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第三十二品應化非真分

鎖定
《第三十二品應化非真分》出自佛教重要經典《金剛經》。總之一切“有為法”即一切紅塵萬象,如夢幻,如泡影,如露水,如閃電,都是轉瞬即逝,也就是標目所謂“應化非真”。菩薩和佛並不是神,而是每一個覺悟了的人。所以對佛的莊嚴身相也要破除,所謂不可以身相見如來。《金剛經》的方法是旋立旋破,講究“掃除”,從各個角度打破人的執著心,闡明萬法皆空。同時強調不能因此執著於“空”和“無”,因為執著於空和無就使空和無成了一種新的“有”,這就着了“空相”。
作品名稱
第三十二品應化非真分
作    者
相傳為釋迦牟尼講述,阿難記錄
作品出處
金剛經
文學體裁
散文
譯    者
鳩摩羅什
玄奘

第三十二品應化非真分作品原文

須菩提,若有人以滿無量阿僧祗世界七寶,持用佈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發菩提心①者,持於此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人演説,其福勝彼。云何為人演説?不取於相,如如不動②。”“何以故?”“一切有為法③,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④。”佛説是經已,長老須菩提,及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⑤,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聞佛所説,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1] 

第三十二品應化非真分作品註釋

①菩提心:菩提舊譯為道,新譯為覺,就是覺悟的意思。菩提心就是萌生了向佛覺悟的心思、念頭。
②如如不動:佛教術語,指達到了覺悟的境界。
③有為法:有所作為就有因緣結果,佛教認為這樣就永遠牽連不絕,無法覺悟,所以有為法就是指紅塵世界的一切思想感情言語行為。
④如是觀:像這樣看。
⑤優婆塞、優婆夷:梵語,指在家修行的居士,男的叫優婆塞,女的叫優婆夷。 [1] 

第三十二品應化非真分作品譯文

須菩提,如果有人,以充滿無量數世界的七寶來佈施。又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發心上求佛果,下化眾生的話,實踐此經,甚至只用四句偈語來實踐、讀誦,為他人演説,他的福德勝過七寶佈施。那麼,如何為他人演説呢?應無所住而演説,如如而不動。因為任何一切可以證取,可以説明的都是有為法,而有為法都如同夢幻泡影,本來不可取不可説,又如同水露,如同閃電,雖然呈現過,瞬間消失,不可取不可説,應作如是觀。佛説是經已,長老須菩提,及諸比丘、比丘尼、男居士、女居士、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等,聽佛所説,大家都很歡喜,並且信受奉行。 [1] 

第三十二品應化非真分作品評析

梁代昭明太子把最後一品標題“應化非真”。佛説法四十九年,但在金剛經上卻説沒有説一個字。這個法不可説,説的都不是,因為説的都會住於法相,開口就不對。這個道理我們大家都曉得,大家閉起眼睛一想就懂,可是自己心裏的思想,所想的東西,或一作事,開口一講出來,就變成兩回事了。譬如上街想買隻手表,如果人家問你要什麼手錶?自己連畫出來都不對,與你心裏所想的完全兩樣。為什麼許多人文章寫不好?儘管你思想很美麗,一下筆寫文章,就不是你原來那個美麗的思想了,結果自己越看越不對。文章是文章,思想是思想,反正不對!其次,思想筆桿與説話速度不配合,思想來得快,尤其是聰明的人,思想來的更快,一秒鐘同時好幾件事情已經瞭解了,寫出來的話,一秒鐘思想寫出來,起碼要五六分錢。這五六分鐘裏有多少秒,又加上多少思想,最後都搞亂了。所以佛説的,他那個真正的佛法,他説他沒有説,不可説,説的就不是,一開口就不是它了。那麼不開口怎麼懂它呢?所以只好拈花微笑。心理的思想與言語是兩條路。 [2] 
四句偈等,等者,等於半偈,或一句也。四句為一偈,兩句為半偈。經中常言,半偈即可證道。若下文所説不取於相,如如不動半偈,苟能信受奉行,直趨寶所矣。何況全偈,何況全經。持於此經之持,謂持取也。與下文受持義別。受持句,自利也。演説句,利他也。如法受持,則能悟入無生,施不住相,其福便已勝彼。況更為人演説此經,以行不住相之法施乎。蓋此經開章即説度無邊眾生入無餘涅槃,今為人演説此經,即是以無餘涅槃法佈施。豈彼七寶佈施所能及。開章又説佈施不住相。則聞此不住相之説者,其佈施豈止以滿無量數世界之七寶佈施而已。總之,弘揚此經,便是紹隆佛種。眾生獲益,不可思議。其福勝彼財施,更何待言。經旨重在流通無上法寶,故下文專約演説言。且明得云何演説,自明得云何受持。説一邊,即攝兩邊矣。 [3] 
此經義趣,甚深甚廣。前雲一切諸佛從此經出。是則經中所説,皆為成佛之法也。其深可知。又云: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是則經中所説,一切佛法,皆莫能外也。其廣可知。則欲為人演説,若不得扼要之方,非大而無當,即散而無歸。聞者難獲法益矣。故示以經義之扼要處。即向下之二句一偈是也。可見此二句一偈乃本經之要旨,亦即一切佛法之要旨,千經萬論中,所説之性修理事,此二句一偈,包括盡之矣。 [3] 
抑有進者。表面是開示云何演説,骨裏則是開示云何受持也。何以言之?蓋如是演説,必先能如是受持。不然,豈能演説乎。且為人演説正欲人如是受持也,當如是領會也。由是觀之。不取於相如如不動兩句經文,其義藴深廣也明矣。今當逐層剖而出之。 [3] 
圓覺經曰:“一切諸眾生,無始幻無明,皆從諸如來,圓覺心建立。猶如虛空華,依空而有相,空華若覆滅,虛空本不動。”諸如來圓覺心,是説佛與眾生同具之本性。在眾生分上名曰如來藏者,是也。蓋此句是約聖凡共説,非單約佛邊説也。猶如虛空花,依空而有相。喻眾生自無始來,以不覺故,依本來空寂之性,而幻成無明之相也。由此可知無明不過本性中緣起之幻相,猶如空中之花耳。空中本無花也,則性中本無無明也,明矣。空花若覆滅,虛空本不動。喻無明若滅,性本不動。本不動者,是言當其現有無明之時,此性原未嘗動。當知尋常所言心動,乃無明動耳。由此更可瞭然但能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之本性,當下便現,之理矣。又可知取捨正由無明,而無明本是幻相。然則不取於相,當下便如如不動者。因無有取捨,無明已遣故也。是故學人當於不取即無住上,痛下功夫。不然,雖欲不取,不可得也。 [3] 
研究了佛經,説金剛經是説空的,你早就錯得一塌糊塗了,它沒有告訴你一點是空的,它只告訴你“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夢幻泡影是叫你不要執着,不住,並沒有叫你空不空。你如果説空是沒有,金剛經説:‘於法不説斷滅相’,説一個空就是斷滅相,同唯物的斷見思想是一樣的,那是錯的。當夢幻來的時候,夢幻是真,當夢幻過去了,夢幻是不存在的;但是夢幻再來的時候,它又儼然是真的一樣。只要認識清楚,現在都在夢幻中,此心不住,要在夢幻中不取於相,如如不動,重點在這裏。 [4] 
當你在夢中時要不着夢之相;當你做官的時候,不要被官相困住了;當你做生意的時候,不要被鈔票困住了;當你要兒女的時候,這個叫爸爸,那個叫媽媽,不要被兒女騙住了;要不住於相,如如不動,一切如夢幻泡影。下面,‘如露亦如電’,早晨的露水也是很短暫的,很偶然的湊合在一起,是因緣聚會,緣起性空。因為性空,才能生緣起,所以説如露亦如電。你説閃電是沒有嗎?最好不要碰,碰到它會觸電,但是它閃一下就沒有了。 [4] 
很多人唸完金剛經,木魚一放,嘆口氣:唉!一切都是空的。告訴你吧!一切是有;不過“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是方法,你應該這樣去認識清楚,認識清楚以後怎麼樣呢?“不住於相,如如不動”。這才是真正學佛。所以,有許多年輕人打坐,有些境界發生,以為着魔了。沒有什麼魔不魔!都是你唯心作用,自生法相。你能不取於相,魔也是佛;着相了,佛也是魔。所以,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就是最好的説明,佛講到這裏,金剛經全部圓滿。 [5] 
“有為法”不能執著,“無為法”也不能執著。所以經文中也有不少對“無為法”的破除,所謂不住“非相”,不住“斷滅相”。這就是所謂不沉頑空,不墮偏枯,不落兩邊。這樣,佛教特別是其中的禪宗,既説萬法皆空,但又並不完全否定現實,説萬法都是變動不居的,但萬法還是存在的,因此又強調要獲得覺悟不能離開現實的一切瑣細事故,説一切煩惱皆是菩提,一切世法皆是佛法,説平常心是道,吃飯穿衣就是修行。用今天的話來説,就是覺悟了道理後要從自己做起,從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做起,從現在做起。 [1] 

第三十二品應化非真分出處簡介

《金剛經》是佛教重要經典。根據不同譯本,全名略有不同,鳩摩羅什所譯全名為《金剛般若(bōrě)波羅蜜經》,唐玄奘譯本則為《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梵文Vajracchedika-prajñāpāramitā-sūtra。《金剛經》傳入中國後,自東晉唐朝共有六個譯本,以鳩摩羅什所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最為流行(5176字或5180字)。唐玄奘譯本,《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共8208字,為鳩摩羅什譯本的一個重要補充。其他譯本則流傳不廣。 [6]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