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登州海市

(北宋蘇軾詩作)

鎖定
《登州海市》是宋代文學家蘇軾的詩作。這篇長詩刻於蓬萊石上,是一首描繪和讚美海市蜃樓景象的詩。在詩中,作者詳細描述了海市蜃樓景象的壯美,並對這一自然現象進行了深刻的思考和感悟。此詩先描述海市蜃樓景象的出現;在描述了海市蜃樓景象之後,蘇軾進一步表達了他對這一景象的思考和感悟;最後是對海市蜃樓景象的讚美。全詩運用虛實結合的手法,讚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和壯觀,也表達了作者對海市蜃樓的敬畏和驚歎。
作品名稱
登州海市
出    處
全宋詩
作    者
蘇軾
創作年代
北宋
創作時間
1085年
作品體裁
七言古詩
字    數
168

登州海市作品原文

登州海市
予聞登州海市舊矣。父老雲:“嘗見於春夏,今歲晚不復見矣。”予到官五日而去,以不見為恨,禱於海神廣德王之廟,明日見焉,乃作此詩。
東方雲海空復空,羣仙出沒空明中。
蕩搖浮世生萬象,豈有貝闕藏珠宮
心知所見皆幻影,敢以耳目煩神工。
歲寒水冷天地閉,為我起蟄鞭魚龍。
重樓翠阜出霜曉,異事驚倒百歲翁。
人間所得容力取,世外無物誰為雄。
率然有請不我拒,信我人厄非天窮。
潮陽太守南遷歸,喜見石廩堆祝融
自言正直動山鬼,豈知造物哀龍鍾
伸眉一笑豈易得,神之報汝亦已豐。
斜陽萬里孤鳥沒,但見碧海磨青銅。
新詩綺語亦安用,相與變滅隨東風。 [1] 

登州海市註釋譯文

登州海市詞句註釋

⑴登州:宋時屬京東路,領蓬萊、文登、黃、牟平四縣,州治蓬萊。海市:即海市蜃樓,為海濱的一種奇妙幻境,光線經過不同密度的空氣層,發生折射作用,將遠處的景物映現在空中。
⑵廣德王:即東海龍王。《通典·禮·山川》:“天寶十載正月,以東海為廣德王。”
⑶貝闕:以貝殼為宮室的門樓。珠宮:以珍珠為宮室。
⑷“潮陽”二句:韓愈因諫迎佛骨,被貶為潮州刺史。在《謁衡岳廟遂宿嶽寺題門樓》中,韓愈寫道:“我來正逢秋雨節,陰氣晦昧無清風。潛心默禱若有應,豈非正直能感通!須臾靜掃眾峯出,仰見突兀撐青空。紫蓋連延接天柱,石廩騰擲堆祝融。”紫蓋、天柱、石廩、祝融都是山峯的名字,衡山七十二峯,終年在雲霧中,不易看到。韓愈這次能夠看到,喜出望外,寫了這首詩。
⑸造物:指天,老天爺。龍鍾:形容潦倒的樣子。
⑹綺語:美妙之語句。亦安用:又有何用。 [1]  [2] 

登州海市白話譯文

我很早就聽説登州海市蜃樓了。當地父老説:“曾經在春夏時見到,現在已到歲暮難以再見到了。”我到任五天就要離開,以沒有看到海市蜃樓為遺憾,就到海神廣德王的廟裏祈禱,終於在第二天看到了,於是創作了這首詩。
東方的天空之上,無邊的雲海層層疊疊,那是眾多神仙住的地方。
神仙的寓所縹緲虛幻,哪裏會有真的用貝殼裝飾的宮殿呢。
我知道眼前看到的都是幻影,豈敢為了滿足耳目之欲來麻煩神力呢。
如今正是隆冬時節,天寒地凍,神仙難道是為了讓我看到這奇妙的景象而特地發揮了神力嗎?
海上出現了重疊的樓宇,這奇異的景象連百歲老翁也歎為觀止。
人間所有的收穫都是人們經過自己的努力得來的,那麼這世外無物的奇觀是由誰來主宰的呢?
我冒昧地祈禱能看到海市,結果真的實現了,可見我過去受到困厄並非是天在懲罰我。
當初韓愈能夠看到衡山諸峯秀美的景象,欣喜異常。
那並不是韓愈的正直感動了山神,而是上天哀憐他生活坎坷,讓他觀賞衡山諸峯;如今也定是海神憐惜我窮困潦倒,讓我見一見海市。
能夠舒展緊皺的眉頭開顏一笑很是難得,這是天神對我的豐厚恩賜。
很快海市就消失了,海面上只有碧波無邊無際,如青銅鏡面般平整清澈。
唉,我的詩寫得再好,也不能阻止海市的隨風幻滅。 [2] 

登州海市創作背景

宋神宗元豐八年(1085)三月蘇軾被起用,知登州(治今山東蓬萊),十月到任,到官五日便又接到誥命,以禮部郎中召回京師,十日後便登程還朝。這首詩的石刻末題作“元豐八年十月晦,書呈全叔承議”,可見是在十月底寫的。 [2]  [3] 

登州海市作品鑑賞

登州海市整體賞析

這首詩開頭是對海市的想象,當時還沒有看到海市。蘇軾想象東方的雲海裏原來是空空的,後來在空明之處有羣仙或現或隱,有浮世萬象生出,在空中搖盪,這就是海市。浮世本指世事虛浮,這種海市中呈現的萬象更是虛浮不定,難道真有貝闕珠宮?心知海市都是幻影,怎麼敢煩勞神靈現出海市來。《楚辭·九歌·河伯》:“紫貝闕兮朱(珠)宮。”指河伯用紫貝作闕(即宮前的望樓),用珠子作宮。在這裏,作者認為海市不過是幻影,並非實有。
接下來講陰曆十月底,在登州一帶,已是天寒水冷,是《易·坤·文言》所説的“天地閉”,草木不生,即海上不出現海市的時候。作者向東海龍王禱告,認為東海龍王把天寒水冷時蟄伏的蛇蟲喚起來,又鞭打魚龍,使它們作出海市。使重樓翠阜在降霜的天曉時出現,這樣怪事百歲老翁也沒有見過,所以要驚倒了。接着發議論,人間所能得到的東西容許人們用力去取得,海市是世外的幻影,並無實物,誰能佔有它稱雄呢?我輕率地向東海龍王發出請求,他卻不拒絕我。從而確信我在世間所受的挫折,是遭到人為的打擊,不是天要使我窮困。這就跟自己政治上所受打擊結合起來了。早在元豐二年(1079),蘇軾任湖州知州。御史舒亶專摘他的詩語以為譏刺時政,御史何正臣以為他愚弄朝廷,於是他被逮捕,下御史台獄。後責授黃州團練副使。此即烏台詩案,是受到別人的陷害。
接下去引韓愈事來作比。“潮陽太守南遷歸,喜見石廩堆祝融。”韓愈在貞元十九年(803)官監察御史,上疏論宮市的弊害,貶陽山(在今廣東)令。永貞元年(805),改江陵法曹參軍,北歸途中,曾遊衡山,作《謁衡岳廟遂宿嶽寺題門樓》:“我來正逢秋雨節,陰氣晦昧無清風。潛心默禱若有應,豈非正直能感通!須臾靜掃眾峯出,仰見突兀撐青空。紫蓋連延接天柱,石廩騰擲堆祝融。”紫蓋峯連接天柱峯,石廩峯像騰躍而上,祝融峯像堆積着。韓愈是由監察御史貶官陽山令,北歸時到衡山的。蘇軾誤記為這是在元和十五年(820)從潮州刺史召還北歸途中所作。潮州(今廣東潮安),當時又稱潮陽郡,所以稱潮陽太守。“自言正直動山鬼,豈知造物哀龍鍾。”韓愈以為自己的正直感動山神,使陰雲散開。哪裏知道天在哀憐他的衰憊,不忍心讓他空跑一趟。這裏既講韓愈,又聯繫自己。認為自己求神而看到海市,正像韓愈的求神看到眾峯一樣,也是天在哀憐自己。“伸眉一笑豈易得,神之報汝亦已豐。”看到海市,高興得伸展眉頭一笑,這樣的快樂難道是容易得到的嗎?這説明神的報答自己也夠豐厚的了。
一結寫海市消失的景象。“斜陽萬里孤鳥沒,但見碧海磨青銅。”在海市出現時,看到的是雲氣中的“重樓翠阜”,雲氣遮住太陽,也看不見飛鳥。海市消失了,雲散了,才看到“斜陽萬里”,孤鳥沒於遠天。海靜無波,有似新磨的青銅鏡。“新詩綺語亦安用?相與變滅隨東風。”用綺麗的詞語來寫新詩,又有什麼用,海市跟着東方海上吹來的風一起消失了。這裏稱“相與”,除了指海市消失外,當還有對人事的感慨,在“伸眉一笑”中,自己所受的打擊也跟着消失了。沒有消失的是“新詩綺語”,流傳到後世。
查慎行指出這首詩是蘇詩又一特色,這個特色表現在“只‘重樓翠阜出霜曉’一句着題,此外全用議論”,即以議論為詩。但詩中議論與抽象議論不同,是詩的議論。如開頭“豈有貝闕藏珠宮”,即海市都是空的。這個議論,是結合“東方雲海”,“羣仙出沒”,“浮世萬象”來的,又是結合“貝闕珠宮”來的。再像“人間所得容力取,世外無物誰為雄?”這個議論跟上文密切結合。如“世外無物”,即就“心知所見皆幻影”來的,幻影是“無物”。在“誰為雄”裏又別出新意,這個新意跟下文講韓愈詩有關。這樣就不同於抽象議論,只是詩意的轉折,轉到“誰為雄”上。接下去又是把韓愈跟自己相比,韓愈“自言正直動山鬼”,使陰雲散去,能看到衡山山峯;自己求東海龍王,使在“歲寒天冷”時出現海市。這裏妙在跟“誰為雄”若即若離。韓愈自認為靠他的正直能感動山神,有以他為雄的意思。但“誰為雄”是否定有人為雄,又跟下文否定韓愈感動山神,只是“造物哀龍鍾”相應了。“人間所得”一聯的議論,這樣跟上下文的事例結合,就不同於抽象議論了。再像“自言正直”兩句,説明天在可憐韓愈,也是議論。這個議論又是把自己和韓愈兩件相似的事相比而來的,也不是抽象議論。一結的“相與變滅隨東風”,也是議論,又是同上文講海市的消失相結合的。
就查慎行、紀昀兩家批語看,蘇軾寫他看到的海市,只有“重樓翠阜出霜曉”一句;寫他未見海市前的想象,寫他既見海市後的感想,寫海市消失後的景象,都要寫得多,這是為什麼?查批認為“縱摹寫盡情,終屬拙手”,紀批認為“此正不盡形容,亦正不能形容也”。為什麼盡情摹寫是拙筆?為什麼不能形容?原來海市常見於春夏,景象最美,到歲晚時出現的海市大為遜色,所看到的只有“重樓翠阜”,所以只用一句來寫,這正是寫實,並不是什麼避實擊虛,也不是不能形容。他開頭寫想象中的海市寫得多,有“羣仙出沒”,有“浮世萬象”,有“貝闕珠宮”,這是聽別人講的春夏的海市,比他看到的富麗多了,所以寫得也多。到看了海市後的感想,結合“信我人厄非天窮”來寫,話自然也多了。到海市消失後,描寫海上景象,有碧海似青銅鏡,有海市的“變滅隨東風”,也就寫得多了。假如蘇軾在春夏時看到海市,他所看到的比他聽到別人講的更為富麗,那他就會加意描繪,並非“不能形容”,也非“摹擬盡情”是拙手了。他只用一句話來寫他看到的海市,應該從寫實角度來考慮。
這首詩用“斜陽”兩句作結,寫海市消失後的海上景象,雖然可以,但上文寫海市,到“重樓翠阜”兩句完了,轉到“人間所得容力取,世外無物誰為雄”,已不限於寫海市。接下去用韓愈遊衡山的禱告,跟自己的求東海龍王相比,也不限於講海市,歸到“神之報汝亦已豐”,還是兼指韓愈和自己説,也不限於海市。因此光用“斜陽萬里”兩句作結,從“人間所得”到“斜陽萬里”都不是專講海市,在切題上嫌不夠。加上“新詩綺語”兩句,才關合到海市,更為切題。 [3] 

登州海市名家點評

清·查慎行《初白庵詩評》卷中:“只‘重樓翠阜出霜曉’一句着題,此外全用議論,亦避實擊虛法也。若將幻影寫作真境,縱摹擬盡情,終屬拙手。” [3] 
清·紀昀評《蘇文忠公詩集》:“海市只是‘重樓翠阜’,此正不盡形容,亦正不能形容也。從未見之前,既見之後,與歲晚得見之實,結撰成篇,煒煒精光,欲奪人目。”“是海市結語,不是觀海結語。” [3] 
清·王文誥《蘇文忠公詩編注集成》:“此詩出之他人,則‘斜陽’二句已可結矣。公必找截乾淨而唱嘆無窮,此猶海市靈奇不可以端倪也。” [3] 

登州海市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蘇洵子。嘉祐進士。神宗時曾任祠部員外郎,因反對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職,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後以作詩“謗訕朝廷”罪貶謫黃州。哲宗時任翰林學士,曾出知杭州、潁州等,官至禮部尚書。後又貶謫惠州、儋州。北還後第二年病死常州。南宋時追諡文忠。與父洵弟轍,合稱“三蘇”。在政治上屬於舊黨,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在藝術表現方面獨具風格。詞開豪放一派,對後代很有影響。擅長行書、楷書,取法李邕、徐浩、顏真卿、楊凝式,而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蔡襄、黃庭堅、米芾並稱“宋四家”。能畫竹,學文同,也喜作枯木怪石。論畫主張“神似”,高度評價“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藝術造詣。詩文有《東坡七集》等。詞集有《東坡樂府》。 [4] 
參考資料
  • 1.    曾棗莊 曾弢.蘇軾詩文詞選譯.南京:鳳凰出版社,2017:51-53
  • 2.    夏 華等編譯.東坡集.瀋陽:萬卷出版公司,2020:196-197
  • 3.    繆鉞 等.宋詩鑑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7:426-429
  • 4.    夏徵農 等.辭海(縮印本).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