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白花益母草

鎖定
白花益母草(Leonurus artemisia var. albiflorus (Migo)S.Y.Hu)是唇形科益母草屬 [3]  一年至二年生草本植物。莖直立,四稜形,單莖或從基部分生多莖,全株被粗短的伏生根生葉具有長柄,葉片卯狀心形;莖生葉具柄,葉片全裂或深裂,裂片復為羽裂,呈不整狀線形,莖先端葉線形,葉背密被白色短毛;花聚生節上呈輪傘花序;花白色或淡粉紅色,苞片針刺狀,較萼短,萼筒,五角狀,裂片刺狀,花冠唇形,上唇匙形,外被長柔毛;小堅果褐色,寬楔形;花期夏季。 [4] 
白花益母草原產於亞洲東南部至韓國、日本, [5]  也分佈於中國遼寧、山東、河北、河南、山西、陝西、甘肅、安徽、江蘇等地。生於海拔100-1200米山坡或丘陵, [6]  適宜於乾旱的砂質土壤。 [7] 
白花益母草味辛、微苦,性微寒,入心、肝、腎經。有加強子宮收縮功能,主治月經不調、閉經、腎炎浮腫、小便不利、尿血等。種子有活血調經、清肝明目、降血壓的功能。 [8] 
中文名
白花益母草 [2] 
拉丁學名
Leonurus artemisia var. albiflorus (Migo)S.Y.Hu
別    名
玉容草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木蘭綱
唇形目
唇形科
益母草屬
白花益母草
分佈區域
分佈東北、華北、華中、華東及西南等地。

白花益母草植物學史

可分兩變種。一為原變種 var. artemisia。二為白花變種 var. albiflorus (Migo) S. Y. Hu, l. c. 381.1974——Leonurus sibiricus Linn. var. albiflorus Migo in Journ. Shangh. Sci. Inst. III, 3: 7. 1935,又名白花益母草(福建南平)、野毛草、油麻松(廣西陽朔),與原變型不同僅在於花冠白色,產江蘇、福建、江西、廣東、廣西、貴州、雲南及四川。 [1] 

白花益母草形態特徵

白花益母草 白花益母草
白花益母草是唇形科益母草屬一年至二年生草本植物。 [3]  莖直立,四稜形,單莖或從基部分生多莖,全株被粗短的伏生根生葉具有長柄,葉片卯狀心形;莖生葉具柄,葉片全裂或深裂,裂片復為羽裂,呈不整狀線形,莖先端葉線形,葉背密被白色短毛;花聚生節上呈輪傘花序;花白色或淡粉紅色,苞片針刺狀,較萼短,萼筒,五角狀,裂片刺狀,花冠唇形,上唇匙形,外被長柔毛;小堅果褐色,寬楔形;花期夏季。 [4] 

白花益母草產地生境

白花益母草原產於亞洲東南部至韓國、日本, [5]  也分佈於中國遼寧、山東、河北、河南、山西、陝西、甘肅、安徽、江蘇等地。生於海拔100-1200米山坡或丘陵, [6]  適宜於乾旱的砂質土壤。 [7] 

白花益母草主要價值

白花益母草 白花益母草
白花益母草味辛、微苦,性微寒,入心、肝、腎經。有加強子宮收縮功能,主治月經不調、閉經、腎炎浮腫、小便不利、尿血等。種子有活血調經、清肝明目、降血壓的功能。 [8] 
採集
夏、秋採收。
性味
甘辛,平。
《本草拾遺》:"味辛,平,無毒。"
《滇南本草》:"味酸甘,性熱,無毒。"
功用主治
《本草拾遺》:"主破血。產後腹痛,煮汁服之;亦搗碎敷疔瘡。"
《滇南本草》:"主治一切筋骨痿軟,脱陽脱陰,夜多盜汗,跌打損傷,婦人血崩,接骨。取葉燒灰服,治一切小兒黑痘及頂陷;梗:治絞腸痧肚疼或陰症,研末酒服三錢。"
用法與用量
內服:煎湯,2~5錢;或研末。外用:搗爛或研末調敷。
宜忌
孕婦慎服。
選方
產後腹痛:鏨菜三錢,桃仁二錢,紅花二錢。水煎服。(《遼寧常用中草藥手冊》)
治經期不準,腰腹疼痛:鏨菜三錢,雞冠花五錢,茜草三錢。水煎服。(《遼寧常用中草藥手冊》)
全草入藥,有效成分為益母草素(Leonurin),內服可使血管擴張而使血壓下降,並有頡抗腎上腺素的作用,可治動脈硬化性和神經性的高血壓,又能增加子宮運動的頻度,為產後促進子宮收縮藥,並對長期子宮出血而引起衰弱者有效,故廣泛用於治婦女閉經、痛經、月經不調、產後出血過多、惡露不盡、產後子宮收縮不全、胎動不安子宮脱垂及赤白帶下等症。據國內報道近年來益母草用於腎炎水腫、尿血、便血、牙齦腫痛、乳腺炎、丹毒、癰腫疔瘡均有效。嫩苗入藥稱童子益母草,功用同益母草,並有補血作用。花治貧血體弱。子稱茺蔚、三角胡麻、小胡麻,尚有利尿、治眼疾之效,亦可用於治腎炎水腫及子宮脱垂。白花變型功用同益母草。
參考資料
  • 1.    白花益母草  .植物智[引用日期2019-12-19]
  • 2.    白花益母草 Leonurus artemisia var. albiflorus|iPlant  .植物智——植物物種信息系統[引用日期2023-03-23]
  • 3.    白花益母草  .植物智[引用日期2023-04-16]
  • 4.    謝宇,周重建主編,中國中草藥彩色圖鑑大全集 上,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8.05,第97頁
  • 5.    李岡榮主編;鄭元春攝影,漢方中草藥對症圖典 第1冊,新疆科技衞生出版社,2015.09,第258頁
  • 6.    徐鴻華,李薇主編,廣州中醫藥大學藥王山中草藥圖譜,廣東科技出版社,2010.08,第257頁
  • 7.    《寧夏中草藥手冊》編寫組編,寧夏中草藥手冊,寧夏人民出版社,1971.10,第447頁
  • 8.    李岡榮主編;鄭元春攝影,漢方中草藥對症圖典 第1冊,新疆科技衞生出版社,2015.09,第25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