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文字)

鎖定
着(讀音為zhuó、zháo、zhāo或zhe)為現代漢語一級字(常用字),部首為“⺶”。
該字最早見於宋代《春秋直言》中。 [10]  字義用於穿,或受等意思。
着是由“著”訛變而來的,二字本字均為“箸”(本義為“筷子”)。後世,三字做了相應分工,“着”承擔了大部分字義,“著”用於zhù音字義中,箸用本義中。
【參考資料 [1]  [6-8] 
中文名
拼    音
zháo zhāo zhe zhuó
部    首
[2] 
五    筆
86:UDHF 98:UH
倉    頡
TQBU
鄭    碼
UCL
注    音
ㄓㄠˊ ㄓㄠˉ ㄓㄜ ㄓㄨㄛˊ
漢字結構
半包圍結構 [2] 
造字法
會意
部首筆畫
6
總筆畫
11
UniCode
U+7740
四角號碼
80605
漢字編號
2398

文字源流

會意字。着是由“著”訛變而來的
是“著”在宋代又因“艹”和“耂”連筆訛變出“着”。上部件“艹”寫為了“䒑”,中部件“耂”連寫所致,下部件“日”也可寫成“目” [9] 
二字本作“箸”。因“箸”的部件“⺮”和“艹”小篆寫法相似,後世訛變做“著”,再訛變出“着”字的。
後世做了相應分工。“着”承擔了大部分字義,“著”用zhù,“箸”用於表筷子義中。

基本字義

着之字義均也可做“著”。

1.zhāo音

①受。
如:“着涼”
②發生。
如:“着急”
《儒林外史》:“兄弟可作速細細寫來與我,我不着急就是了。”

2.zháo音

①表示狀態的持續或已有了結果。
如,“找着了”

3.zhuó音

①穿 。
如,“穿着”、“衣着”
《桃花園記》:“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②附,接觸。
如:“附着”
《漢書》:“迫脅諸小種,附着者稍眾,莫須之屬不輕得離也。”
③到,至。
如:“着陸”

4.zhe音

①表示動作正持續進行,
如:“做着”
《老殘遊記》:“一面走着,覺得臉上有什麼東西附着似的”
②表示動作的存有
如,“貼着”
[3] 

常見詞組

執着,着急,着涼

古籍釋義

康熙字典
集韻》《韻會》《正韻》𠀤陟慮切,音箸。《博雅》明也。《中庸》形則著。《晏子·諫上篇》君之德著而彰。
《管子·立政篇》十二月一著。《注》著,標著也,使傰曹署著其名。《周禮·典婦功注》書其賈而著其物。
《前漢·景帝紀》廷尉與丞相更議著令。《注》著音著作之著。《晉書·職官志》魏太和中,詔置著作郞,於此始有其官。
小爾雅》思也。
與貯通。《家語》子貢廢著鬻財於曹、魯之閒。《注》著,居也。
《詩·齊風》俟我於著乎而。《傳》門屏之閒曰著。
《左傳·昭十二年》若不廢君命則固有著矣。《注》著,位次也。《前漢·五行志》朝內列位有定處,所謂表著也。
廣韻》直餘切,音除。《爾雅·釋天》太歲在戊曰著雍。《韻會》表著之著亦音除。
《羣經音辨》藥草也。《爾雅·釋草》味。荎著。《注》音儲。
類篇》陟略切,音芍。被服也。《晉書·宣帝紀關中多蒺䔧,帝使軍士二千人著軟材平底木屐前行。
《儀禮·士喪禮》幎目用緇,方尺二寸,䞓裏著組系。《注》著,充之以絮也。《韓詩外傳》士褐衣緼著,未甞完也。
《集韻》直略切,音擆。《吳越春秋》從隂收著,望陽出糶。《注》著。置也。
《類篇》附也。《前漢·賈誼傳》黑子之著面。
《禮·明堂位》著,殷尊也。《注》著地無足。
《前漢·張騫傳》身毒國在大夏東南,其俗土著。《師古注》土著,謂有城郭常居,不隨畜牧移徙。《後漢·李忠傳》流民佔著者五萬餘口。 《直音》俗作着。 [4] 

音韻參考

[平水韻]:上聲六語·去聲六御·入聲十藥
[吳語]:tsaq7;zaq8
[客家語]:cog6[ts'ɔk1]/ zog5[tsɔt1]
[粵 語]:zau1;zau2;zoek3;zoek6
[閩南語]:hioh8;ti3;tio7;tu3
[贛 語]:troe5着火,着蝕,着氣;drɔk5 drɔk5 着總,着實,你裏呷得着
[潮州話]: 多腰4 多腰8
[韓 語]:CHAK 착 [5]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