認為美國有史以來最有才幹的領導人之一。此外,還有一大批優秀軍官在馬歇爾的大力提拔使用下大入異彩。例如,中校參謀軍官馬克.韋恩.克拉克在大戰前被馬歇爾破格提升為四星上將,指揮一個集團軍。在二戰期間,馬歇爾作為陸軍參謀長和羅斯福總統的主要助手,領導並且組織了多次重大戰役,參加了每一次的盟國首腦會議,為奪取大路的勝利而竭盡全力。 [10] 

喬治·卡特利特·馬歇爾人際關係

馬歇爾的父親老馬歇爾,曾是焦炭熔爐公司的董事長,後因經營無方,晚年生活拮据;母親是勞拉·艾米麗(孃家姓“布拉德福德”)·馬歇爾。馬歇爾是三個兄弟姐妹中最小的一個。 [7]  [50] 
馬歇爾的原配妻子是伊麗莎白·科爾斯·卡特,1902年2月11日二人成婚,1927年9月15日伊麗莎白病逝。到1930年10月,馬歇爾又與凱瑟琳·布朗結婚。 [7]  [10]  [36] 
馬歇爾與兩任妻子均沒有生育子嗣。但凱瑟琳·布朗(1882-1976)在與前夫克利夫頓·史蒂文森·布朗(律師,1928年被刺殺)的婚姻中生有二子一女。他們在1930年後成為了馬歇爾的繼子、繼女。其中一位繼子Allen Tupper Brown,陸軍中尉,1944年在意大利陣亡 [52]  ;另一個繼子Clifton Stevenson Brown Jr.(1914-1952),少校。他的繼女Molly Brown Winn,嫁給了曾為馬歇爾助手的詹姆斯·朱利葉斯·温恩上校 [51] 

喬治·卡特利特·馬歇爾主要作品

馬歇爾的著作有《馬歇爾報告書》等。 [4] 

喬治·卡特利特·馬歇爾後世紀念

喬治·卡特利特·馬歇爾墓葬

馬歇爾墓位於美國弗吉尼亞阿靈頓國家公墓中。 [7] 

喬治·卡特利特·馬歇爾其它

美國有許多以馬歇爾命名的地標建築、機構及艦艇:
  1. 喬治·C·馬歇爾基金會(位於美國弗吉尼亞軍事研究院)。 [37] 
  2. 喬治·C·馬歇爾號核潛艇(美國海軍 [38] 
  3. 馬歇爾太空飛行中心(位於美國阿拉巴馬州亨次維) [39] 
  4. 喬治·馬歇爾高中(位於美國弗吉尼亞州福爾斯徹奇 [40] 
  5. 馬歇爾獎學金(由英國外交和聯邦事務部提供資金,紀念“馬歇爾計劃”中美國的幫助) [41] 
  6. 喬治·C·馬歇爾歐洲安全研究中心(由美國和德國國防部共同組織,位於德國巴伐利亞州加爾米施-帕滕基興 [42] 
  7. 喬治·C·馬歇爾禮堂(位於美國陸軍指揮與參謀學院 [23] 
  8. 喬治·C·馬歇爾獎(美國陸軍指揮與參謀學院) [23] 
  9. 喬治·C·馬歇爾演講廳(位於美國陸軍指揮與參謀學院) [23] 

喬治·卡特利特·馬歇爾影視形象

時間
劇名
飾演者
1977年
1980年
1995年
杜魯門
1998年
2001年
珍珠港
2009年
Donald Eugene McCoy [43] 
2023年
威爾·羅伯茨 [49] 
參考資料
  • 1.    人物特稿:獲得最高軍銜的參謀軍官——馬歇爾  .新浪軍事.2002-12-31[引用日期2012-09-08]
  • 2.    李景田 主編.《中國共產黨歷史大辭典(1921一2011) 》人物卷.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11-04:112
  • 3.    George C. Marshall | Biography, Facts, & Marshall Plan  .Britannica[引用日期2021-12-30]
  • 4.    顧德如 主編.中外軍事人物辭典:長征出版社,1990-05:474
  • 5.    [美]約翰·馬克·法拉格 著;王晨 譯.合眾存異 美國人的歷史 第7版: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18-03:726
  • 6.    [美]傑瑞·馬克漢姆.美國金融史 第2卷 從J.P.摩根到機構投資者 1900-1970:中國金融出版社,2018-05:293
  • 7.    朱庭光 主編;朱希淦,梅偉強 本冊主編.外國曆史名人傳·現代部分 下冊(“馬歇爾”條目撰寫者為竺培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重慶出版社,1983:258-264
  • 8.    白雲濤 主編.洋人在中國 西方使者:山西人民出版社,2005-05:213
  • 9.    [英]梅森 著;李申 譯.經典戰史回眸 二戰名人錄:武漢大學出版社,2015-07:162-163
  • 10.    祁長松 主編.美國名將全傳 上.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07:349-368
  • 11.    馬歇爾調處  .中國社會科學詞條庫[引用日期2023-08-06]
  • 12.    馬歇爾計劃  .中國社會科學詞條庫[引用日期2023-08-06]
  • 13.    鄧昌雄 編.馬歇爾小傳:廣東旅遊出版社,1997-10:90
  • 14.    [英]莫斯利 著;蔣愷等 譯.馬歇爾:解放軍出版社,1987-10:367-368
  • 15.    劉漢全等 編譯.第二次世界大戰功勳名將: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5-09:120-123
  • 16.    [英]莫斯利 著;蔣愷等 譯.馬歇爾:解放軍出版社,1987-10:42
  • 17.    《諾貝爾獎講演全集》編譯委員會 編譯.諾貝爾獎講演全集 和平卷 I: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10:940
  • 18.    [英]莫斯利 著;蔣愷等 譯.馬歇爾:解放軍出版社,1987-10:前言第3-6頁
  • 19.    [英]莫斯利 著;蔣愷等 譯.馬歇爾:解放軍出版社,1987-10:571-573
  • 20.    劉文濤 主編.美國曆屆國務卿傳(“馬歇爾”部分作者為沈泓).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93-10:322-331
  • 21.    "Marshall Is Named Head Of Battle Monuments". The New York Times. 6 February 1949. p. 6.
  • 22.    George Catlett Marshall: A Chronology. Lexington, VA: George C. Marshall Foundation. 2014. p. 5–6.
  • 23.    “The hardest work I ever did in my life.”  .The George C. Marshall Foundation(喬治·C·馬歇爾基金會)[引用日期2024-03-04]
  • 24.    70 years ago, a Harvard Commencement speech outlined the Marshall Plan, and calmed a continent  .Harvard Gazette[引用日期2024-03-04]
  • 25.    Three Scotches Aboard at Amherst  .The George C. Marshall Foundation(喬治·C·馬歇爾基金會)[引用日期2024-03-04]
  • 26.    Marshall, George C. (George Catlett), 1880-1959. The papers of George Catlett Marshall. Baltimore, Maryland: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2013. p. 270-271.
  • 27.    龔東風.影響美國的100位人物[J].博覽羣書,2007(11):14-23.
  • 28.    Marshall and the Distinguished Service Medal  .The George C. Marshall Foundation[引用日期2024-03-23]
  • 29.    Marshall’s Silver Star  .The George C. Marshall Foundation[引用日期2024-03-23]
  • 30.    George C. Marshall  .National Portrait Gallery[引用日期2024-03-23]
  • 31.    George C. Marshall  .National Portrait Gallery[引用日期2024-03-23]
  • 32.    中國台灣“國史館”檔案史料查詢:盟軍抗戰有功人員勛獎,016《國民政府令馬歇爾等四百七十九員給予青天白日勛章及雲麾勛章》(典藏號:001-035100-00103-016)
  • 33.    Marshall and Medals  .The George C. Marshall Foundation[引用日期2024-03-23]
  • 34.    張軍營,王羣 編.名將人生(引文參考[美]&韋文《馬歇爾拒當元帥》):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08:186
  • 35.    Gen. J. J. Pershing and Staff. Group showing Gen. J. J. Pershing and Staff standing on State, War, and Navy Building steps. Washington, D.C  .National Archives NextGen Catalog[引用日期2024-03-25]
  • 36.    Timeline  .The George C. Marshall Foundation[引用日期2024-03-25]
  • 37.    [美]馬克·C·卡恩斯,[美]約翰·A·加勒迪 著;吳金平等 譯.美國通史 第12版:山東畫報出版社,2008-09:642
  • 38.    [美]埃德温·格雷 著.深海災難:海潮出版社,2016-11:255
  • 39.    [美]小戴維·P.比林頓(David P.Billington,Jr.) 著;計宏亮,安達,王傳聲,王玉婷,魏敬和 譯.思維決定創新 20世紀改變美國的工程思想:中國出版集團 中譯出版社,2022-06:141
  • 40.    温憲 著.撕裂的美國 一位常駐美國記者的深度觀察:人民日報出版社,2022-08:46
  • 41.    吳樂奕,孫馭 編著.美國50所最佳大學: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04:474
  • 42.    馬增軍,耿衞,王淨,李丹濃 編譯.美國陸軍開源情報手冊:知遠戰略與防務研究所,2016:59
  • 43.    建國大業(參見01:56:43左右)  .電影網[引用日期2024-03-25]
  • 44.    麥克阿瑟傳 (1977)  .Mtime時光網[引用日期2024-03-25]
  • 45.    杜魯門 (1995)  .Mtime時光網[引用日期2024-03-25]
  • 46.    Enola Gay: The Men, the Mission, the Atomic Bomb  .Mtime時光網[引用日期2024-03-25]
  • 47.    拯救大兵瑞恩 (1998)  .Mtime時光網[引用日期2024-03-25]
  • 48.    珍珠港 (2001)  .Mtime時光網[引用日期2024-03-25]
  • 49.    奧本海默 (2023)  .Mtime時光網[引用日期2024-03-25]
  • 50.    Jeffers, H. Paul; Axelrod, Alan (2010). Marshall: Lessons in Leadership.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p. 6–8, 10, 12.
  • 51.    Waddell, Charles L. (21 February 1997). "Senate Joint Resolution No. 410: On the Death of Molly Brown Winn". LIS: Virginia's Legislative Information System. Richmond, VA: Senate of Virginia. p. 1.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12 September 2021. Retrieved 8 April 2021.
  • 52.    Marshall and Allen Tupper Brown  .The George C. Marshall Foundation[引用日期2024-03-25]
  • 53.    Higginbotham, Don (1985). George Washington and the American Military Tradition. Athens, GA: University of Georgia Press, p. 106.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