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直言不諱

(漢語成語)

鎖定
直言不諱(拼音:zhí yán bù huì)是一個成語,最早出自於唐·房玄齡晉書·劉波傳》。 [1] 
直言不諱(諱:避忌,隱諱)指無保留地、坦率地談出事實、意見或感情;形容一個人説話直爽,毫無隱瞞。聯合式結構,含褒義;在句中一般作主語、定語、狀語。 [4] 
中文名
直言不諱
拼    音
zhí yán bù huì
近義詞
直抒己見心直口快、單刀直入
反義詞
隱晦曲折、旁敲側擊、隱約其辭
出    處
《晉書 劉波傳》
注音字母
ㄓㄧˊ ㄧㄢˊ ㄅㄨˋ ㄏㄨㄟˋ
語法結構
聯合式
語法屬性
作主語、定語、狀語

直言不諱成語出處

唐·房玄齡晉書·劉波傳》:“臣鑑先徵,竊惟今事,是以敢肆狂瞽,直言無諱。” [1] 
後世據此典故引申出成語“直言不諱”。 [1] 

直言不諱成語故事

公元379年,前秦皇帝苻堅苻丕率領7萬軍隊進攻東晉的襄陽,另又派三支軍隊共10萬人,在襄陽城外配合作戰,襄陽守將朱序憑險固守。 [2] 
急報傳到朝廷,晉孝武帝立即派冠軍將軍劉波率8000人馬馳救襄陽。劉波率軍趕到離襄陽50裏處,軍探報告前秦集結在襄陽的兵力有17萬人,他權衡雙方力量對比,認為無法救援,於是不再前進。朝廷認為劉波救援不力,免去了他的冠軍將軍之職。 [2] 
公元383年,東晉軍在淝水之戰中大敗前秦軍,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為此,孝武帝命令熟悉北方情況的劉波坐鎮北方,統督淮北各軍。這時劉波正患着重病,接到皇帝詔書後,覺得以自己目前的身體狀況去北方改變動亂的局面,實在是無能為力。他考慮到自己不久於人世,決定上一道奏疏。他在奏疏中寫道:“我想起本朝開國的歷史,聯想起如今的國事,所以不顧自己放肆和愚妄無知,直爽地、毫不忌諱地把話説出來(臣鑑先微,竊惟今事,是以放肆狂瞽,直言無諱)。”接着,劉波建議孝武帝應怎樣治理好國家,怎樣使用人才等。奏疏寫好不久,劉波就去因病世了。 [2] 

直言不諱成語寓意

敢於直言不是不講究説話的方式和藝術,而是指敢於堅持原則,實事求是,絲毫不因私情,不為面子而有所顧忌,躲躲閃閃。敢於直言,敢於説真話,開門見山,一針見血,不隱惡,不飾非。直言不諱,反映的是一種實事求是的品格,一種敢於負責的精神和一種雷厲風行的作風,是中華民族的一種傳統美德,也是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道德思想的一種優良品質。成語告訴人們,無論何時何地,要在言行上服從於真善的準則,不去刻意地追求外在的裝飾,不去刻意的討好他人,不去為了所謂的“婉轉”“不得罪人”而做一個“好好先生”,失去了直言不諱的勇氣。 [3] 

直言不諱成語運用

  • 成文用法
“直言不諱”指無保留地、坦率地談出事實、意見或感情;形容一個人説話直爽,毫無隱瞞。聯合式結構,含褒義;在句中一般作主語、定語、狀語。 [4] 
  • 運用示例
戰國楚·屈原《卜居》:“寧正言不諱以危身乎?” [1] 
宋·俞德鄰《贄見沿海陳制置啓》:“直言不諱,君子有所恃,小人有所畏。” [1] 
宋·蘇軾《鳧繹先生文集敍》:“微言高論,既已鄙陋漢、唐,而其反覆論難,正言不諱,如先生之文者,世莫之貴矣。” [1]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三二回:“你既專誠問我,我便直言不諱。”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