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畢蓉蓉

(中國浙江籍藝術家)

鎖定
畢蓉蓉 [1]  ,女,1982年出生於浙江寧波,先後獲得四川大學碩士學位,荷蘭 Frank Mohr 學院美術學碩士學位,當代藝術家,現生活工作於上海。其代表作有《生長中的風景》系列、《紋樣XI—∞》 系列、《織物》系列、《小説景觀》系列、《穹頂》系列、《三聯圖》等。
中文名
畢蓉蓉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地
浙江寧波
出生日期
1982年
畢業院校
西南師範大學
四川大學藝術學院
荷蘭 Frank Mohr 學院
職    業
藝術家
代表作品
《生長中的風景》系列
《紋樣XI—∞》 系列
《織物》系列
《小説景觀》系列
《穹頂》系列 展開
代表作品
《生長中的風景》系列
《紋樣XI—∞》 系列
《織物》系列
《小説景觀》系列
《穹頂》系列
《三聯圖》等 收起
代理畫廊
千高原藝術空間
藝術風格
當代藝術

畢蓉蓉藝術風格

畢蓉蓉的作品與行走及採集行為緊密地聯繫在一起。每當途經或抵達陌生地,又或是回到曾經熟識的地方,畢蓉蓉都以個人的方式對它展開密切的觀察與閲讀,這種方式包括對城市皮膚的閲讀。畢蓉蓉認為,城市皮膚可以是雕琢在建築物上的紋飾、包裹在人們身體上織物的紋樣、張貼在街頭海報上的信息等等。畢蓉蓉將它們從不同的時間與空間中採集,匯入其獨特的創作語境之中,並將它們經過手工或數碼加工,從而形成了包括繪畫,拼貼,織物,影像等,場域特定的裝置等多種媒介在內的綜合性創作手法。那些出現在她作品中的碎片化圖案、紋樣從原有的語境中抽離,卻以另一種方式而自我生長,在新的空間中不斷地轉換成新的圖像風景。

畢蓉蓉藝術履歷

畢蓉蓉個人展覽

藝術家個人展覽
年份
展覽名稱及地點
地理區域
2019
紋樣 XI-∞ [2] 千高原藝術空間
成都,中國
2018
小説景觀,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探索發現單元個人項目
香港,中國
2017
上海,中國
2016
小説景觀,千高原藝術空間
成都,中國
穹頂,Vanguard 畫廊
上海,中國
2015
三聯圖——製作中的素描,千高原藝術中心
成都,中國
2014
曼徹斯特 CMYK,ART021,Vanguard 畫廊
上海,中國
2013
磁場——畢蓉蓉和張如怡雙個展,視界藝術空間
2012
加油站五——畢蓉蓉和陳天灼的雙個展,Vanguard 畫廊
壁畫項目,畫廊Art De L'oisivete Pont-Aven
Pont-Aven, 法國
2011
理想 & 無用的空間,兼容的盒子#4
上海,中國
The Landscape is Called Sweet Faith,美術館 aan de A7 (Rabobank Drachten)
荷蘭
2010
When the Lines Turn into a Silhouette,stichting WEP
格羅寧根,荷蘭

畢蓉蓉羣體展覽

藝術家羣體展覽
年份
展覽名稱及地點
地理區域
2021
混合演繹,上空間
貴陽,中國
“約會天才媽媽——形之所向”非遺時尚實驗藝術項目展,UCCA Lab
上海,中國
四重奏——當代藝術復調敍事 [3]  ,千高原藝術空間
成都,中國
2020
重置——“退火”五週年特別展,上海玻璃博物館
上海,中國
形式的“密謀”,剩餘空間
武漢,中國
XX——第四屆纖維藝術新鋭展,中國美術學院
杭州,中國
以花之名,上海明珠美術館
上海,中國
意象連綿:方法的彌合與觀念的縱橫,Centre for Heritage Arts & Textile
香港,中國
2019
色與質——視覺結構的研究案例,穀倉當代藝術空間
深圳,中國
2018
滾雪球,南京藝術學院美術館
南京,中國
城市觸覺,浙江美術館
杭州,中國
Trances Loo Ming,青空間
上海,中國
冷硬邊與熱觀念, 嶺南美術館
東莞,中國
2016
我們,Chi K11 美術館
上海,中國
2015
常青藤計劃 2015 中國青年藝術家年展,今日美術館
北京,中國
集體個人主義(二),周圍藝術畫廊
上海,中國
第二屆 CAFAM 未來展:創客創客•中國青年藝術的現實表徵,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
北京,中國
為未來而創作——想象不可想象之是,Leap Labs 線上展覽在畫廊的呈現,Momentum
柏林,德國
2014
集體個人主義(一),周圍藝術畫廊
上海 ,中國
越界,滬申畫廊
Vanguard 畫廊 10 週年慶,Vanguard 畫廊
2013
畫室,M50 藝術空間
Art That Heels, 2013 年 Elle25 週年慶藝術項目,視界藝術中心
潮,外灘 18 號臨時藝術空間
2012
Zone Autonome Mutualisee, Vivarium, Biennale Off-Rennes
雷恩, 法國
Women's Lines, 畫廊 Pantocrator Gallery / La Pan
巴塞羅那,西班牙
2010
No Surface, 畫廊 Kunstruimte 09
格羅寧根,荷蘭
09 Open Wall House, Wall House
Once Mohr, DeFKa Campis
阿森, 荷蘭
2009
Albatross, Meyerson Hall, 賓夕法尼亞大學
費城,美國
Tomorrow’s Graduates Painting Frank Mohr—玩酷, Frank Mohr Institute
格羅寧根,荷蘭
Show Master, Academie Minerva

畢蓉蓉公共收藏

藝術家公共收藏
收藏機構
地點
上海明珠美術館
上海,中國
白兔美術館
澳大利亞
南京四方當代藝術中心
南京,中國
Museum aan de A7 (Rabobank Drachten)
荷蘭

畢蓉蓉主要作品

藝術家主要作品
作品名
作品圖
作品信息
生長中的風景(III)
生長中的風景(III) 生長中的風景(III)
空間裝置 + 1件手稿
尺寸可變,手稿 尺寸:25.5x35cm, 35×50cm
無紡紙上弱溶劑墨水打印壁紙,奧綸纖維/羊毛地毯,2020
自在螺旋
自在螺旋 自在螺旋
動畫視頻,5分45秒,2020.7
再編碼——紋樣XI——Laforet的磚片——織物1
再編碼——紋樣XI——Laforet的磚片——織物1 再編碼——紋樣XI——Laforet的磚片——織物1
混紡紗、黏膠纖維,300 × 170 cm,2018,獨版
紋樣 XI——Laforet的磚片——視頻1
紋樣 XI——Laforet的磚片——視頻1 紋樣 XI——Laforet的磚片——視頻1
時長:2 ′06 ″ ,2019,Ed.3+AP
紋樣XVII——一片石牆——繪畫2
紋樣XVII——一片石牆——繪畫2 紋樣XVII——一片石牆——繪畫2
布面油畫,縫紉線,180×180cm,2019
關於連結的第V種方式——層/疊
關於連結的第V種方式——層/疊 關於連結的第V種方式——層/疊
牆面壁畫,26.5 ×25.7cm,2019
紋樣XIX——海報與地毯——繪畫1
紋樣XIX——海報與地毯——繪畫1 紋樣XIX——海報與地毯——繪畫1
布面油畫,200 × 250 cm + 200 × 250 cm,2018 - 2019
紋樣XII——窗——織物1
紋樣XII——窗——織物1 紋樣XII——窗——織物1
麻線、羊毛線、滌綸線,130 × 90 cm 2018
紋樣XIII——奧斯曼的花瓣——繪畫1
紋樣XIII——奧斯曼的花瓣——繪畫1 紋樣XIII——奧斯曼的花瓣——繪畫1
布面油畫,190 × 140 cm,2018
旋紋的分離與再構
旋紋的分離與再構 旋紋的分離與再構
鋼筋、 鐵、油漆、玻璃、 鋼絲繩,尺寸可變, 2017年
穹頂 05/16
穹頂 05/16 穹頂 05/16
紙本水彩、絲網印刷、拼貼,73× 106cm,2016
三聯圖 1/3
三聯圖 1/3 三聯圖 1/3
紙本水彩,鉛筆,拼貼,90×120cm,2015年3月
三聯圖 2/3
三聯圖 2/3 三聯圖 2/3
布面丙烯,190×190cm,2015年3月
三聯圖2/3的一個空間轉換”與當代舞《美國小雀》的合作
三聯圖2/3的一個空間轉換”與當代舞《美國小雀》的合作 三聯圖2/3的一個空間轉換”與當代舞《美國小雀》的合作
Ufer工作室, 柏林,德國,舞台裝置
曼徹斯特CMYK 01/14
曼徹斯特CMYK 01/14 曼徹斯特CMYK 01/14
紙本水彩、鉛筆,90x120cm,2014年10月

畢蓉蓉人物評價

姜俊(藝術家,藝術評論家,國際公共藝術協會研究院):
畢蓉蓉的作品成為了她自我的真實展現,一種本真性的個體敍述從潛意識中湧現出來,就如同自傳體小説一般。而作為國畫出身,最後轉向當代藝術的畢蓉蓉從一開始就有着不同於一般當代藝術家的視角,如同《芥子園》所提供的各種可以模仿、重複、組合、拼裝的圖示,她在自己的繪畫實踐中也思考和製作一套非常個體性的模塊體系。如果説《芥子園》是一種基於文人畫正統大敍述的經典標準件手冊的話,畢蓉蓉的模塊就完全非常自我和隱秘,它們逐漸在畫面的背後生成一種可以互相引用的典故系統。每一個圖示都來自於一段她個人隱秘的經歷,是一段回憶的烙印,每一個作品都是由無數個這樣的模塊構成。——摘自姜俊《從“芥子園”到個體的“小説”——畢蓉蓉關於“真”的書寫》
易鴻(藝術評論家、獨立策展人、藝術撰稿人):
畢蓉蓉着迷的仍然是繪畫語言的轉換,其大致可以從兩個方向進行梳理。線索一是顯性媒介與空間場景的轉換,來源於身體性感受的素描寫生,被返還到工作室再加工,然後再將寫生的現場轉換為間接的工作室/個人想像的架上作品,最後利用展覽空間進一步放大形成裝置。這種操作方法其實得益於她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設計學院作交換生期間對建築空間的興趣,創作視角從二維平面自然過渡到三維立體空間,以至於對公共空間中觀眾的參與和感受都被納入到作品的整體考量中。線索二是隱性的書寫語言的鑲嵌,畢蓉蓉敏感於歐洲街頭的圖像和色彩,又基於嚴格的中國畫線條訓練與內在精神提示,組合成類似新表現主義包裹下的中國傳統線描與填色交融的風格。——摘自易鴻《畢蓉蓉:三聯圖——製作中的素描》
許晟(藝術家、策展人):
作為一位跨越繪畫和裝置等多個領域的年輕藝術家,畢蓉蓉近年來以簡潔而準確的形式獲得了廣泛的關注。在項目“三聯圖——製作中的素描”中的“曼徹斯特CMYK”系列作品裏,我們能看到支離破碎的圖案,以及穿梭在它們之間的直線或曲線。那些線條似乎把圖案碎片所屬於的,各自不同的時空連綴到一起。這與她在之前的裝置作品中使用的,劃分空間感知的實體直線異曲同工,它們似乎都是對破碎的時空感受的隱喻,或者説,來自藝術家拼接不同時空,並展現這一魔幻過程的願望。——摘自許晟《從風景的圖像到圖像的風景——畢蓉蓉的素描製作》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