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白絲行

鎖定
《白絲行》是唐代詩人杜甫創作的七言古詩。此詩詠白絲實是感慨詩人自己,既要有所作為,又要在亂世污濁之中保持自己潔白的品質。
作品名稱
白絲行
出    處
全唐詩
作    者
杜甫
創作年代
盛唐
創作時間
752年
作品體裁
七言古詩

白絲行作品原文

白絲行
繅絲須長不須白,越羅蜀錦金粟尺
象牀玉手亂殷紅,萬草千花動凝碧
已悲素質隨時染,裂下鳴機色相射
美人細意熨貼平,裁縫滅盡針線跡。
春天衣着為君舞,蛺蝶飛來黃鸝語。
落絮遊絲亦有情,隨風照日宜輕舉
香汗輕塵污顏色,開新合故置何許
君不見才士汲引難,恐懼棄捐忍羈旅 [1] 

白絲行註釋譯文

白絲行詞句註釋

①繅絲:把蠶繭浸在熱水裏抽出繭絲。
②越羅:江浙一帶的綾羅。蜀錦:蜀地的錦緞。金粟尺:尺子上標示刻度的部位是鑲金製成的。比喻富貴人家。
③象牀:即織機。象:全詩校,一作“牙”。玉手:指織女。亂殷紅:謂經緯錯綜。
④動凝碧:光彩閃爍的樣子。
⑤“已悲”句:染:一作“改”。引據《墨子·所染》中子墨子言,見染絲者而嘆曰:“染於蒼則蒼,染於黃則黃,所入者變,其色亦變。五入必(畢)則,已為五色矣。故染不可不慎也。”
⑥色相射:各色互映。
⑦宜:全詩校,一作“疑”。
⑧輕:一作“清”。污顏色:一作“污不著”;一作“似顏色”;一作“似微污”。
⑨何:一作“相”。
⑩才:一作“志”。羈旅:寄居異鄉很長一段時間。這裏指人生之旅。 [2] 

白絲行白話譯文

蠶農把蠶繭浸在熱水裏抽出繭絲的時候,總是希望儘量能抽出更長的絲來,而不在意它有多麼白淨,江浙一帶的綾羅和蜀地的錦緞都是用鑲有金粟的尺子來稱量,可見何等金貴。絡絲之後,織女們把繭絲經緯錯綜地纏繞在織機上,使用各種各樣花草製成的各色染料,將它染成光彩閃爍的美麗顏色。
這時,雖然原本素白潔淨的質地已經被恣意染色而令人悲傷,但當它從織機上被剪下的時候,你就會禁不住為它那五顏六色的華美而大為讚歎。織女們細緻耐心地將它熨得服貼平整,待到裁縫用它來縫製衣裙的時候,將針線的痕跡都小心翼翼地掩蓋起來。
春光明媚的時候穿着這樣的衣裙為心上人翩翩起舞,曼妙的舞姿能引來蝴蝶也跟着一起飛舞,黃鸝鳥唱着快樂的歌為你伴奏,就連飄落的柳絮和隨風飄揚的柳枝似乎也滿含柔情蜜意。蠶絲的衣裙質地輕柔,衣袖輕而易舉地就會隨風揚起,在陽光的照耀下分外美麗。
然而,香汗淋漓和些許塵灰都能污染它的美麗色彩,衣服打開來剛剛穿的時候還是新的,而脱下來的時候已成了舊裝,不知道應該把它放在什麼地方才適宜。其實有這樣的煩惱也不足為奇,難道你沒看見,那些有才華的人士要想被賞識援引有多麼困難,即使被起用了,又害怕哪一天會被棄置流放,這樣的賞識對他們來説也是忍盡痛苦和煎熬的人生之旅。

白絲行創作背景

此詩當作於唐玄宗天寶十一二載(753、754年)間,客居京師而作,故末有忍羇旅之説,當依梁氏編次。師氏謂此詩乃譏竇懷貞。黃鶴雲:懷貞亡於開元元年,公時才兩歲,於年用不合。 [2] 

白絲行作品鑑賞

白絲行整體賞析

此詩詠白絲,有墨子悲素絲之意。借繰絲而託興,正意在篇末。全詩可分兩段,各八句。上段,有踵事增華之意。欲成羅錦,用尺量絲,故須長;所織花草,色兼紅碧,故不須白。熨貼裁縫,製為舞衣也。象牀,指機牀。玉手,指織女。亂殷紅,謂經緯錯綜。動凝碧,謂光彩閃鑠。下段,有厭舊喜新之感。蝶趁舞容,鸝應歌聲,落絮遊絲乘風日而綴衣前,比興人情趨附者多,最終還難免落得個被棄置的下場。一經塵汗污顏,棄置何所,見繁華忽然零落矣。士故有鑑於此,不輕受汲引而甘忍羇旅,誠恐一旦棄捐,等於敝衣耳。玩末二語,公之不屑隨時俯仰可知。 [2] 

白絲行名家點評

明末清初·王嗣奭杜臆》:此詩本墨子悲絲來。……“不須白”就世情立論,乃憤激語。下雲“隨時染”、“色相射”、“污顏色”,脈理相貫。士得時則媸亦成妍,故云“滅盡針線跡”;依附者眾,故云“蛺蝶飛來黃鸝語”。此一段造語妍麗,與《舟前看落花》詩相似。束語自道,具見品格。 [3] 
明末清初·仇兆鰲杜詩詳註》:此見繰絲而託興,正意在篇末。上段有踵事增華之意……下段有厭故喜新之感。 [3] 
清·何焯義門讀書記》:極其眩耀,而後折之(“落絮遊絲”二句下)。 [3] 
清·沈德潛唐詩別裁》:渲染之餘,即棄捐之漸。抱才之士所以甘忍羈旅也。 [3] 
清·楊倫杜詩鏡銓》:全首託興,正意只結處一點。邵雲:得梁、陳樂府之遺。蔣雲:寫妙技,不覺寫入自家話,微乎其微。慧心香口,直似飛卿;公詩真無所不有。 [3] 

白絲行作者簡介

杜甫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嘗自稱少陵野老。舉進士不第,曾任檢校工部員外郎,故世稱杜工部。是唐代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宋以後被尊為“詩聖”,與李白並稱“李杜”。其詩大膽揭露當時社會矛盾,對窮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內容深刻。許多優秀作品,顯示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過程,因被稱為“詩史”。在藝術上,善於運用各種詩歌形式,尤長於律詩;風格多樣,而以沉鬱為主;語言精煉,具有高度的表達能力。存詩一千四百多首,有《杜工部集》。 [4] 
參考資料
  • 1.    彭定求 等.全唐詩(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 2.    仇兆鰲注.杜詩詳註.北京:中華書局,2012
  • 3.    陳伯海.唐詩匯評(上).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918
  • 4.    夏徵農 等.辭海(縮印本).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1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