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穩健性

(統計學術語)

鎖定
穩健性原是統計學中的一個專門術語,20世紀70年代初開始在控制理論的研究中流行起來,用以表徵控制系統對特性或參數擾動的不敏感性。穩健性給經濟管理、金融決策等方面的研究人員展現了工程領域是如何對模型誤設、決策的穩健性等基本的定性敍述進行定量刻畫的;它同時也告訴自動化和信號處理等領域的研究人員,在系統的可檢測性等基本要求得不到滿足時,怎樣才能設計出好的決策規則。這種不同學科領域之間的實質性交融,是推動科學和技術發展的重要途徑。
中文名
穩健性
外文名
robustness
時    期
20世紀50年代
屬    性
數理統計學的一個方面
應用領域
經濟管理、金融決策
學    科
統計學

穩健性定義

穩健性一詞第一次出現在Box (1953)的文章中,這篇文章檢驗了均值和方差的假設,指出方差對偏離正態性的檢驗是不穩健的,均值的檢驗是穩健的。同時Box指出:研究穩健性標準是最重要的。術語“穩健性”並沒有被官方正式的質量團體定義,但卻被認為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特性。在文獻中,許多研究者早已討論了這一問題,每個人都針對自己的領域提出了定義,在同一個領域內也可能變化。有幾個穩健性的傳統定義:
(1)對實驗條件微小的改變的抵抗能力,僅在實驗室操作者或設備之間轉換時可能發生;
(2)一個分析過程的穩健性是對參數中的變異轉換時可能發生;
(3)一個分析過程的穩健性是對參數中的變異保持不受影響的能力的一種測量,並指出在正常應用條件下其可靠性即穩健性評價了一個方法抵抗在正常應用條件下變化的能力;
(4)一個過程的穩健性是指過程生產出具有一致性的良好產品的能力,在不可控的製造條件下對改變具有最小效應;
(5)一個方法的穩健性是在實驗條件下對給出小的有意的變異所觀察到的效應的水平,因而,穩健性應該視為在分析程序中所應用的實驗優化的一個特性;
(6)在多元情況下,穩健性被視為模型的預測能力對外部因子(環境、設備以及抽樣條件的變異)變化的敏感性;
(7)隨着時間的變化產品所具有的穩定性;
(8)穩健性是在所研究的優化域附近響應曲面上的信息特徵;
(9)穩健性的概念是模型在小的擾動下保持穩定的能力;
(10)Box從統計上給出了穩健的含義:即使過程在所基於的假設違背的條件下,仍能給出好的結果;統計分析的穩健性指的是優化設計對不符合規格的模型的敏感性,將穩健性作為對離羣值估計的敏感性度量,因而穩健性出現在統計中提高了對離羣值估計的抵抗能力;模型的穩健性指的是對統計假設(線性、正態、獨立)不符合的非敏感性。 [1] 

穩健性穩健性原則

概述
穩健性原則企業會計核算中運用的一項重要原則,《企業會計制度》和已發佈的具體會計準則充分體現了這一原則。穩健性原則又稱謹慎性原則,是指在處理企業不確定的經濟業務時,應持謹慎的態度。也就是説,凡是可以預見的損失和費用都應予以記錄和確認,而沒有十足把握的收入則不能予以確認和入帳。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不可避免地會遇到風險,實施謹慎原則,就能在風險實際發生之前化解風險,並防範風險,有利於企業做出正確的經營決策,有利於保護所有者和債權人的利益、提高企業在市場上的競爭力。 [2] 
穩健性原則存在的前提條件
會計不確定性是指在一種或幾種情況和處境下的最終結果是得利或損失,只有在發生或沒發生一個或幾個不確定的未來事項時,才能加以確認的會計信息
在我們現在的社會中,由於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經濟的飛速發展,信息的傳播速度也越來越快,致使會計領域中信息的不確定性問題也越來越複雜。但會計不確定性問題產生的原因可以歸納為兩個,一個是外因即由於會計系統外部環境的不斷變化而產生的會計信息的不確定性如企業的承諾,以及與銀行有關的資金借貸往來等信用,信用作為企業經營中一種必要的融通工具和交易保障,它是企業會計不確定性產生的一個重要原因;由於企業在外幣業務中匯兑期限的不同而發生的匯兑損益,企業無形資產的攤銷,合同生效的長短等也都會引起企業資產因時間的關係而不斷的變化;企業在生產經營中,為了謀取超額的經濟利益,就必然會存在着一定的風險性,由於這種風險性的存在,企業的會計信息中也就自然的存在着一種不確定性;另外,企業的生存與發展總是和社會,環境分不開的,那麼會計信息就一定會受到税率例率、物價變動指數、通貨膨脹等因素的影響,而使企業的資產不斷髮生變化。另一個原因為內因,即指由於會計系統內部的信息加工過程中存在的不確定性問題而引起的會計信息的不確定性,如在會計人員的確認,計量、記錄和報告中,因自身業務水平或職業道德素質的限制,而使企業的會計信息不斷的發生變化。總之,會計的不確定性所直接針對的就是會計信息的質量,會計信息的質量高低決定着會計不確定性的必然存在。
“不確定性這一普遍約束因素已經成為穩健主義這個傳統會計概念的依據,如一般所述,穩健主義概念不是會計上的一種假設,也不是一種約束因素,但在運用上,它卻作為展示那些可能不怎麼可靠和相關的數據的一種約束因素。”穩健性原則是人們對會計不確定性的一種必然反應。會計是經濟、技術與人結合的產物,會計不確定性的存在,就意味着風險的存在,存在着風險人們就自然會採取措施,尋找一種穩健的方法來回避風險,保護自己。會計工作中的穩健性原則就是人們所採取的一種方法。例如,面對會計工作中的不確定性,財產託管人,審計人員和投資者出於減輕受託責任,減輕審計責任,以及避免或減輕投資風險和進行正確合理的決策不同目的,他們要求會計信息的披露必須採取穩健性原則。 [2] 

穩健性穩健性檢驗

穩健性檢驗考察的是評價方法和指標解釋能力的強壯性,也就是當改變某些參數時,評價方法和指標是否仍然對評價結果保持一個比較一致、穩定的解釋。通俗些,就是改變某個特定的參數,進行重複的實驗,來觀察實證結果是否隨着參數設定的改變而發生變化,如果改變參數設定以後,結果發現符號和顯著性發生了改變,説明不是穩健性的,需要尋找問題的所在。
一般根據自己文章的具體情況選擇穩健性檢驗:
1. 從數據出發,根據不同的標準調整分類,檢驗結果是否依然顯著;
2. 從變量出發,從其他的變量替換,如:公司size可以用total assets衡量,也可以用total sales衡量;
3. 從計量方法出發,可以用OLS, FIX EFFECT, GMM等來回歸,看結果是否依然robust [1] 

穩健性穩健性設計

穩健性設計最早的研究始於二戰後的日本,田口玄一博士於1950年至1958年期間,創立的三次設計法( Three Stage Design) 奠定了穩健性設計的理論基礎。所以,許多學者也把穩健性設計方法稱為田口方法。國外對穩健設計的研究最多的是日本和美國,國內系統性的研究則始於1992年的《三次設計》在中國的出版。
自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日本推廣Taguchi方法以來,穩健設計受到了各發達工業國家的關注,並進行了一系列與Taguchi思想相結合的研究與生產應用活動,同時也產生了許多與Taguchi方法不完全一致的新的穩健設計方法,特別是隨着計算機技術、優化和CAD技術的發展,逐漸形成了現代的穩健設計方法。目前有關穩健設計方法大體上可分為兩類:第一類是以經驗或半經驗設計為基礎,如田口(Taguchi)方法、響應面法、雙響應面法、廣義線性模型法等,屬傳統的穩健設計方法。第二類以工程模型為基礎與優化技術相結合,主要有容差多面體法、容差模型法隨機模型法、靈敏度法、基於成本-質量模型的混合穩健設計等,稱為工程穩健設計方法。 [1] 
參考資料
  • 1.    [美]拉爾斯·彼得·漢森.穩健性:機械工業出版社,2016
  • 2.    張志宏. 試論穩健性原則及其現實運用[J].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2004,(05):76-80+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