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甘薯莖線蟲病

鎖定
甘薯莖線蟲病是由甘薯莖線蟲引起的、發生在甘薯的病害。該病既可危害薯塊,也可危害藤蔓,受害薯塊內部組織呈黑與白的疏鬆花瓢。 [1] 
甘薯莖線蟲病在中國以山東、河北兩省發病較嚴重。該病主要危害薯塊,致使薯塊糠心,其次是薯苗和薯蔓基部,一般造成減產15%,嚴重時間可以減產60%,甚至絕收。一般以濕潤、疏鬆、通氣、排水的砂質土、脊薄“白乾土”,發病重;品種間抗病性有明顯差異,有的品種蔓子發病嚴重,有的品種蔓子、薯塊發病都重。 [1-2] 
因甘薯莖線蟲傳播途徑廣、致害部位多、時間長、在土中存活年限久,較難控制其為害。但在生產上,由於它的主要傳播途徑是種苗調運,造成廣泛傳播危害,因此,只要加強檢疫,防止病苗的調運,大田栽插嚴格實行高剪蔓,認真建立無病留種地,設起切斷種苗帶病串源,並且連年堅持,就能有效地壓低和控制為害。 [2] 
中文名
甘薯莖線蟲病
別    名
糠梆子
糠心病
別    名
空心病
病    原
甘薯莖線蟲
危害作物
甘薯
為害部位
薯塊、藤蔓

甘薯莖線蟲病病原特徵

甘薯莖線蟲病病原為甘薯莖線蟲(學名:Ditylenchus dipsaci (Kuhn) Filip.),屬線形動物門、墊刃目、墊刃科、莖線蟲屬。雌雄均細長,兩端稍尖。口部有乳狀突起6個,吻針如釘,基部有3個球狀突起,食道細長且直,中央有1個膨大的食道球,體內有發達的消化器官,其特徵為尾端削尖。雌蟲不很肥胖,直伸,較活動,陰門在體長4/5處,雄蟲引帶短而厚,交合刺的膨大部有突起,交合傘發達但不達尾端。雌蟲比雄蟲略為粗大,雄蟲大小(0.9-1.6)毫米×(0.03-0.04)毫米,吻針長11-13微米,交合刺長25微米,引帶10-12微米。雌蟲大小(0.9-1.86)毫米×(0.04-0.06)毫米,吻針長11-13微米,卵(58-65)毫米×(17-19)微米,不同地區大小可能略微不同。卵橢圓形,大小(60-66)微米×(19-29)微米,無色,剛孵化幼蟲與成蟲相似,但只有成蟲的1/10。 [2] 
甘薯莖線蟲在田間土內可存活5一7年,耐低温,在-15℃下停止活動,但不死亡,在-25℃經7分鐘才可死亡。對高温的抵抗力甚弱,潛伏於薯苗表層的在48-49℃温水中10分鐘即可死亡98%。能耐極度乾燥,在極幹情況下能存活一年左右。在薯幹含水量12.7%時,死亡率僅24%,大部分仍能存活。貯藏一、二、三年的薯幹,莖線蟲的死亡率分別為24%、48%、97.5%。曬乾後存放7個月的病地薯蔓,浸水24小時後,莖線蟲成活率為98%。 [2] 

甘薯莖線蟲病為害症狀

甘薯莖線蟲病
甘薯莖線蟲主要為害薯塊,其次是薯苗、薯蔓基部及粗根,不為害葉和細根。受害後表皮龜裂,內部糠腐。一般情況下,在發病初、中期對蔓的伸長及塊根的發育影響不顯著,只在發病中後期塊根糠裂,蔓矮小畸形,甚至枯死。 [2] 

甘薯莖線蟲病塊根

因感染來源不同,症狀也有不同。 [2] 
  1. 糠心型:為病秧傳染。由秧莖內侵入塊根頂,由上向下,由內向外發病。初期,秧基及塊根縱剖面有條點型斷續白色粉狀空隙相連於塊根頂端,有的由於其他雜菌伴入感染,變成褐白或黑褐色相間糠腐。後期,漸漸向下部及四周擴散,使薯塊內全部褐白相間糠腐,有時內部雖已糠空,但外表無明顯變化,只是重量減輕。 [2] 
  2. 裂皮型:為土壤傳染。線蟲直接用吻針刺破外表皮、侵入薯塊,由四周向內,由下向上為害。初期,肉眼不易看出,外皮先褪色,後變青,稍凹陷或有小裂口,皮下組織變褐幹糠。以後感染雜菌,入侵處呈現一塊塊黑褐色,並由於細胞分裂失調,漸生小型龜裂。表皮層下粉末狀,或有白色、褐色粉狀空隙,最先侵入處呈現褐白色相間糠腐。後期,隨着塊根的長大,由四周向中心為害,內部褐白色相間糠腐,外皮形成大龜裂和暗褐色暈片或呈水腫狀。 [2] 

甘薯莖線蟲病苗期

發病輕的不易和健苗區別,發病重的苗稀、矮黃,主要是基部白色部分妥害。受害重的從秧末端上升達3寸左右(1寸約合3.33釐米,下同),重病老秧可達4-5寸。由於侵入處伴入雜菌,變成暗褐色,白根莖品種現出青烏片,粉紅色根莖品種變成紫紅色,並在水濕過多時糜爛。中期內部有褐空,剪斷後不流白漿或很少流白漿。後期線蟲量大,末茬老秧的侵入處皮裂,髓部褐色糠腐。 [2] 

甘薯莖線蟲病莖蔓

一般在栽夏薯時只為害主蔓地面以上2.5-3寸左右,側蔓1.5寸長。內部先白色發糠,後褐色幹腐;在感病品種的秧蔓上可侵害2尺多長,甚至直達頂端。致使莖蔓黃縮不長,甚至枯死。有時能透過韌皮部,表皮黃褐皺裂,翻蔓時很易折斷。 [2] 

甘薯莖線蟲病分佈範圍

甘薯莖線蟲病在中國北京、天津、山東、河北、河南、江蘇、福建、遼寧、甘肅等省(市)均有發生;以山東、河北兩省發病較嚴重。 [3] 

甘薯莖線蟲病侵染循環

因甘薯莖線蟲是卵、幼蟲、成蟲同時存在,在育苗、結薯、貯藏過程中,對苗、蔓、蔓塊、粗根,只要温度條件合適,幾乎時時處處都可侵染為害。但是集中為害的部位是薯塊,為害的盛期是薯塊生長階段最後一個月左右,這時一個薯塊內往往有30-50萬條線蟲。靠近地面1尺左右的蔓內,一般也有數千條線蟲。 [2] 
用帶有莖線蟲的種薯上炕育苗之後,由於育苗的温度正適合於莖線蟲的繁殖為害,線蟲從種薯芽苗的附着點侵入,沿髓或皮層下向上活動,營內寄生生活。病秧栽人大田,莖線蟲可以隨着傳人土內,但主要是在秧蔓內活動。順着蔓子(根基)進入薯塊頂端活動,向薯塊縱深發展,而沿莖蔓向上活動,一般前期在側蔓內不到半尺,但因分枝點高低而異。如是無病秧栽入病土,莖線蟲在栽後12小時左右,大部即可從苗的末端白根或新形成的小薯塊表皮自然孔口,直接以吻針刺孔侵入。如苗幼嫩、根部或小薯有傷口,則更利於侵入。 [2] 
從春薯上剪的蔓子,因表皮組織堅硬,栽插時氣候適宜,剪口癒合快,則侵入較慢,但侵入之後,在適宜的温度下,便不斷產卵繁殖為害。每個雌蟲每次產卵1-3粒,一生可產100-200粒,自產卵、孵化至成蟲,完成一代約20-30天。由於世代重疊,所以往往同一時期卵、幼蟲、成蟲兼有,蟲態很不整齊,沒有明顯的羣體卵期、幼蟲期、成蟲期的界限。到了春薯將要收刨的前一個月左右,蟲量已繁殖較多,薯內養分也最充足,其為害也愈烈。在夏薯上由於傳染源少,栽期遲,發病晚,到收刨時則以成蟲、幼蟲和卵存活於被害春、夏薯塊內和在蔓莖枴子內。但在窖藏或加工食用前的一段存放期間,還可繼續為害、繁殖、甚至傳播。 [2] 
遺留在土內的莖線蟲,則以成蟲在土中越冬,並可在土中存活到第二年,或以後再栽插甘薯時又侵入為害。 [2] 

甘薯莖線蟲病流行規律

一般以濕潤、疏鬆、通氣、排水的砂質土、脊薄“白乾土”,發病重;粘土地,有機質多的地塊,極端潮濕和極端乾燥的土壤,發病輕。在土壤中線蟲多集中在乾濕土層交界處,墒情好的地方(10釐米土層內)蟲量佔99%,乾燥的表土層很少。在特旱時,澇窪地病重,高處發病14%,低窪處則達62%,並更加集中為害地下部分,導致薯塊發病特重。雨水多時,在感病品種主蔓內上升為害,為害部位高,甚至害及蔓頂。 [2] 
品種間抗病性有明顯差異,有的品種蔓子發病嚴重,有的品種蔓子、薯塊發病都重。 [2] 

甘薯莖線蟲病防治方法

甘薯莖線蟲病農業防治

  1. 選用抗病品種:篩選抗病品種是一項投資小、見效快,羣眾最容易接受的有效途徑,是綜合防治的主體。可選用抗病豐產且適合盧龍縣種植的鮮食甘薯品種龍薯9號、冀紫薯70-47、北京553、心香、安平一號等品種。 [4] 
  2. 加強檢疫:對調進、調出的種苗嚴格檢疫,不從有莖線蟲病的疫區調種、買苗。 [5] 
  3. 徹底處理病殘體,減少病原線蟲:莖線蟲主要靠病薯、病蔓傳播。在整個病株中,以病薯塊內莖線蟲最多,雖然經過冬、春凍曬,但是還能成活。因此,發病區在春季育苗期、移栽期和收刨期,不要把病薯及病秧蔓等遺留田間或隨意丟棄於地埂、 道上、 宅院、 畜棚等地。要及時清潔田園,徹底收撿病殘體,集中曬乾燒燬或深埋,以免莖線蟲進入土壤。另外,輕病薯加工後的粉漿水不能到處流,要集中到固定的漿水池中,被帶病粉漿水污染的土地不能作為圈土,更不能用於育苗牀或栽種到大田。 [6] 
  4. 建立無病留種地,培育無病壯苗:繁殖無病種薯、培育無病壯苗是防治甘薯莖線蟲病的有效措施。選擇3年以上沒種過甘薯、未曬過薯乾的地方作為留種地。更換新苗牀,不用帶病的土壤和肥料育苗。種薯上牀前進行精選,剔除病薯 (外皮呈現紫色或龜裂及有傷口的薯塊),然後上牀,並採用高剪苗或春薯蔓頭苗。 [6] 
  5. 實行輪作或改制:重病地實行 5年以上的輪作,改種小麥玉米棉花芝麻等作物,但不能改種大豆馬鈴薯花生等,有水源的地方與水稻輪作更好。不能輪作的春薯重病田塊,應改製為小麥一夏甘薯,或調整種收時間,春薯推遲到5月中旬栽植,提前到9月底或10月初收穫,以避開莖線蟲危害盛期,這樣可減輕病害。 [6] 
  6. 地膜覆蓋:線蟲病發育適温25-30℃,覆蓋地膜栽培甘薯能提高氣温,覆膜後,發棵早,長勢旺,栽後30天的幼苗葉片數和主莖高,增強秧苗的抗病能力。 [4] 

甘薯莖線蟲病藥劑防治

  1. 藥液浸苗:用50%辛硫磷乳劑或40%甲基異柳磷乳劑100-150倍液,將剪下待栽的幼苗基部10釐米左右浸入藥液內10分鐘即可栽植。 [6] 
  2. 毒土穴施:可用5%莖線靈顆粒劑或5%神農丹顆粒劑1-2千克,加細乾土30千克拌勻,製成毒土,栽苗時每穴施毒土10克,然後灌水、栽苗、蓋土;也可選用3%米樂爾顆粒劑,定植前10-15天進行穴施或土壤處理。 [6] 
  3. 藥液灌穴:用40%甲基異柳磷乳劑 0.3-0.5千克,對水1500千克,栽種前每穴澆稀釋後的藥液0.5千克,然後即可栽苗、蓋土。對重病區,可採用藥液浸苗、藥液灌穴雙管齊下的辦法,防效更好。也可使用一種高效、低毒殺線蟲新藥-甘薯寶微膠囊劑,對甘薯莖線蟲病的效果可達90%以上,而且毒性大大降低,又具有施用起來省工、簡便的優點。 [6] 
參考資料
  • 1.    趙國慶. 甘薯莖線蟲病綜合防治技術[J]. 農業知識, 2018, (29):22-23.
  • 2.    中國農作物病蟲害編輯委員會.中國農作物病蟲害 上.北京:農業出版社,1979.12:460-465
  • 3.    北京農業大學.農業植物病理學.北京:農業出版社,1982.05:206-209
  • 4.    張豔玲. 鮮食甘薯莖線蟲病綜合防治技術[J]. 現代農村科技, 2016, (20):29-30.
  • 5.    賈登三. 如何防治甘薯莖線蟲病[J]. 鄉村科技, 2015, (5):19.
  • 6.    盧曉明, 崔愛輝, 王雅芳. 甘薯莖線蟲病的綜合防治技術[J]. 農村科學實驗, 2014, (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