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穆鐵芬

鎖定
穆鐵芬,男,京劇琴師。滿族。為程硯秋早年(一九三二年程先生出國之前)琴師,也正是這個時期形成了鼎世“程腔”,程硯秋的個人代表劇目也都是這個時期完成的。“程腔”是包括羅癭公王瑤卿白登雲、穆鐵芬、周長華鍾世章等人辛勤勞作的藝術晶體,這其中穆鐵芬的琴技象一片荷池中的荷葉,襯托得程硯秋豔麗無比。
中文名
穆鐵芬
民    族
滿族
職    業
京劇琴師
性    別

目錄

穆鐵芬人物生平

1922年1月28日,農曆壬戌年正月初一日:程豔秋組和聲社。
程豔秋組和聲社,開始挑班演出。社長榮蝶仙,琴師穆鐵芬,編劇羅癭公,藝術指導王瑤卿
1925年8月20日,農曆乙丑年七月初二日:鳴盛社改為鳴和社。
在鳴盛社支持一年有餘後,社長果湘林先生不勝勞煩,程豔秋亦不忍老嶽受累,決定自行出面組班,特聘梁華亭先生任社長,經理內外社務,改組鳴盛社為鳴和社,班底成員有郝壽臣侯喜瑞曹二庚慈瑞泉郭仲衡文亮臣金仲仁、王又荃、周瑞安李洪春張春彥董俊峯、李多奎等原和聲社老夥伴。請高登甲先生抱本子任後台管事,文武場面則有琴師穆鐵芬、鼓師杭子和陳鴻壽錫子剛等。由金仲蓀任編劇,程豔秋掛頭牌自兼編導和唱腔身段設計。
1930年3月,農曆庚午年:程豔秋首次重組鳴和社。
程豔秋重組鳴和社,以郝壽臣易侯喜端,李洪春、李洪福易周瑞安,王少樓易郭仲衡姜妙香、程繼仙易王又荃,新聘傅小山、扎金奎、馬連昆、劉春立、李多奎、金少山搭入,言菊朋被邀短期搭入,使“鳴和社”陣容愈加壯大。演於鮮魚口內小橋路南華樂戲院。
本次重組是因1929年程率班社赴滬演出後首次轉赴漢口,時某坤伶出重金策動將程豔秋本戲戲本及“鳴和社”的一半班底拉了出來,加緊排練程派新劇上演,只有程豔秋的老夥伴們曹二庚、吳富琴、張春彥文亮臣、李四廣和琴師穆鐵芬、鼓師杭子和仍堅守鳴和社陣地未曾離去。後經梁華亭籌措復於本年初在原班底基礎上將班社重建。

穆鐵芬評價

新豔秋先生 新豔秋先生
那年是1929年,程硯秋25歲,程派藝術發軔未久。當時,程的班社叫“鳴和社”,不是魯文所稱“秋聲社”(此名1937年始稱)。
章遏雲《虹霓関》(蔡端俊翻拍自台灣版《章遏雲自傳》)
據“四大坤旦”之一章遏雲女士《自傳》,她證明穆鐵芬為程硯秋伴奏一直到1932年,因程要赴歐考察,解散了班社,穆鐵芬才受聘章女士,專為她吊嗓、編腔、排戲,她説:“我之後來得名,漸有成就,得穆鐵芬先生之功不少。”所以她用親身經歷更正關於穆鐵芬“叛離”的傳聞。
程永江先生還引述新豔秋1983年寫的《憶學程派》,當事人對當年“偷戲”之無奈與失當表示了極為誠懇的態度。誠如新先生所言:“舊社會,為了舞台上站住腳能紅,在藝術上競爭得很厲害”,“偷戲”“捋葉子”並不少見,如何做到得體互益、皆大歡喜,確實不是哪一方能夠周全的。
提此“舊案”,並不為揭誰的底,這本就是梨園行公開秘密。只因近閲唐魯孫隨筆再次看到,趁着閒暇就簡單捋一捋脈絡,也讓後學者瞭解無論是藝術創造還是藝術摹習,都是歷盡風霜萬苦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