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地貌單元

鎖定
地貌單元(Geomorphology unit)是指地貌成因—形態分類的單元。地貌單元的大小因分類的繁簡或地貌圖比例尺的大小而不同,地理地貌盡收眼底。
中文名
地貌單元
外文名
Geomorphology unit
學    科
地貌學
本    質
地貌成因—形態分類的單元
區    別
分類的繁簡或地貌圖比例尺的大小
性    質
地貌學及第四紀學術語

地貌單元簡介

地貌單元是指地貌按成因形態及發展過程劃分的單位。按規模大小可分為若干等級,如山地可劃為一個較大的地貌單元,而山地河谷是山地中次一級的地貌單元。

地貌單元主要特徵

地貌單元是由各種地貌要素(面、線、點)所構成的地貌形態組合。小的地貌單元,由面積不大的單一地貌形態所構成。例如,河谷可劃分為谷底和谷坡兩個地貌單元。大的地貌單元則是若干個單一地貌形態的組合構成。如大陸(陸地平原及大陸架)和海洋(洋底)是地球表面最大的兩個地貌單元。

地貌單元分類

地貌單元構造剝蝕地貌

1.山地按構造形式的分類:
(1)斷塊山:由於斷裂作用上升的山地稱為斷塊山。斷塊山最初形成時,具有完整的斷層面和明顯的斷層線。斷層面成為山前的陡崖,外形一般為三角形;斷層線則是崖底的輪廓線。但是由於斷塊山不斷的上升,經過長期的鳳化和剝蝕,斷層面被破壞並向後退卻;崖底的斷層線也被巨厚的鳳化碎屑物所掩蓋。
(2)褶皺斷塊山:在構造形態上具有被斷裂作用分離的褶皺岩層,曾經是構造運動劇烈和頻繁的地區。
(3)褶皺山:具有背斜或向斜構造的山地。構造形態上並不複雜,除了簡單的背斜或向斜褶曲外,有時還有次生的小褶曲。山脈的走向與褶皺軸的方向常相一致。在向斜構造的褶皺山區,河流常沿向斜軸部發育而成狹長的槽溝地形。在背斜構造的褶皺山區,由於背斜軸部張節理髮育,容易遭受鳳化剝蝕,同樣也容易產生狹長的槽溝地形。
2.山地按地貌形態的分類
丘陵是經過長期剝蝕切割、外貌成低矮而平緩的起伏地形。其絕對高度小於500m,相對高度小於200m。丘陵地區基岩一般埋藏較淺,頂部常直接裸露,風化一般嚴重,有時表層為殘積物掩蓋;谷底堆積有較厚的洪積物、坡積物或沖積物,有時還有淤泥等;在邊緣地帶常堆積有結構鬆散的新近堆積物。丘陵地區地下水的分佈較複雜,一般丘頂部分無地下水,邊緣和谷底常有上層滯水或潛水型的孔隙水。
3.丘陵
4.剝蝕殘山
低山在長期的剝蝕過程中,極大部分的山地都被夷平成為準平原,但在個別地段形成了比較堅硬的殘丘,稱剝蝕殘山。一般常成幾個孤零屹立的小丘,有時殘山與河谷交錯分佈。
5.剝蝕準平原
剝蝕準平原是低山經過長期的剝蝕和夷平,外貌顯得更為低緩平坦,具有微弱起伏的地形。其分佈面積一般不大。由於長期受到剝蝕,因而基岩常裸露地表,有時低窪地段覆蓋有不厚的殘積物、坡積物、洪積物等。剝蝕準平原的地下水一般埋藏較深,或只有一些上層滯水,地下水位隨地形的起伏而略有起伏。 [1] 

地貌單元山麓斜坡堆積

1.洪積扇
山區河流自山谷流入平原後,流速減低,形成分散的漫流,流水挾帶的碎屑物質開始堆積,形成由頂端(山谷出口處)向邊緣緩慢傾斜的扇形地貌。
洪積扇的頂部堆積物的顆粒粗大,且多呈亞角形,中部顆粒較細,多為塊石、碎石、圓礫、角礫及砂等,尾部顆粒更細,多為細砂、粉砂、粉土和粉質粘土等,有時還有淤泥等軟土。
洪積扇的地下水位在頂部埋藏較深,向中部及尾部變淺,在尾部及邊緣地帶常出露地表,形成條帶狀均沼澤地。
2.坡積裙
坡積裙是由山坡上的面流將風化碎屑物質,攜帶到山坡下,並圍繞坡腳堆積,形成的裙狀地貌。坡積裙的物質組成直接來源於山坡,因此,一般分選性差,細小和粗大的顆粒相互夾雜在一起。有時由於重力作用,粗顆粒堆積在緊鄰山麓,細顆粒則堆積得稍遠一點。
3.山前平原
在乾旱、半乾旱的氣候條件下,暫時水流在山前堆積了大量的洪積物,這些洪積物和山坡上面流所挾帶下來的坡積物匯合起來,形成了寬廣平坦的山前平原。
山前平原的規模大小不一,從外貌上看,環繞着山前地帶成一狹長地形,靠近山麓地形較高,由於山前平原是由無數個大小不一的洪積扇所組成,因而形成高低起伏的波狀地形。
山前平原堆積物的巖性和山區岩層的分佈有密切關係,如山區岩層中有煤系地層分佈時,在山前平原上則廣泛分佈着夾雜煤屑的粉質粘土層。
新構造運動上升的地區,洪積扇向山麓的下方移動, 因此山前平原的範圍不斷擴大,如果山區在上升過程中曾有過間歇,在山前平原上就產生了高差明顯的山麓階地。
4.山間凹地
被環繞的山地所包圍而形成的堆積盆地,稱為山間凹地。山間凹地由周圍的山前平原繼續擴大所組成,凹地邊緣顆粒粗大,一般呈亞角形,四地中心,顆粒逐漸變細,地下水位淺,有時形成大片沼澤窪地。

地貌單元河流侵蝕堆積

1、河谷
(1)河谷的分類
①侵蝕河谷:由地表水流所切割成的河谷。
②構造河谷:由地殼錯動所產生的低地,後來又經流水作用所形成的河谷。
③火山河谷:分佈在火山裂隙處的河谷。
④冰川河谷:經過冰川活動所形成的河谷。
⑤岩溶河谷:在岩溶地區地表水、地下水活動所形成的河谷。
⑥鳳成河谷:由風力作用所形成的河谷。
(2)河谷的發育階段
①少年期河谷:河牀坡度陡,流速大,以垂直侵蝕作用為主,河牀不斷加深加長,河谷成“V”字形,出現陡崖深谷。
(a)隘谷:具有垂直深切的崖壁,谷底寬度與上部大致相同,谷形狹窄,谷坡陡立、谷底完全被水淹沒。
(b)嶂谷:兩側谷坡分得較開,坡麓具有陡壁或有緩坡,谷底部分被水淹沒。
(c)峽谷:是嵌入岩層很深的河谷,兩壁陡峭,谷底狹窄,大多數狹谷的底部被水淹沒。
②壯年期河谷:河谷縱剖面接近平衡剖面,河谷往往成不對際的“U”字形,側向侵蝕為主,河曲發育,晚期有蛇曲及牛軛湖生成,原始地形受到強烈破壞。
(a)河曲:由於河流側向侵蝕時,若一岸遇到堅硬岩石,水流衝擊堅硬岩石後,由於離心力的作用而沖刷對岸,久而久之,河谷變得彎彎曲曲,這樣的河谷稱為河曲。
河流受沖刷的一岸,弧形內側朝向河牀,稱為凹岸;其相對的另一岸則為堆積的一岸,弧形內側反向河牀,稱為凸岸。
(b)蛇曲:側向侵蝕的繼續發展,使河谷愈來愈寬,而河牀則在河谷底部彎來彎去,這種河谷的地貌形態稱為蛇曲。
③老年期河谷:整個河流均達平衡剖面,侵蝕作用幾乎停止而堆積作用特別顯著。河谷特別寬闊,階地完整,牛軛湖和蛇曲特別發育,巨大的河流則出現廣闊的沖積平原。
(3)河谷內各地貌單元的特徵
①河牀:河牀是谷底河水經常流動的地方。河牀由於受河流的側向侵蝕作用而彎來彎去,經常改變河道的位置,這樣,河牀底部的沖積物就複雜多變。一般來説,山區河流河牀底部大多為堅硬的岩石或者是大塊的碎石、卵石,但由於側向侵蝕的結果常帶來大量的細小顆粒,並可能有軟土存在。特別是當河流兩旁有許多衝溝支岔時,這些沖溝支岔帶來的細小顆粒往往和河流挾帶來的粗大顆粒交錯在一起,使河牀下的堆積物複雜化。
山區河流河牀底部的堆積物本身也往往是不固定的,當下一次較大的洪水下來時,原來堆積的物質被搬運走了,而又雄積下來新的物質。平原地區河流的河牀,一般是由河流自身堆積的細顆粒物質。
②河漫灘:分佈在河牀兩側,經常受洪水淹沒的淺灘稱為河漫灘。河流上游,河漫灘往往由大塊碎石所組成,但是是不穩定的,再一次洪水到來時可能把它沖走。河流中游,河漫灘一般為砂土所組成。河_流下游,河漫灘一般為粘性土所組成。河漫灘的地下水位一般都較淺,在乾旱地區往往形成鹽漬地。由於河流挾帶的碎屑物不斷堆積在河牀的兩側,這樣有時靠河牀一側的河漫灘地形較其他部分為高,河漫灘上的低窪部分則逐漸形成河漫灘湖泊或河漫灘沼澤地。
③牛軛湖:牛軛湖是河流產生蛇曲的結果。當河流彎曲得十分厲害,一旦河流截彎取直,原來彎曲的河道淤塞,就成了牛軛湖。在枯水和平水期間j牛軛湖內長滿了水草,漸漸淤積成為沼澤。在洪水期間,牛軛湖有時就和河流相接成為溢洪區,牛軛湖一般是泥炭、淤泥堆積的地區。
④階地:階地是地殼上片、河流下切形成的地貌。當上升過程中有幾次停頓的階段,就形成幾級階地。階地由河漫灘以上算起,分別稱為一級階地、二級階地等等。階地愈高,形成的時代愈老,這樣,高階地上土的密度就比較大,壓縮性也比較低。但是,高階地靠山坡的一側也可能有新近堆積的坡積層、洪積層,其壓縮性高,結構強度反而低。在低階地上,土的密度就較高階地為小,地下水位也較淺,特別要注意低階。
地上地形比較低窪的地段。這些地方有時積水,生長一些水草。這往往曾是河漫灘湖泊和牛軛湖的地方。有時河漫灘湖泊或牛軛湖的堆積物埋藏很深,成為透鏡體或條帶狀的淤泥。
(4)階地根據地貌形態可分為:
(a)橫階地:垂直於河流方向的階地。高度相差很大,一般位於谷底有堅硬岩石的地區,也往往產生在構造變動的地方。河水從高階地上往下流形成了巨大的瀑布、跌水或急灘。
(b)縱階地:平行於河流方向的階地。階地面比較平緩,成狹長的條帶形,呈台階式,每一級階地都有前緣、階坡、階地面和後緣。前緣或後緣沖溝一般較發育,常有滑坡分佈。
縱階地又可根據其成因分為:
1)侵蝕階地:岩石面上切割出來的階地,稱為侵蝕階地。這種階地只有在山區河流中才能見到。
2)堆積階地:河流最早切割成為廣闊的河谷,再在其上進行堆積,待地殼上升時,河流在堆積物中所切割出來的階地,稱為堆積階地。
堆積階地根據堆積的形式又可分為:
1)上疊階地:河流在切割河牀堆積物時,切割的深度逐漸減小,側向侵蝕也不能達到它原有的範圍,這種形式的階地稱為上疊階地。
2)內疊階地:河流切割河牀堆積物時,切割的深度超過了原有堆積物的厚度,甚至切割了基岩,這種形式的階地稱為內疊階地。
3)基座階地:岩石面上切割出來的階地,其上又覆蓋着河流的堆積物,這種成因的階地稱為基座階地。
2、河間地塊
河谷相互之間所隔開的廣闊地段,稱為分水嶺。在山區,分水嶺通常是峻高的山脊;在平原地區,分水嶺常表現為較平坦的地形,外表上不很明顯,水僅從一個微高的地段流向兩條不同的河流,這種分水嶺,稱為河間地塊。河間地塊本身的地質構成可能是多種多樣的,有的原先是構造平原,受相反方向兩條河流的切割而成為剝蝕準平原類型,有的原先是洪積扇或階地,為幾條吏流同時切割而成了河間地塊。河間地塊的地表水分別流入各自的河流,地下水也分別補給各自的河流,地表水的分水嶺常和地下水的分水嶺相一致(岩溶地區除外),地下水位隨地形的起伏而起伏。

地貌單元河流堆積地貌

1、沖積平原
巨大河流的中下游,河谷非常開闊,堆積作用十分強烈。每當雨季,洪水溢出河牀,流速降低,堆積大量碎屑物,在兩岸逐漸形成了天然堤。當洪水繼續向河牀以外廣大面積上淹沒時,流速愈來愈小,堆積了更為細小的物質,形成一片廣闊的沖積平原。或者,當河流的階地達到非常大的面積時,這個具有平緩的微微切割的廣大地區也稱為沖積平原。
沖積平原上岩石埋藏一般很深,第四紀堆積物很厚,細顆粒多,地下水位淺,地基土的承載力較低。在沖積平原上,凡是地形比較低窪或水草茂盛的地方,過去曾是河漫灘、湖泊或牛軛湖,常有較厚的帶狀淤泥分佈。沖積平原上有時被風成砂所掩蓋,形成了複雜的砂丘地貌。
2、河口三角洲
河流在入海或入湖的地方堆積了大量的碎屑物,構成了一個三角形的地段,稱為河口三角洲。由於河口三角洲是河流的最末端,人海處經常受到海浪或湖汐的頂託,流速幾乎為零,使淤泥等最細小的顆粒能全部堆積下來,形成巨厚的淤泥層。河口三角洲地下水位一般很淺,地基土的承載力比較低,常為軟土地基。
新構造運動上升的地區,海岸線不斷往海域方向擴張,河口三角洲的面積日益擴大,反之,則漸趨縮小。
在河口三角洲形成的時期,流速迅速減小,產生了大量的分流,形成一個複雜的水系網。小的分流往往成為許多縱橫交錯的小河溝,這些小河溝後來又被河流沖積物所掩蓋,成為暗浜或暗溝。

地貌單元停滯水堆積

1、湖泊平原
由於地表水流將大量的鳳化碎屑物帶到湖泊窪地,使湖岸堆積、湖邊堆積和湖心堆積不斷地擴大和發展,形成了大片向湖心傾斜的平原,稱為湖泊平原。
湖泊平原由於是在靜水條件下堆積起來的,淤泥和泥炭的總厚度很大,其中往往夾有數層很薄的水平層理的細砂或粘土夾層,很少見到圓礫或卵石。土的顆粒由湖岸向湖心逐漸變細。湖泊平原上地下水位一般都很淺,土質也軟弱。
2、沼澤地
湖泊窪地中水草茂盛,大量有機物在窪地中積聚,久而久之產生了湖泊的沼澤化。當喜水植物漸漸長滿了整個湖泊窪地,便形成了沼澤地。在平原上河流彎曲的地段,容易產生沼澤地,大多曾是河漫灘湖泊或牛軛湖的地方。另一方面,當河流流經沼澤地時,由於沼澤地的土質鬆軟,側向侵蝕強烈,河道往往迂迴曲折,有時形成許多小的牛軛湖。在山區山坡較平緩的地段,由於地表水排泄不暢或由於地下水的出露亦可形成沼澤地。

地貌單元岩溶地貌

1、岩溶盆地
岩溶盆地是一種漏斗狀或盆狀的凹地,常以較高、較陡的懸崖與周圍相隔離。盆地的規模大小不一,形態上變化也很大,有時由數個岩溶盆地串通而成狹長形的帶狀地。
岩溶盆地的底部比較平坦(底部低窪部分常有軟土、淤泥存在)。地表河流或地下暗河流經其中,常有漏斗、豎井、落水洞等分佈。盆地邊緣常有石灰岩的風化殘積物(紅粘土)及懸崖崩塌物的堆積;
岩溶盆地的周圍常有各種形式的岩溶下降泉出露,地表水及周圍的下降泉均由無數的落水洞或暗河所排泄。當洪水期間,這些落水洞或暗河被堵,排泄不暢時,則形成暫時積水,淹沒盆地底部或成為一個季節性的岩溶湖泊。
岩溶盆地常一連串地沿着斷層線、褶皺軸或主要節理方向上發育,因這些構造形跡的存在,使岩溶盆地更易發育。
落水洞、豎井:是由於地表水沿着石灰岩凹地、高傾角節理、裂隙密集交叉處溶蝕擴大而成,起着近代地表水流入地下的通道作用者稱落水洞;不起近代地表水流入地下通道作用者,稱豎井或天然井。
漏斗:為倒圓錐狀或漏斗狀的低窪地形,由於水的侵蝕並伴隨着塌陷而成。
溶洞、暗河:是以岩溶水的溶蝕作用為主,間有潛蝕和機械塌陷作用而造成的近於水平方向延伸的洞穴稱溶洞。當溶洞中有經常性的水流,而流量又較大(大於50L/s)時,則稱力暗河。
2、峯林地形
岩溶盆地的邊緣進一步受到溶蝕破壞,使連續的石灰岩懸崖切割分離而成柱形或錐形的陡峭石峯,就形成了峯林地形。
許多石峯分佈在一起的稱峯叢或峯林。當峯林地形形成後,由於地表河流的側蝕作用和進一步的溶蝕作用,石峯的高度減低,相互間的距離增大,形成了孤立挺拔的孤峯,有時稱為殘峯。在厚層水平的石灰岩地區,當垂直節理髮育時,經強烈的溶蝕作用而成密集壁立的石峯稱為石林。峯林地區的地面常崎嶇不平,常有石芽發育,並有漏斗、豎井、落水洞、暗河等分佈。峯林往往順岩層走向排列,在背斜的軸部峯林最易形成,而且發育也較完善。在產狀平緩、層厚、質純的石灰岩地區,峯林則常成星點狀分佈。
3、石芽殘丘
當地表水沿石灰岩的表面或裂隙流動時,常將岩石溶切成很深的槽溝,共長度小於五倍寬度者,稱為溶溝,大於五倍者稱為溶槽。溶溝之間凸起的石脊,稱為石芽。石芽分佈在石灰岩裸露的地面上,成為石芽殘丘。石芽的形態表現多種多樣,有山脊式、棋盤式和石林式;或裸露於地面,或隱伏於地下。石芽之間溶溝底部的紅粘土,一般含水量較大,土質較軟。
4、溶蝕準平原
岩溶盆地經過長期的溶蝕破壞,形成比較開闊的平原稱溶蝕準平原。其上常有稀落低矮的殘峯分佈,地表為河流沖積層或石灰岩的鳳化殘積物(紅粘土)所覆蓋,河流兩旁或河牀底部有時有灰巖出露,地面分佈着漏斗或落水洞,或有石芽出露地表。暗河時出時沒,常見有地表塌陷及造成塌陷的土洞。
參考資料
  • 1.    黃定華.普通地質學: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