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穆爾沙戰役

鎖定
穆爾沙戰役( battles of Mursa Major,今克羅地亞奧西耶克 Osijek),發生於公元351年。君士坦丁大帝 Constantine I the Great之子君士坦提烏斯二世 Constantius II在此役中依賴於亞美尼亞等地的鐵甲騎兵和騎射手之力量,收穫慘勝,擊敗了西方的篡位者馬格嫩提烏斯Magnentius.,重新統一了羅馬帝國。
名    稱
穆爾沙戰役
發生時間
351年
主要指揮官
君士坦提烏斯二世
外文名
battles of Mursa Major

目錄

穆爾沙戰役事件背景

公元337年,君士坦丁一世在留下著名的《米蘭赦令》後去世。根據他生前留下的權力分割政策,整個羅馬帝國被重新切割為4個部分。由兩個兒子擔任奧古斯都,而他們的堂兄弟則是輔佐其統治的凱撒。但這些新貴之間的勾心鬥角,很快又讓大規模的內戰死灰復燃。
君士坦丁一世死前 再次將帝國分為4個部分 君士坦丁一世死前 再次將帝國分為4個部分
早在父親的政治生涯末期,康斯坦丁烏斯二世就入主敍利亞小亞細亞美索不達米亞行省,成為帝國的東方諸省統治者。這樣的安排主要是為保護3個邊緣賦税大省,不受新崛起的薩珊波斯威脅。等到忠於集權的前任皇帝離世,他又果斷派人處死了2個叔叔和6名堂兄,確保他們不會在日後給自己製造麻煩。隨即將轄區擴張到希臘色雷斯埃及昔蘭尼加,成為名副其實的東帝國統治者。但受制於波斯大王沙普爾二世的連續進攻,暫時也沒精力去投身更多內鬥。
康斯坦丁烏斯二世發行的金幣 康斯坦丁烏斯二世發行的金幣
不過,獲得高盧西班牙阿非利加行省和不列顛4省的君士坦丁二世也不是善茬。一心準備入駐意大利,將自己的另一位兄弟控制廢黜。但在輕敵冒進時遭突襲身亡,留下偌大的地盤被對方全部接收。結果,出身高盧本土的近衞軍首領馬格尼蒂烏斯(馬格嫩提烏斯)突然發難,瞬間吞下整個西帝國,也給暗中觀察的康斯坦丁烏斯送去了大義名分。
篡位者的出現 讓羅馬帝國再次形成東西對立 篡位者的出現 讓羅馬帝國再次形成東西對立
公元351年,坐穩東帝國江山的康斯坦丁烏斯宣佈西征,揚言要為自己的兄弟復仇。除效忠自己的大批多瑙河邊防軍外,還將許多先前位於東方前線的精鋭也調往歐洲。甚至還有大批來自哥特薩爾馬提亞亞美尼亞的僕從部隊參與,使得麾下的士兵數量高達80000人。以高盧為基本盤的馬格尼蒂烏,深知自己的軍隊數量比不上對方,也從鄰近的蠻族部落中大肆招兵。通過這個求生欲強的應急舉動,將大批屬於日耳曼系的法蘭克人撒克遜人招募到萊茵河南岸。但即便如此努力,他的總兵力還是停留在36000人左右。
位於潘諾西亞省境內的穆爾沙城 位於潘諾西亞省境內的穆爾沙城
當年的12月28日,康斯坦丁烏斯率軍開進屬於東西帝國交界的潘諾尼亞省。此時,他的對手正在那裏圍攻穆爾沙城,卻因工程技術的欠佳而不得要領。由於害怕遭遇內外夾攻,馬格尼蒂烏斯在獲悉對手靠近後就匆匆撤軍,但還是在城市西北端的平原上被追兵趕上。眼看自己無路可退,才利用平原地形展開陣列,以便發揮己方陣營的步兵戰力優勢。這主要是因為東帝國的許多同類部隊,往往是跨省移民後裔或歸化南下的哥特壯丁,多少都因生存環境的變遷而造成戰鬥力流失。反觀西帝國的部隊,更容易招募到那些剛剛南下的蠻族打工仔,並能直接以原部落為招募單位。這也是馬格尼蒂烏斯敢輕易開乾的重要原因,何況家鄉的高盧各城市也已經撐起步兵軍團的半邊天。
西帝國步兵由高盧 法蘭克和撒克遜等非拉丁裔組成 西帝國步兵由高盧 法蘭克和撒克遜等非拉丁裔組成

穆爾沙戰役經過

然而,康斯坦丁烏斯從一開始就不準備靠步兵解決問題。他父親一生的軍事生涯足以表明,那個時代的羅馬步兵已出現退化跡象。任何將領想要有所作為,都免不了重用騎兵而盡力保護自己的步卒們不受沉重打擊。到了4世紀中期,這個趨勢不僅沒有減緩,反而因帝國繼承社會的解體和頻繁內鬥而步入加速通道。所以,東帝國的新君就必然從各處蒐羅騎手隊伍,並罕見地將亞美尼亞人都帶往多瑙河以西。要知道,在之前的近400年時間裏,任何有此條件的羅馬統帥都沒有采取過這個選項。這些高加索山麓騎士的地位看漲,本身也是羅馬傳統軍事體系衰敗的一個側影。
東帝國的騎兵中有不少來自亞美尼亞 東帝國的騎兵中有不少來自亞美尼亞
果不其然,康斯坦丁烏斯在戰役開始後就立刻派遣騎兵上陣,優先攻擊對手的兩翼位置。但以高盧人為核心的西帝國軍也早有防備,利用有限的戰場空間部署應對措施,很快就將東帝國方面的騎手逼退。同樣以高盧人或歸化蠻族為主的騎兵,則在交戰不利時退入步兵方陣之間,再重整旗鼓地以反衝擊加以迴應。雖然對手在整體數量上擁有近2倍的優勢,卻有相當部分是缺乏自主進攻能力的低階步兵。所以在這場大戰的初期,反倒是看上去不佔優勢的西帝國更有活力。馬格尼蒂烏斯甚至利用己方右側的一座體育館廢墟,部署相當部分的預備隊,準備對再次折返的敵軍騎手進行伏擊。
東帝國步兵只能靠數量和投射火力壓制對手 東帝國步兵只能靠數量和投射火力壓制對手
然而,整體弱勢終究讓西帝國在戰役的後半段露出頹勢。當他們的步兵殺到對方陣前,就會遭到大量的投射武器洗禮。從射程最遠的複合弓到投石,再是殺傷力逐次增強的各類輕重標槍,全都是羅馬人為應付蠻族衝鋒而量身定製的非接觸性裝備。那些來自亞美尼亞等地的僕從,也會將自己在東方練就的騎射技巧帶到現場。他們經常跑到側翼放箭,儘可能迫使敵軍在衝鋒中減速或停下據守,也讓己方步兵有更多時間去完成遠程殺傷。最後壓得高盧人和他們的蠻族盟友都節節後退,卻沒有什麼行之有效的改觀措施。
東帝國的騎兵優勢在戰鬥中顯露無疑 東帝國的騎兵優勢在戰鬥中顯露無疑
此外,康斯坦丁烏斯也逐步利用起士兵數量更多的好處。當發現對面的預備隊在利用體育館廢墟伏擊自家騎兵,立刻調動大批人馬前往增援。在戰力沒有任何優勢的情況下,硬生生靠數量逼退對方,並順勢完成了對西帝國方面的側翼包抄。馬格尼蒂烏斯自知已沒有多少勝算,索性率左右近侍逃離現場,將數萬名堅持奮戰的部下都丟在當場。東帝國的騎兵也繼續執行包抄任務,將對方殘部都圍得水泄不通。
各類輕重騎兵 逐步成為東帝國的武力核心 各類輕重騎兵 逐步成為東帝國的武力核心
事已至此,這場穆爾沙戰役本應在一邊倒的追擊中落下帷幕。但沒有退路的高盧步兵卻沒有選擇放棄,反而在逆境中爆發出超乎以往的強悍作風。他們逐漸抱團形成2個碩大的方陣,以密集的盾牌陣死扛各類騎兵的不間斷攻勢。少數殘存的騎兵也以方陣間空隙為避難所,稍後向逐步壓上來的東帝國步兵進行了最後一次衝鋒。更有大批以僱傭軍身份加盟的法蘭克人撒克遜人蠻族,化身為不要命的狂暴戰士,不計後果的向着對面發起絕命突擊。他們手裏還有不少仿製的舊款羅馬重標槍,對於普通盾牌的穿透力異常可觀。但康斯坦丁烏斯的步軍還是以緊湊的密集陣應付,靠着身後輕步兵提供的強大火力搞定對方,然後加入到對高盧步兵方陣的作戰中去,並因對方的不屈而損失甚大。
發起絕命衝鋒的西帝國蠻族僱傭軍 發起絕命衝鋒的西帝國蠻族僱傭軍
直到夜幕降臨,嚴防死守的高盧步兵還沒有屈服於現實。他們以各自方陣為單位,分頭朝着不同方向撤退。其中一支安然回到營地據守,其他人則沿着戰場邊緣的河流繼續轉移。東帝國的步騎兵們卻因體能和武器消耗,暫停了這種耗費巨大的全面圍攻。但一整日的勝利成果,足以確保他們在之後的衝突中擁有更多贏面。提前離場的馬格尼蒂烏斯,將在下一次交鋒中遭完敗被殺。
西帝國的許多高盧步兵 在潰敗後成功撤退 西帝國的許多高盧步兵 在潰敗後成功撤退

穆爾沙戰役結果

作為典型的晚期羅馬內鬥,穆爾沙戰役中的兩軍都在很大程度上依賴非拉丁裔士兵。最有巔峯軍團影子的西帝國步兵,主要由生活在高盧的當地人組成。擊敗他們的關鍵性力量,也是來自亞美尼亞的大量弓箭手和具裝鐵甲騎兵。
甚至是笑到最後的康斯坦丁烏斯,也據稱折損了近30000名士兵,遠超失敗者所承受的24000人傷亡。整個多瑙河前線的駐軍,也會因這樣的慘勝而遭進一步削弱,讓內戰王者們的繼承人將更為依賴哥特人給自己當兵。至於連募兵資金都難以湊齊的西帝國,就只好迎接民族大遷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