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病毒性胃腸炎

鎖定
病毒胃腸炎又稱病毒性腹瀉,是一組由多種病毒引起的急性腸道傳染病。臨牀特點為起病急、噁心、嘔吐、腹痛、腹瀉,排水樣便或稀便,也可有發熱及全身不適等症狀,病程短,病死率低。各種病毒所致胃腸炎的臨牀表現基本類似。與急性胃腸炎有關的病毒種類較多,其中較為重要的、研究較多的是輪狀病毒
中醫病名
病毒性胃腸炎
外文名
viral gastroenteritis
別    名
病毒性腹瀉
就診科室
消化內科,傳染科
多發羣體
嬰幼兒
常見發病部位
消化道
常見病因
病毒感染引起
常見症狀
起病急,噁心,嘔吐,腹痛,腹瀉,排水樣便、稀便,發熱等
傳染性
傳播途徑
消化道傳播

目錄

病毒性胃腸炎病因

病原體主要通過消化道傳播,主要發生在嬰幼兒,常由A組輪狀病毒引起,發病高峯在秋季,故名嬰兒秋季腹瀉。B組輪狀病毒可引起成人腹瀉。

病毒性胃腸炎臨牀表現

潛伏期1~3天。病情差別較大,6~24月齡小兒症狀重,而較大兒童或成年人多為輕型或亞臨牀感染。起病急,多先吐後瀉,伴輕、中度發熱。腹瀉每日十到數十次不等,大便多為水樣,或呈黃綠色稀便,常伴輕或中度脱水及代謝性中毒。部分病例在出現消化道症狀前常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狀。本病為自限性疾病,病程約1周左右。但少數患兒短期內仍有雙糖尤其是乳糖吸收不良,腹瀉可持續數週,個別可長達數月。
潛伏期2~3天,起病急,多無發熱或僅有低熱,以腹瀉、腹痛腹脹為主要症狀。腹瀉每日3~10次不等,為黃水樣或米湯樣便,無膿血。部分病例伴噁心、嘔吐等症狀。病程3~6天,偶可長達10天以上。

病毒性胃腸炎治療

本病無特異治療,治療主要是飲食療法,糾正水、電解質紊亂酸鹼平衡,及對症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