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第三個五年計劃

鎖定
五年計劃,是中國國民經濟計劃的重要部分,屬長期計劃。主要是對國家重大建設項目生產力分佈和國民經濟重要比例關係等作出規劃,為國民經濟發展遠景規定目標和方向。
第三個五年計劃:中華人民共和國1966—1970年的國民經濟發展計劃。簡稱“三五”計劃。“三五”計劃從1964年初開始研究和編制,指導思想經歷了由“解決吃穿用”到“以戰備為中心”的變化,從準備大打、早打出發,積極備戰,把國防建設放在第一位,加快“三線”建設。
中文名
第三個五年計劃
外文名
The third five-year plan
簡    稱
三五計劃
意    義
工業交通和農業的長期規劃會議
發生時間
1966~1970年

第三個五年計劃實施背景

第三個五年計劃海報
第三個五年計劃海報(2張)
國際上,如果説20世紀50年代中國的周邊環境還算安寧的話,那麼這種安定的局面從50年代末期就開始被打破了。60年代初期,國際空間驟然變冷,中國的周邊環境日趨惡化。60年代中期,國際空間冷到“冰點”,局部戰爭爆發的次數不斷呈上升趨勢,中國面臨四面受敵的危險。中國在60年代連續面臨中蘇關係惡化,美國發動越南戰爭與中印邊界爭端的挑戰,導致經濟建設不得不考慮戰備的需要。
在國內,“三五”計劃的實施貫穿“文化大革命”的前半期,國家的工作重心開始由經濟建設向政治運動轉變,經濟建設受到文化大革命的衝擊,呈現出跌宕起伏的狀態。可以説,無論是國際環境還是國內環境,“三五”計劃實施過程中都遇到了相當大的困難。

第三個五年計劃制定實施

“三五”計劃從1964年初開始研究和編制。1964年5月,由國家計委提出,經中央工作會議討論並原則同意了《第三個五年計劃(1966-1970年)的初步設想》。但之後,依據中共中央提出的“備戰、備荒、為人民”的戰略方針,1965年9月初,國家計委重新草擬了《關於第三個五年計劃安排情況的彙報提綱》,明確提出:“三五”計劃必須立足於戰爭,從準備大打、早打出發,積極備戰,把國防建設放在第一位,加快“三線”建設。
“三五”計劃的具體任務是:把國防建設放在第一位,加快三線建設,逐步改變工業佈局;發展農業,逐步改善人民生活。強調國防建設,加快三線建設是“三五”計劃實施的重要特徵。 [1] 

第三個五年計劃成績評價

從實施結果來看,“三五”計劃完成情況並不理想,完成率只有36%,但基本完成率達72%,完成百分數的均值為104%。在“三五”彙報提綱提出的第二年,就爆發了“文化大革命”。雖然指標本身制定得相對穩妥,但最後一年的1970年,為了完成計劃,經濟建設又掀起了一場“大躍進”。“三五”計劃時期我國國民經濟增長速度較快,但同樣經歷了大起大落。工農業總產值增長率為9.6%,完成計劃數的164%;工業總產值增長率為11.7%,完成計劃數146%。與此同時,國民經濟的增長也經歷了第一年的上升和隨後兩年的全面下滑,到最後兩年增長又呈現劇烈波動的局面。但是另一方面,三線建設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改變了過去的工業佈局,內地工業產值的比重上升,當然三線建設也存在投入巨大和效益偏低等問題。這一時期國防科技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突破,成功進行了我國第一顆氫彈爆炸試驗,發射了第一顆科學試驗衞星。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