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白馬寺

(青海省貴德縣白馬寺)

鎖定
白馬寺,藏語稱“喬什典格大具喜吉祥興旺州”,又稱“卻夫旦格”,意為“佛塔寺”,位於青海省海南州貴德縣境內,由郭密格西扎巴嘉措於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創建。
白馬寺佔地120畝,規模宏大、環境幽靜。寺內文物豐富,大經堂中供有兩部《甘珠爾》和噶瑪乳必多傑所塑勝樂金剛像等;護法殿中的吉祥天女等造型精美。現被列為青海省省級保護文物。
中文名
白馬寺
位    置
青海貴德縣
藏    語
喬什典格大具喜吉祥興旺州
建立時間
1709年

白馬寺地理位置

青海貴德白馬寺 青海貴德白馬寺
白馬寺,位於貴德縣城東北42公里處的尕讓鄉大磨村西側白馬寺為貴德境內黃教大寺之一,藏語稱“喬什典格大具喜吉祥興旺州”,又稱“卻夫旦格”,意為“佛塔寺”。
白馬寺

白馬寺歷史起源

白馬寺,由郭密格西扎巴嘉措於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創建,他生於郭密部落(今黃河北岸河西鄉賀爾加村),曾兩次去西藏哲蚌寺郭莽扎倉學經,曾任塔爾寺密宗學院第十二任堪布。他最初建寺於加毛山下,並建有密宗學院。其轉世扎巴堅贊(1730-1777年)生於下郭密(今尕讓)部落關嘉村,自此稱該轉世系統為“關嘉佛”。約在清嘉慶年間(1795-1820年)由三世曲丹增嘉措(1778-1837年)將白馬寺搬遷到大磨村,重修大經堂。此後,四世羅桑楚臣山丹(1839-1876年)、五世羅桑楚臣嘉措(1878-1945年)均擴建過白馬寺。
從第一世至五世活佛均任塔爾寺密宗學院堪布和全寺大法台,在塔爾寺建有自己的“噶爾哇”(府邸),成為塔爾寺的一個轉世活佛系統,於是,白馬寺成為塔爾寺的屬寺。白馬寺與今互助縣的卻藏寺的關係十分密切,原來卻藏活佛派有住寺代表,因此,有人也將該寺作為卻藏寺的屬寺。

白馬寺佈局結構

白馬寺環境幽靜,寺院背靠山嶺,前有河溝清泉,東有莊園林田。全寺佔地120畝,規模宏大。1958年前有大、小經堂3座299間,僧舍62院606間,噶爾哇和拉讓445間。
大經堂建於2.5米高的台基上,坐北朝南,正面闊9間,通進深9間,為磚木結構藏式二層平頂建築。兩廊房亦為磚木結構二層藏式平頂建築,上下各33間。寺門朝東,為三層歇山頂式斗拱建築,第一層為一拱,第二層為三拱,第三層為六拱。寺牆用青磚砌成,磚縫細白,牆頂以香柴為飾,古色古香。
寺內文物豐富,大經堂中供有兩部《甘珠爾》和噶瑪乳必多傑所塑勝樂金剛像等;護法殿中的吉祥天女等造型精美。該寺大經堂因做尕讓糧站倉庫,故保護完整,其它僧舍於1958年後被佔用。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先後將經堂、噶爾哇院和部分僧舍歸還給了寺院。1980年經海南州委批准開放,逐年維修。
現共有殿堂217間,其中經堂151間,經堂院內二層樓房66間;噶爾哇2院42間,僧舍22院128間。有寺僧65人(歷史上最盛時有寺僧300人),活佛1人。該寺有顯宗學院,採用西藏哲蚌寺郭莽扎倉教程,全年共15個學經期,制度完善,學風較盛。現由活佛尼隆藏龍多嘉措任寺管會主任。

白馬寺文物保護

該寺現被列為青海省省級保護文物。1980年10月,黃教大師、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十世班禪額爾德尼·卻吉堅贊赴湟中羣加地區視察時,在尕讓鄉千户村崖頭灘接見白馬寺僧侶及羣眾4000餘人,舉行了摩頂儀式。白馬寺藏語原稱“扎西切浪濤”(意為“吉祥佛法洲”),又稱“卻夫旦格”,建於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創建人扎巴嘉措出生於河西鎮賀爾加村,曾兩次去西藏哲蚌寺郭莽扎倉學經,獲得格西學位,曾任青海塔爾寺第十二任堪布。白馬寺初建於加毛山下,並建有顯宗學院。

白馬寺規模之大

約在清嘉慶年間,由三世活佛曲丹增嘉措(1778—1837年)搬遷白馬寺於現在地址。四世、五世活佛均對該寺進行了修繕和擴建工作,使之規模不斷擴大。一世至五世活佛均任塔爾寺密宗學院堪布、大法台,在塔爾寺建有自己的“噶爾哇”(府邸)。白馬寺很早就是塔爾寺所直轄的屬寺。
白馬寺聞名省內,不僅在於它的寺院地位,還特別在於它精美奇特的門樓。白馬寺門樓為三層橫枋斗拱歇山頂式閣樓,每層四周皆以斗拱托起屋頂,第一層每面六拱,二、三層每面各三拱,每一層屋頂重檐雙椽,筒瓦鋪面,四角高挑,橫脊豎脊以鏤空雕花青磚砌成,上飾龍頭磚雕。

白馬寺保存完好

白馬寺,最高層橫脊上塑有餾金雙鹿靈芝,光彩奪目。門樓木結構,以礦物顏料繪以金龍金鳳、浮雲花卉,色彩豔麗,經久不褪。門樓整體巍峨險峻,又雍容華貴。據説,像白馬寺這樣的門樓在省內再無第二。
不僅如此,其門樓尚有玄妙在內。那就是,當大風吹來時門樓會顫顫悠悠,有時甚至左右搖晃,初次登臨不免讓人害怕,但自建成至今已200餘年,卻能夠完好如初。

白馬寺民間傳説

白馬寺門樓是在寺院其它建築全部完工後才動工修建的,當時寺院主持心高膽大,決意把門樓修建得別具一格。於是寺院派人四處尋訪,最後在河州白塔寺訪得一位年過半百的著名木工(俗稱掌尺)。這位木工不帶同行,不帶學徒,隻身一人來到白馬寺,在當地選中一位木匠作他的副手。這位副手是當地頗有名氣的木工師傅,但他尊師重教,虛心好學,深得河州掌尺的信賴。他們同心協力,配合默契,準確施工,經過3年時間建成這座門樓。掌尺離去時將一塊不大的木楔交給副手,説共事3年無以為念,送木楔一塊,3年以後你會派上用場。
3年時間一晃而過,白馬寺門樓出現傾斜,大風吹來搖搖欲倒,這可急壞了白馬寺活佛,於是他派人趕往河州情當年的木工。去的人晝夜兼程,卻失望而歸,回來報告説此人已辭世西去。活佛只好請來當年修建門樓的副手,讓其設法補救。這副手成竹在胸,與活佛講好了工錢,便懷揣木楔,腰別斧頭,爬上梯子,在師傅當年的指示處插入木楔,砰砰砰四斧頭打下去,木楔恰如其分地嵌進縫隙,門樓便即刻端正如初。走進寺門,便是青磚鋪面的平整寬大的經堂院,東、西、南三面建有兩層迴廊式樓房。大院是跳“官經”的場所。踏上正北十多層磚砌台階,是寺院建築的第二層,3米高的土築磚包台地上建有大經堂。大經堂坐北朝南,為磚木結構歇山頂式二層空心樓,面闊九間,進深九間,屋頂重檐疊堆,雕花磚砌。橫脊上裝飾着雙鹿靈芝,卧姿雙鹿與真鹿一般大小。大經堂第一層不設窗户,正門兩側各二間繪四副壁畫,上繪《封神演義》中所寫的魔家四將,即魔禮青、魔禮紅、魔禮海、魔禮壽。大經堂二層正面是屏風式門扇花窗,經堂內的光線主要由此射入。東西兩側的藏式梯形窗,雖設而不常開。打開經堂正門,裏面幽暗深造,朦朦朧朧中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百根方形紅漆大柱,縱向望去,一排排走向深處,真不知經堂深有幾許。特別是那正中數根托起殿頂的通天巨柱,真有頂天立地之勢。
大經堂後牆前淨台上塑有一排勝樂金剛等佛像,一座座描金塗銀,染色着彩,在台前一溜兒百十盞燈火照耀下金光爍爍。這些佛像大小不一,神態各異,有的慈眉善目和藹可親,有的端莊文靜透露着靈氣,有的威嚴莊重望而生畏,也有的青面獠牙面目猙獰,充分展示了熱貢繪畫和泥塑藝術的特色。

白馬寺重大意義

大經堂後是大“贊康”,即大佛殿。這是白馬寺建築的第三台梯。高台上建有兩層歇山頂式空心樓,內塑大佛一座,高約10米,走進大殿須仰視才能見到佛面。
相傳九世班禪從西藏青海塔爾寺傳經説法,白馬寺活佛曾派遣使者牽白馬去塔爾寺邀請班禪。白馬寺距塔爾寺有百十里路程,途中還得穿過亂石堆積的峽谷,翻越白雪皚皚的拉雞山,但這匹白馬往返只用了一日時間,因此被視為神馬,白馬寺也因此而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