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新豔秋

鎖定
新豔秋(1910年—2008年9月2日),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著名京劇旦角 ,著名京劇演員,原名王玉華,京劇旦角,著名程派傳人。民國時被推為“四大坤旦”之一、“坤伶主席”。 早年學習梆子,後改學京劇,先後拜榮蝶仙梅蘭芳王瑤卿為師。因酷愛程戲而專攻程派,屬程硯秋私淑弟子。一生命運坎坷,由於政治原因曾兩次入獄。1949年後,新豔秋先後在江蘇省京劇團、江蘇省戲曲學校從事演出和教學。八九十年代以古稀高齡登台演出,轟動海內外梨園界。
本    名
王玉華
民    族
滿族
國    籍
中國
出生地
北京
出生日期
1910年
逝世日期
2008年9月2日
代表作品
《六月雪》
代表作品
《碧玉簪》
《賺文娟》
《青霜劍》
《鴛鴦冢》
主要成就
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
著名京劇旦角
四大坤旦之一
別    名
新豔秋

新豔秋人物經歷

新豔秋藝名由來

新豔秋 新豔秋
新豔秋15歲在開明戲院借台唱戲時,起名“玉蘭芳”。當時的童伶都喜歡借大牌明星的名字為藝名,如“小桂芬”、“金桂芬”、“金奎官”等。“玉蘭芳”正是借用的梅蘭芳先生的名字。後來被稱為“梅黨”的重要人物齊如山先生去看了戲,看完後對人説:“這孩子像程老四嘛!怎麼叫玉蘭芳呢?”過幾天,齊先生就託人約她去家裏,並且為她改了藝名叫“新豔秋”。 當時程豔秋先生的藝名就是這個“豔”麗的豔。“新”與“程”相對,取這個名字,無非也是當時的一種時髦,與流行的“蓋叫天”、“賽月樓”之類一樣,是當時梨園界的一種風俗,並不像後來有人附會的那樣,有跟程豔秋“打對台”的意思。

新豔秋藝術經歷

新豔秋俞振飛《紅拂傳》 新豔秋俞振飛《紅拂傳》
新豔秋原名王玉華,受喜愛京劇的父親王海山影響,9歲便開始以“月明珠”的藝名學習梆子,11歲拜師錢則誠改學皮黃,15歲登台以“玉蘭芳”(有資料記載為王蘭芳)的藝名借台演戲,同時拜榮蝶仙為師。後來得到大行家齊如山的讚賞,拜師程硯秋不成後,1927年轉拜梅蘭芳為師,成為梅蘭芳的第一個女弟子。1928年,她得一代宗師楊小樓提攜合演《霸王別姬》而名聲大噪。之後,因酷愛程硯秋的藝術遂專攻程派戲,後再拜“通天教主”王瑤卿為師,從基礎上學習程派。1949年後,新豔秋先後在江蘇省京劇團、江蘇省戲曲學校從事演出和教學。
新豔秋《天河配》 新豔秋《天河配》
新豔秋因酷愛程派藝術,經常和操京胡的哥哥王子祥偷偷觀摩程硯秋演出,當時梨園行偷戲無疑犯了大忌。在齊如山建議下改用新豔秋為藝名。綺年玉貌的新豔秋,在民國時期男女合班以後,1930年加入楊小樓永勝社合演《安天會》《霸王別姬》,與言菊朋合演《探母回令》。1930年到上海演出。1931年由滬返京自行組班挑大樑。陣容很強,有老生郭仲衡貫大元、小生王幼荃、老旦文亮臣、花臉侯喜瑞小花臉慈瑞全和曹二庚以及李四廣等等,全部是程硯秋原班人馬,故程硯秋《聶隱娘》《紅拂傳》《青霜劍》《賀后罵殿》《鴛鴦冢》《金鎖記》《碧玉簪》《朱痕記》《柳迎春》《荒山淚》等早期和新編戲都陸續上演。新豔秋在發聲吐字、曲韻腔調和表演保持了原汁原味的程派風韻。《武家坡》《玉堂春》等傳統旦角戲也應有盡有。她結合自身的條件按照程派風格也創編了很多新戲,1933年起陸續排演了《婁妃》《琵琶行》《玉京道人》《霸王遇虞姬》,1935年編演了《涪江緣》;另外還有《春閨選婿》《驪珠夢》《二本紅拂傳》。
新豔秋的演唱講究聲、字、情的統一,突出表現了程派若斷若續、低迴婉轉的演唱風格,她的立音鬆弛、有力,胸腔、腦後音共鳴及好,同時結合了自己的清新雅麗的嗓音來演繹程派唱腔,她的表演身段大氣、脱俗,舞蹈身段象風擺荷葉那樣飄曳和雋永,講究“三節六合”,舞台上的形象宛若一個扇面的古代絹人具有古典女性風韻。舞台上無一絲喧鬧,文靜中透着靈秀和端莊。她在演唱方面以循規蹈矩、逼真見長,而且由於年齡和下功夫苦學的年代決定了她唱法的體現。雖然不少戲中主要唱段程硯秋在不同時代有些改變,但在新豔秋唱來還是充滿着程派多年前韻味,這倒使得她凸現了自己獨特的一面。
從她所灌唱片《紅拂傳》的西皮二六就説明了這一特點。紅拂在李靖前邊唱邊舞的雲帚舞,描寫紅拂對花天酒地、醉生夢死的生活深惡痛絕,身為歌女沒有辦法只好奉命應付,內心卻不甘心寄人籬下。新豔秋以程派特有的歌喉表達了這種痛苦,強裝笑臉的矛盾心情,唱得婉約、哀怨、悽楚。“見春光三月裏百花開遍,撩人春色是今年(後錄音改成宜人)”清脆,高昂略帶深沉,觸景生情地表現了紅拂看到百花開放的春天是如此美麗,可是內心卻及其痛苦,不得不強作歡笑給客人們表演歌舞,“年”字出口前加了個休止符,這小小的停頓,恰當的表現了紅拂這種矛盾心情;“隨風若柳垂金線,靈和殿裏學三眠”,“三眠”兩個字唱的妙極了,“三”字拖了一板然後唱“眠”,準確表達了紅拂在楊素府中深宮索閉,久居生厭的情緒;“紅襟紫領銜泥燕,飛來飛去把花穿;紛飛慢地桃花片,一雙雙蝴蝶舞街前”這幾句是寫景抒情,“紫”、“滿”、“蝴”字同樣演唱的時候出口即逝,增加了休止符,然後再接着唱,很好的突出了她的程派若隱若現的演唱風格,紅拂的音樂形象顯得很生動;最後的“半空中又只見遊絲百轉,(散板)混不覺迤逗墜花鈿”一句的“遊絲百轉”開始叫散,新豔秋演唱的象遊絲一樣,藕斷絲連,聲斷意不斷,顯示出很好的氣息控制能力,另外與其兄王子祥的伴奏的配合也達到了水井交融的境界。這段二六紅拂手持雲帚,載歌載舞,很吃功夫,舞蹈動作的手、眼、身、步法必須達到與唱腔絲絲入扣的程度。遺憾的是,限於當時歷史條件,沒有留下影像資料,我們後人無法看到載歌載舞的場面,但通過老唱片和錄音依然能夠領略到新豔秋的韻味醇厚的程派演唱風格。和趙榮琛王吟秋同劇錄音比較區別是很明顯的,他們與程硯秋差異較大,而新豔秋則有亦步亦趨、中規中矩、不脱窠臼的特點,尤其是二黃慢板,發音吐字的力度、方式,行腔過程中偷換氣的關口、輕重把握的時機,以及與伴奏的嚴絲合縫配合,都體現了一代名伶嚴守師規、力求真實再現的風範。可以説要想找到程硯秋大師早年的影子,聆聽他盛年演唱,聽聽新豔秋錄音就可體會到。
新豔秋 新豔秋
新豔秋的《霸王遇虞姬》一名《玉麟符》。有別於梅蘭芳《霸王別姬》。取材於《西漢演義》第十一至十五回。秦末,會稽太守殷通項羽反秦,項羽殺殷通而取會稽,收殷將季布鍾離昧,逐起事。在塗山,項羽舉鼎以服桓楚、於英,因得八千子弟兵;又降龍馬,眾驚服。隱士虞宣,人稱一公,有女五鳳,能劍法,與堂弟子期及嫂採桑,因爭鹿遇項羽。虞宣主持,五鳳與項羽比劍聯姻。季布反,五鳳勸項羽出站,勿戀新婚,項羽再收季布。五鳳薦范增為謀士,項羽乃稱霸西楚。這個戲由清逸居士(莊緒)編寫。新豔秋演虞五鳳,周信芳、孫毓坤曾演項羽。唱做並重,有五言(二簧慢板)十言(西皮原板轉二六)等新腔,並有比劍等武技。(二簧慢板)始皇施瘧政,英雄動刀兵;劍法承天授,保身祈太平;(西皮原板)移蓮步入茶林(二六)四面觀看,茶葉青味芬芳秀色可餐;這一枝碧螺春顏色嬌豔,這一枝初發芽雨前毛尖。用手兒[快板]輕摘取粉蝶旋轉,香透袖輕移步踏遍翠巖,春風動瓊枝舞香風迎面,旭日升山光好紫萬紅千。一霎時只覺得(散)精神漸倦,[搖板]又只見我堂嫂來到面前。這兩段唱腔有老唱片傳世,這齣戲的唱腔由王瑤卿先生設計,新穎別緻。五言(二簧慢板)突破了傳統的唱詞格律,依字行腔,處理得很巧妙;十言(西皮原板轉二六)一段,雖然很短,但板式很豐富靈活,剛唱完移蓮步入茶林(西皮原板)馬上就轉入了(二六)四面觀看,在一句中突然轉換板式在那個年代實屬罕見,很新穎別緻,很動聽。這兩段唱腔基本保持着程派的早期風貌,保留着老派青衣“調門高、聲音窄、收音硬”和發聲時聲帶比較緊的某些演唱特點,不過最為歷史資料還是具有珍貴价值的。
《婁妃》一名《王瑤卿》,根據清代蔣士銓所編寫《一片石》雜劇改編,是新豔秋獨有劇目,創排於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寫明武宗時,居南昌的宗室朱宸濠襲封寧王,他修建離宮,招軍屯糧,蓄意謀反。其妃婁諒女泣血進諫,宸濠不聽。後宸濠又奪九江,攻安慶,婁妃再勸,宸濠仍不聽。江西巡撫王守仁率軍平叛,宸濠於蕃陽湖被擒。婁妃投湖而死。天帝憫之,封其為水部正神,與宸濠託夢示警。此劇中有許多賞心悦目的場景處理:梳妝自嘆、清泉沐浴、封神託兆等場次歌舞並重。從劇情來看與程先生1931年的《亡蜀鑑》有一定的相似之處,都有勸鑑憤而自殺的情節,不同的是後面採用了浪漫主義手法以託夢結束全劇。程派“託夢”《梅妃》(1925年)裏很顯然是借鑑了它的表現手法。這説明新豔秋新戲還是程派的風格,在她內心深處潛移默化受到了程硯秋的影響。 [1] 

新豔秋藝術特色

新豔秋 婁妃 新豔秋 婁妃
新豔秋與程硯秋本是同時代人,幾無年齡差異,因此也就看到了程派藝術從萌發到成熟的全過程,並盡畢生精力繼承和鑽研,因其受益於程硯秋的恩師王瑤卿梅蘭芳,故對程派藝術的精髓瞭解得深刻而透徹,在實踐中的掌握和運用也嚴守規範。她的嗓音與程硯秋酷似,無坤伶學程之斧鑿痕跡,不但立音鬆弛,腦後音壯實,胸腔共鳴,誇張地説,她的天賦條件比之程硯秋本人並不遜色。聽她的演唱,既能體悟到程腔的寓剛於柔、幽咽婉轉,又別具清香雅麗、情意藴蓄之風韻。

新豔秋主要作品

程派傳人中,新豔秋的擅演劇目和獨創劇目之多也是少有的。她經常演出的傳統戲有:《玉堂春》《青霜劍》《六月雪》《鴛鴦冢》《賺文娟》《碧玉簪》《紅拂傳》《朱痕記》《賀后罵殿》等。她所創編的新戲有:二本《紅拂傳》《琵琶行》《荊十三娘》《婁妃》《玉京道人》《霸王遇虞姬》《涪江緣》等。

新豔秋程門糾葛

新豔秋 賀后罵殿 新豔秋 賀后罵殿
新豔秋是最早學程硯秋先生唱腔的人,她只比程先生小六歲。新豔秋是苦出身,她二姐是藝名珍珠鑽的河北梆子演員,師事錢則誠。新豔秋原名王玉華,她十四、五歲迷上了程派唱腔,她的拉胡琴的哥哥王子祥也是程迷,她們兄妹倆經常躲在程硯秋(時名程豔秋)唱戲的北京華樂園角落裏"偷戲",新豔秋倫的是程派的唱腔與身段,水袖;她哥哥偷的是程派的胡琴特點和強記譜子,日子久了,上天不負有心人,新豔秋學了許多程派戲,她哥哥也會拉程腔的胡琴了。
出於家境苦寒,由錢則誠借錢送禮,在開明戲院借台唱開鑼戲,起名“玉蘭芳”。貼出的海報每天都是程派戲,或全出,或片斷,居然滿有韻味,程腔十足。這個消息傳到了一位大行家的耳朵裏,這位行家就是大名熠熠的齊如山,他與梅蘭芳程硯秋兩家都有深交,他親自去開明看了新豔秋的程派《賀后罵殿》,大為驚奇,認為是可造之材。
齊特邀新豔秋到他家裏,對她説:"我介紹你拜程硯秋為師,實授實學,你的前程是遠大的。"並建議她改名新豔秋。齊如山應該説是新豔秋的"伯樂",她聽了齊的話自然是喜不自勝。她從小迷的是程派,現在程派的創始人將有可能做她老師了。豈料好事多磨,齊如山的倡議,沒有得到程硯秋的同意,這真的成了新豔秋的一場大夢!原來程硯秋其時還很年輕,外面早有他收女徒弟的流言蜚語,他怕人言可畏,又怕當時報界手握刀筆的人,所以他已發誓不收女徒。齊如山也改變不了他的誓言,拜師之事只好作罷。
拜師程硯秋不成後,齊如山先生又把新豔秋引見給梅蘭芳大師。當時梅蘭芳的名聲已經很響亮了,新豔秋三次登門,用真誠打動了梅蘭芳,梅蘭芳感動之餘,熱情地接待了這個年輕人,新豔秋終於成了梅大師第一位女弟子。梅非常欣賞這位有心胸和奮發有為的女青年,他手把手地教了她不少梅派戲,包括《霸王別姬》。
但是新豔秋痴迷的仍是程派。程硯秋既然不肯收她,不能得到直接的傳授,她就一方面自己苦練,一方面繞着彎向程先生的師友們求教。同時還向程先生的老師王瑤卿老夫子問藝,並且正式拜了師。程派藝術的形成,王老先生很花費了一番心血,對程派的戲、腔、表演,王老先生很精通。他見新豔秋苦心學程,就熱情指點。新豔秋從王先生那裏陸續學了全本《緹索救父》《賀后罵殿》《玉堂春》《六月雪》《碧玉簪》《青霜劍》《鴛鴦冢》《貂蟬》《紅拂傳》等。這些戲,有的是新學,有的是原來會的,又重新回爐。
新豔秋 碧玉簪 新豔秋 碧玉簪
1930年前後,新豔秋覺得時機成熟,便打出“程派”的旗號,開始唱程派戲。她自稱這是“不尊敬程先生‘,但她顧不上這些,為什麼?用她原話來説是:“為了舞台上站住腳,能紅!”後來她也承認:“我為了唱戲成名,對不起程先生。”
有心計的她不僅紅了,還和程硯秋叫板又較勁。一是忽出奇兵,策動了“鳴和社倒戈”事件。簡單説,就是用重金把程硯秋“鳴和社”戲班裏的小生演員買通,連人帶程派劇本都弄了過來。要知道戲曲舞台必須有生旦相配,故程硯秋怒不可遏。二是趁1932年程硯秋赴歐考察之際,她大唱特唱。三是把與程硯秋同台合作的人,拉到自己的班社中,陪着她唱。效果當然是立竿見影的,一下子就紅得發紫。
1933年程硯秋回國時,新豔秋因與時南京政府高官曾仲鳴交好,已由北京移師上海,兩人總算脱離“接觸”。程硯秋重整旗鼓組成名為秋聲社的新劇團,恢復自己的演藝事業。但冤家總會再聚首,程硯秋在南京演出時候,曾仲鳴為了自己方便,慫恿新豔秋移幟秦淮河畔,去跟程硯秋打對台。新豔秋將在南京大戲院登台消息一見報,程硯秋的聲光頓時滅了一大截。及至登了台,程硯秋貼文姬歸漢,她也文姬歸漢;程硯秋貼紅拂,她也紅拂,如影隨形。
如此種種使得程硯秋大為惱火,所以在王瑤卿先生家中,程先生和新豔秋有過幾次見面機會,但是從來沒有和她説過話。對此,新豔秋也一直愧疚在心。
1954年,新豔秋和程先生相遇上海,沒想到程先生盡棄前嫌,並約她次日到自己下榻的國際飯店,説要教她中期名作,將程派藝術傳給她。新豔秋激動得熱淚盈眶,可因有演出任務她需次日離開上海。而此命運安排卻是訣別。四年後程先生英年早逝,新豔秋再無重見機緣,失去了這最後而又難得的學習機會,抱憾終身。許多私淑程派的坤伶,即使不能如願拜師,卻也不同程度地得過程先生的當面指教,而新豔秋卻始終沒能,想想真得令人心酸。
1983年程先生逝世25週年的那場紀念演出,73歲高齡新豔秋專程從南京趕來,和其他二代程派弟子合演《鎖麟囊》,並單獨上演一場大軸戲。這一次有了和程門傳人一道登台的機會,同享表達對先生懷念的權利,並得以拜見程夫人。所有人都理解,就是為了證明自己也是程派傳人,為謝程家之恩吧!當年學程第一人,欲立程門卻不得遂願。程夫人一句“你就是我們程門弟子”,新豔秋由此潸然淚下。古稀高齡的新豔秋畢恭畢敬地向程夫人執弟子禮,聞者無不感慨萬千。多少年來如影隨行,一絲不苟地複製程先生舞台上的一顰、一笑、一字、一腔,如今才有了名分。

新豔秋晚年自述

新豔秋(左二)、鍾榮(左四) 新豔秋(左二)、鍾榮(左四)
我從二十年代中期就開始學習程派藝術,那時我十五歲,算來也有五十多年。學習程派的演員,也許我算是頭一個。我是學河北梆子出身,九歲學戲,珍珠鑽是我姐姐,我哥哥王子祥是拉胡琴的。在一九二五年左右,我和哥哥一起迷上了程派藝術。
那時程硯秋先生常在北京華樂園演唱《紅拂傳》《金鎖記》《青霜劍》等。羅癭公先生為他編寫的名劇已陸續演出,程派的獨特風格已開始形成。程先生當時不過二十出頭,人還瘦,扮相、做功、唱腔,無一不美;無論老戲、新戲都演得深刻動人,而且每次演出都有變化,藝術上正在突飛猛進地發展。程派藝術有如一塊巨大的磁石,緊緊地吸住了我這個河北梆子演員,暗暗立志:我要學程派,不唱梆子唱京劇。好在那時“梆子皮黃兩下鍋”的餘風仍在,我也是兩門抱,會唱點京劇。
那時可不象現在學戲這麼容易,現在的老師唯恐學生不學,恨不得把自己所有一古腦兒掏給學生。我學程派完全靠“偷”。程硯秋先生每有演出,我和我哥哥必去“偷”戲。我們躲在華樂園樓上的角落裏,哥哥專記胡琴、唱腔的工尺譜,我強學全出戲的唱、念、身段。戲散人靜後,我和哥哥步行回家,一路上研究剛才看戲所得,説着説着我們兩人在路上就比畫起來,哥哥哼着胡琴伴奏,我就邊唱邊舞,走起身段來。回到家裏,多困也不敢睡覺,接着練,沒有鏡子就在月亮下走身段,看自己的影子,找毛病,非把當天所學的弄出個結果,熟記在心裏不行。有時一弄就弄到天亮。
新豔秋授藝張火丁 新豔秋授藝張火丁
“偷”戲在舊社會是犯忌的,為了怕被人認出來把我趕出戲院,我只好化裝成男孩子去劇場“偷”。這樣“偷”了幾年,居然讓我把程硯秋先生當時演出的早期程派代表劇目都“偷”到了手。我不能光學不演,那就沒有飯吃了。我成班唱戲,藝名叫王蘭芳,唱功、表演我盡力學程。有一位在梅蘭芳先生身邊合作的前輩齊如山先生看了我的戲,很驚異地説:“這孩子的唱法很像程老四!”就推薦我拜程硯秋為師。程先生以自己年輕,藝術上還不成熟為理由婉言謝絕了。之後,經這位前輩介紹,我拜了梅蘭芳先生為師,梅先生給我説了《紅線盜盒》《霸王別姬》等梅派代表作。
可是我對程派藝術仍是迷戀極深,愛不釋手,他的表演藝術太美了。舊社會拜師不易,程先生既然不肯收我,不能得到直接的傳授,那我就一方面自己苦練,一方面繞着彎向程先生的師友們求教。程腔非常講究字,字頭、字腹、字尾交待非常清楚。另一是表演精美,演誰是誰。程先生的身段,台步非常美,他不是按着老派青衣捂着肚子較為呆板地唱,他的出場,台步,好像荷花搖擺,幽雅大方。表演上極富內心感情。像《青霜劍》中《洞房》一場,申雪貞對仇人方世一,內心仇恨到了極點,伺機刺殺,但這種內心活動既不能讓方世一察覺,又要交待給觀眾。程先生面對方世一時,臉上含笑,温柔靦腆;轉過頭來,滿面仇恨,目光噴火。這種“兩面臉”的表演非常動人。至於程派水袖,優美豐富,極有內心感情,更為世著稱了。
我就從學腔、學表演入手,仔細體會程派藝術的精髓。我的嗓子不錯,按程腔唱、旋律、板眼全對,就是“味兒”差。為什麼我唱不出程派的“味兒”?就苦心琢磨。我除了去劇場“偷”外,還把當時程先生所有的唱片,蒐集起來.,一遍又一遍地聽,慢慢地體會出,程腔是氣託腔、氣託音、音帶氣的唱法,發聲完全靠的是丹田氣。他的立音,“啊”音與一般人不同,他有自己獨特的發聲方法和位置,也就是腦後音。腦後音又怎麼發聲,位置在哪兒?我不清楚,也沒人指點,只對着唱片一遍一遍地聽,跟着低聲哼唱,一點一點唱。唱不對,找錯了,再重聽重來。唱片不知被我磨壞了多少張,試找了不知多少遍,程派的以氣託音和腦後音發聲方法,終於讓我逐漸摸索到了。發聲方法和位置找對了。哪個字音比較好辦,唱出來就有味兒有深度了,再在技巧、感情上找,就能逐步掌握把音提上來再發出去、發出去再收回、圓柔一體的程腔唱法。
新豔秋 新豔秋
身段動作,我是看戲時學,回來再苦練。程先生的水袖從不露手,裙子象一片鋪開的荷葉,裙子長,不露腳,走圓場時裙子飛飄起來,輕盈端莊,美極了。他的水袖正、反、翻、抖、收都美而有感情。雲手是雙的,水袖也是雙的。如《竇娥冤》中“辭別了眾高鄰……”的邊唱邊舞,水袖全是雙的,雙袖分別甩出去,再收回託肘,是從太極拳肘底錘變化出來的。記得我剛看程先生演出時,水袖還沒有這麼豐富,過了一兩年就大不同了,發展了很多優美的新動作。他的水袖有感情,會説話,我非學會不可。我在家裏每天雙手綁上毛巾練,一邊練,一邊回憶程先生的演法,不僅學其形,還要找程派水袖的“範兒”和表達感情的內容,一練就是幾百遍,終於也被我逐漸掌握了。
同時我還向程先生的老師王瑤卿老夫子問藝,並且正式拜了師。程派藝術的形成,王老先生很花費了一番心血,對程派的戲、腔、表演,王老先生很精通。他見我苦心學程,就熱情指點,給我説戲,糾正我的毛病,把我偷學到的程派戲,一出一出地加工。程先生早年的藝術夥伴郭仲衡、侯喜瑞、趙桐珊和琴師胡鐵芬,也給了我不少幫助。這種繞着彎的學習,使我獲益非淺。
我決心繼承程派藝術,就改名為新豔秋(程先生原名程豔秋),打出了程派的旗號,那時大約1930年前後,程先生的學生陳麗芳當時還沒唱戲。我這個藝名,對程先生可是不大尊重。記得一次春節,我去給梅先生拜年,梅先生開玩笑説:“新老闆來了,怎麼舊老闆還沒來?”
新豔秋 新豔秋
1932年,程先生出國去歐洲考察,一年沒唱戲。我乘機大唱特唱,並且把程先生同台合作的郭仲衡、侯喜瑞等拉到我的班社中,陪着我唱。一下我就紅得發紫。由於程先生不在國內,很多程派藝術愛好者從我身上得到程派藝術欣賞的滿足。程先生早期的名作象《紅拂傳》《青霜劍》《鴛鴦冢》《梅妃》《碧玉簪》《金鎖記》《朱痕記》《罵殿》等我都唱了;《文姬歸漢》我學會了但沒有演出,此外我還排了新戲《婁妃》等,也按程派路子唱。
程先生知道我在學他。1933年他回國後,一次悄悄來看我的《紅拂傳》。消息傳到後台,我十分緊張。郭仲衡、侯喜瑞先生,都勸我別害怕,大膽唱。那天台上沒出錯。到“進酒”一場,郭仲衡先生在台上對我悄悄一呶嘴,告訴我台下坐在前排池座邊上戴墨鏡的就是程先生。事後,聽説程先生認為我唱得不錯,笑眯眯的,我這才放了心。我唱“紅”了,卻傷害了程先生,因為我挖了程先生班社的班底,給程先生製造了困難,他回國後,不得不另起爐灶,重組“鳴和社”。這是我對不起程先生。所以1949年前,在王瑤卿先生家中,我和程先生有過幾次見面機會,但是從來沒説過話,為此我一直感到內疚。
新豔秋 新豔秋
三十年代中期,我結了婚不唱戲了。抗日戰爭勝利後,我才重返舞台。1954年我和杜麗雲從外地回南京路過上海,程先生當時正在上海演出,我們去看了戲,散戲後杜麗雲陪我去後台看望程先生。走進後台時,我心有些跳。二十多年前,我和程先生之間有過隔閡,從沒説過話,今天會不會還不理我呀?程先生見我來了,很高興,站起身來握着我的手,問長問短。知道我還在台上唱戲,程先生親切地問我“《荒山淚》《春閨夢》你會不會?《鎖麟囊》你會唱嗎?”我不好意思地説:“我也是偷着學的。”程先生笑了,説:“我住在國際飯店X樓X號,你來玩,隨時可以來找我。你要來啊!”我聽了這番話,激動得眼淚都快掉下來了。我明白程先生這番話的意思,他心胸寬闊,不僅盡釋前嫌,原諒了我當年的過失,而且知道我的藝術底細;對他早年的戲學得多,中期名作可能不熟悉,他要給我説戲,把程派藝術傳給我。這怎麼不讓我感動呢!可惜的是:我因任務在身,第二天就要離開上海,從此就再也沒見到程硯秋先生,失去了這最後而又難得的學習機會,這是我終生的憾事。
現在我已經71歲了。1956年後我因中氣不足,只好終止了舞台演出,從此專門從事教學工作。我雖然不是程硯秋先生的及門弟子,但五十多年來我一直從事程派藝術,也可以説是程硯秋老師的一個旁聽的學生。我要把從程硯秋老師那裏學到的東西,全部傳給下一代,為程派藝術的繼承發展,盡我自己的力量。 [2] 

新豔秋人物評價

這孩子的唱法很像程老四! ——齊如山
雪豔琴章遏雲、杜麗雲合稱“四大坤旦”、”坤伶主席“ ——19世紀三十年代社會稱譽
程派的弟子各有各的優點,但是,他們加起來也不如一個沒有拜師的新豔秋。 ——程硯秋夫人果素瑛
“程派藝術桂冠上的明珠”——梨園屆稱譽
我看新老的戲,每次都能達到醉心的境界,一舉手一投足,一腔一韻,都有很強烈的藝術底藴和張力。最難得是,她身上具有大藝術家才有的一股“靜氣”,雖然身材瘦小,聲音細婉,但卻觀之不由人不屏氣凝神、如賞美玉。 ——票友裘迷
那舉手投足,那一凝目,那嬌嗔,那期盼,無不滲透着一種深厚的文化底藴,給人一種美的享受,那淒涼之美,那矜持之美,那幽思之美,是在其他演員身上很難見到的。 ——網友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