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白石山

(廣西桂平市白石山)

鎖定
白石山位於桂平市麻垌鎮白石村,距桂平市區35公里。為中國36洞天中的第21洞天,宋代開始在山上修建寺觀,明代以後成為道佛兼有的旅遊勝地。晉朝著名的道教理論家、醫學家、煉丹術家葛洪曾在此修煉。
白石山海拔650米,山體石質屬紅色砂鑠巖。按地質考古學説屬“中生代”,約開始於兩億三千萬年前,結束於六千七百萬年前。景區面積近11平方公里。該山雙峯雄峙,東為獨秀峯,孤峯插天;西為蓮花蕊,是白石山的主峯,懸崖奇險,天氣晴朗時,方圓百里之內都可見其身影。山麓有壽聖寺、煉丹灶、面壁僧和環山古城堡,山上有青雲峽、雲梯、漱玉泉、會仙觀以及飛鼠巖。 [1] 
中文名
白石山
地理位置
廣西壯族自治區桂平市麻垌鎮洞天村 [2] 
著名景點
三清觀
壽聖寺
面壁僧
著名景點
飛鼠巖,青雲峽
雲梯 展開
著名景點
飛鼠巖,青雲峽
雲梯
會仙觀 收起
所屬地區
廣西壯族自治區
面    積
11 km²
方    言
粵語、勾漏片、次方言
海    拔
650 m

白石山歷史沿革

(道教三十六洞天之第二十一.白石洞天.曆書記截為白石洞天在鬰林州南海之南,又云和州,即廣西壯族自治區玉林市東南方向三四十公里處。)
道教三十六洞天之第二十一“秀樂長真天仙人洞府”即今之廣西桂平白石山,又稱白石洞天。

白石山景點描述

白石山白石山綜述

桂平白石山風景
桂平白石山風景(11張)
白石山坐落在桂平市城區以南35公里的麻垌圩北面8公里處,海拔650米,為中國道家三十六洞天中的第二十一洞天,宋代開始在山上修建寺觀,明代以後成為旅遊勝地。山之東為獨秀峯,孤峯插天;西為蓮花蕊,又稱鵝頭峯,險峻奇異,是白石山的主峯。山上奇景異穴,峭拔、險峻、秀麗,憑眺生輝。山麓上有仙宮牌坊、壽聖寺三清觀,還有環山古城堡、摩崖石刻、青玉峽、雲梯、漱玉泉、會仙觀、煉丹灶、面壁僧、瘦仙岩和飛鼠巖等。白石山的奇異景觀,吸引着人們前來遊覽。著名地理學家徐霞客曾到此考察,寫下了《白石遊記》。

白石山面壁僧

遊人登山,將到山麓,可見懸崖峭壁之下有一石,高約二丈,狀如人立,面朝石壁,頭戴僧帽,身披袈裟。縣誌上稱之為“面壁僧”。昔達摩祖師面壁十年傳為佳話,而此“僧”面壁不知幾千萬年矣!

白石山壽聖寺

在白石山麓,舊名三寶殿,又稱壽聖院,俗稱大寺宋嘉柘三年(公元1058年)動工興建,歷十年而成。寺前有用硃砂石雕砌的牌坊,坊高七米,寬六米,上刻熙寧元年(1068年)宋神宗趙頊敕賜題額“壽聖寺”三字和栩栩如生的八仙像。寺的前座是三寶殿,後座高閣巍峨,左右為客廳、僧舍。寺之右側有會真觀。

白石山白石洞天石刻

壽聖寺後峭壁千仞,上刻“白石洞天”四字,每字約一平方丈,為明代末年本縣舉人楊大節所書。傳説他為了寫好這幾個大宇,付出了長達十多年的艱辛勞動。事後,他特地寫了一首《紀興詩》:“乘興摩崖十八年,漫將名姓立崖前,山靈自有生花筆,請我狂書塞洞天。”細看“白石洞天”四字,運筆遒勁,的確有點“狂書”的味道。

白石山漱玉泉

桂平市白石山
桂平市白石山(27張)
壽聖寺後峭壁下有圓珠池,又稱漱玉泉。這是一眼方圓約二米的山泉。過去每日晨昏寺僧敲響鐘鼓,泉水便會像燒開的水湧起。但據明代地理學家徐霞客實地考察,此説純屬穿鑿附會。明崇禎十年(公元1637年)七月廿三日,徐霞客專程到白石山考察,他在遊記中談到了這件事:“峭壁下有圓珠池,水自半崖滴下者,下圓潭承之,無他異也。”按志:山北有漱玉泉,而《西事珥》與《百粵風土記》俱謂其泉聞鐘鼓則沸溢而起,止則寂然,詫以為異。餘謂泉之沸寂,自有常度,乃僧之候泉而鳴鐘鼓,非泉之聞聲而為寂沸也。及抵白石,先詢之三清觀,再徵之白石寺並漱玉之名,不知何指;而聞鍾泉沸之説,山僧茫然。洵皆好事之言也。”經過後人的長期觀察,證實徐霞客的記述是科學的,準確的。泉水清沏見底,四時不涸,且甘甜可口。遊人至此,口乾舌燥,飲之不啻瓊漿玉液。

白石山煉丹灶

出壽聖寺往右行約一里,有個寬約百餘平方米的巖洞,叫三清巖。巖洞之前有廟宇,內供道教尊奉的玉清元始天尊、上清靈寶道君、太清太上老君等三位神仙,因稱三清觀。洞廳一側有洞穴,寬約一平方米,據説此洞與北流縣勾漏洞相通,東晉有名的道家葛洪常由此洞來往兩地煉丹。至今,洞穴旁有煉丹遺蹟及葛洪塑像。

白石山環山古城堡

登白石山巔,可見一道白色的城牆環繞半山,每隔一、二百米有城門與外面相通。城門上設定更樓。傳説這道環山古城牆建於清咸豐年間,即太平天國中期。那時,由廣東天地會首領陳開李文茂領導的一支起義軍,沿西江而上,攻佔潯州府城,定為秀京,建立了大成國。在此期間,潯州府、桂平縣的地方官員只好跑到白石山,依山憑險,築起城牆,負隅頑抗。此後這道蜿蜒曲折,有若玉帶的“小長城”,便成了白石山的奇景之一。

白石山蒼玉峽

又名青玉峽,俗稱洞門巷,是攀登白石、進入洞天的必經之路。峽的兩旁削壁千仞,懸崖峭壁之間,一條寬僅兩米,高約三、四百米的石巷穿崖而上,中有石階。遊人攀登在險陡的石階上,仰望天空,只剩下一道彎彎的藍線,因此又稱“一線天”。

白石山雲梯

在蒼玉峽之上,白玉山奇景之一,酷似高懸雲端的一把梯子,因名雲梯。又叫“三十六階”,隱寓“腳踏雲梯上青天”之意。梯凡一百三十六階,系在一塊長形巨崖上開鑿而成的石磴,寬約一米,陡而險,足有七十度以上的坡度。遊人攀登其上,一種如李白詩中所説的“山從人而起,雲自馬頭生”的感覺油然而起。膽小者往往望而卻步。

白石山會仙觀

由雲梯再上數百米,有個大巖洞,洞廳內有“神仙腳印”。“白石洞天”指的就是這個地方。明代在此建造了接連五間的廟宇,叫會仙觀。內供神像數十尊,均精雕細刻,栩栩如生。其中一個臉頰精瘦,雙目炯炯有神,雙肋肋骨歷歷可數,人稱“瘦仙”。可惜經過“文革”動亂,所有神像已蕩然無存。會仙觀外有會仙亭,相傳有緣份的人,可以在這裏與神仙相會。

白石山飛鼠巖

白石山以西數里有飛鼠巖。一座石山,兩塊如山大石互相撐持,構成“八”字形的洞口,這就是飛鼠巖。巖的四周丘陵起伏,利於飛鼠棲息活動。巖內洞廳高50餘米,寬30餘米,深20多米,棲息飛鼠數以十萬計。每到傍晚時分,飛鼠成羣結隊由洞中飛出覓食,黑壓壓的一大片,在空中形成一朵烏雲,發出類似海濤一樣的巨大響聲,景象異常壯觀。

白石山相關遊記

徐霞客《桂平白石遊記》全文(編者注:桂平古稱布山,南朝後稱桂平,為古桂林郡、鬱林郡之治所):
二十二日 早,雨復淋漓不休。〔留靜聞、顧僕寓潯之南門,〕覓擔夫為勾漏、白石、都峽三山遊。晨餐後雨止,乃發,即從驛前南渡鬱江。五里,灘頭村。又三里為車路江,下有石樑。梁外水發,〔小水自東南西北入鬱,〕舟得而至焉。南二里為石橋村。(人家至此,惟灘頭及石橋二村,眾俱蒼莽矣。)從此南望,白石山與獨秀挺峙,若在三十里外,而土人云:“尚六十里而遙,竟日之力猶不能到。”蓋山路迂隔也。由石橋村而南,蒼莽中四高中窪,平地多伏莽突土之石,多分裂區匯之波。二里,得回石一壑,四面環叢,中瀦清流,有淵墜成潭,有迸裂成隙,水石容與(閒暇自得的樣子),亦荒野中異景也。(按先潯城南十五里有潦水,曠野中天然怪石甃其旁,水泉深碧清澄,中有巨魚,人不敢捕,即此無疑。)更南,則匯潭更多。(疑即《志》所稱南湖。)上有岡為橫南墟,(或湖南之訛。)有一婦人結茅貫酒其上,去郡蓋十五里矣。其東有山,自南而北垂抵此,從其西漸升而南,迸穴愈多,皆平地下陷,或長如峽,或圓如井,中皆叢石,玲瓏攢嵌,下則淵水澄澈。蓋其地中二三丈之下,皆伏流潛通,其上皆石骨噓結,偶骨裂土迸,則石出而穴陷焉。下,皆伏流潛通,其上皆石骨噓結,偶骨裂土迸,則石出而穴陷焉。於是升涉溝壠,又三里,乃入山塢,則山皆純土,無復嶙峋之石,而塢中皆禾田曲蟠四麓矣。又二里,上湖塘嶺,坡陀相間,嶺壑重疊。十里,抵容塘村,有潭匯水,數十家聚居山半。又南陟一嶺,共二里,渡一溪橋,上嶺為官坂墟。墟有一婦結茅貫酒,與橫南同。郡中至此三十里,為白石山行之中道,乃餐粥茅店中。從岐東南逾嶺,十里,為姚村。村亦百家之聚,依山匯水,真山中之樂墅也。渡一小溪,又南逾嶺,五里,為木角村。村在白石山之北麓,去山尚十里,日有餘照而山雨復來,謀止宿其處而村人無納者。村楊姓,俱閉門避客。徘徊抵暮,坐舂舍(置放舂米石碓的小棚)間擬度其夜。既而一舂傍主人啓扉納焉,為之晚炊而宿。
二十三日 早飯,別木角主人,授火錢,固辭不納。何前倨而後恭(先前倨傲而後恭謙)耶?由其東南越一嶺,由岐徑望白石(白石山)而趨。其山峯攢崖絕,東北特聳一峯為獨秀,峭拔弧懸,直上與白石齊頂,而下則若傍若離,直剖其根。崖石多赭赤之色,謂之“白石”,豈不以色起耶?五里,路漸沒草間。渡一溪,嶺半得一出家,傍舍植芭蕉甚盛。亟投問路,始知大道尚在西南,而此乃岐中之岐也。由其左登山,東向而上,望周塘村在路右塢中,相隔坑阪已兩三重也。由土山之脊轉而南,五里,度一山坳。稍東而南折,直抵山之北麓,則獨秀已不可見,惟轟崖盤削,下多平突之石,石質雖不玲瓏,而盤亙疊出,又作一態也。直上一里,抵崖石下。轉而南,一里,為三清巖。其巖西向,橫開大穴,闊十餘丈,高不過二丈,深不過五丈,石俱平燥,惟左後深入而東,然低庳(bēi矮)不逾尺,所云南通勾漏者即指此。餘謂山脈自此與勾漏南接,若此洞高峙山半,而其山四面孤懸,謂穴道潛通,夫難入而誰試之耶?右壁盡處有穴大如管,泉自中滴下,懸四五尺,僧布竹承之,清冷異常。下丈餘,匯為一潭,不甚深澈,指為“龍潭”雲。巖內有一石如舡,卧可為榻,坐可為幾。巖列三清像,故以“三清”為名,即白石之下洞矣。又南半里,為大寺。甚古,後倚崖壁,有觀音堂甚敞。其左峭壁下有圓珠池,亦水自半崖滴下者,下甃圓潭承之,無他異也。按《志》,山北有漱玉泉,而《西事珥》與《百粵鳳土記》俱謂其泉暮聞鐘鼓則沸溢而起,止則寂然,詫以為異。餘謂泉之沸寂,自有常度,乃僧之候泉而鳴鐘鼓,非泉之聞聲而為沸寂也。及抵白石,先詢之三清觀,再徵之白石寺並漱玉之名,不知何指,而聞鍾泉沸之説,山僧茫然。洵皆好事之言也。寺僧為瀹茗,餘急於會仙之勝,即以行囊置僧舍,不候茗,由後寺南循崖壁行。已東轉而上,入石峽中。其峽兩峯中剖,上摩層霄,中裂駢隙,相距不及丈,而懸亙千餘尺,俱不即不離,若引繩墨(墨線、墨汁)而裁削之者,即俗所誇為“一線天”,無以過也。磴懸其中,時有巨石當關,輒置梯以度,連躋六梯,始逾峽登坳。坳之南北,俱猶重崖摩夾。乃稍北轉,循坳左行,則虯木盤雲,叢篁蔭日,身度霄漢之上,而不知午日之中,真異境也。至是東嶂稍開,始見獨秀峯在東北,而東南塢中又起一峯,正與獨秀對峙,而高殺其三之一,〔宛然蓮蕊中擎,但四面為諸峯所掩,惟此得睹全體耳。〕又北攀懸崖而上,木根交絡石間,為梯為絙(gēng粗索),足躡手緣,無非此矣。已轉一壑,有澗自頂西向墜峽,累潭搗穴。由峽右復懸梯上登,宛轉三梯,遂行平岡間。其外乃萬丈下削之崖,其內即絕頂漱根之峽,內外皆喬松叢木,一道深碧,間有日影下墜,如篩金颺(yáng)翠,閃映無定。出林則鑿石成磴,又植竹回關,躋磴轉關,而會仙之巖岈然南向矣。其巖皆黃赤之石,上下開窟,而內漸湊合,旁無氤氲之竅,上無滴瀝九乳,與下巖同;而地位高迥,境路幽去。五里之雲梯杳藹,(自大寺來,約有五里。)千秋之鶴影縱橫,非有棲霞餐液之緣,誰得而至哉!時已過午,中有云寮,綰鑰已久,灶無宿火,囊乏黃粱,無從掃葉煮泉,惟是倚筇卧石,隨枕上之自寐自醒,看下界之雲來雲去。日既下舂,炎威少退,乃起,從巖右躡削崖,凌絕頂。崖雖危峭而層遙,盤隔處中有子石,圓如鵝卵,嵌突齒齒,上露其半,藉為麗趾(腳踩踏)之級,援手之階。不覺一里,已騰踴峯頭,東向與獨秀對揖矣。蓋此峯正從潯州來,所望獨秀峯西白石絕頂,而獨秀四面聳削如無柱,非羽輪不能翔其上。(粵西三獨秀,而桂城最著,)柳州面一罅,梯峽上躋,頗如太華三峯,上分仙掌,下懸尺峽,透險蹠危。此真青柯嫡冢(zhǒng墳墓),他未見其比也。何者?桂、朔、柳、融諸峯非不亭亭如碧簪班筍,然石質青幻,片片如芙蓉攢合,竅受躡,痕受攀,無難直躋;而此則赤膚赭影,一劈萬仞,縱覆鍾列柱,連轟駢峙,非披隙導窾(kuǎn),隨其腠理,不能排空插翅也。〔獨秀、蓮蕊二峯,為此峯門户,其內環壑深塹,虧蔽日月,重岡間之,人無至者。〕坐眺久之,乃仍下會仙。別巖而下,歷三梯,三里至峽坳上,見峽左一石,倚崖而起,上並崖端倚雲,下有線罅透日。急賈勇穿其中,則其隙不即不離,僅容側身而進,其上或連或缺。既而漸下,南轉出罅,則飛石上下懸嵌,危不可躋矣。返出峽坳,見倚石之側,復有一道上出石端,用懸殊甚,乃流沙滾溜而成者。心益不能已,復攀根引蔓而登。躋其端,誘入石闕中,則倚石西盡處也,與前崖夾而成闕。穿闕而南,則飛石南懸之上也,瞰前罅正在其下。遂攀登倚石之頂,則一台中懸,四崖環峙,見上又或連或缺,參錯不齊。正憑眺間,聞雷聲殷殷,仍下峽坳,歷六梯,一里西出峽,又一里,北返大寺。亟問餐於僧,濯足於泉,而雷雨適至。先是,餘下至上梯,遇寺中肄業(即未完成學業)諸生,見餘登巖久不下,亦乘興共登,至是未返,困於雨。而平南有鄉貢梁凌霄者,開繹帷寺中,見餘輒有傾蓋(朋友相遇餘切交談)之雅,為之挑燈夜談。中夜雷雨大奮,卧室淋漓。
二十四日 作詩與梁君別,各殷勤執手,訂後期焉。西向下山,望羅叢巖在三十里外,初欲從此而南趨鬱林。及一里,抵山下,渡小虆。又西二里,過周塘,則山谷回互,羅叢已不可見。問其道,多未諳者。雲鬚南至麻洞墟,始有路西行。又南三里,路分為二,大道由東南上山,岐徑由西南涉塢。餘強從西南者,一里,逾一嶺,漸不得道。二里,南行山莽間。又一里南下山,始有路自西北來,隨之東南去,由塢塍出山夾中。二里,抵幹衝,始值北來大道,山始開。有小溪自東而西,又有自南向入之者。涉澗,隨南水而上,村落依焉。於是山分東西兩界,中則平疇南衍,深溪北流。西南二里,過一獨木橋。又南三里,山坡突處,麻洞墟在焉。是日墟期,時已過一獨木橋。又南三里,山坡突處,麻洞墟在焉。是日墟期,時已過午,乃就壚(酒店)而餐。其西有岐,西向逾山為高塘路,覓高塘趁墟者問之,言:“由此至羅叢巖尚五十里,高塘未得其中火,欲西北渡鬱江乃至。”餘聞之悵然,姑留為後遊,遂南隨散墟者循西界山而趨。五里,有村連聚於東界大山之下,猶麻洞之聚落也。又南,山塢稍轉而西,仍南共五里,為石馬村。村倚西麓,有石倚東麓,若馬之突焉。西麓之後,其上石峯突兀,是為穿石寨。土人言其石中穿,可透出山後,餘望而未之見也。又南五里為大沖,聚落環倚西麓。於是塢窮疇轉,截山為池,回坡為田,遂復向山坳矣。由大沖上行,又五里,路出馬頭嶺之南,過山脊。其水北流者,經幹衝由車路江入潯;南流者,經都合入秀江,北轉高塘、羅行而入鬱。出坳,復東南得平疇,山仍兩開。五里,宿於中都峽。
二十五日 由都峽南行,二里,渡一橋,有岐從東南隨水登坡,一里為回龍墟,墟猶未全集也。坡南水復西南去,渡板橋,更南三里,則塢窮而上嶺。逾嶺南下,一里出山,則山塢復開。南行三里,為羅播村。東渡一溪,逾小嶺,又涉一溪,共一里,南向登山甚峻,曰大山坪,又曰六合嶺。從其上北眺潯州西山,遠在百里外,而東有大山屏列,西南亦有高峯,惟白石反為東北近山所掩不得見。平行其上二里,出南坳,嶺頭叢木蓊密。從其右行,又一里下山。又一里,山壑四交,中成奧谷,有小水自東而西。越其南,從中道復登嶺,一里,逾而東,入山峽。峽北麓堰水滿塢,瀠浸山谷。乃循峽沿水東入南轉,一里漸升,水亦漸涸。復逾山坳,路循嶺右升分嶺界。二里,復下渡山脊,路循嶺左一里,下核桃嶺,則有大溪自南而來,至此西折去。〔即潯郡西繡江上流也,發源自平山墟,乃大容山西北水。大容東西有兩繡江:一南自廣東高州,北至北流縣,合大容東南水,經容縣注於鬱,此容縣繡江也;一即此水,為潯上流之繡江。〕路循溪向東南逾二嶺,共三里,涉流渡江。其水及腹,所謂橫塘渡也,潯州南界止此,江南即鬱林州屬,為梧西北境焉。由江南岸復溯流逾嶺,裏始有聚落,時已過午,遂就炊村廬。炊飯畢,山雨大作,坐待久之。逾小嶺而南,村聚益連絡,所謂白堤者是,亦深山之奧區也。過墟舍,取中道渡小橋,溯橋右南行八里,誤從路旁小岐西入,得大寨村,遂投宿主人李翁家。翁具酒烹蛋,山家風味,與市邸迥別。
——錄自上海古藉出版社1980年版《徐霞客遊記》卷三下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