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會仙觀

鎖定
會仙觀位於山西省長治市武鄉縣城東五十華里監漳鎮監漳村西,是一組保存較為完整的道教建築羣。始建於金正大六年(1229年),後歷代數次修葺。會仙觀由三清殿、玉皇殿、關帝殿、戲樓、東配殿、西配殿、鼓樓、鐘樓、奶奶殿、東廂房、西廂房、東耳房、西耳房、祖師殿共計14座建築組成。 [2]  [5-6] 
會仙觀坐北朝南,佔地面積2263平方米,為三進院落,中軸線依次為山門、關公殿、玉皇殿、三清殿,東西兩側對稱分佈鍾、鼓樓、廂房、廊房、耳殿。 [3] 
2001年6月25日,會仙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中文名
會仙觀
地理位置
山西省長治市武鄉縣城東五十華里監漳鎮監漳村西
所處時代
金至清
佔地面積
2263 m²
保護級別
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編    號
5-254-3-60

會仙觀歷史沿革

會仙觀
會仙觀(5張)
會仙觀始建於金正大六年(1229年),後歷代曾數次修葺,現存主體建築三清殿為金代遺構,清代增建了兩旁的耳房,東西配廊房二十餘間;玉皇殿為元代建築;關帝殿和戲樓建於明。其他建築均為解放後作學校使用時添建的。 [3]  [6] 

會仙觀建築格局

會仙觀建築,規模宏敞,構造壯麗,保存完整。會仙觀主體建築三清殿面寬五間,進深八椽,單檐歇山頂,宋、金特色濃郁。 [4] 
會仙觀建築坐北朝南,南北長63.2米、東西寬35.8米,佔地面積2263平方米,為三進院落,中軸線上依次排列有山門、關公殿、玉皇殿、三清殿,東西兩側對稱分佈着鍾、鼓樓和廂房、廊房、耳殿。會仙觀中建築均用花邊瓦。有多種規格,花邊大小、形狀、紋樣都很豐富。 [2]  [6] 
戲樓東側為觀門,入門為第一進院落,院內地面高出觀前公路路面約1.8米,除戲樓外院內其他建築均為後期添建。關帝殿東西兩側分別為鐘樓和鼓樓,樓下有磚券洞門,通往第二進院落,整個院落地面是南低北高的緩坡。第二進院落中部稍偏南處為玉皇殿,左右有廂房。玉皇殿北為會仙觀的正殿——三清殿,殿兩旁有東西耳房,左右有東西配殿。三清殿之後背牆兼作全觀的後圍牆。 [6] 

會仙觀主要建築

會仙觀由三清殿、玉皇殿、關帝殿、戲樓、東配殿、西配殿、鼓樓、鐘樓、奶奶殿、東廂房、西廂房、東耳房、西耳房、祖師殿共計14座建築組成。 [5] 
戲樓
戲樓位於中軸線的最南端,台口向北,面對觀內。通面闊三間8.35米;進深6.9米;硬山頂。整個建築共用柱六根。當心間的兩根平柱為八邊形石柱,其餘四柱均為木柱。前檐柱柱頭坐通長縱額一道,縱額下柱頭間用闌額,闌額表面雕有花卉圖案。室內構架由兩縫橫架組成。進深六架椽,後乳栿對四椽栿用兩柱。四椽栿前端伸入柱頭鋪作,梁頭做成卷渦狀。後尾壓在後架乳栿上。因後檐無柱,乳栿後尾墊木塊,放置在後檐牆上。四椽栿與乳栿上立蜀柱四根分別支承劄牽與平梁。槫下用替木。有叉手。四椽栿與平梁、叉手均用天然彎材製作。
外檐共有鋪作七朵,柱頭鋪作四朵,補間鋪作三朵,後檐無鋪作。柱頭鋪作外轉均為四鋪作單杪出一跳。因承四椽栿,無裏跳,僅華拱後尾伸出支託四椽栿,華拱後尾做卷瓣。補間鋪作與此同,只是梁頭換為耍頭,耍頭外端作象頭形,令拱拱彎做卷瓣,櫨鬥兩側亦出卷瓣。當心間正中之補間鋪作與其他兩朵補間不同,為龍形耍頭。 [6] 
關帝殿
關帝殿在戲樓北13米,坐北面南,台明高出室外地面3.38米。通面闊三間7.7米,各間面闊相同;進深6.7米,帶前後廊;懸山頂,殿用柱十六根。當心間兩平柱也為八邊形石柱。當心間前、後槽各有金柱兩根。其餘六柱包砌在山牆內。前檐廊檐柱頭用普拍方,柱頭間用闌額,至山面檐柱出頭,做花葉輪廓。構架由四縫橫架組成。進深六架椽,前後劄牽對四椽栿用四柱。四椽栿置於前後金柱上,承下平槫。四椽栿上立蜀柱承平梁,平梁上立蜀柱承脊槫,兩側用叉手。槫下均用隨槫方。前檐劄牽後尾入金柱出頭,前端伸入柱頭鋪作,伸出的端頭做成龍頭形。後檐劄牽後尾亦入金柱出頭,前端置於檐柱上,上承檐槫。四椽栿與前後劄牽也用天然彎材製作。
外檐共有鋪作七朵,柱頭鋪作四朵,補間鋪作三朵,後檐無鋪作。柱頭鋪作為四鋪作單昂出一跳裏轉為四鋪作單拱出一跳,昂嘴為向上捲起的象鼻形。跳頭口內出劄牽頭;補間鋪作與此同,只是劄牽頭換為龍頭形耍頭,裏端作捲雲形。令拱抹出斜面,雕花。散鬥均為菱形鬥 [6] 
玉皇殿
玉皇殿,座落在1.1米高的石砌台基上。面闊三間,進深四椽,單檐歇山頂。檐下鬥五鋪作,單抄單下昂,無補間鋪作。砂石覆盆式柱礎。樑架為自然材鏽砍後即使用,頗具元風。
前、後檐各用檐柱四根,東西山面各用兩根。身內無柱。因後代的改造除前檐東、西角柱外其餘柱均包砌在牆內。前後檐當心間的四根平柱、西山牆內兩柱和東山牆內南柱為方石柱。角柱無生起,有側腳(東南角柱傾側20釐米,西南角柱傾側16釐米),微有收分;各柱柱頭均坐普拍方,柱頭間用闌額連接。東西山面普拍方斷面為圓木。普拍方與闌額至角柱處均出頭,垂直斫截。構架為四架椽通檐用二柱,四椽栿兩端分別伸入前後檐鋪作,自第二層跳頭上伸出。四椽栿上立蜀柱,承櫨鬥,鬥口內置平梁,用單拱一層加替木一道承前、後平槫。平梁上立蜀柱,柱頭櫨鬥內用單栱一層加替木一道承脊槫,並出丁華抹頦拱承叉手。除當心間兩蜀柱外,其餘各蜀柱柱頭間均用內額一道拉結,現均已缺失。兩山自平槫縫向外出際。山面無槫,僅用素方一道,由立於兩椽栿上的蜀柱支承。素方與前後平槫交圈,承山面椽。現狀脊槫與平槫出際為1.1米。山面用懸魚、惹草。前後及山面檐出均為1.6米。殿內徹上明造。外檐共有鋪作十二朵,均為柱頭鋪作,其中轉角鋪作四朵。前後檐柱頭鋪作為五鋪作雙昂出兩跳裏轉五鋪作雙杪出兩跳。櫨鬥口內向外出45°斜拱。各斜拱均抹出斜面,散鬥為菱形鬥;山面柱頭鋪作也為五鋪作雙昂出兩跳裏轉為五鋪作雙杪出兩跳,不用斜拱;轉角鋪作外轉於正側兩面順身各出五鋪作兩跳。 [2-3]  [6] 
三清殿
三清殿,座落在1.2米的石砌台階上,面寬五間,進深三間,單檐歇山頂,殿頂筒板布瓦覆蓋,前檐插廊。檐下鬥五鋪作,單抄單下昂,無補間鋪作。殿內樑架四椽對前乳,通檐用三柱。柱為石質,仰覆蓮花柱礎。樑架結構簡潔,形制手法古樸,為典型的金代建築。 [3] 
殿身檐柱四根,無生起。廊檐柱十二根。殿身內無柱,後檐無柱。柱礎樣式不同,但均由上下兩層構成,迎面當心間兩廊檐柱柱礎上下都為雕花覆盆。平柱柱礎上層為覆蓮、下層素平。東、西角柱柱礎最為精美,上層為寶裝覆蓮、下層為仰蓮(圖一一)。迎面廊檐柱柱頭坐通長縱額一道。當心間的柱頭間用替木,梢間用綽幕方。兩山面廊檐柱柱頭用普拍方,柱頭間用闌額。 [6] 
殿內構架主要由四縫橫架組成,六架椽前乳栿對四椽栿用兩柱,再加出際樑架兩縫,承兩山出際。殿內徹上明造。四椽栿前端入殿身檐柱並出頭,入柱處用替木兩道承託。因後檐無柱,栿尾下墊石塊放在後檐牆上。四椽栿上用駝峯承櫨鬥,鬥口內置劄牽,用單栱一層加替木一道承下平槫,劄牽前端入蜀柱出頭。四椽栿上立蜀柱,蜀柱頭與殿身檐柱柱頭上之櫨鬥口內置平梁,平梁兩端用單拱一層加替木一道承上平槫。平梁上立蜀柱,柱頭櫨鬥內用單拱一層加替木一道承脊槫,並出丁華抹頦拱承叉手,叉手上端支頂脊槫,下端插入平梁背。蜀柱兩側均用角背。 [6] 
前檐乳栿後尾入殿身檐柱,下用替木與丁頭拱承託。栿首置於外檐鋪作上,端頭做耍頭式樣,承撩檐槫。栿上立駝峯承櫨鬥,鬥口內置劄牽,用單栱一層加替木一道承前架之下平槫,劄牽尾端入殿身檐柱出頭,此處做法與後架對稱。外檐共有鋪作十二朵,柱頭鋪作十朵,前檐有轉角鋪作二朵,無補間。外檐鋪作外轉均為五鋪作單杪單昂出兩跳裏轉五鋪作雙杪出兩跳。三清殿主要結構構件基本上都經過一定的藝術加工處理。 [6] 

會仙觀價值意義

會仙觀反映了金代時期中國古建築構架與佈局的特點及上黨地區的地方風格與手法,讓人清楚、直觀地瞭解晉東南地區民間道教建築的組成、佈局和空間的組織手法。 [4]  [6] 

會仙觀文物保護

2001年6月25日,會仙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會仙觀旅遊信息

會仙觀地理位置

會仙觀位於山西省武鄉縣城東五十華里監漳鎮監漳村西。

會仙觀開放時間

開放時間8:00—18:00。

會仙觀門票價格

免費。

會仙觀交通信息

長治站——站前街——太長線——長襄連接線——G519——濱河東路——濱河西路——X654——王南線——石段線——王襄線——吳北線——西石線——會仙觀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