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發憤忘食

鎖定
發憤忘食(拼音:fā fèn wàng shí)是一個成語,最早出自於春秋·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論語·述而》。 [1] 
發憤忘食指努力學習或工作,連吃飯都忘了;常用於形容十分勤奮。含褒義;在句中一般作補語、定語。 [3] 
中文名
發憤忘食
拼    音
fā fèn wàng shí
近義詞
廢寢忘食
反義詞
委靡不振
出    處
《論語》
注音字母
ㄈㄚ ㄈㄣˋ ㄨㄤˋ ㄕˊ
語法結構
偏正式
語法屬性
作補語、定語

發憤忘食成語出處

春秋·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論語·述而》葉公問孔子於子路,子路不對。子曰:“女奚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1] 
後世據此典故引申出成語“發憤忘食”。 [1] 

發憤忘食成語故事

魯哀公六年秋(公元前489年),被孔子大加讚譽的一代明君楚昭王在伐吳途中病逝。俗話説靠山山倒,近河河干。楚昭王的死,宣告着孔子周遊列國投效明主以施展自己宏偉政治抱負的最後一絲希望也徹底斷掉了。 [2] 
然而孔子一行在楚國也並非一無所獲,他們在葉邑見到了當地的最高行政長官,同時也是楚國有名的賢臣葉公。葉公姓沈名諸梁,字子高,楚國的大夫。因封地在葉城(今河南葉縣),所以後世稱之為葉公。説起來孔子與葉公並非第一次打交道了,早在南遊至陳、蔡兩國的時候,孔子師徒一行就意外接到了楚昭王發出的邀請,孔子在喜出望外之餘積極地安排子路、子貢等人赴楚聯繫具體的接洽事宜,當時擔任孔子與楚王之間聯絡的中間人就是楚國的貴族葉公。儘管這一切努力都隨着楚王的去世化為了泡影,卻也更讓葉公對於孔子,這位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天縱之聖”充滿了好奇與期待。 [2] 
葉公對孔子仰慕已久,而孔子對於葉公的賢德也早有耳聞,所以兩人一會面便大有相見恨晚之感。雖然席間賓主相談甚歡,但葉公卻不能真識孔子之為人。於是私下裏便悄悄地問隨行孔子的弟子子路,“你的老師孔子他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子路沒想到葉公會問這樣的問題,加上不明白其用意,一時間竟愣在那裏不知該如何回答。 [2] 
子路回去後,把這件事如實向孔子做了稟告。孔子笑着對子路説道:“這有什麼不好説的?你當時怎麼不這樣告訴他:‘我老師這個人啊,發憤學習的時候想不起來吃飯,陶醉於聖賢典籍之中而忘記了憂愁,渾然不覺自己其實早已是個白髮蒼蒼的老人了,如此而已。’” [2] 

發憤忘食成語寓意

孔子用“發憤忘食,樂以忘憂”這八個字來作為對自己一生的概括。不僅讓人感到切實平易,更把一個汲汲遑遑、永無懈怠、樂道好學的老人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現在了人們面前。一個人在人生的某個階段熱愛學習並不難做到,但是能夠像孔子這樣從孩提直至古稀之年依舊保持着強烈好學精神的就寥寥無幾了。縱觀孔子的一生,人們不難發現,聖人之所以能夠成為聖人,究其根本也正是源自這種“發憤忘食”,堅持不懈的終身學習精神。 [2] 
成語告訴人們,“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人不是生來就什麼都懂的,要想擁有知識必須依靠學習,要想懂得為人處世的道理也必須依靠學習,要想把事情辦好更得依靠學習,學習是一切行為的前提和基礎。不僅個人需要學習才能進步,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政黨,也需要不斷地學習才能取得發展。正所謂學無止境,無論到什麼時候,學習都是不能停止的。只有堅持“發憤忘食”的學習精神,才能夠不斷的取得進步。 [2] 

發憤忘食成語運用

  • 成文用法
“發憤忘食”指努力學習或工作,連吃飯都忘了;常用於形容十分勤奮。 [3] 
含褒義;在句中一般作補語、定語。 [3] 
  • 運用示例
唐·房玄齡晉書·孫綽傳》:“今發憤忘食,忠慨亮到,凡在有心,孰不致感!” [1] 
明·無名氏《孟母三移》二折:“你如今發憤忘食記在茲,精跡功勤皆在爾。 [1]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三十四回:“既這樣發憤忘食起來,也好,就由你去。” [3] 
參考資料
  • 1.    王濤等編著. 中國成語大辭典 新一版·辭海版[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上海世紀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07.03:279
  • 2.    孔慶國主編. 儒家經典成語故事啓示錄[M]. 蘭州:敦煌文藝出版社, 2018.11:61-62
  • 3.    發憤忘食  .漢典[引用日期2021-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