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名
- 王
- 拼 音
- wáng,wàng
- 部 首
- 王
- 五 筆
- GGGG
- 倉 頡
- MG
- 鄭 碼
- CA
- 筆 順
- 橫、橫、豎、橫
- 字 級
- 一級(0075) [1]
- 平水韻
- 下平七陽;去聲二十三漾 [5]
- 統一碼
- 738B
- 筆 畫
- 4+0
- 造字法
- 指事字
- 結 構
- 獨體字,獨體結構
- 四角碼
- 1010₄
- 注音字母
- ㄨㄤˊ、ㄨㄤˋ
王字源解説
編輯指事字。商代甲骨文(圖1-3)是一把大斧的斧頭部分的輪廓圖形。這種大斧是古代用來殺戮的兵器。是奴隸主和封建領主對農奴,隸役、戰俘、罪犯實行屠殺的工具。誰掌握了這殘害人的兇器,誰便有至高無的的權力,稱王稱霸,因此古人造字使以這大斧作為權力的象徵,作為“王”字。對於“王”字的解釋,歷來都有不同的看法。有的説:“三畫而連其中謂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參通之者,王也。”有的説,“王”的甲骨文像人立地上。這人是個有地位的人。不管怎麼説,“王”都是權力的象徵。
甲骨文早期“王”字作圖1,後在其上綴加一橫,作圖2,圖3中的甲骨文,已進一步把斧頭實化,開始失去又平又周的大板斧形了。圖4的金文則把斧口部分強調,並將線條粗化。春秋戰國時期,南方楚國及吳越地區的“王”字上或綴加鳥形(圖5、7),這種書體過去稱為“鳥蟲書”,所加鳥形乃裝飾性符號,純粹為了美觀,並無實在意義。到了小篆(圖8)階段,表示斧柄的兩橫還在斧頭頂,但斧身和斧口卻已變成“丄”形了。於是,在這基礎上發展成為隸書(圖9)和楷書的“王”字。已經看不出大斧的形跡了。
值得注意的是,在先文字(甲、金、篆文)裏,“王”字和“玉”字的形體十分接近。區別在於,“王”字中間的一橫,必須往上靠近頂上的第一橫,保留斧柄的殘餘形象。“玉”字則把中間的一橫寫在上下兩橫的正中間,本來是用一根東西貫穿三塊玉的形狀。為了把“王”“玉”二字區分開來,所以隸書、楷書便在“玉”的右旁加了一點。
[2]
[6]
“王”作為君主的代名詞,在漫長的中國古代社會一直存在。春秋戰國時期,天子稱王,分封諸侯也稱王。從秦始皇嬴政開始才稱君主為“皇帝”。漢代開始也稱帝,又分封同性皇族為“王”。《尚書·洪範》中記載:“天子作民父母,以為天下王。”這裏的“王”即君主。而和“候將相”相提並論的“王”,即所謂的“王侯將相”,已經變為一種封爵了,是地位和身份的象徵。“王”在現代漢語中,更多地被引申表示“首領”的意思,例如“霸王”“王者”“蟻王”“蜂王”,等等。
“王”在古漢語中還可以破讀為wàng,這個意義的“王”是名詞作動詞的用法,例如《易·繫辭下》中所説的:“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這裏的“王天下”就是稱王於天下、統治天下的意思。
[14]
王詳細字義
編輯拼音 | 詞性 | 釋義 | 英譯 | 例句 | 例詞 |
---|---|---|---|---|---|
wáng | 名詞 | 古代最高統治者的稱號,秦始皇以後改稱皇帝。 | emperor;monarch;king | 《孟子·梁惠王下》:吾王之好鼓樂,夫何使我至於此極也。 | 君王;國王;女王 |
秦漢以來皇帝對親屬、臣屬的最高封爵。 | prince | 《史記·東越列傳》:漢五年,復立無諸為閩越王。 | 王爵;親王;王侯將相 | ||
泛指首領;頭目。 | chief | 艾青《一個拿撒勒人的死》:那上面寫着三種文字的罪狀:“耶蘇,猶太人的王。” | |||
同類中為首的、最大的或最強的個體。 | 牡丹是花中之王。 | 蜂王;王牌;王水 | |||
(Wáng)姓氏用字。參看“王姓”。 | 王羲之(東晉書法家) | ||||
動詞 | 〈文言〉朝見天子表示臣服。 | 《詩經·商頌·殷武》:莫不敢來享,莫敢不來王。 | |||
〈文言〉匡正。 | 《法言·先知》:昔在公,徵於東方,四國是王。李軌注:“王,正。” | ||||
wàng | 動詞 | 〈文言〉統治;稱王。 | rule | 《詩經·大雅·皇矣》:王此大邦,克順克比。 | |
〈文言〉使之稱王,封為王爵。 | 《史記·荊燕世家》:昆弟少,又不賢,欲王同姓以鎮天下。 | ||||
〈文言〉勝過。 | surpass | 《莊子·德充符》:彼兀者也,而王先生,其與庸亦遠矣。 | |||
〈文言〉通“旺”。旺盛;興旺。 | 《莊子·養生主》:神雖王,不善也。 | ||||
wǎng | 動詞 | 〈文言〉通“往”。 | 《詩經·周頌·臣工》:王釐爾成,來諮來茹。 | ||
王古籍釋義
編輯王説文解字
【卷一】【王部】雨方切(wáng)
天下所歸往也。董仲舒曰:“古之造文者,三畫而連其中謂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參通之者,王也。”①孔子曰:“一貫三為王。”②凡王之屬皆從王。
𠙻,古文王。
【譯文】王,天下歸趨向往的對象。董仲舒説:“古代創造文字,三畫而又用豎線連接其中,叫王字。三橫畫,代表天道、地道、人道,而又能同時通達它的,就是王。”孔子説:“用一貫三就是王。”
【註釋】①董説引自《春秋繁露·王道通三篇》。今本原文:“古之造文者,三畫而連其中,謂之王。三畫者,天地與人也。而連其中者,通其道也。取天地與人之中,以為貫而參通之,非王者孰能當是?”②孔説未詳所出。
[9]
王説文解字注
天下所歸往也。
注:見《白虎通》。王往曡(疊)韻。
董仲舒曰:“古之造文者。三畫而連其中謂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參通之者,王也。”
注:見《春秋·䋣(繁)露》。引之説字形也。韋昭注《國語》曰:參,三也。
孔子曰:“一貫三為王。”
注:又引孔子語證董説。
凡王之屬皆從王。
王廣韻
雨方切,平陽匣 ‖ 王聲陽部
大也。君也。《字林》雲:“三者天地人,一貫三為王,天下所法。”又姓,出太原、琅邪,周靈王太子晉之後;北海、陳留,齊王田和之後;東海,出自姫姓;髙平、京兆,魏信陵君之後;天水、東平、新蔡、新野、山陽、中山、章武、東萊、河東者,殷王子比干為紂所害,子孫以王者之後號曰王氏;金城、廣漢、長沙、堂邑、河南:共二十一望。又漢複姓,五氏。《左傳》晉有樂王鮒、小王桃甲。賈執《英賢傳》雲:“東莞有五王氏。”《史記》雲:“出齊威王至建王五王之後。”《風俗通》雲:“漢有中郎威王弼,出自楚威王後。”漢有新豐令王史音。雨方切。又雨誑切。四。
校釋:天下所法,當依《説文》作“天下所歸往也”。
於放切,去漾匣 ‖ 王聲陽部
王康熙字典
【午集上】【玉字部】王 ·康熙筆畫:5 ·部外筆畫:0
《廣韻》《集韻》《韻會》竝雨方切,音徨。《廣韻》:大也,君也,天下所法。《正韻》:主也,天下歸往謂之王。《易·坤卦》:或從王事。
又《隨卦》:王用享於西山。《書·洪範》:無偏無黨,王道蕩蕩。《詩·小雅》:宜君宜王。注:君,諸侯也。王,天子也。〇按秦漢以下,凡諸侯皆稱王,天子伯叔兄弟分封於外者亦曰王。
又諸侯世見曰王。《詩·商頌》:莫敢不來王。箋:世見曰王。
又凡尊稱亦曰王。《爾雅·釋親》:父之考為王父,父之妣為王母。
又法王,象王,皆佛號。《華嚴偈》:象王行處落花紅。岑參詩:況值廬山遠,抽簪禮法王。注:法王,佛尊號也。
又姓。
又《諡(諡)法》:仁義所往曰王。
又王屋,山名。《書·禹貢》:至於王屋。疏:正義曰:王屋在河東垣縣東北。
又弓名。《周禮·冬官考工記》:弓人,往體寡,來體多,謂之王弓之屬。
又王連,遠志也。見《博雅》。夫王,芏草也。見《爾雅·釋草》疏。
又王鴡,鳥名。《爾雅·釋鳥》:鴡鳩,王鴡。注:雕類,今江東呼之為鶚。
又王鮪,魚名。《周禮·天官·人》:春獻王鮪。注:王鮪,鮪之大者。
又蛇名。《爾雅·釋魚》:蟒,王蛇。注:蟒,蛇最大者,故曰王蛇。
又蟲名。《爾雅·釋蟲》:王蛈蜴。注:即螲蟷,似䵹鼄,在穴中,有蓋。今河北人呼蛈蜴。《博雅·釋蟲》:虎,王蝟也。
又《廣韻》《集韻》《韻會》《正韻》竝於放切。音旺。霸王也。《正韻》:凡有天下者,人稱之曰王,則平聲。據其身臨天下而言曰王,則去聲。《詩·大雅》:王此大邦。箋:王,君也。釋文:王,於況反。《前漢·高帝紀》項羽背約而王君王於(於)南鄭。師古注:上王字,於放反。
又《廣韻》:盛也。《莊子·養生主》:神雖王,不善也。注:謂心神長王。《釋文》:王,於況反。
王字形書法
編輯王字形對比
王書寫提示
【筆順】①一(橫)②一(橫)③丨(豎)④一(橫)
王書法欣賞
王音韻集成
編輯王中上古音
時代 | 聲韻系統名稱 | 韻部 | 聲母 | 韻母 |
---|---|---|---|---|
先秦 | 高本漢系統 | ɡ | i̯waŋ | |
王力系統 | 陽 | ɣ | ǐwaŋ | |
董同龢系統 | 陽 | ɣ | juaŋ | |
周法高系統 | 陽 | ɣ | jwaŋ | |
李方桂系統 | 陽 | gw | jang | |
西漢 | 陽 | |||
東漢 | 陽 | |||
魏 | 陽 | jang | ||
晉 | 陽 | jang | ||
南北朝 | 宋北魏前期 | 陽唐 | jwɑŋ | |
北魏後期北齊 | 陽唐 | jwɑŋ | ||
齊梁陳北周隋 | 陽唐 | jwɑŋ | ||
隋唐 | 擬音/高本漢系統 | j | i̯waŋ | |
擬音/王力系統 | ɣ | ǐwaŋ | ||
擬音/董同龢系統 | ɣ | juɑŋ | ||
擬音/周法高系統 | j | iuɑŋ | ||
擬音/李方桂系統 | j | wang | ||
擬音/陳新雄系統 | j | ǐuɑŋ |
王韻書集成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清濁 | 韻母 | 韻目/韻部 | 聲調 | 等 | 四呼 | 韻系 | 韻攝 | 擬音 | |
---|---|---|---|---|---|---|---|---|---|---|---|---|
廣韻 | 王 | 雨方切 | 雲 | 次濁 | 陽 | 下平十陽 | 平聲 | 三等 | 合口呼 | 陽 | 宕 | rvang |
迋 | 於放切 | 雲 | 次濁 | 陽 | 四十一漾 | 去聲 | 三等 | 合口呼 | 陽 | 宕 | rvanq | |
集韻 | 於方切 | 雲/匣 | 全濁 | 下平十陽 | 平聲 | 三等 | 合口呼 | 宕 | ɣiuɑŋ | |||
於放切 | 雲/匣 | 全濁 | 四十一漾 | 平聲 | 三等 | 合口呼 | 宕 | ɣiuɑŋ | ||||
虞欲切 | 疑 | 次濁 | 三燭 | 入聲 | 三等 | 合口呼 | 通 | ŋiok | ||||
中原音韻 | 王 | 影 | 江陽 | 陽平 | 合口呼 | uaŋ | ||||||
旺 | 影 | 江陽 | 去聲 | 合口呼 | uaŋ | |||||||
洪武正韻 | 王 | 於方切 | 十七陽 | 平聲 | 陽 | |||||||
王 | 於放切 | 十七漾 | 去聲 | 陽 | ||||||||
分韻撮要 | 黃 | 雲 | 剛 | 第十剛講降角 | 陽平 | |||||||
旺 | 雲 | 剛 | 第十剛講降角 | 陽去 |
- 參考資料
-
- 1.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19-01-20]
- 2. 李學勤 編.字源[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3.07:14
- 3.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編.新華寫字字典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1:365
- 4. 王 .漢典[引用日期2014-02-15]
- 5. 七陽 王 .搜韻[引用日期2019-01-20]
- 6. 陳政 著.字源談趣 800個常用漢字之由來[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6.07:225-226
- 7.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 第6版[M]:商務印書館,2012:1344;1347
- 8.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漢語大字典[M]: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2010.04:1175
- 9.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26
- 10.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説文解字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10:35
- 11. 音韻集成 .漢典[引用日期2014-02-15]
- 12.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08:678
- 13. 書法欣賞 .漢典[引用日期2019-01-20]
- 14. 鄭春蘭編著.精彩漢字[M].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2018.06:522-523
-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