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石羊河

鎖定
石羊河,是甘肅省河西走廊內流水系的第三大河,古名谷水、馬城河、白亭河等。發源於祁連山脈東段冷龍嶺北側的大雪山(《甘肅省自然地理志》以雜木河為上游幹流),流域面積4.16萬平方公里, [21]  多年平均自產地表徑流量15.04億立方米。 [21]  [42]  全長250公里 [42]  ,全水系自東而西,幹流經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民勤縣納入青土湖。主要支流有大靖河古浪河黃羊河金塔河西營河東大河西大河等。
石羊河以雨水補給為主,兼有冰雪融水成分,年徑流量15.91億立方米。上游祁連山區降水豐富,有64.8平方公里冰川和殘留林木,是河水源補給地。中游流經走廊平地,形成涼州區永昌縣等綠洲,灌溉農業發達。下游是民勤綠洲,尾閭湖青土湖於1950年代末消失,21世紀補水後逐步恢復一定水面。
石羊河是甘肅省武威市金昌市兩大幹旱地區的主要工農用水源。全流域建成100萬立方米以上水庫15座,其中以大景峽、黃羊河、南營、西馬湖、紅崖山及金川峽等水庫較大,以調節流域用水量。石羊河也是河西走廊北部的生態保障,阻止了巴丹吉林沙漠騰格裏沙漠在民勤盆地北部匯合。
中文名
石羊河
別    名
谷水、馬城河、白亭河
所屬水系
石羊河水系
地理位置
甘肅省河西走廊東段
流經地區
武威市金昌市張掖市白銀市 [54] 
發源地
祁連山東段冷龍嶺
主要支流
大景河、古浪河、黃羊河、金塔河、西營河、東大河
河    長
250 km
流域面積
41600 km²
平均流量
50.5 m³/s
省級河長
趙金雲 [53] 

石羊河名稱演變

石羊河,曾名谷水、馬城河、白亭河、大河 [41]  、三岔河。 [47]  。在甘肅河西走廊東段。相傳流域內常有石羊出現,故名。 [1]  石羊河在史書中記載得比較早且相當詳細,如《漢書·地理志》記載:“南山,谷水所出,北至武威入海,行七百九十里。”《水經注》和《元和郡縣圖志》等古代地理著作均將其稱為馬城河。五代時期,因石羊河終端湖為白亭海,故稱其為白亭河。 [41] 

石羊河水系構成

石羊河水系按照水文地質單元又可分為三個獨立的子水系,即大靖河水系、六河水系及西大河水系。大靖河水系主要包括大靖河,河流流入大靖盆地,其水量在該盆地內被轉化利用;六河水系上游主要由古浪河、黃羊河、雜木河、金塔河、西營河、東大河組成,流入武威南盆地,其水量在該盆地內經利用轉化,最終在南盆地邊緣匯成石羊河,進入民勤盆地,全部被消耗利用;西大河水系上游主要是西大河,流入永昌盆地,其水量在該盆地內利用轉化後,匯入金川峽水庫,引至金川一昌寧盆地,全部被消耗利用。 [42] 

石羊河幹流概況

石羊河的位置 石羊河的位置
石羊河水系構成 石羊河水系構成
石羊河上游為山區性河流,支流有古浪、黃羊、雜木、金塔、西營、東大、西大河等(《甘肅省自然地理志》以雜木河為上游幹流,源出祁連山脈東段冷龍嶺東段的主峯大雪山 [41]  )。河流短小,流向與山脈走向垂直。上游區有少量冰川分佈。 [21]  彙集了祁連山東段冷龍嶺、烏鞘嶺、毛毛山以北山區的冰雪融水和降水,年徑流量共計17億立方米。山區各支流在出山時,切穿山嶺,形成峽谷,今多為水庫壩址。出山後進入走廊平源,河道在沖積、洪積扇上多呈放射狀,水流滲漏嚴重,河水斷流。地下潛流在沖積扇前緣出礴成泉水河道(南、北沙河、烏牛壩河),泉水又彙集成洪水河、白塔河、羊下壩河、海藏寺河等泉水河。泉水河沿途匯納海藏寺湖、雷台湖、觀音堂湖、紅柳灣湖, [47]  武威市北流,匯合成石羊河(石羊大河),入民勤縣境於蔡旗堡以南(一説民勤縣重興鄉八墩灣納入洪水河(紅水河) [47]  ),稱石羊河(古稱石羊大河)。再北流過紅崖山水庫,紅崖山以北為下游,原分為大東、大西兩河,現築成東西乾渠。入民勤綠洲,繼續東北行,最後沒入巴丹吉林和騰格裏沙漠之間的民勤盆地北部。 [41]  。歷史上,上游山區洪水可以直接進入石羊河而後過民勤匯入尾閭湖(即古休屠澤(白亭海及青土湖),1950年代乾涸,21世紀開始補水,水面逐步恢復)。石羊河全長250公里(《甘肅省自然地理志》),河流長約300公里《甘肅省水利志》 [21]  [42]  。幹流長162公里 [1]  ,年徑流呈5.17億立方米,主要由地下水補給,夏季山洪補給也佔一定比例。水量由紅崖山水庫調節,是民勤綠洲的水源。 [1]  [42]  [46] 
石羊河天然河道僅存紅崖山水庫以南一段,名洪水河,長約28公里,河牀開闊而淺,沙質,縱坡約千分之一。 [48] 
石羊河民勤縣蔡旗大橋段 石羊河民勤縣蔡旗大橋段
石羊河下游向青土湖輸水乾渠 石羊河下游向青土湖輸水乾渠

石羊河水文特徵

石羊河流域的河道雖然短小,但因山體高大,水熱條件在不同高度的特殊組合造成了氣候的垂直變化。下從沙漠、乾旱草原,上抵冰川,永久積雪帶,植被土壤以及水文現象也都相應發生垂直變異。海拔1900~2600米為淺山區,降水量不大,但蒸發強烈,植被稀少;海拔2600~3400米為森林灌叢帶,降水量較大,蒸發量相應減少;海拔3400~4000米為高山草甸帶,降水量多,蒸發量少,是地表徑流最發育的地帶,也是河流主要的補給區;海拔4000米以上為現代冰川作用區,降水以固態為主,是控制流域水資源的冰川固體水庫及冰雪融水所在。 [41] 
河流補給山區降水佔61.0%,地下水佔31.0%,冰雪融水佔8.0%;平原區地下水主要接受地表水和灌溉入滲補給。出山口多年平均徑流量50.5立方米/稍稍,年徑流量15.9×108立方米,6-9月佔70.0%左右。上游祁連山區降水豐富,有64.8平方公里冰川和殘留林木,是河流的水源補給地。山區河流呈樹枝狀,幹流出山時,切穿山體,形成峽谷,今多為水庫壩址。由東向西,全流域建成100.0×104立方米以上水庫15座,其中以大靖峽、黃羊河、南營、西營、紅崖山及金川峽等水庫較大。出山後進入走廊平地,河道在沖積、洪積扇上漫流呈放射狀,水流滲漏嚴重,河水斷流。地下潛流在沖積扇前緣出露,彙集成紅水、白塔、羊下壩、海藏寺等泉水河,形成武威和永昌諸綠洲,灌溉農業發達。流域下游是民勤綠洲,史前曾存在過古終端湖泊一豬野澤,2~3萬年前高湖面海拔達1317米、水域面積約1680.0平方公里。 [41]  紅崖山水庫建成後,水量由水庫調節,是民勤綠洲的水源。 [1] 
石羊河在紅崖山以上的流域面積約1.34萬平方公里,上游各支流出山口的多年平均年徑流為14.61×108立方米,絕大部分為上游灌區引灌利用,石羊河徑流只是上游灌區的餘水,所以其水量變化,除氣象條件外,主要受上游灌區灌溉利用情況的影響。進入縣境內的徑流由三部分組成,一為基本徑流,是上中游灌溉的滲漏水、不易和不能為中游灌區所利用的出露水,水量隨着上中游水資源利用水平的提高而減少。二為冬春餘水,是非灌溉季節上中游灌區不宜利用的山、泉水下泄。根據1963年4月25日武戚、永昌、民勤三縣《用水協議》和1986年7月30日地委秘書處、行署辦公室下發《對武戚、民勤兩縣市用水問題的意見》,每年7月、9月給民勤下泄山水600萬立方米~800萬立方米;二為洪水,是山區的暴雨產生的徑流,是不能為上游水庫調節和不為渠道引灌的部分。徑流隨着上游調蓄能力的提高,流入下游的水量越來越少。前兩項是組成石羊河徑流的主要成分,佔總徑流的80%~90%,洪水約佔總徑流的10%~20%。 [48] 

石羊河主要支流

石羊河山水河

金塔河,位於武威市南部。發源於祁連山之響水頂(一説冷龍嶺大雪山),有細溝河、寬溝河、青羊溝三源匯流於祁連鄉後稱南岔河,在青大板灘注入冰溝河。另一源為幹沙鄂博、朝陽山的大水河,有細水河、雜木河、幹沙河匯入,冰溝河與大水河匯流於團莊後稱金塔河。經南營鄉,在金塔寺入武威盆地,分流引灌,潛入地下。發洪水時徑流經武威城東流入石羊河。全長約102公里,其中南營以上河長50公里,流域面積841平方公里,年徑流量1.44億立方米,集中在6~9月,以降水補給為主。河源山區有冰川22條,冰川面積6.73平方公里,冰川儲量0.989億立方米,每年冰川融水量0.0578億立方米。山區植被較好,降水比較豐富,又有冰川、積雪補給,是徑流的形成區。南營以下進入河西走廊,河道寬淺,多叉道,滲漏嚴重,只有夏季洪水暴發時,才有水流注入石羊河。出山口建有南營水庫及電站,灌溉武威綠洲農田14萬畝,電站裝機容量2000千瓦,年發電量923萬度。 [5]  [22] 
西營河,在武威市西南部,因流經西營堡,故名。發源於肅南裕固族自治縣境內祁連山之冷龍嶺北坡的水管河(水關河)及寧昌河,兩源匯流於水管口後稱西營河。經長方溝灘,在柳灣有響水河來匯,半截溝有土塔河匯入。在西營鄉入武威盆地,分流引灌並潛入地下,由張丙莊、小果園街潛流出露稱南河,發洪水時徑流在鄧家村注入石羊河。全長約124公里,流域面積1455平方公里,年徑流量3.79億立方米。河源山區有冰川42條,冰川面積19.80平方公里,冰川儲量2.072億立方米,冰川融水量0.1707億立方米。以山區降水補給為主,徑流主要集中在夏季。上游冰川面積19.8平方公里,冰川儲量2.07億立方米,年冰川融水量0.17億立方米。西營以下,進入沖積、洪積平原,河道分叉,滲漏嚴重,河水斷流,是徑流的消失區。出山口處建有西營水庫,灌溉武威市西營區38萬畝農田。 [4]  [22] 
東大河,因流經永昌縣東部,故名。發源於祁連山之冷龍嶺大雪山一棵樹溝諸水稱斜河,另一源由黑英溝、金洞河、幹樹灣合流稱直河。直河與斜河在皇城灘草原匯流後,出祁連山入河西走廊平原,稱東大河。建有皇城水庫,在頭壩口子分流引灌並潛入地下,發洪水時徑流經楊家樓莊、馮家堡子、何家直溝,在李家莊潛流出露注入南河,在鄧家村入石羊河。全長約133公里,流域面積1614平方公里,年徑流量3.11億立方米,有51%集中在夏季7~9月,河源山區有冰川62條,冰川面積34.43平方公里,冰川儲量11.829億立方米,每年冰川融水量0.3186億立方米。河流進入走廊平原後多又道,呈放射狀,滲漏嚴重,河水斷流。上流建有皇城灘水庫。灌溉永昌縣東部30多萬畝農田。 [3]  [22] 
西大河,曾名考來河,為永昌縣西部大河,故名。位於武威盆地西邊緣。發源於祁連山之冷龍嶺北麓,由攔腰溝、平羌溝、堖兒墩在大河壩匯流而成。建有西大河水庫。經山丹軍馬場一分場、軍馬四場分流引灌並潛入地下,潛流在趙家莊、劉克莊、劉新莊、胡家莊、高家莊出露,發洪水時徑流橫跨走廊至北山後折向東;繞永昌城北,經金川峽,建有金川峽水庫,至河西堡、山灣莊、紅星鄉到金川引灌後浸入沙漠中,全長約124公里,流域面積811平方公里,年徑流量1.55億立方米,主要集中在夏季7~9月。主要靠降水補給。建有西大河水庫,灌溉永昌西部20多萬畝農田。餘水和地下水匯合北流,注入金川峽水庫,供金昌市、河西堡工農業用水。 [2]  [22] 
古浪河山口段 古浪河山口段
古浪河,古名松峽水,在古浪縣西部,上游名龍溝河,發源於天祝藏族自治縣祁連山之安遠車山的龍溝河及毛毛山的黃羊川,兩源匯流十八里堡後稱古浪河。匯張家河、黃羊川河、柳條河,徑流出古浪峽,由古浪城分流引灌,向北流入平原。在泗水鄉、中西灣、永豐堡潛入地下。建有曹家湖水庫、十八里水庫。洪水時徑流於九墩廟入紅水河。紅水河在營盤坡注入石羊河。全長約137公里,流域面積3361平方公里,年均徑流量0.776億立方米。 [22]  ,古浪峽以上流域面積877平方公里,年徑流量0.76億立方米,以降水補給為主。山區水流急湍,多峽谷,建有十八里鋪水庫和曹家湖水庫。古浪峽以下進入河西走廊平原,滲漏嚴重,河水斷流。水流通過渠道,灌溉古浪西部走廊地區的農田。古浪河谷是古絲綢之路的主要通遭,今有蘭新鐵路和312國道通過。 [8] 
黃羊河,在武威市南部,下游流經黃羊鎮,故名。上游名黃花灘河,發源於天祝藏族自治縣祁連山之冷龍嶺北坡尾巴老山的哈溪河,另一源為祁連草車、得泉山的峽門河,兩源匯流於紅旗鄉後稱黃羊河。經張義鄉、中路鄉,建有黃羊河水庫。在嚴家新莊進入河西走廊武威盆地,分流引灌並潛入地下。發洪水時徑流經馮家斜莊、葉家大莊、謝家河灘、周家大莊、楊家崖子、陶家莊、王家上莊,潛流在宣家莊出露,注入白塔河。全長約105公里,流域面積828平方公里,年。均徑流量1.46億立方米。 [22]  水峽口以上幹流長50公里,流域面積840平方公里,是河流的補給區,以降水補給為主,冰雪融水次之。年徑流量1.5億立方米,出山口建有黃羊河水庫和電站,灌溉黃羊鎮等鄉及農場耕地18萬畝。電站裝機容量2000千瓦,年發電量851萬度。 [7] 
雜木河,在武威市南部,因流經雜木寺,故名。發源於祁連山天祝藏族自治縣冷龍冷北坡之牛頭山(一説大雪山 [41]  )卡窪掌的大牛頭溝、王洛溝閘渠河,另一源為響水頂的響水河、半洋河。兩源於毛藏寺匯流後稱馬路河及雜渠河,在劉家莊入河西走廊武威盆地稱雜木河,分流引灌,潛入地下。經閻莊子、蘇家東莊、范家寨劉家沿溝,在盛家西莊潛流出露入白塔河。雜木寺以上75公里,流域面積880平方公里,年均徑流量2.59億立方米(一説流域面積651平方公里,年徑流量2.8億立方米 [6]  )。河源山區有冰川15條,冰川面積3.86平方公里。 [22]  雜木寺以下,河道多叉道,呈放射狀,滲漏嚴重。水流被引入灌區,灌溉武威市南部古城、校尉、韓佐、中畦、河東、大河、大壩等鄉23萬畝農田。 [6] 
大靖河古浪縣民權鎮段 大靖河古浪縣民權鎮段
大靖河,位於古浪縣東南部,發源於祁連山山脈東部的毛毛山北麓、白虎嶺以東、二郎池一帶,為縣境內第二大河流。自西向東有西溝、馬蓮溝(麻蓮溝)、小直溝、小丘溝、酸茨溝、條子溝、莊浪溝等支流彙集於大靖峽。大靖峽以下有大幹溝、小乾溝、毛家沙問等季節性支流匯入。由南向北流經憤梁鄉、民權鄉、大靖鎮、海子任鎮進入北部騰格裏沙漠腹地。大靖河河道全長135千米,河道自然縱坡1/50,流域面積524平方千米,流域內多年平均降水量284毫米,蒸發量1808毫米。多年平均徑流量1196萬立方米,徑流少部分為泉水,大部分為山區降水、冰雪融水補給。大靖河上游河道狹窄、曲折,縱坡較大,海拔在2700米~2800米之間,山嶺喬灌木林密佈,水土流失較輕;中游因大面積墾荒,水二流失嚴重,溝谷沖蝕下切劇烈;下游無穩定河道。大靖峽水庫以下沿岸分佈着大靖、民權、海子灘3個鄉鎮,8.34萬人,4267公頃耕地。大靖河上游建有大靖峽水庫,集水面積389平方千米,總庫容1226萬立方米;大靖鎮城區段兩岸建有防洪堤7.71千米。2003年,在大靖河散流、漫流區海子灘修建排洪渠5.2下米。 [9]  [44] 

石羊河泉水河

涼州區金羊鎮五一村,向東流淌的海藏河 涼州區金羊鎮五一村,向東流淌的海藏河
武威涼州區境內海藏河(右)與楊家壩河(左)相匯 武威涼州區境內海藏河(右)與楊家壩河(左)相匯
山水河出山後滲入地下之水流,至泉水溢出帶又以泉水的形式出露地表,再彙集形成了紅水、白塔、大沙、海藏、南沙、北沙等泉水河。這些泉水河過去水量較大,後來由於山區來水量減少,河流、渠道、田間滲漏減少,加上人為的開採,致使泉水河的水量逐年減少。據統計石羊河在1956年年徑流量為4.69億立方米,到1980年只有0.8億立方米,24年減少82%。 [28] 

石羊河下游分支

石羊河下游東支(外河)乾渠 石羊河下游東支(外河)乾渠
外河,即東大河,歷史上也稱白亭河、黑河。由南河口北流至蘇武山西側黃壩灣,又折東北成弧形繞夾河鄉東緣,直至槍桿嶺山東側,注入白亭海。全長近100公里,寬200米至5公里不等。外河前身為東大河分支,也叫小河。由東大河蘇武山西側之黃壩灣直線至湖區三坪口.為東大河弧弓對面一弦,即自南河口(今紅崖山水庫)至三坪口76公里,河寬60~500米不等,系天然河道。自清以來,即為柳林湖灌溉輸水通道。 [45] 
東大河,又名外河、郭河、自亭河。石羊河北流至民勤沙山嘴分支,其東支即東大河,為石羊河主流。石羊河北流至南河口(紅崖山水庫外)分支,東支仍稱外河,西支為內河。外河在西漢時流水很少,明清時廢棄。內河的主流再北經蘇武山之西,循白亭河古道至抹山,分東、中、西、外四渠,灌溉柳林湖(今湖區),餘水流入白亭海。 [47] 
大西河,石羊河進入縣境在沙山嘴附近分流之西支。由紅崖山與黑山之間的谷口西流轉而北經黃土槽子、青松堡以西,納入大西河,向北流入青土湖。西漢時泄洪與引灌兼用。後墾區東遷,但河水西傾,使東大河墾區缺水。清同治七年(1868年),縣令黃視率民眾於沙山l嘴避開西傾倒口,開挖新河,導水直達南河口,大西河廢棄。 [47] 
小西河,為內河洪水西泄之通道,西北流至青松堡以西入大西河。 [47] 

石羊河湖泊

近代民勤綠洲與水系示意圖 近代民勤綠洲與水系示意圖
  • 上中游湖泊
鄧馬營湖,位於武威市東北騰格裏沙漠之中,北部屬民勤縣,南部屬武威,東臨寧夏回族自治區。鄧馬營湖水源靠地下水補給,古代水域遼闊,與東部的黃羊湖相連,現由於補給水源減少,面積已經縮小到不足200平方公里的沼澤地。地下水埋深5~7米,沙生植物茂盛,是武威市沙漠區鄉村的主要畜牧基地。 [27] 
黑馬湖,亦稱黑木湖。位於黃羊河沖積扇前緣的窪地中,西北距武威城1公里。黑馬湖古代稱文車澤,《元和郡縣圖志》載:“文車澤,在縣東(姑減縣,今武威城)三十里。前秦符堅遣將軍苟仗、毛盛伐北涼,造機械衝車於此,因名。”黑馬湖水量主要靠黃羊河補給,後來由於湖泊淤積,水源減少,湖泊面積日益縮小,1950年代水域面積只有500。多畝,1960年代以後,由於黃羊河水庫建成,輸水渠道滲漏減少,不僅無地面水補給,地下水位也不斷降低。黑馬湖完全失去了水源補給,已經全部乾涸,即將被開墾殆盡。 [27] 
熊爪湖,位於西營河沖積扇前緣低窪地帶。據《甘肅通志稿·輿地九·水道》載:“熊爪湖在縣北五十里”。即今雙城南嚴家疙楞一帶。現僅留幾處小的水池,大部分地區早已開墾為農田。 [27] 
武始澤,位於西營河與金塔河沖積扇前緣之間的窪地中,在今海藏寺以南,即《水經注》中:馬城河“上承姑減武始澤”,後由於泥沙淤積,早已消失。 [27] 
其他如九墩的史家湖、上史湖、火莊子湖、崗上大湖、青草崖湖、馬營湖以及中部及西北部的海藏寺湖、雷台湖、中山湖等,因水源減少,絕大部分已千涸。 [27] 
  • 古終端湖
石羊河和金川河的古終端湖曾佔據整個民勤北部盆地。戰國時,部分湖面已開始變為沼澤、平原和綠洲。約在隋代,古終端湖一分為二,西面的叫休屠澤,東面的叫豬野澤。東、西兩澤出現的原因一是祁連山降水減少,二是自漢代以來,中游耕地面積擴大,農業用水日益增加。之後水量繼續減少,將兩湖又分割為白亭海、柳林湖、青土湖、哈喇鄂漠、頭壩湖、鴨兒湖、天池、平湖、月牙湖、龍潭等。
古終端湖,民勤盆地從自堊紀到第三紀,已成為一個內陸湖盆,它的高水位形成於距今33000年~23000年前,水域面積1.6萬平方公里,水深25米,最大水深超過60米,大約在紅崖山、阿拉古山、小青山以北,萊服山、劉家黑山、獨青山以南的廣大地區。 [48] 
瀦野澤(又叫豬野澤),石羊河流域下游史前曾存在過古終端湖泊,大約是戰國至魏晉南北朝時期對石羊河尾閭湖的稱謂。瀦野澤的面積較史前時期古終端湖大為縮小,沿岸產生了廣闊的沼澤平原與綠洲,位於阿拉善弧形帶南部的凹陷帶內,即泉山鎮~東湖鎮槽地、這一時期瀦野澤的南岸及大西河沿岸,是一片水草豐美的天然草原,是古代遊牧民族放牧和狩獵的場所。 [48]  距今2萬年前高湖面海拔達1317米、水域面積為1680.0平方公里,全新世氣候適宜期水域面積達610.0平方公里。石羊河的尾間湖從史前時期,其範圍大小、位置和名稱經歷了縮小、位移、乾涸、復甦等變化過程。清朝後期,石羊河的尾閭湖一一青土湖,水域面積有120.0平方公里,至民國時期則成蘆草叢生的淺水沼澤,20世紀50年代,湖面積還有660.0公頃,進入20世紀60年代,控制了石羊河下游的紅崖山水庫建成,天然河道完全斷流,通過躍進渠有計劃地向下遊輸水,青土湖便徹底乾涸。直至2010年,乾涸沙化半個多世紀的青土湖才重現碧波,出現約3.0平方公里的水面。 [43] 
從西漢到南北朝時期,隨着人口大量移入,灌溉綠洲而積不斷擴大,破壞了谷水與下游湖泊一瀦野澤之間的水量平衡關係。瀦野澤由於水源減少,湖泊變淺,面積縮小,原來統一的瀦野澤,被姚寨子崗、大麻崗、臭篙子崗、東麻崗、尖麻崗等東北西向隆起的沙梁分割為東西兩部分:西海和東海,西海又叫休屠澤,東海仍叫瀦野澤。
西海(休屠澤),即近代昌寧湖的前身,其範圍遠大於明、清時期的昌寧湖。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隨着上游農業生產的恢復與發展,流入昌寧湖的水量鋭減,1967年乾涸。 [48] 
東海(瀦野澤),水源及湖水面積遠大於西海,綿亙在今萊菔山至半個山及狼刨泉山間的大部地區,逐漸沖積湖積為現代的民勤綠洲農區。 [48] 
白亭海(又名白海子、魚海子、哈溂泊),是隋、唐、五代、宋、元時期對於東海(瀦野澤)的稱謂。這一時期,東海由於補給水源的主流改道、支流分散漫流等原因,水量減少,又被分為東西兩個大湖,東西的在北山東,名達逖迥海;西面的在半個山之北,或因為水色潔白,或因為海邊建有白亭,遂名白亭海。白亭海是這一時期境內最大的湖泊,又因盛產魚類,稱魚海子。 [48] 
柳林湖。明成化起,大規模移民墾殖,水源、被石羊河上中游大量截流,白亭海加速退縮,水域退縮到了半個山~槍桿嶺山以北、紅沙梁以西,西河井以東,北起白疙瘩,南到東平湖之間,只剩南北長約20公里,東西寬10公里左右的範圍,被稱作青土湖。青土湖南岸退出的肥沃湖灘,成為紅柳、毛柳縱橫滋生的沼澤或綠洲,稱為柳林湖。清代中葉,民勤的農業墾殖進入全盛時期,人口猛增,原有墾區無法承載現狀人口,柳林湖遂被作為二次移民開墾的處女地,迅速開發。清雍正年間,引外河水源灌溉新開墾的柳林湖區,青土湖再度退縮。 [48] 
恢復水面後的青土湖 恢復水面後的青土湖
青土湖(又名青頭湖)。位於西渠鎮北部,北至白土井,東西介於東平湖井及西河井之間,面積120平方公里。19世紀末,曾一度乾涸為草湖,1924年,由於大西河特大洪水的彙集,再次形成湖泊。1924年以後,再無較大洪水匯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湖中尚有部分積水。1957年前後,青土湖完全乾煙,尚屬蘆葦叢生的湖灘草地,後因地下水位大l幅下降,湖盆內植物逐漸死亡,整個湖泊在幾十年內全部沙化。1970年代,國家出版的五萬分之一地圖上已無青土湖一名。2005年的青土湖鹽鹼湖盆,大部分被灰白色流沙和水生螺絲貝類的殘骸所覆蓋。 [48]  直至2010年,乾涸沙化半個多世紀的青土湖才重現碧波,出現約3.0平方公里的水面。 [43] 

石羊河治理開發

石羊河流域是河西走廊三大水系中,水土資源開發利用程度最高的一個流域,到1980年代中期,全流域灌溉面積近400萬畝。新中國成立40年來,各級政府帶領羣眾數十年如一日,始終為抓水利建設和節約用水而努力。40年來,國家在石羊河流域修水庫,襯渠道,打機井,不斷調整灌溉制度,改進灌水技術,各方面都取得了長足的進步。

石羊河水庫工程

石羊河上游修建的山谷水庫有:皇城水庫、西大河水庫、西營河水庫、南營水庫、黃羊河水庫、十八里水庫、曹家湖水庫、大靖河水庫;中游有金川峽水庫、紅崖山水庫。 [21] 
紅崖山水庫 紅崖山水庫
紅崖山水庫 紅崖山水庫
紅崖山水庫,是一座典型的沙漠水庫,位於黑山與紅崖山山前谷地中,距民勤縣城30公里,石羊河由此分為內、外河兩個灌溉系統,壩址即處於分流的南河口,兩側盡為鹽鹼荒漠,壩址以上集雨面積1.34萬平方公里。因系沖積沙積窪地,地質情況複雜,建庫條件較差,經過30多年摸索實踐,在修建中不斷積累經驗,分初建、’加固續建、擴改建三個階段進行,才得以達到原規劃設計規模。主要建築物包括大壩、輸水洞、泄洪閘三部分,抗震烈度按8度設防,最大壩高15.1米,壩頂寬4米,壩長8360米,其中東壩長7000米,為主壩,西壩長1360米,為副壩,總庫容1.27億立方米,興利庫容9800萬立方米。水庫以灌溉為主,兼顧防洪及養魚效能。1957年由張掖專區水利局組織進行水庫的勘查設計工作,1958年元月成立“民勤縣內外河合併工程委員會”,同年10月開工。直到1964年第一階段工程基本完工。1973年6月加固續建,1980年底竣工,1981年8月經水利廳組織驗收,交付使用。1990年代擴建加固。 [38] 
紅崖山水庫,始建於1958年,被稱為沙海明珠,位於河西走廊東北部,石羊河下游,處於騰格里和巴丹吉林兩大沙漠的包圍之中,距民勤縣城30公里,是一座沙漠窪地蓄水工程、亞洲最大的沙漠水庫。 [24] 
民勤紅崖山水庫,被稱為沙海明珠,位於河西走廊東北部,石羊河下游,是沙漠地區的一座中型窪地蓄水工程,控制流域面13400平方公里,是亞洲最大的沙漠水庫。紅崖山水庫工程從一九五八年始建設,採取總體設計,分期實施的方案,設計壩高15.1米,壩長8360米,總庫容量1.27億立方米,水庫建築有輸水洞、泄洪閘、西壩非常溢洪道等,以蓄水灌溉為主,並具有防洪養漁等綜合利用效能。水庫的建成,為該縣工農業生產的發展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大漠、青山、碧波、綠蔭、藍天、彩霞、麗日,相互映襯,構成了一幅幅美麗壯闊的大漠奇觀圖,是理想的避暑旅遊勝地。2011年3月,民勤縣紅崖山水庫以其獨特的自然風光和深厚的人文景觀,被省水利風景區評審委員會評為省級水利風景區,並順利通過申報國家水利風景區規劃綱要及資源調查報告的評審。
金川峽水庫,位於永昌縣境西大河中游金川峽口處,南距永昌縣城12公里,北距河西堡鎮10公里,壩址以上控制流域面積3270平方公里。水源有西大河泉水,東大河調水及西大河洪水。多年平均來水量1.26億立方米,設計總庫容6500萬立方米,其中興利庫容6050萬立方米,預留淤積庫容450萬立方米。二等工程,防洪標準按百年一遇洪水設計,1千年一遇洪水校核,地震烈度按9度設防。主要任務是給金川地區工業供水,農田灌溉兼防洪發電。主體工程包括大壩、輸水洞、非常溢洪道和水電站。 [30] 
西大河水庫,位於西大河兩半個峽口,距永昌縣城77公里,是一座以灌溉為主,兼顧防洪發電及下游工業用水的中型水庫。壩址以上流域面積788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徑流量1.6億立方米,水庫總庫容6800萬立方米,屬三等工程,按50年一遇洪水設計,千年一遇洪水校核,地震烈度按7度設防,設計灌溉面積31.2萬畝,遠景規劃面積40萬畝,主體工程包括大壩、輸水洞、溢洪道和水電站。1969年6月正式開工,先開挖輸水洞,冬季大壩開始清基,在施工中採取了垂直開挖,凍土固壁的先進施工方法,1970年10月大壩合龍,1974年10月建成蓄水。 [32] 
大泉水庫,位於西大河水庫灌區下游縣城西20公里,紅窯鄉毛卜喇村境內,壩址以上流域面積50平方公里,主要攔蓄大泉非灌溉季節餘水和汛期洪水,以緩解下游灌區苗期供水矛盾。設計壩高16.2米,壩頂高程2135.7米,總庫容120萬立方米,為小(I)型水庫。壩頂長270米,大壩右端設雙孔高寬各1米的輸水洞,最大泄流量8秒立方米。大壩右側山坡,設溢洪道,底寬4米,進口高程2132.9米,最大泄流量25秒立方米。1970年6月開工,1974年元月完工。 [33] 
皇城水庫,地處永昌縣城以南47公里祁連山區,壩址在皇城灘盆地下緣峽谷進口處,以解決工農業用水為主,結合發電防洪養殖等綜合利用的中型水庫,三等工程,按百年一遇洪水設計,千年一遇洪水校核,地震烈度按8度設防。總庫容8000萬立方米,調節庫容6400萬立方米,防洪庫容1900萬立方米。樞紐工程包括大壩、輸水泄洪洞、水電站。1982年初開始大壩清基,工程於1985年8月底竣工,12月24日關閘蓄水投入運行,1986年9月26日水電站機組調試完畢,正式投產發電。 [34] 
西營河水庫,位於武威市西南40公里的西營出山口段四溝嘴,是一座以灌溉為主,結合防洪的中型調蓄工程,按百年二遇洪水設計,千年一遇洪水校核,為三等工程,抗震設防烈度為7度。總庫容2400萬立方米,其中調洪庫容1900萬立方米,興利庫容1110萬立方米。由主壩、副壩、輸水洞、泄洪洞組成。1960年1月開工,僅改建了武九公路部分土方工程,投資39萬元。1961年6月,因國家經濟暫時處於困難時期而停工。1970年10月復工,1973年12月完成大壩主體工程後,開始蓄水,1977年4月全部竣工。建成壩高37米,總庫容2000萬立方米。 [35] 
南營水庫,在金塔河出山口,距武威城18公里處,是一座以灌溉為主,兼顧防洪、發電的中型水庫,三等工程。總庫容2000萬立方米,興利庫容1080萬立方米,防洪庫容1205萬立方米。按百年一遇洪水設計,千年一遇洪水校核。抗震烈度按7度設防:主要建築物有:大壩、輸水洞、泄洪洞、電站。1958年5月,由張掖專署水利局提出《金塔河石嘴子水庫初步計劃》,同年11月成立金塔河水庫工程委員會,開始興建水庫,到1960年10月停建。1969年5月武威縣革委會決定復工修建,定名為“八一八水庫”,於是年8月18日再次動工。同年11月大壩合龍,1970年2月開始蓄水,1971年9月工程基本完成,又恢復原南營水庫名稱。 [36] 
黃羊河水庫,位於中路鄉天梯山石窟北翼水峽口入口處,壩址以上流域面積828平方公里,是以灌溉為主,兼顧防洪、發電的中型水庫,屬三等工程。按50年一遇洪水設計,千年一遇洪水校核,9度地震烈度設防。總庫容5644萬立方米,興利庫容3377萬立方米,防洪庫容2588萬立方米。主體工程有攔河壩、輸水洞、泄洪洞、水電站。1958年4月開工。於1960年11月竣工蓄水。 [37] 
大靖峽水庫,位於古浪縣城東部,大靖鎮南15公里處,大靖峽南口子兩山峽谷之中。設計總庫容1015萬立方米,是以灌溉為主,兼作防洪的中型水庫,按百年一遇洪水設計,500年一遇洪水校核,按7.5級地震設防,工程等,級為三級。水庫由大壩、輸水洞和溢洪道組成。1959年元月開工。由天祝藏族自治縣組建工程委員會,1960年7月竣工。1975年1月改建加固,於1981年5月竣工。 [39] 
曹家湖水庫,位於黃羊川河、廟兒溝河匯流處的曹家台子。為小(一)型水庫,集雨面積403平方公里,總庫容822萬立方米,有效庫容552萬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積12萬畝,保灌面積3.5萬畝。1958年4月25日開工,1959年5月竣工,1962~1964年進行加固處理,1975~1978年又進行第二次改建加固。工程現有規模為砂礫壩殼粘土心牆壩,壩高26.5米,頂寬9米,長547米;防洪標準按50年一遇洪水設計,500年一遇洪水校核。
十八里堡水庫,位於古浪縣城南13公里,古浪河支流龍溝河末端。為小(一)型水庫,集雨面積420平方公里,總庫容630萬立方米,有效庫容580萬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積12萬畝,保灌面積5,4萬畝。1970年11月開工,1973年10月竣工。1975年9月對輸水洞進行灌漿補強處理,1981年5月~1982年11月進行了改建加固。工程現有規模為砂礫壩殼粘土心牆壩,壩高32米,頂寬6米,主壩長310米,副壩長400米防洪標準按50年一遇洪水設計,500年一遇洪水校核。 [40] 

石羊河灌區工程

石羊河流域灌區,位於河西走廊東部。水源於祁連山東部冷龍嶺北坡,其較大支流有大靖河、古浪河、黃羊河、雜木河、金塔河、西營河、東大河、西大河等,各河流程較短,流向多與山脈走向垂直,出山後彙集於石羊河干流,呈掃帶狀水系,進入武威—永昌盆地,後向北穿過紅崖山進入主民勤地,總面積4.2萬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年徑流最15.7億立方米。河西走廊三大水系中,石羊河流域水土資源開發利用程度最高,到80年代中期,全流城灌溉面積近400萬畝,農田灌溉面積369.15萬畝,林草灌概面積29.85萬畝,1990年農田灌溉面積為333.86萬畝,畝均佔有毛水憊尚不足400立方米。滋區水資源嚴重短缺,用水矛盾最為突出,因而促進了羣眾興修水利、節約用水的積極性,經國家大雲投入,修水庫,襯集道,打機並,並調整灌溉制度,改進浦水技術,灌區取得了有效的發展。 [10] 
金川峽水庫灌區,位於永昌縣城以北,轄永昌縣河西鎮和金川區寧遠、雙灣二鄉。屬沖積、洪積扇平原,南倚麻黃溝山,中間橫亙着龍首山尾餘脈,騰格裏沙漠半環東北境內,為河西走廊蜂腰地帶。金川河下游為綠洲,地形自西南向東北傾斜,海拔高程自1760米至1380米之間。灌區總面積726平方公里,有耕地30.5萬畝。金川灌區是河井泉混合灌溉,也是工業用水最集中,供需矛盾最突出的地區。當地一些小溝小河水量僅150多萬立方米,量小分散,多為間歇性徑流,基本不能利用,主要依賴上游河道來水,並提取地下水,以彌補工農業用水之不足。灌區設計灌溉面積16.3萬畝,其中機井提灌面積6.1萬畝。1981年為工業及市鎮供水5000萬立方米,實灌面積14.3萬畝;1990年為工業及市鎮供水6200萬立方米,實灌面積13.3萬畝。 [25] 
西大河水庫灌區,位於西大河兩半個峽口,距永昌城77公里,總庫容6800萬立方米。灌區地處永昌縣城西南祁連山北魂,西以大黃山(古稱焉支山)為界,南靠祁連山北坡,東和東北部與四壩灌區相連。灌區是西大河和馬營河形成的沖積洪積扇平原,地勢由西南向東北傾斜。海拔在1980米~2500米之間,多年平均降水量343毫米,年燕髮量1761毫米,是河西走廊冷涼地區之一。灌區土壤多屬山地慄鈣土、灰鈣土等,西大河水源於祁連山冷龍嶺北麓嘴鳥口、平羌口諸山間,多年平均徑流盤1.6億立方米,此外有馬營河、深溝、水溝、月牙湖和大、中、小泉等彌補。灌區包括新城子鎮、紅山窯鄉的全部,軍馬四場、八一農場黑土窪分場全鬱和焦家莊鄉的雙麼街、河灘杏樹莊,共3個鄉鎮的27個行政村,兩個國營農場,總人口4.6萬人,總面積507平方公里,耕地面積45萬畝,設計灌溉面積39.7萬畝,有效灌溉面積25萬畝。1990年實灌面積21.8萬畝。 [11] 
東大河水庫灌區,於1990年在永昌城以南47公里的祁連山區,建成皇城水庫,總庫容8000萬立方米,樞紐工程包括大現、輸水泄洪洞、水電站。灌區位於永昌縣城東南,東與武威市西營灌區的青林、金山兩鄉接壤,南靠祁連山北坡,西鄰四壩滋區的北海子鄉,北與河西堡鎮黃家泉為界,東北至九壩灘。地處祁連北蔑傾斜平原洪積扇地帶,總面積約600平方公里。海拔1680米至2800米之間,年降水量184毫米,年蒸發量2100毫米,無霜期120天至136天,屬温寒幹早氣候.灌區建設乾渠15條,長217.2公里,支架73條,總長260公里,轄永昌縣東寨、六壩、南壩3鄉、國營八一農場二、三、四營、土佛寺紅光園藝場、永昌羊場和武威金山、青林鄉部分耕地,共有5個鄉,35個行政村,6800餘户,人口3.4萬人,有耕地“萬畝。是金昌市地多人少地區的大型灌區,有效灌溉面積30.2萬畝。1990年實灌面積21萬畝。 [12] 
西營河水庫灌區,位於武威市灌區西南40公里西營河出山口段四鈎嘴。是一座以灌溉為主,結合防洪的調蓄工程,灌區東連金羊、水昌井泉灌區,東南與金塔河灌區相鄰,西南與酉北分別和肅南裕固族自治縣、永昌縣接搜。東西長60公里,南北寬30公里,總面積1455平方公里,地勢西南高,東北低,海拔在2150~1510米之間。為沖積洪積扇平原,適宜各種糧油作物種植,多年平均降水盆180毫米,蒸發址達2115毫米,屬大陸性温帶千早氣候。西營河是石羊河水系的較大河流,水派於祁連山東端冷龍嶺北慈,主流寧昌河與支流水關河在肅南裕固族自治縣鐸尖鄉水關口處匯合,河道全長77公里,多年平均徑流量3.7億立方米,河流水能組藏童4.4萬千瓦。灌區自漢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設郡,即開始戍兵屯田,興修農田水利。但由於歷史變遷,灌區內水利設施時興時廢,發展緩饅。新中國成立後,即新修渠道引水樞紐1座,總千渠2條,長25.6公里,乾渠9條長97公里,全部為幹砌卵石襯砌渠道,灌溉面積擴大為32.2萬畝,從1962年開始,對灌區重新進行全面規劃和系統建設,到1990年建成水庫,總庫容2400萬立方米,漿砌卵石總乾渠l條,長10.9公里,乾渠5條,長82.9公里,各類建築物230座,支渠65條,長221.4公里。建成條田30萬畝。利用乾渠水能修建3750千瓦水電站1座,50至160千瓦小水電站8座,在血區下游建成機井355眼,同時在灌區中游地區,建成人畜飲水機井58眼,蓄水池541座,水窖170座,截引地下水工程4處。40年來,累計工程總投資達3600多萬元,灌溉面積達到38.5萬畝,成為武威市最大的河水灌區。徹底解決了灌區11.5萬人和10萬頭牲畜的飲水問題。 [13] 
南營水庫灌區,位於武威城南,金塔河出山口。是一座以灌溉為主,兼顧防洪、發電的中型水庫。於1971年9月基本建成,爾後,兩次進行除險加固工程。灌區南依夭祝藏族自治縣的祁連、且馬鄉,東鄰雜木河灌區,西與西營河灌區接澳,北和金羊灌區毗連。東西寬10公里,南北長30公里,總面積300平方公里,地勢自西南向東北緩慢傾斜,海拔在1900~1400米之間,多年平均降水盒為161毫米,燕髮量達2020毫米,金塔河屬石羊河水系,水源於祁連山冷龍嶺北坡的牛心山、藏南山,河流全長71公里,水源為降水和冰雪觸水,流域面積1160平方公里,其中山內集水面積852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年徑流量1.2億立方米,地下水埋深在10~80米。水庫灌區轄南營、新華、高壩、羊下壩、金羊、柏樹、金塔7個鄉,74個行政村,有農業人口9.2萬人,耕地13.85萬畝。農作物主要以春小麥為主,玉米、洋芋、養麥、油菜、蔬菜次之。南營水庫總庫容2000萬立方米,興利庫容1080萬立方米,防洪庫容1205萬立方米。總千渠和東、西千渠3條,長35.6公里,各類建築物74座,支渠21條,長65公里,各類建築物300餘座,到1990年。實際灌溉面積達到13.85萬畝。 [14] 
雜木河灌區,位於武威城東南約20公里處。南依天祝藏族自治縣,東鄰黃羊河灌區,西與金塔河灌區接坡,北面和清源、金羊井泉灌區毗鄰。東西寬約20公里,南北長約40公里,控制面積540餘平方公里。地勢由西南向東北傾斜。灌區屬大陸性温帶幹早氣候,多年平均降雨最為190毫米,年燕發盆2000毫米。雜木河水源於祁連山東端冷龍嶺北坡一帶,以降水和冰雪融水為補給水源,多年平均徑流量2.57億立方米,山區流域面積851平方公里,山區千流長約60公里,出山後河牀逐步擴展,為寬改河牀,至磨咀子處寬約500米,此以下河道明顯分為3支,主河流為大七壩河,經磨咀子馬兒壩、五里墩至陳家橋堡(現大柳鄉橋坡村)匯入白塔河,於下雙鄉歸人石羊河。地下水埋藏深度由南轉北逐漸變淺,埋深為5~70米,適宜灌概和人畜飲水,灌區豔武南鎮、古城、校尉、東河、河東、六壩、高壩、新華、大柳、羊下壩鄉的93個村和黃羊河農場、甘農大農場,總人口15.3萬人。耕地面積28.2萬畝。農作物以春小麥為主,其次有穀子、玉米、洋芋、胡麻、蔬萊等。有效灌溉面積由50年代的22.5萬畝發展到1989年的26.4萬畝,淨增3.9萬畝,糧食畝產由50年代的150斤提高到1989年的710斤,總產由1800萬斤提高到1.52億斤,淨增7.4倍。從1971年到1981年,每年平均提供商品糧2200萬斤。到1989年,灌區中上游3.84萬人和4.55萬頭牲畜的飲水問題得到徹底改普。 [15] 
黃羊河水庫灌區,位於武威市中路鄉天梯山石窟北翼水峽及人口處。灌區地處武威市東南隅,東靠古浪縣,南鄰天祝藏族自治縣,西、北面和雜木河灌區接鑲,控制面積355平方公里。分為山內、山外兩個灌區。山內張義灌區在水庫以上為山間盆地,海拔2020~2360米,有河谷階地2萬多畝,山外黃羊灌區在水峽口外沖積扇面上,海拔1650、1960米。地勢由西南向東北傾斜,灌區屬石羊河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216毫米,燕髮量達2000毫米,水源於祁連山北趁的冷龍嶺雙龍山一帶,主河道流經清源鎮人白塔河,於羊下壩鄉北側匯人石羊河,全長126公里。水源系南部山區集雨徑流和冰雪融流,多年平均徑流量1.44億立方米,河水除汛期外,一般清澈透明,礦化度0.6~1.1克/升。山外灌區地下水埋藏較深,在70~170米左右,灌區格河東、謝河、廟山、七里、廣場、二壩、黃羊鎮和張義、中路、黃羊河農場等8鄉、1鎮、1場。有農業人口11.2萬,耕地面積35萬畝,農作物有春小麥、油籽、豆類、洋芋、甜菜、瓜果等。新中國成立後,黃羊河灌溉工程是本省首批水利工程,於1951年10月建成。改多首製為一首制,並實行合渠並壩。1961年建成黃羊河水庫,總庫容6000萬立米,設計滋溉面積31萬畝,自1973年3月至1980年進行壩基處理和續建加固。1980年完成渠道改建,將總長192公里的干支渠進行漿砌卵石襯砌,1982年又建成裝機2600千瓦的壩後式水電站。1983年以後,相繼進行了農田渠系配套和人畜飲水管道工程,到1989年實灌面積達到21.2萬畝。 [16] 
清源灌區,位於武威市東側白塔河以東,南和雜木、黃羊、古浪河等灌區接坡,東部緊連騰格裏沙漠至紅水河為界,北面與金羊灌區毗連。灌區總面積320平方公里(不包括紅水河以東的騰格里沙摸)。地勢由東南向西北方向傾斜,海拔在1500~1600米之間。多年平均降水量為170毫米,燕髮量2020毫米。範區地下水較豐富,主要靠祁連山冰雪融化和雜木、黃羊、金塔三大河系流程滲漏補給,灌區內主要有白塔河、紅水河、大沙河三大河渠,縱貫全灌區進人金羊灌區,然後流入石羊河。由於山洪攀發彙集,造成嚴重水土流失,天長日久,上游成河,下游呈高崖深溝寬槽型河集,灌區轄吳家井、長城、清源、清水、大柳5個鄉鎮,65個行政村,人口10.24萬人,有耕地15萬畝,有效灌溉面積為14.2萬畝。主要農作物有春小麥、玉米、胡麻、油菜、甜菜和瓜、菜等。 [17] 
永昌灌區,位於武威城北。東鄰石羊河,西與西營灌區相連,南接金羊灌區金羊鄉,北和永昌縣、民勤縣交界。南北長22公里,東西寬12.6公里,總面積276.3平方公里,永昌灌區的灌溉水源,依次以河水、泉水、井水為主,河水主要依靠西營河水灌溉。隨着上游西營液區的不斷開發,可供本灌區引灌的河水日漸減少。50年代到60年代,灌區可用的河水約8萬畝,到80年代灌區可用的河水僅能灌溉2.5萬畝。泉水主要在西營河下游區及東大河下游區的潛層水,在本區內出盡帶所形成的三個泉系,即:以東大河和西營河滲漏補給為主的北沙河泉系;以西營河滲漏補給為主的南沙河泉系;以西營河滲漏補給為主的石羊河支系泉系。這三大泉系共形成大大小小泉水溝道116條,成為灌區的主要灌溉水源。隨着河水、泉水的逐年減少,灌區從50年代後期開始用打井提取地下水的方法來補充灌溉水源的不足。最初天早時挖土井,用吊杆等簡單提水工具提取地下水灌地,到60年代中後期,少數地方已開始打機並,用柴油機提水範地。到70年代初期,由於河水、泉水鋭減,盆區抗早以機井建設為主,截止1989年底,先後打成機並946眼,配套896眼,年提取地下水1.04億立方米,成為本灌區的主要灌溉水源。灌區共轄永昌、四壩、洪祥、雙城4個鄉鎮,53個村,有人口6.85萬人,耕地20.6萬畝,有效灌溉面積14.3萬畝。主要農作物為小麥、玉米、洋芋,經濟作物有胡麻、甜菜、瓜菜等。 [18] 
金羊井泉灌區,位於武威縣城以北,西以石羊河為界與永昌灌區隔河相望,東南和東北有白塔河、紅水河與清源灌區相連,南接金塔河灌區和雜木河尾閭。北部系騰格裏沙漠入侵帶與民勤縣毗鄰。南北長32公里,東西寬7公里,總面積266平方公里。甘新、武民公路在灌區相交,村落密集,經濟也較發達。灌區地處武威盆地中部,地勢南高北低,海拔高程1550---1440米,呈狹長沖積平原縱貫北鄉。該灌區為石羊河流域嚴重缺水地區。60年代以前,灌區屬泉水兼河水灌溉,羊下壩以南為山泉兩水灌區,山水主要引灌金塔河、西營河、雜木河尾水,泉水利用武威城北出露泉源,九墩一帶屬泉水河流引灌,其引水設施在石羊河、白塔河內形成了楊家壩、白塔、石羊、清水四大河渠系統,灌溉面積達9.3萬畝,從50年代始,在山水斷流,泉水下降的情況下,先後改造舊灌區,尋找水源,挑溝浚泉,試打機井,特別是70年代以後,形成了打機井的高潮。至80年代中期,已建成以提取地下水為主,泉水河流補充灌溉,渠、路、林、田配套的新型井泉灌區。 [26] 
紅崖山水庫乾渠 紅崖山水庫乾渠
紅崖山水庫灌區,位於距民勤縣城30公里處,民勤縣自古被稱為“綠洲盆地”,絕大部分屬紅崖山水庫灌區,東、北及西北三面被騰格里沙淇和巴丹吉林沙淇所包圍,南接武威縣,西鄰永昌縣和金昌市,是石羊河的最下游,地勢四周高,中部低,地貌具有明顯的盆地特徵,浦區南北長約100公里,東西寬約20~30公里,海拔1400米~1360米,共轄16個鄉(鎮),兩個國營農場和林場,有效灌溉面積84.3萬畝,保灌面積48.6萬畝,人口23.1萬人,其中農業人口21.7萬人。因毗連大漠,風沙大,降雨少,年降水最100毫米左右,而蒸發最高達2600多毫米,全憑河流和井水灌溉。但日照長,有利於農作物生長,主產小麥,次為糜谷和豆類,經濟作物有油料、甜菜及棉花,並因盛產白蘭瓜、黃河蜜、黑瓜籽而聞名於省內外。 [19] 
大靖峽水庫灌區,位於古浪縣東75公里處。灌區南依祁連山北麓,北靠騰格裏沙漠,東鄰景泰縣,西與古浪灌區相接,東西、南北各約60餘公里。海拔1670~1970米,地形為南高北低。氣候乾燥,雨量稀少,且多集中於7、8、9月份,多年平均年降雨量284毫米,年蒸發童1803毫米。灌區主要水源為大靖河,。灌區轄大靖、雙城、專城、龍崗、專嶺、山泉6個鄉,有人口11.8萬,耕地3.15畝,主要農作物有小麥、糜谷、胡麻等。新中國成立後,於1957年修建引水渠首和東、西千渠,為蓄餘補缺,解決季節用水問題,1959年至1960年興建了大靖峽水庫,1959年建成總幹柒,1977年改建了東、西乾菜為漿砌石渠道。幹集3條,總長18.5公里,有效灌溉面積3.15萬畝,配套灌溉面積2.4萬畝。 [9] 
古浪河灌區,位於古浪縣城北東方向,地處古浪河形成的沖積扇平原,東靠大靖河灌區,南依天祝藏族自治縣,西鄰武威市黃羊灌區,北與腸格里沙淇接城。區內轄古浪、泅水、定寧、胡家邊、土門、永豐灘、視子、黃羊川、井泉、十八里堡、黑松擇11個鄉鎮,有人口15萬。誰區地勢南高北低,海拔1600~2100米,古浪河是古浪縣境內最大的河流,屬石羊河水系,全長103公里,總流域面積1455平方公里。多年徑流量7762萬立方米,降雨和冰雪融化佔57.5%,各類潛水母佔42.5%,徑流時空分佈不均,多集中於7~9月。滋區古老,漢武帝時就開始築壩開架,移民電田。歷經各代以至民國時期,引古浪河水灌溉,都是在自然河牀建壩引水,並以河為界,分東西兩片,東片有古頭壩、土頭壩、二壩西溝、二壩東溝、長流壩、漪泉壩l西片有三壩、四壩、五壩、包壩等,各壩分水以地載糧,按糧均水。新中國成立後,廢除封建水規,進行合渠並壩。共修建總乾渠1條,長7公里,乾菜及支幹渠3條,共長95.27公里,支架101條,共長175.9公里,修建小型水庫漫地工程。灌區耕地面積25萬畝,年約種植14-0萬畝,有效範溉面積18萬畝,保灌面積9.99萬畝,其中庫水灌區8萬畝,井灌區1.99萬畝。此外,修建人畜飲水管道7條,共長39.5公里,解決了1.54萬人和6000餘頭牲畜的飲水問題。 [20] 

石羊河水電工程

金川峽水庫電站,在右岸輸水洞166米處左側,增建鋼筋混凝土發電支洞,長45.8米,直徑2米,下接26.4米的壓力管道,然後分為兩條壓力岔管,進入廠房。設兩台混流式水輪發電機組,單機容量800千瓦,總裝機容量1600千瓦。最大過水流量6.4秒立方米,設計水頭30米,年發電量710萬度。1958年3月動工興建,由張掖專署水利局和永昌縣聯合組成工程委員會,梁滿財任主任委員,韓文博負責技術指導,永昌縣17個鄉鎮及八一農場,抽調勞力6000多人,中國人民解放軍7299部隊工兵連,承擔輸水洞施工任務。1959年6月竣工。 [31] 
西大河水庫電站,為壩後隧洞引水式,設計水頭26.2米,最大水頭35.5米,最小水頭14.5米,於輸水洞175米處開發電支洞,長35米,洞徑1.8米,與壓力管道相接,壓力管道為兩根直徑1.2米的鋼筋混凝土圓管,最大流量6.3秒立方米,安裝630千瓦水輪發電機2台,總裝機容量1260千瓦,保證出力371千瓦,年發電量745萬度。 [33] 
皇城水庫電站,位於皇城水庫大壩下游左側,引水支洞設在輸水發電洞200米處,向左成30度夾角,.總長44.7米,直徑3米,出口漸變為2.5米,再分為三個岔管,直徑為1.2米進入廠房,發電最大流量14.6秒立方米,安裝1250千瓦水輪發電機3台,總容量3750千瓦。 [34] 
南營水庫電站:位於輸水發電支洞末端。為壩後隧洞引水式電站,設計水頭34米,安裝1000千瓦水輪發電機組2台,總裝機容量2000千瓦。 [36] 
南營水電站,是一座用灌溉水發電的季節性電站,由水庫電站和金塔河總幹8座梯級電站組成。水庫電站位於水庫壩後,為隧洞引水式發電站,裝機2台,單機容量1000千瓦,設計年發電量923萬度,年利用4615小時,實際利用3000小時。8座梯級電站位於金塔河總乾渠上,以0.4公里間距依次分佈在渠道落差處,為徑流式渠道梯級電站,每座裝機2台,單機容量1千瓦。電站共裝機1台,總裝機容量4560千瓦,從1978~1988年,共發電1.08億度。早在1974年,甘肅河西水利工程總隊曾提出南營水電站計劃。武威解放後,省、地、縣水利部門,對電站建設進行多次規劃。1969年南營水庫建成後,地、縣編制的《1974~1980年電力發電規劃》中,列為首建項目。同年施工開始,1969年5月基本建成,試機運行。八級梯級電站,縣水電局於1978年1月提出《武威縣金塔河總乾渠小水電設計》,於1979年75月施工,1980年8月完工,投入運行。 [29] 
黃羊水電站,位於黃羊水庫壩後,系壩後壓力隧洞引水式電站,裝機2台,總裝機容量2600千瓦,以35千伏輸電線路經黃羊電廠35幹伏母線併入電網。電站設計年利用4255小時,年發電量851萬度,是一座用灌溉水發電的季節性電站。1971~1972年,縣水電局編制電站初步設計和技術設計,被列為基建項目,並正式施工。由於當時水庫加固處理,決定緩建。1979年3月,對原設計進行修改。1980年重又動工,1982年7月竣工,9月3日開始發電,1年5月6日與黃羊電廠併網。電站自運行以來,發揮了效益,但由於機組採用淘汰機型,常出故障,不能持續安全生產。1988年5月,決定對2號機進行更新改造,將1000千瓦機組改為1600千瓦。1989年11月動工,1990年完工。從1983年至1989年共發電4529萬度。 [29] 
西營總幹水電站,位於西營鄉陳魯村地界西營總乾渠4.1公里處,總裝機3台,總裝機容量3750千瓦,設計年發電量13。千瓦,年平均利用3565小時,是一座以灌溉為主.結合發電的渠道引水式季節性電站。1985年10月動工,1988年9月建成發電。經豐(樂)西(營)35千伏線網併入武威電網聯網運行。1983年8月,縣水電局向地區有關部門上報《關於西營總乾電站設計任務的報告》,次年5月省水利廳批覆同意修建。建設資金為446萬元(1年追加到585萬元),採取自籌、貸款形式解決,銀行貸款解決三分之一,“兩西’少建設指揮部解決三分之一,縣上集資解決三分之一。 [29] 

石羊河跨流域調水

景電二期乾渠引水在外來蔡旗以上匯入石羊河 景電二期乾渠引水在外來蔡旗以上匯入石羊河
主要有:景電二期延伸向民勤調入水量6100萬立方米和“引硫濟金”(青海門源縣硫磺溝的水引至金昌)調水4000萬立方米兩項工程。
景電(景泰川電力提灌工程)二期延伸向民勤調水工程。1995年11月8日開工,2000年9月竣工,是利用已建成的景電二期工程的灌溉間隙和空閒容量,適度增大總乾渠各級泵站調節機組流量,從總乾渠十三分水閘起新修99.04公里的自流輸水渠道,再經洪水河、石羊河61公里的天然河道,將黃河水匯入紅崖山水庫的跨流域調水工程。工程途經景泰、古浪、涼州、民勤四縣(區),全程260公里。工程分為三部分,一是利用已建成的景電二期工程總乾渠99.618公里,泵站13座,將黃河水提升輸送到總乾渠分水閘;二是從總乾渠十三分水閘起,新建自流輸水渠道99.04公里(其中穿過騰格裏沙漠的部分長84.9公里),將黃河水輸入洪水河天然河道,這是向民勤延伸調水的主體工程;三是黃河水順洪水河、石羊河61公里的天然河道匯人民勤紅崖山水庫。新建輸水渠道設計流量每秒6立方米,設計年調水量6100萬立方米,灌溉農田13.2萬畝,審批投資30159萬元,設計工期5年。工程建設項目主要有輸水渠道99.04公里,其中明渠14.14公里,暗渠83.4公里,渡槽1.5公里,暗渠從騰格裏沙漠區通過;各類建築物89座,永久性房屋工程6400平方米,安裝閘門及啓閉設施9台(套)。共完成土方618.96萬立方米,石方(砂礫石)10.67萬立方米,混凝土和鋼筋混凝土25.70萬立方米,耗用鋼材I.27萬噸,木材0.33萬立方米,水泥5.94萬噸。總投資2.8503億元。2000年10月,工程通過省級驗收。 [49] 
引硫濟金工程,是從青海省門源縣境內的硫磺溝石峽門上游佈置分水閘引水,通過8.8千米長隧洞和引水樞紐將調水送入永昌縣西大河水庫上游的小平羌溝,再經西大河水庫通過西金輸水渠入金川峽水庫。為了緩解金昌用水緊張的局面,20世紀70年代開始,經過大量勘察﹑分析,有關專家提出了從青海省跨流域調水的初步設想。經過近20年努力,國家計委於1996年4月19日批准了引硫濟金工程項目建議書,1997年3月24日批准了引硫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1997年6月12日,甘肅省建委批准了引硫濟金工程初步設計報告,1997年7月8日批准了引硫濟金工程開工報告,由此拉開了建設引硫濟金工程的序幕。2003年5月建成通水,數據顯示,引硫濟金工程自2003年通水運行至2019年底,共計引水4.26億立方米。 [52] 

石羊河生態治理

21世紀初,立足西北內陸河湖特點,石羊河水生態環境保護創新綜合治理模式,打造了“五河兩庫三湖”示範河湖長廊,建立了完善的管護機制,水生態環境有效修復。
2006年,石羊河流域重點治理應急項目先期啓動實施。2007年底,總投資47.49億元的《石羊河流域重點治理規劃》經國務院批准實施,拉開了石羊河全流域生態治理的序幕。為釐清上下游地區水生態環境保護責任,2020年,省生態環境廳制定印發《石羊河流域上下游2020—2022年橫向生態補償試點實施方案》,將武威市三縣一區全部納入石羊河流域生態補償範圍。2017年以來,建立完善河長巡河、工作督察等17項制度,形成“總河長率先抓、各級河長具體抓、水務部門牽頭抓、責任鄉鎮一線抓、聯席部門配合抓”的工作格局。採取河長出動、政府推動、司法協動、部門聯動、基層互動“五動”方式,加強河道執法監督檢查。同時,創新治理模式。針對流域乾旱脆弱的生態特性,將石羊河劃分為城市親水宜居——生物多樣性保護區、生態環境控制區、尾閭生態恢復區等3個水生態功能區,分段施策。與此同時,武威市在全省率先實現城市及縣城污水處理廠全部提標改造,7個工業園區和6個重點鎮全部建成污水處理設施。以“垃圾革命、廁所革命、風貌革命”為抓手,縱深推進全域無垃圾、農村拆違拆臨、廢舊宅基地復墾複綠、農村亂佔耕地建房問題整治。投資10.8億元實施石羊河國家濕地公園建設等14項工程。加強石羊河流域聯防聯控,涼州區與肅南縣、永昌縣等鄰近縣區簽訂《縣區跨界河流聯防聯控合作協議》,與民勤縣簽訂《石羊河流域上下游橫向生態補償協議》。
通過美麗河湖建設串聯兩岸河流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石羊河流域形成了河暢、水清、岸綠、景美、人和的河湖風情線。天馬湖、海藏湖城鎮段生態岸線比例保持在50%以上,石羊河干流河岸帶植被覆蓋度達86.1%。蔡旗斷面過水量、民勤盆地地下水開採量兩大約束性目標和北部湖區出現旱區濕地的生態治理目標分別提前8年、6年實現,民勤蔡旗斷面過水量連續11年達到2.99億立方米。青土湖地下水位埋深由治理前的4米上升到2.9米,水域面積從3平方公里擴大到26.7平方公里,形成旱區濕地106平方公里,阻隔了騰格里和巴丹吉林兩大沙漠合攏。
石羊河濕地公園水域面積已由2016年的25.16平方公里增加到2020年的26.67平方公里。黃案灘蘆葦、白刺、梭梭、沙棗等10萬畝植被羣落逐步恢復。紅崖山水庫鳥類生物增長到16目20科80種2萬隻左右。2020年4月,紅崖山水庫向外河下泄生態流量339萬立方米,乾涸了30年的東大河重獲新生。2022年,石羊河(武威段)成功入選全國首批美麗河湖優秀案例之一,為全國內陸乾旱缺水河湖管護及河湖水生態修復治理提供了珍貴樣板。 [51] 

石羊河流域變遷

夏、商、周、春秋時期,石羊河流域為古谷水(今石羊河)與金川河(雲川、水磨川)流瀦形成的湖泊,湖水範圍在今半個山至獨青山、長沙嶺之間。湖濱為砂磧草原。由於當時石羊河主流(舊大西河)的沖積及風沙堆積,陸地面積不斷擴大,逐漸成為水草豐美的濱湖綠洲,以遊牧為生的部落民族,環湖放牧。 [50] 
西漢時,境內的瀦野(都野)澤,其範圍大致在今萊菔山、劉家黑山、獨青山以南,狼刨泉山、抹山、槍桿嶺山以北,西起三角城遺址以東,東止白鹼湖。南北寬40公里,東西長100多公里。湖北海拔約1320米。水源是由湖泊退縮後石羊河(漢谷水,南北朝馬城河)至紅崖山分為東大河與大西河兩支注入瀦野澤。在大西河沿岸留下柳湖墩、黃土槽、都野澤湖濱的三角城、火石灘等遺址。這時的人類活動,還限於利用天然資源,境內仍保持完好的水泊、草原、森林生態。 [50] 
從西漢領河西到西晉末的437年間,武威——民勤綠洲的社會經濟得到了迅速發展,灌溉綠洲面積不斷擴大。由於漢族灌溉農業技術的發展,在原來自然河流的湖積平原墾出許多農田,開闢了不少灌溉溝渠,以大面積的人工農業生態代替了原來的自然生態。農業經濟與原來就有的畜牧經濟相互促進,使整個經濟日趨繁榮。沙灘、四方墩、黃蒿井、北新溝、梁崗、棺材圪達漢墓羣,沙崗墩烽燧及大灘、紅沙堡古城遺址和陶倉、陶灶、貨幣大量出土與廣泛分佈就是當時農業經濟的佐證。同時人們為解決燃料和飼料,在綠洲邊緣或河道砂磧草原區,無計劃地樵採放牧,破壞了固沙植被,給流沙隨風移動創造了條件。尤其到西漢末,武威綠洲迅速開發,農業用水增加,谷水上中游各支流被攔截利用,使下游來水逐年減少,導致部分耕地棄耕,裸露的土地,因風蝕而成為流沙的起源。東漢至西晉,繼續保持着農牧結合的生態環境,但以水源條件惡化為主因,人類活動誘發為基因,使植被退化,土地風蝕,造成境內沙化面積擴展。 [50] 
東晉十六國至元末的1050年中,武威——民勤綠洲經過多次農牧交替的歷史時期。西晉、前涼時期,農業出現過空前繁榮,成為中原戰亂後,州郡官士避難就食之地。此後縣境先後為九個少數民族政權所有。中原政權機構南退後,漢族遺民和已事農耕的少數民族的存在,農業並未絕跡:不過在慣於遊牧的民族統治下,或以牧侵農,或退耕還牧,農業受到摧殘。至隋開皇二年(582)陷於突厥,‘土地淪為荒區凡100多年。唐代為保證武威的安全也在區內屯兵。武則天大足元年(701)置白亭軍,,戍守之餘,小規模屯墾。自唐廣德二年(763)之後,先後為吐蕃、回鶻、西夏和元朝蒙古族據之。這一階段,區內王朝頻繁更迭和不同民族的割據,時農時牧,耕地興廢不定。以農為主時,墾荒闢地;以牧為主時,退耕棄田二撂荒裸露土地,植被未及恢復便被風蝕起沙。 [50] 
明王朝領河西以後,為了鞏固邊防,推行‘‘寓兵於農修政策,綠洲農業生產迅速得到恢復,新的灌溉農業生態在紅崖山以南的石羊河兩岸和其支流大西河、‘東大河之間的平原上建立起來,築壩截流,開渠引水,移民屯荒。此時大西河已經不再是石羊河下游的主流河,而成為夏秋溢洪的季節河。漢代大西河沿岸老墾區已被風沙侵襲,幾乎是一個植被稀疏的沙荒帶,墾區被迫向東南發展,止於明邊牆以內和紅崖山以南的蔡旗一帶。洪武十一年(1378),軍民合力屯墾近20萬畝。但與漢代墾區比,明顯縮小。漢唐以來的主要城鎮及較大居民點、兵營據點、武安郡、宣威、休屠、白亭軍城等早已荒廢。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風沙已危及縣城,埋壓田莊甚多。明永樂十六年(1418),大旱,民不聊生,死者枕藉,逃亡者無計其數。此時,河流改道,墾區移位,向草原沙化生態農業系統發展。 [50] 
清代向境內移民開墾規模超過了歷史上的各個朝代。康熙三十二年(1693),“東北邊亂沙窩,苦豆墩昔原城外,今大半開墾,居民稠密,不減內地,“移丘換段,迤邐直達柳林湖,耕鑿率以為常,至於角禽逐獸,採沙米、樺豆等物,尚有至二三百里外者”。乾隆十四年(1749)“移丘開荒者沿河撮布一”。到道光五年(1825),境內人口曾達18.45萬,耕地近38萬畝。光緒末年(1908)已是“審時擴張,由城中以推之郊外,由郊外以推之荒蕪不毛之地勞”。 [50] 
進入民國,“邊疆隙地,莫不廣墾“。但是“户口較昔已增十倍,土田僅增二倍”,“將有人滿地減之憂’’。同時,武威綠洲農墾猛烈發展,石羊河上游各支流被攔截更多,下游的民勤只能依其河道滲漏、溢出地表的泉水和灌溉迴歸水、汛期洪水灌溉,成為石羊河流域的一餘水灌區。中下游爭水案件屢有發生,石羊河支流大西河完全乾涸,東大河的水全被引入農田,湖泊乾涸而變為沙灘、鹼盆。昔日阻沙天塹,此時成了沙源。與此同時,湖濱河灘,農業綠洲外的過牧和樵採也加速了土地沙化進程。資源過度利用,環境遭到破壞,水乾沙起,沙逼人退。曾繁榮一時的頭壩地區,原有青松堡、南樂堡、沙山堡等20多個村莊,2300户人家,12萬多畝耕地,被近200年來的流沙吞沒,到解放時只剩下薛百溝、小東溝3個村莊。 [50] 
民國18年(1929)6月,”西外渠、東渠等處幾被沙壓殆盡,流亡之眾,遍佈荒途”。民國26年(1937)至民國31年(1942)連續5年大旱,“田園蕭條,與沙漠無異”。解放初期調查,僅沙井子一帶被埋沒的村莊65個,埋壓而荒蕪的農田4萬多畝。 [50] 

石羊河流域概況

石羊河流域位於甘肅省河西走廊東部、祁連山北麓,東以烏峭嶺、毛毛山老虎山黃河流域為界,西以大黃山馬營灘黑河流域為界。地理座標為東經101°22'~104°04',北緯37°07'~39°27',總面積約為4.16×10k米。行政區劃上包括金昌市武威市涼州區、民勤縣、古浪縣及天祝縣的一部分,還有張掖肅南縣及山丹縣的部分區域。石羊河流域自東向西由大靖河、古浪河、黃羊河、雜木河、金塔河、西營河、東大河、西大河八條河流及多條小溝小河組成,河流補給來源為山區大氣降水和高山冰雪融水,產流面積1.11萬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徑流量15.60億立方米。 [23] 

石羊河地形地貌

石羊河流域地勢南高北低,自西向東北傾斜。全流域可分為南部祁連山地,中部走廊平原區,北部低山丘陵區及荒漠區四大地貌單元。南部祁連山地,海拔2000-5000米,山脈大致呈西北-東南走向。中部走廊平原區,由東西向龍首山東延的餘脈韓母山、紅崖山和阿拉古山的斷續分佈,將走廊平原分割為南北盆地。南盆地包括大靖、武威、永昌三個盆地,海拔1400~2000米;北盆地包括民勤盆地、金川-昌寧盆地,海拔1300~1400米,最地點的白亭海僅1020米(已乾涸)。北部低山丘陵區,為低矮的趨於平原荒漠化的低山丘陵區,海拔低於2000米。 [23] 

石羊河氣候特徵

石羊河流域深居大陸腹地,屬大陸性温帶乾旱氣候,氣候特點是:太陽輻射強、日照充足,温差大、降水少、蒸發強烈、空氣乾燥。流域自南向北大致劃分為三個氣候區。南部祁連山高寒半乾旱濕潤區:海拔2000~5000米,年降水量300~600毫米,年蒸發量700~1200毫米,乾旱指數1~4;中部走廊平原温良乾旱區:海拔1500~2000米,年降水量150~300毫米,年蒸發量1300~2000毫米,乾旱指數4~15北部温暖乾旱區:包括民勤全部,古浪北部,武威東北部,金昌市龍首山以北等地域,海拔1300~1500米,年降水量小於150毫米,民勤北部接近騰格裏沙漠邊緣地帶年降水量50毫米,年蒸發量2000~2600毫米,乾旱指數15~25。 [23] 

石羊河社會經濟

流域總面積4.16萬平方公里,總耕地面積625萬畝,現狀流域總人口227萬人,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55人,約為河西平均人口密度的3.4倍。流域行政區劃包括甘肅省武威市的古浪縣、涼州區、民勤縣全部及天祝縣部分,金昌市的永昌縣及金川區全部,以及張掖市肅南裕固族自治縣和山丹縣的部分地區、白銀市景泰縣的少部分地區,流域共涉及4市9縣。
流域主要行政區分屬武威、金昌兩市,武威市是以農業發展為主的地區,金昌市是中國著名的有色金屬生產基地。流域內交通方便,物產豐富,有色金屬工業農產品加工業發展迅速,是河西內陸河流域經濟較繁榮的地區,其中武威市是石羊河流域經濟、政治、社會發展的重點區域,人口占78.4%,灌溉面積佔70%,GDP佔61%,糧食總產量佔80%,是河西地區人口最集中、水資源使用程度最高、供需矛盾最突出的地區。
流域內已基本形成以涼州區金川區為中心的二元城市發展格局,城鎮人口主要集中於涼州區、金川區、河西堡鎮及各縣城關鎮等。流域人口增長速度過快,綠洲承載人口以達每平方公里300人以上,對於乾旱內陸地區來説,人口密度已相當高。其中,從事種植業生產的人口約佔總人口的77%,第一產業負擔人口所佔比重大。 [23] 
參考資料
  • 1.    甘肅石羊河  .甘肅大辭典[引用日期2016-03-25]
  • 2.    甘肅西大河  .甘肅大辭典[引用日期2016-03-25]
  • 3.    甘肅東大河  .甘肅大辭典[引用日期2016-03-25]
  • 4.    甘肅西營河  .甘肅大辭典[引用日期2016-03-25]
  • 5.    甘肅金塔河  .甘肅大辭典[引用日期2016-03-25]
  • 6.    甘肅雜木河  .甘肅大辭典[引用日期2016-03-25]
  • 7.    甘肅黃羊河  .甘肅大辭典[引用日期2016-03-25]
  • 8.    甘肅古浪河  .甘肅大辭典[引用日期2016-03-25]
  • 9.    甘肅大靖映水庫灌區  .甘肅大辭典[引用日期2016-03-26]
  • 10.    甘肅石羊河流域灌區  .甘肅大辭典[引用日期2016-03-26]
  • 11.    甘肅西大河水庫灌區  .甘肅大辭典[引用日期2016-03-26]
  • 12.    甘肅東大河水庫灌區  .甘肅大辭典[引用日期2016-03-26]
  • 13.    甘肅西營河水庫灌區  .甘肅大辭典[引用日期2016-03-26]
  • 14.    甘肅南營水庫灌區  .甘肅大辭典[引用日期2016-03-26]
  • 15.    甘肅雜木河灌區  .甘肅大辭典[引用日期2016-03-26]
  • 16.    甘肅黃羊河水庫灌區  .甘肅大辭典[引用日期2016-03-26]
  • 17.    甘肅清源灌區  .甘肅大辭典[引用日期2016-03-26]
  • 18.    甘肅永昌灌區  .甘肅大辭典[引用日期2016-03-26]
  • 19.    甘肅紅崖山水庫灌區  .甘肅大辭典[引用日期2016-03-26]
  • 20.    甘肅古浪河灌區  .甘肅大辭典[引用日期2016-03-26]
  • 21.    甘肅省地方史志編纂委員會.《甘肅省志》第二十三卷《甘肅省志·水利志》.:甘肅文化出版社,1998:26-28
  • 22.    甘肅省地方史志編纂委員會.《甘肅省志》第二十三卷《甘肅省志·水利志》.:甘肅文化出版社,1998:28-29
  • 23.    甘肅省水利廳 甘肅省發展改革委. 石羊河流域重點治理規劃 . 2007-12: 4-6
  • 24.    亞洲最大沙漠水庫展開清淤恢復庫容--時政-  .-人民網[引用日期2022-08-29]
  • 25.    甘肅省地方史志編纂委員會.《甘肅省志》第二十三卷《甘肅省志·水利志》.:甘肅文化出版社,1998:209-210
  • 26.    甘肅省地方史志編纂委員會.《甘肅省志》第二十三卷《甘肅省志·水利志》.:甘肅文化出版社,1998:254-255
  • 27.    武威市地方地方誌編纂委員會.武威市志.:蘭州大學出版社,1998:61
  • 28.    武威市地方地方誌編纂委員會.武威市志.:蘭州大學出版社,1998:57
  • 29.    武威市地方地方誌編纂委員會.武威市志.:蘭州大學出版社,1998:372-373
  • 30.    甘肅省地方史志編纂委員會.《甘肅省志》第二十三卷《甘肅省志·水利志》.:甘肅文化出版社,1998:210
  • 31.    甘肅省地方史志編纂委員會.《甘肅省志》第二十三卷《甘肅省志·水利志》.:甘肅文化出版社,1998:211
  • 32.    甘肅省地方史志編纂委員會.《甘肅省志》第二十三卷《甘肅省志·水利志》.:甘肅文化出版社,1998:216-219
  • 33.    甘肅省地方史志編纂委員會.《甘肅省志》第二十三卷《甘肅省志·水利志》.:甘肅文化出版社,1998:218
  • 34.    甘肅省地方史志編纂委員會.《甘肅省志》第二十三卷《甘肅省志·水利志》.:甘肅文化出版社,1998:221
  • 35.    甘肅省地方史志編纂委員會.《甘肅省志》第二十三卷《甘肅省志·水利志》.:甘肅文化出版社,1998:228
  • 36.    甘肅省地方史志編纂委員會.《甘肅省志》第二十三卷《甘肅省志·水利志》.:甘肅文化出版社,1998:234-236
  • 37.    甘肅省地方史志編纂委員會.《甘肅省志》第二十三卷《甘肅省志·水利志》.:甘肅文化出版社,1998:244-246
  • 38.    甘肅省地方史志編纂委員會.《甘肅省志》第二十三卷《甘肅省志·水利志》.:甘肅文化出版社,1998:260-263
  • 39.    甘肅省地方史志編纂委員會.《甘肅省志》第二十三卷《甘肅省志·水利志》.:甘肅文化出版社,1998:268-270
  • 40.    甘肅省地方史志編纂委員會.《甘肅省志》第二十三卷《甘肅省志·水利志》.:甘肅文化出版社,1998:272
  • 41.    甘肅省地方史志編撰委員會.《甘肅省自然地理志》.:甘肅文化出版社,2018:301
  • 42.    甘肅省地方史志編篡委員會.甘肅省志·水利志 ( 1991-2007 ).甘肅肅文化出版社,2014:22
  • 43.    甘肅省志·自然地理志編篡委員會甘 肅 省地方史志 編 篡 委 員 會.甘肅省志·自然地理志(事物發端-2010).:甘肅文化出版社,,2018:311
  • 44.    《古浪縣誌》編纂委員會.《古浪縣誌》1991-2007.:方誌出版社,2011:46-47
  • 45.    民勤縣誌編纂委員會編.民勤縣誌.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1994:205-206
  • 46.    甘肅省地方史志編纂委員會.《甘肅省志》第二十三卷《甘肅省志·水利志》.:甘肅文化出版社,1998:259
  • 47.    民勤縣地方誌編纂委員會.《民勤縣誌(1986—2005)》.:方誌出版社,2015:105-107
  • 48.    民勤縣地方誌編纂委員會.《民勤縣誌(1986—2005)》.:方誌出版社,2015:108
  • 49.    民勤縣地方誌編纂委員會.《民勤縣誌(1986—2005)》.:方誌出版社,2015:144
  • 50.    民勤縣誌編纂委員會編.民勤縣誌.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1994:241-242
  • 51.    河暢 水清 岸綠 景美——石羊河全流域生態治理綜述  .甘肅經濟日報[引用日期2022-09-19]
  • 52.    引硫濟金的水利工程  .甘肅經濟日報[引用日期2023-01-10]
  • 53.    甘肅省總河長及省級河湖長調整名錄  .百家號.2023-04-12[引用日期2023-04-12]
  • 54.    石羊河全國示範河湖建設通過水利部驗收  .甘肅日報[引用日期2023-12-04]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