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禽呼腸孤病毒感染

鎖定
禽呼腸孤病毒感染(Avian reovirus infection)是雞的一種傳染性疾病,可引起雞多種疾病,包括病毒性關節炎矮小綜合徵呼吸道疾病、腸道疾病和所謂吸收不良綜合徵
中文名
禽呼腸孤病毒感染
外文名
Avian reovirus infection
引    起
病毒性關節炎、矮小綜合徵等
定    義
是雞的一種傳染性疾病

禽呼腸孤病毒感染疾病概述

禽呼腸孤病毒感染(Avian reovirus infection) 呼腸孤病毒感染可引起雞多種疾病,包括病毒性關節炎矮小綜合徵呼吸道疾病、腸道疾病和所謂吸收不良綜合徵。疾病的表現很大程度上決定於雞的年齡、病毒的致病型和感染途徑。呼腸孤病毒感染世界各地均有發生,我國自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已有多個省、市發現本病,並從有些病例分離鑑定出呼腸孤病毒。

禽呼腸孤病毒感染病原

1954年,Fahey和Crawley首次從有慢性呼吸道疾病的雞呼吸道內分離到禽呼腸孤 病毒,後來由Peter(1967)進一步證實。當時用這種被稱為 Fahey Crawley 病毒,接種於易感雞後,表現為温和性呼吸道疾病,病雞的肝臟壞死並出現腱 和滑膜的炎症。禽呼腸孤病毒流行於雞、火雞、鴨、鸚鵡和其它禽類,可水平 傳遞亦可經卵垂直傳遞。已由多種疾病分離出該類病毒,包括病毒性關節炎、腱鞘炎、矮小綜合徵(Stunting synDROME)、呼吸道病、腸病(Enteric disease)、吸收障礙綜合徵(Malabsorption syn drome )和骨質疏鬆徵(Osteoporosis)等。患禽生長受阻,發生心包炎、心肌炎、 心包積水、腸炎、肝炎,腔上囊和胸腺萎縮,骨短粗或出現急慢性呼吸道病。 某些呼腸孤病毒株的致病作用,由於柔嫩艾美爾球蟲或巨型艾美爾球蟲的協同 感染而加強。雞感染傳染性法氏囊病病毒或在特殊的飼養環境下,能增高由WVV2937 株感染所致腱鞘炎的嚴重性。呼腸孤病毒也能加劇由其它病原引起的疾病,如 雞貧血因子、大腸埃希氏桿菌和新城疫病毒。由於感染了呼腸孤病毒,使機體 的免疫功能降低,導致對其它傳染性病因的易感性增加。此外,在臨牀上未感 染的雞也常發現病毒。由禽呼腸孤病毒所致的最重要和常見的疾病是病毒性關節炎、腱鞘炎和吸收障 礙綜合徵。病毒性關節炎、腱鞘炎: 發生於4~7周齡肉雞,但也可能發生於14~16周齡。主要症狀為跗關節上方脛骨和腱束雙側腫大,腱 移動受限,表現不同程度的跛行。繼而出現腓腸肌腱破裂。1~7日齡雛雞可能 見到肝炎、心肌炎。發病率可達100%,但死亡率低於2%。病雞可能在1~3 周內由急性期恢復,但也可能變為慢性。病雞的肉眼病變主要是兩腿的炎性水 腫。 足 庶 骨骨幹有時因骨膜的成骨性活動增 高而增大。跗關節和脛股關節內經常含有大量的檸檬黃色至棕色血染的液體,有時呈膿性。 組織學病變發生於滑膜、腱、關節和心臟。腱鞘明顯水腫,滑膜細胞肥大和增生。滑膜內有 異染細胞、淋巴細胞、漿細胞和巨噬細胞的浸潤,並有網狀細胞集聚。在慢性病例,腱 鞘纖維化,肉芽組織包圍或取代正常腱。心臟損傷包括心肌纖維之間發生異嗜細胞性浸潤, 並伴有灶狀的網狀細胞增生區。吸收障礙綜合徵: 雖然從患有吸收障礙綜合徵的病雞中經常分離到不同致病力 的呼腸孤病毒,但是病因關係並不清楚。1~3周齡雛雞吸收障礙的症狀包括色 素沉着不良、羽毛異常、骨質疏鬆、生長不勻、糞便中有未消化的飼料及腹瀉 、死亡率增加等。美國、歐洲和澳大利亞均有報道。最常見的報道是前 胃的膨大,伴有出血或壞死性病變、卡他性腸炎。此外,可能有因關節炎和骨 質疏鬆症而產生的跛行。組織學變化包括有伴發局灶性壞死的前胃炎、心肌炎 、法氏囊萎縮、卡他性腸炎和胰腺炎。股骨生長板有橫向和縱向斷裂以及軟骨 壞死和骨質表面的破碎。常見淋巴細胞浸潤的小腸絨毛萎縮。稱之為“藍翅病”(Blue wing disease,BWD), 其特點為皮下及肌肉點狀出血,胸腺、脾及法氏囊萎縮,對2~3周齡的幼雞致死 率可高達10%。從病雞分離到兩種致病病毒,一種為呼腸孤病毒,另一種為雞傳 染性貧血因子(CAA)。前者分離率最高的是病變的肌肉和皮膚,若單獨接種易 感雞,只有很低的致病性,但如將兩者混合接種,則可成功地複製此病 [1] 

禽呼腸孤病毒感染流行病學

雞和火雞是呼腸孤病毒引起的關節炎—腱鞘炎的自然宿主。在沒有母源抗體的1日齡雞很容易複製本病,如感染年齡較大的雞,則一般症狀較輕且潛伏期較長。糞便污染是接觸感染的主要來源。幼齡時感染,病毒在盲腸扁桃體和踝關節可持續長時間,意味着帶毒雞是感染的可能來源。禽呼腸孤病毒可以垂直傳播,但這種通過蛋的傳播率低,約1.7%。

禽呼腸孤病毒感染症狀

急性感染時,可見跛行,有些雞發育不良。慢性感染跛行更顯著,有一小部分病雞的踝關節不能活動。有時可能看不到關節炎/腱鞘炎的臨診症狀,但在屠宰時可見趾屈肌腱區域腫大。這樣的雞羣增重慢,飼料轉換率低,總死亡率高,屠宰廢棄率高,屬於不明顯感染。由呼腸孤病毒引起的吸收不良綜合徵,以生長參差不齊、色素沉着差、羽毛髮育不正常、骨骼變形和死亡率增加為特徵,主要侵害1~3周齡肉用型雞。

禽呼腸孤病毒感染病變

病毒性關節炎和腱鞘炎的自然感染雞可見到趾屈肌和蹠伸肌腱腫脹。踝關節常含有枯草色或帶血色的滲出液,有些病例有多量膿性滲出物。踝上滑膜常有出血點。腱區炎症發展為慢性時,腱鞘硬化並融合在一起。脛跗遠端的關節軟骨出現小的凹陷潰瘍,潰瘍增大後融合在一起並侵害到下面的骨組織。吸收不良綜合徵的主要病變是腺胃增大,並可能有出血或壞死,卡他性腸炎。此外還可能有關節炎和骨質疏鬆。

禽呼腸孤病毒感染診斷

根據症狀和病變可作出病毒性關節炎的初步診斷。主要受害部位是蹠伸肌腱和趾屈肌腱,心肌纖維之間有異嗜細胞浸潤。用免疫熒光法查到腱鞘有呼腸孤病毒,或用雞胚或雞胚肝細胞培養分離病毒陽性,可進一步確診。病毒的致病性可通過接種1日齡易感雛雞的足墊得到證實,致病株在接種後72h引起顯著炎症。
呼腸孤病毒引起的吸收不良綜合徵比較難診斷,因為其病變和症狀也可由其他致病因子引起。確診往往需進行病毒分離和鑑定。
呼腸孤病毒的羣特異抗體可通過AGP、IF和ELISA等方法測定。

禽呼腸孤病毒感染防制

禽呼腸孤病毒無所不在的性質,以及對環境的抵抗力強和既可垂直傳播又可水平傳播的特點,使得消除雞羣的感染十分困難。在將感染雞羣清理後,雞舍的徹底清洗消毒有利於防止以後雞羣的感染。因為1日齡雛對呼腸孤病毒最易感,而至2周齡時已開始建立年齡相關抵抗力,所以疫苗接種的目標是提供早期保護。用活疫苗或死疫苗免疫種雞是防制本病的有效方法,不僅通過母源抗體保護1日齡仔雞,而且對垂直傳播有限制作用。如1日齡雛雞接種疫苗,應注意有些疫苗毒株(如S1133)對同時接種的MD疫苗有干擾作用。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