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石屏山尕達寺

鎖定
在甘肅省永登縣連城鎮(第四批中國歷史文化名鎮)東北方,橫亙着一座雄偉險峻的石山,山勢開張,而又秀麗如畫屏,故名石屏山。其主峯犛牛頂,海拔近三千米。巍峨獨絕,磅礴摩天。山中岡巒重沓,巖壑縱橫,削壁淵落,奇峯參差。更有原始林木,密佈點綴,四時榮謝,而生意無窮。人在山中,移步換景,瞻顧俯仰,應接不閒。山前大通河水,滔滔奔遠。自明清已降,永登有八景,此具二美,曰“石屏疊翠,浩亹雪浪”。
石屏山勝景天成,石尕 石達 寺盡佔先機。寺建於石屏山東側諸峯,鄉人土語稱險峻石山為石尕 石達 (gá dà),並造此二字,故俗名之石尕石達 寺。石尕 石達寺歷史悠久,緣起於盛唐,肇創於宋末,興盛於明清,稱譽為“文殊菩薩聖地,第二五台”,是甘青交界安多地區久負盛名的藏傳佛教聖地。
中文名
石屏山尕達寺
位    置
甘肅省永登縣連城鎮
地    位
千年古剎
特    點
石屏疊翠

石屏山尕達寺石屏疊翠

連城之北,石山峻峙,其勢開張,而又秀麗如畫屏。自其西其北,即是萬頃林海,而東而南,多為禿嶺童原。施一山而分兩境,堂奧內藏,門户既彰,造化之妙固不可言,而人名之石屏,可謂盡相。
石屏山尕達寺
石屏山 石屏山
山海茫茫 山海茫茫
石屏山主峯,稱犛牛頂,海拔近三千米。巍峨獨絕,磅礴摩天,曉迎旭日,夜懸星漢。
山中岡巒重沓,巖壑縱橫,削壁淵落,奇峯參差。更有原始林木,密佈點綴,四時榮謝,而生意無窮。
石屏山 石屏山
三夏間,松柏挺拔,灌叢蓊鬱,雜花應時,芳草如茵。滿目薔薇黃,丁香紫,山丹紅,馬蓮藍,香馥色豔,似繡如粉,嫵媚青山。好鳥和鳴,蟲蟻微行,其間靈物,相生何止百千。又有數眼山泉,涓涓律動,生氣倍添。
石屏山 石屏山
人在山中,移步換景,瞻顧俯仰,應接不閒。其狹闊、喧幽、遠近、夷險、藏露、集散之變幻,往往而是,足以窺而忘返。山前浩亹水,滔滔而南,覽此表裏,復又心慕高遠。
名山大川,世間常有。石屏何遜,享譽一方。自明清以降,永登有八景,此具二美,曰“石屏疊翠,浩亹雪浪”。 [1]  (楊善德撰文)

石屏山尕達寺千年古剎

石屏山尕達寺 石屏山尕達寺
石屏山勝景天成,石尕石達寺盡佔先機。於是,山成一座寺,寺是一座山。寺建於石屏山東側諸峯,鄉人土語稱石山之險峻者為石尕石達,並造此二字,故俗名之石尕石達寺。清乾隆十三年(1748),松巴堪布益西班覺所撰藏文史學名著《如意寶樹史》(蒲文成譯),即記之為“智貢寺,為後藏一修士所建”。同治四年(1865),智觀巴·貢卻乎丹巴饒吉所撰藏文名著《安多政教史》(吳均譯)稱之為“大通直關寺”,且言及甚詳。凡“智貢”、“直關”、及“扎袞”、“扎公”,皆藏文異譯,漢語意為“石山寺”。後於光緒年間,塔爾寺第三世香薩班智達·羅桑丹貝旺秀次成彭措據舊志為撰藏文《石尕石達寺寺志》,專述寺史。今由西北民族大學教授、天堂寺多識仁波切譯成漢文,可知石尕石達寺法緣殊勝。
據載,唐朝皇帝自天竺迎請五百羅漢至山西五台山説法,眾羅漢途經連城,正值盛夏,見石屏山風光秀麗,氣候宜人,便於山中持戒避暑。自此石屏山便以羅漢避暑聖地而遠近聞名。蓋此亦石尕石達寺之肇創。
石屏山尕達寺 石屏山尕達寺
元朝乃馬真後五年(南宋淳佑六年,1246),西藏法王薩迦班智達·貢嘎堅贊及八思巴一行赴涼州會談,經連城,見石屏山瑞氣繚繞,諸佛顯身,便於山中建寺,名為“喬嘎林”,漢語意為“殊勝妙樂洲”,而譽此山為“文殊菩薩聖地,第二五台”。《蘭州市志·民族宗教志》記此,稱“這可能就是藏傳佛教傳到蘭州地區之始”。
石屏山尕達寺 石屏山尕達寺
明朝永樂年間,薩迦派大師曲吉尖參,格魯派大師魯本桑木丹先後臨此山修行傳教,魯土司偕藏漢蒙各族信眾虔誠供養,二師於石屏山中、南、西、北、東五峯,隨山就勢,而建彌勒、三寶、普賢、觀音、文殊五座佛殿,並以諸佛寶舍利塑繪佛像。魯本桑木丹大師遷薩迦法王所建喬嘎林至山前,經擴建,更名為“扎公日綽”(意為石山禪院)。大師七十壽辰,眾佛弟子為四方百姓祈福,於禪院東北建成養心觀音與送子觀音二殿,並塑繪佛像。其後,魯本大師二世丹增建措,三世丹增扎巴,主持本寺,興建不廢。至明末清初,石尕石達寺既具規模。其主體佛殿皆建於諸峯巔石台,分佈良多奧妙,僧俗可經右旋山路朝拜,歷時半日,轉山一週,不行回頭之路。依此朝拜路線之起止,各佛殿及其所在山峯,遂被俗稱作一至八台。
石屏山尕達寺 石屏山尕達寺
清代,更有眾多佛教大師光臨石屏山石尕石達寺,一致讚歎預言,弘法修行,留下稀有聖蹟。順治九年(1652),五世DL喇嘛阿旺羅桑嘉措進京朝見,路經連城,由魯土司迎請至本寺舉行安神祝福,達賴説:“此山是勝樂金剛之聖地,乃文殊、觀音、金剛手三佛加持之所,將來此山中石壁上會出現彌勒自顯像。”且手植茶樹於寺旁。五世班禪額爾德尼羅桑益西貝桑布及夏爾格丹尖措大師先後來寺修行,並説:“此山為觀音聖地。”且發現煥公修行洞。另有格魯派大師嘉賽端耀曲尖措、扎公曲吉多吉、普公尼麻讓夏爾、珠千朗格爾互、松巴洛渾聖公巴、珠旺丹瑪等先後而至,傳教布法。康熙六十年(1721)至乾隆十年(1745),六世DL喇嘛倉央嘉措化名阿旺曲扎尖措,流落往來於華鋭至阿拉善間。雍正二年(1724),由連城魯土司迎請至石屏山,每入冬,則於普賢殿旁扎帳靜修,至明年(1725)四月。DL曾説:“將來時輪之法盛興於香巴拉時,山後勝樂金剛洞中心將出現勝樂金剛與明妃自顯像,眾多有緣弟子云集此山,而勝樂之法盛興於世。”又説:“彌勒殿山崖上將出現彌勒自顯像。此山乃三本尊加持之地,我願每年至此山靜坐一次。此寺之貢布、曲加古爾公等護法像乃歷代大德法師所精心加持,需虔誠供養。”六世DL於此尚有諸多傳奇,見於乾隆二十二年(1757)額爾德尼諾門罕阿旺倫珠達吉所撰《倉央嘉措傳》。東科爾多吉尖參大師亦曾至此修行,並舉行安神祝福儀式。二世嘉木樣久美昂吾大師曾於文殊殿旁扎帳修煉語獅文殊甚久,説:“此山之文殊與五台山之文殊靈驗無異,南海觀音與此山之養心觀音凡有緣得見一眼者,無不獲解脱。”並將勝樂金剛洞、煥公洞、彌勒崖等作出與諸先驅無異之評贊。扎公活佛丹增仁謙(應為石尕石達寺某世活佛)與閆家呼圖克圖阿旺丹增(紅山報恩寺活佛)曾主持迎請大德活佛圖多建措(六世達賴之轉世靈童,非七世達賴)來寺,傳授密顯大法。另有佛教名師扎帝堪布、達隆重堪布、阿瓊洛桑卻珠尼麻、瓦咱珠千、賽爾多諾門罕、參卓仁波切等先後來寺朝拜修行。更有譽為宗喀巴再世之格魯派大師賽爾康仁波切一度光臨,修持弘法,撒花祝福,為石屏山石尕石達寺增光無量。
石尕石達寺佛殿塑像及珍貴法器文物甚多,據《安多政教史》載,明初所造佛像裝有藏區、印度及漢地各聖地之種種佛物,迦葉佛、釋迦牟尼佛舍利等佛菩薩舍利及聖哲衣物。魯本大師所建扎公日綽之大殿塑有宗喀巴大師(1357-1419)、賈曹傑(1364-1432)、克珠傑(1385-1438)三聖像,其內藏即裝有印度班智達及成就者,噶當派阿底峽(982-1054)及仲敦巴(1005-1064)聖師徒,薩迦派初祖薩欽·貢嘎寧波(1092-1158),及二祖索南孜摩(1142-1182),三祖扎巴堅贊(1147-1216),四祖貢嘎堅贊(1180-1251),五祖八思巴(1235-1280),噶舉派瑪爾巴(1012-1097),米拉日巴(1040-1123)及熱穹哇(1038-1161),後藏七文殊等諸多聖哲之舍利佛寶。從中亦可見石尕石達寺之法脈源流。
千年古寺,興廢無常。一九五八年,石尕石達寺建築全毀,石屏山植被遭劫,佛事殆廢,損失難計。然人心不滅,七十年代末,適逢浴佛節會,善信雲集,倡議籌建。一九八五年始,四方百姓虔誠佈施,歷屆賢達用心組織,而能工巧匠盡力修造,至一九九一年,八台佛殿等原址落成,復其舊制。其片磚片瓦,一石一木,悉賴人力,艱辛以成,人民之心,匪夷所思。而寺之營建,至今不輟。山中林木亦得以護育,而欣欣向榮。一九九五年,闢為宗教活動場所,成立管委,古寺復興,法流相續不絕。現有常駐喇嘛四人。 [1]  (楊善德撰文)

石屏山尕達寺八台覽勝

今值炎夏,石屏山石尕石達寺清涼宜人。
石屏山尕達寺 石屏山尕達寺
自連城鎮沿路向北六里許,可見山門。山門立於石屏山溝谷入大通河處,為四柱三間仿古式牌坊,斗拱飛檐,彩畫精良。正樓下字牌,藍底金字,上書“石尕石達寺勝地”。才入門,樹木夾道,已遠喧囂。行峽谷間坡路,幾經轉折,約八百步,隱聞梵唄鐘磬之聲,而溝谷豁然開朗,愈進愈秀。
石屏山尕達寺 石屏山尕達寺
路遇金剛殿,殿三間二架,硬山式頂,內塑哼哈二金剛。殿左草地平坦開闊,其中有殿宇遺蹟,當為薩班所建“喬嘎林”原址。其址背靠雄峯,面照秀嶺,而二水環抱。
石屏山尕達寺 石屏山尕達寺
自殿右行二百步,二溝相匯,於此可駐足左望,山寺初顯,只嘆高不可攀。取道右溝,復行百步,見歇山頂大殿一宇,氣勢不俗。殿自二〇一〇年中秋始建;二〇一二年夏,特聘青海黃南畫師彩繪,熱貢畫藝果然精良;二〇一二年八月,四川拉則寺江貢·桑吉華仁波切光臨,後施資百萬,為大殿迎請三世佛及宗喀巴大師鎏金像千尊,遂成千佛大殿。聯曰:發心正道建金堂一宇莊嚴勝地,等具福緣瞻寶相千佛導引眾生。大殿懸韓正卿書“大雄寶殿”藍底金字匾。大殿院後期建設,藍圖既劃,指日竣工。或言其地古稱講經院,鄉人稱園子。大殿奠基,掘出舊址,得無數零落構件,復埋殿下。可見此處早有殿宇,而古已湮沒,時代不詳。或為魯本大師最初遷建之喬嘎林。大殿靠山,形如大鵬怒飛,人稱祥瑞。至此,才在山腳,左有山寺在望,引人入勝。
石屏山尕達寺 石屏山尕達寺
過大殿院,循林蔭道上行,五色風馬經幡翻動林間。不百步,有龍王殿,雙柱一間,塑石尕石達寺水府龍王。殿左,即有五世DL手植茶樹兩顆。古茶樹已於一九五八年被伐,後萌櫱自石壁生出,枝繁葉茂,信眾目為神樹,系滿哈達,今人刻石記其事。稍上,石峽如門。中有山泉一池,終年不竭。泉上石壁,舊刻龍治仙泉,今人以五台山有名清涼,特名之清涼泉。山寺飲水賴此,凡至者,無不掬而暢飲,或盥漱一番,頓覺沁潤心脾。
過泉池,即始盤山之路。行叢林間,可遇一不老松,參天挺立,壽可千年。稍上,有天然石洞,洞口略飾檐柱,即成殿宇。內塑山神,戎裝領虎,洞壁青石犬牙差互,自然成趣,此即石屏山山神洞。再上行,盡是之字形山路,片石滿路,少有草木。
石屏山尕達寺 石屏山尕達寺
一刻鐘,便至大經堂院。此即明初魯本大師遷建喬嘎林之扎公日綽。禪院原大殿主佛塑宗喀巴大師及二弟子像,上層塑大畏怖金剛及文殊師利菩薩,右塑六臂觀音威懾像,左塑閻羅法王像,諸佛像裝有珍貴法寶。藏有金汁書寫《大藏經》、《法華經》、《觀音口授經》等經典。原大殿落成開光時,天生彩虹,花雨亂墜,傳為佳話。今復建,庭院四合,名大經堂,現為石尕石達寺主佛殿。院門懸“鍾靈毓秀”匾。正殿坐靠山崖,四柱三間,飛檐斗拱,二龍盤柱。內塑三世佛,匾曰“覺路宏開”。其南有殿,依山岩下施一層,成觀河樓。經棧廊而出,滿懷涼風習習,憑欄而望,大通河曲折山外,八寶川沃野物華。再看來時講經院,已遠落山下,而前方嶺脈陰陽分明。右前方,石峯突兀,數松秀立,一巨石不知從何處飛來,險掛山崖,風動疑動,千鈞一髮,確為奇觀,人稱飛來石,或風動石。經堂院有僧房數間,亦是寺管會辦公之所。
石屏山尕達寺 石屏山尕達寺
出院門向西,有白塔四座,其一為菩提塔,並排三座即是明代魯本桑木旦大師,及其二世丹增建措,三世丹增扎巴(清初)之骨灰靈塔。原塔亦毀,此為一九八七年重建。
再攀行數十米,便至一台千手千眼觀音殿。殿坐西向東,歇山式頂,檐柱成迴廊,盡佔尺寸石台,內塑千手千眼觀音。順繞回廊一週,三面懸崖。
過殿前山樑,崖壁孤松斜出,有石階或鑿或砌,盤折而上,望而生畏。須全神貫注,手腳並用,攀上險峯。再登陡立磚階,而至二台釋迦牟尼殿。即明初所建南峯三寶殿,原殿塑釋迦牟尼及二羅漢弟子像,內藏迦葉佛及釋迦牟尼舍利佛寶,壁畫十八羅漢。今佛殿為攢尖式頂亭閣,坐北朝南,穩立雲台,欄外削壁,側目驚心。內塑釋迦牟尼及舍利弗、目犍連二弟子像。
石屏山尕達寺 石屏山尕達寺
扶下磚階,自松林間下行,時隱時現,無幾便繞至山後。前方危崖百丈,上依碧空,彼即山寺最險奇峯,三台彌勒佛殿即在峯巔。此崖即是彌勒崖,五世DL、六世DL、及二世嘉木樣大師等曾作預言,此崖石壁將現彌勒自顯像。二台三台,南北相峙,其間本是天塹,巧在恰有東西向一道小山樑橫貫谷澗,一橋正卧其上,即是神仙橋。橋為山寺唯一明清故跡。傳説,大仙呂洞賓見老僧朝佛,跌入山澗,救之,憫其誠,解玉帶變化為橋。橋由古磚砌成,形制樸素,而寓意良多。橋東頭有嶙峋巨石,據傳古時上刻一詩:“過了仙橋抬頭看,三台更比二台險。崎嶇石階心膽顫,巴過三台活神仙。”現詩文被毀,刻有經咒等。過仙橋,回望二台,孤峯突起,松林掩映,彷彿海上蓬萊,堪稱山寺最秀。稍轉,迎面石壁可見蓮花生大士石刻像一面。
石屏山尕達寺 石屏山尕達寺
前有一線尺許寬石徑,轉折山後,復循路而上,便至三台路口。踏天然石級奮力而攀,可至彌勒佛殿。即明初所建中峯彌勒殿,原塑彌勒佛像,內藏佛菩薩舍利子等珍貴佛寶。今佛殿為歇山式頂,坐北朝南,內塑彌勒佛像。清人有詩云:“峻閣崢嶸倚碧空,此身恍入白雲中。三台上有神仙住,曲徑暗香一路通。”自殿西稍下行,路左有巨石一從,確為極佳觀景台,駐此環顧,別有奇景。再下行至路口,暫可謂巉巖歷盡。迎面山樑有捷徑可上六台,徑實艱險,而一路多巨石,接連突兀,怪松生石罅,攀爬瞻顧,風光迥異。
石屏山尕達寺 石屏山尕達寺
右有平緩土路通向幽林,盡出便是四台普賢殿。即明初所建西峯普賢殿,塑有普賢菩薩主從三像。今佛殿為歇山式頂帶抱廈,坐西北向東南,穩坐崖畔。內塑普賢菩薩像。憑欄東望,前歷三台,連波競勢,褶皺縱橫。殿外平台橫亙谷中,其境山勢環抱,林幽氣涵。平台西延數十米而突然截斷,下臨百丈石峽,有山泉滴落,名千滴水。立崖頭西南望,河外連山寂如卧佛;西北望,小峯左側,有枯木似仙鶴曲項探頭。其北溝谷名四台灣,中有十數參天古松,皆千百年。兩棵為最,相對而生,人稱姊妹松。傳説,舊時遭伐,樹傷流血,人言神奇。六世DL喇嘛曾於殿旁扎帳靜修,講經台遺蹟尚存,台旁巨石留有達賴赤足印一雙,千滴水即是其取水之處。
石屏山尕達寺 石屏山尕達寺
石屏山尕達寺 石屏山尕達寺
稍過殿,向西有尺寸暗道,尋此路翻山越嶺北上,可至石屏山犛牛頂。近頂密林中,有天生石洞,即勝樂金剛洞。此處人跡罕至,恰是歷代高僧靜修之所。魯本桑木旦大師,六世DL喇嘛先後於此洞閉關禪坐。洞口約一人高,進無兩步,便呈陡坡,坡面光滑有水波紋,愈進愈小,才容一人爬行,約二十米而盡,黑暗無光,有平台可坐卧一人,盡處人跡明顯。經用強光照射,可知為溶洞,原有水滴落,礦物沉澱而成坡面。其餘三壁,石簇晶瑩。洞中有古今刻畫題記近百處,藏文居多,皆為經咒與人名。細察之有“道光廿年魯憲,蔡囗囗,一遊,王瑞題”字樣。洞外上方數十米,石崖橫列,背風向陽,亦是靜修之所,有石台及木構件等遺蹟。崖壁題寫紅黑色幾處經咒,有一處白色礦物顏料書寫之藏文,為“加瓦喇嘛”,正是DL喇嘛之別稱。崖腳岩羊等聚眾棲息,如同樂園。
石屏山尕達寺 石屏山尕達寺
再説過普賢殿右,入密林幽谷,即是上五台之路。山陰道上,不見酷日,並無巖途,只一心徐尋曲徑,競上峯巔。約一刻鐘,已身在山寺最高峯,五台南海觀音殿在焉。上五台嶺,先有奇松,生石罅,虯枝盤旋,身形優美,人稱迎客松。松前有佛殿,即明初所建北峯觀音殿,內塑南海觀世音主從五佛像,觀音像栩栩如生,神態極似南海普陀山潮音洞觀音。塑此像時,眾人目睹有白鸚鵡自南方飛來,鑽入佛身,人稱觀音顯聖。今佛殿坐北朝南,為歇山式頂,左右置迴廊,斗拱飛檐,匾曰“南海明珠”,內塑南海觀世音菩薩,壁畫四臂觀音等。殿左方崖數重,殿右極頂難登,而自殿前俯瞰,中脈延伸南北,二溝環抱東西,山寺五台佈局之奧秘可見一斑。遠望石屏山外,寶川青青,山海茫茫。清人有詩云:“幾回駐足且徘徊,附葛攀藤上五台。舉目遙觀天下小,人生到此是蓬萊。”殿左下,有燃燈亭,設架供燈。亭外為煨桑之所,各色祈福祿馬撒滿林間。
石屏山尕達寺 石屏山尕達寺
石屏山尕達寺 石屏山尕達寺
小憩五台,便需下行,雖山勢漸緩,而坡路不易,勉強收步,慣性難抑。數百步而至五台左下方,即遇六台養心觀音殿,內塑養心觀音。自殿左松林間向東下行,至一小峯,其後山迴環似擁抱狀,小峯則如懷中嬰兒,七台送子觀音殿即在其上。內塑送子觀音,懷抱嬰孩,身旁有諸多孩兒小像,婦女求子者,背身許願,以紙團投小像,中者則以頭髮系之,生育後,則抱子上山還願。此殿香火旺盛。原六台七台二殿,始建於明初,魯本桑木旦大師七十壽辰時,眾弟子為四方百姓消災祈福而建,並以眾多珍寶法物配膠泥,塑造護佑天母主從五像,及救難養心觀音,送子觀音等像,壁畫有大般若母,殊勝母,二十一尊救度母,及白傘蓋佛母等。
自七台下至谷底,覆上行至對面山峯,即有八台文殊菩薩殿,內塑文殊菩薩。原殿即建於明初之東峯文殊殿,塑文殊語獅佛主從五像,內藏眾多佛舍利,壁畫五台山全景。薩班譽石屏山石尕石達寺為“文殊菩薩聖地,第二五台”,二世嘉木樣大師曾在此文殊殿旁扎帳修煉,曾説:“此山之文殊與五台山文殊靈驗無異。”今文殊殿坐北朝南,歇山式頂帶抱廈,後坐山岩,前臨危崖,獨踞一方。自八台向西望,視角轉換,諸峯佛殿,別是一番景緻。
煥公洞
煥公洞(2張)
下至八台山下,有一高大石洞,即清代五世班禪大師,夏爾格丹尖措大師,所發現之煥公洞。此洞亦被當做摸子洞,於洞中石縫間摸得核桃者生子,得大棗者生女,亦有摸得古今錢幣者,皆感歡喜。
離洞而至八台溝,溝內林木茂盛,瞻前顧後,秀色迥異。不一刻鐘,下行至來時泉池。飲水消渴,滌盪身心,遊山一日,而終得圓滿。
石屏山尕達寺 石屏山尕達寺
平時晨昏,入山寺散步健身者,取泉水品茗者,習慣不紊。假日,人車上下,或閤家人嬉戲於草地,或聚同事休閒於溝谷,而情侶儷影常在幽林,然與二三子登臨諸峯,其意最適。年年四月初八,是山寺浴佛節會,由來已久,既成一方風俗。期間,甘青鄰縣數萬人民雲集山中,虔誠朝拜者,踏青出遊者,買賣飲食者,談情説愛者,男女老少,摩肩接踵;佛號梵唄聲,商賈吆喝聲,民間曲調聲,網絡情歌聲,雜響山谷,熱鬧非常,只一派悲歡盡顯眾生相。是日也,是佛誕節,貿易節,旅遊節,文藝節,甚而情人節。堪稱連城盛事,山鄉一景,聞名遐邇,影響深遠。 [1]  (2013年5月)楊善德撰 [2-4] 

石屏山尕達寺旅遊路線

石屏山尕達寺
石屏山尕達寺(18張)
蘭州——海石灣——連城鎮連城村(150公里)——向北3公里
蘭州——永登縣城——連城鎮連城村——向北3公里
山寺是極佳的徒步登山攀巖目的地,四季皆宜
更多詳情盡在百度貼吧:“連城魯土司”吧
參考資料
  • 1.    楊善德.連城勝蹟考述:九州出版社,2015年1月
  • 2.    [清]智觀巴·貢卻乎丹巴繞吉著,吳均、毛繼祖、馬世林譯.《安多政教史》:甘肅民族出版社,1989年4月
  • 3.    [清]香咱班智達撰,多識·東舟寧洛譯.《嘎達寺一瞥》:《西藏民俗》,1998年03期
  • 4.    [清]阿旺倫珠達吉著,莊晶譯.《六世達賴喇嘛倉央嘉措秘傳》:中國藏學出版社,2010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