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文字)

鎖定
王(拼音:wáng、wàng)是漢語通用規範一級漢字(常用字) [1]  ,此字始見於商代甲骨文 [2]  ,指事字,其甲骨文像斧鉞之形,“王”便是以斧鉞象徵王權。本義是古代的最高統治者。秦漢以後,帝王改稱為皇帝,“王”就成為封建皇族或功臣封爵的最高項,如:諸侯王、親王、郡王等。也指在某個領域、某一方面取得成就的人,如:故事大王等。以上義讀wáng。“王”一般作為名詞,但有時也作為動詞使用,指稱王,多用於古代漢語中,讀wàng。
中文名
拼    音
wáng,wàng
部    首
[3] 
五    筆
GGGG [4] 
倉    頡
MG [4] 
鄭    碼
CA [4] 
筆    順
橫、橫、豎、橫
字    級
一級(編號:0075) [1]  [4] 
平水韻
下平七陽;去聲二十三漾 [5] 
統一碼
738B
造字法
指事字
結    構
獨體結構
四角碼
1010₄
注音字母
ㄨㄤˊ、ㄨㄤˋ
筆畫數
4+0(部首+部首外)

字源解説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指事字。商代甲骨文(圖1-3)是一把大斧的斧頭部分的輪廓圖形。這種大斧是古代用來殺戮的兵器。是奴隸主和封建領主對農奴,隸役、戰俘、罪犯實行屠殺的工具。誰掌握了這殘害人的兇器,誰便有至高無的的權力,稱王稱霸,因此古人造字使以這大斧作為權力的象徵,作為“王”字。對於“王”字的解釋,歷來都有不同的看法。有的説:“三畫而連其中謂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參通之者,王也。”有的説,“王”的甲骨文像人立地上。這人是個有地位的人。不管怎麼説,“王”都是權力的象徵。
甲骨文早期“王”字作圖1,後在其上綴加一橫,作圖2,圖3中的甲骨文,已進一步把斧頭實化,開始失去又平又周的大板斧形了。圖4的金文則把斧口部分強調,並將線條粗化。春秋戰國時期,南方楚國及吳越地區的“王”字上或綴加鳥形(圖5、7),這種書體過去稱為“鳥蟲書”,所加鳥形乃裝飾性符號,純粹為了美觀,並無實在意義。到了小篆(圖8)階段,表示斧柄的兩橫還在斧頭頂,但斧身和斧口卻已變成“丄”形了。於是,在這基礎上發展成為隸書(圖9)和楷書的“王”字。已經看不出大斧的形跡了。
值得注意的是,在先文字(甲、金、篆文)裏,“王”字和“”字的形體十分接近。區別在於,“王”字中間的一橫,必須往上靠近頂上的第一橫,保留斧柄的殘餘形象。“玉”字則把中間的一橫寫在上下兩橫的正中間,本來是用一根東西貫穿三塊玉的形狀。為了把“王”“玉”二字區分開來,所以隸書、楷書便在“玉”的右旁加了一點。 [2]  [6] 
“王”作為君主的代名詞,在漫長的中國古代社會一直存在。春秋戰國時期,天子稱王,分封諸侯也稱王。從秦始皇嬴政開始才稱君主為“皇帝”。漢代開始也稱帝,又分封同姓皇族為“王”。《尚書·洪範》中記載:“天子作民父母,以為天下王。”這裏的“王”即君主。而和“候將相”相提並論的“王”,即所謂的“王侯將相”,已經變為一種封爵了,是地位和身份的象徵。“王”在現代漢語中,更多地被引申表示“首領”的意思,例如“霸王”“王者”“蟻王”“蜂王”,等等。
“王”在古漢語中還可以破讀為wàng,這個意義的“王”是名詞作動詞的用法,例如《易·繫辭下》中所説的:“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這裏的“王天下”就是稱王於天下、統治天下的意思。 [14] 

詳細字義

拼音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wáng
名詞
古代最高統治者的稱號,秦始皇以後改稱皇帝。
emperor;
monarch;
king
孟子·梁惠王下》:吾王之好鼓樂,夫何使我至於此極也。
君王;國王;女王
秦漢以來皇帝對親屬、臣屬的最高封爵。
prince
《史記·東越列傳》:漢五年,復立無諸為閩越王。
王爵;親王;王侯將相
泛指首領;頭目。
chief
艾青《一個拿撒勒人的死》:那上面寫着三種文字的罪狀:“耶蘇,猶太人的王。”
同類中為首的、最大的或最強的個體。

牡丹是花中之王。
蜂王;王牌;王水
(Wáng)姓氏用字。參看“王姓”。


王羲之(東晉書法家)
動詞
〈文言〉朝見天子表示臣服。

《詩經·商頌·殷武》:莫不敢來享,莫敢不來王。

〈文言〉匡正。

《法言·先知》:昔在公,徵於東方,四國是王。李軌注:“王,正。”

wàng
動詞
〈文言〉統治;稱王。
rule
《詩經·大雅·皇矣》:王此大邦,克順克比。

〈文言〉使之稱王,封為王爵。

《史記·荊燕世家》:昆弟少,又不賢,欲王同姓以鎮天下。

〈文言〉勝過。
surpass
《莊子·德充符》:彼兀者也,而王先生,其與庸亦遠矣。

〈文言〉通“”。旺盛;興旺。

《莊子·養生主》:神雖王,不善也。

wǎng
動詞
〈文言〉通“”。

《詩經·周頌·臣工》:王釐爾成,來諮來茹。

[7-8] 

古籍釋義

説文解字

【卷一】【王部】雨方切(wáng)
天下所歸往也。董仲舒曰:“古之造文者,三畫而連其中謂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參通之者,王也。”孔子曰:“一貫三為王。”凡王之屬皆從王。
𠙻,古文王。
【譯文】王,天下歸趨向往的對象。董仲舒説:“古代創造文字,三畫而又用豎線連接其中,叫王字。三橫畫,代表天道、地道、人道,而又能同時通達它的,就是王。”孔子説:“用一貫三就是王。”
【註釋】①董説引自《春秋繁露·王道通三篇》。今本原文:“古之造文者,三畫而連其中,謂之王。三畫者,天地與人也。而連其中者,通其道也。取天地與人之中,以為貫而參通之,非王者孰能當是?”②孔説未詳所出。 [9] 

説文解字注

“天下所歸往也”注:見《白虎通》。王往曡(疊)韻。
“董仲舒曰:‘古之造文者。三畫而連其中謂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參通之者,王也。’”注:見《春秋·䋣(繁)露》。引之説字形也。韋昭注《國語》曰:參,三也。
“孔子曰:‘一貫三為王。’”注:又引孔子語證董説。
“凡王之屬皆從王”注:雨方切。十部。 [10] 

廣韻

雨方切,平陽匣 ‖ 王聲陽部(wáng)
大也。君也。《字林》雲:“三者天地人,一貫三為王,天下所法。”又姓,出太原、琅邪,周靈王太子晉之後;北海、陳留,齊王田和之後;東海,出自姫姓;高平、京兆,魏信陵君之後;天水、東平、新蔡、新野、山陽、中山、章武、東萊、河東者,殷王子比干為紂所害,子孫以王者之後號曰王氏;金城、廣漢、長沙、堂邑、河南:共二十一望。又漢複姓,五氏。《左傳》晉有樂王鮒、小王桃甲。賈執《英賢傳》雲:“東莞有五王氏。”《史記》雲:“出齊威王至建王五王之後。”《風俗通》雲:“漢有中郎威王弼,出自楚威王后。”漢有新豐令王史音。雨方切。又雨誑切。四。
【校釋】天下所法:當依《説文》作“天下所歸往也”。
於放切,去漾匣 ‖ 王聲陽部(wàng)
霸王。又盛也。又於方切。 [11] 

康熙字典

【午集上】【玉字部】王;部外筆畫:0
《廣韻》《集韻》《韻會》竝雨方切,音徨。《廣韻》:大也,君也,天下所法。《正韻》:主也,天下歸往謂之王。《易·坤卦》:或從王事。
又《隨卦》:王用享於西山。《書·洪範》:無偏無黨,王道蕩蕩。《詩·小雅》:宜君宜王。注:君,諸侯也。王,天子也。〇按秦漢以下,凡諸侯皆稱王,天子伯叔兄弟分封於外者亦曰王。
又諸侯世見曰王。《詩·商頌》:莫敢不來王。箋:世見曰王。
又凡尊稱亦曰王。《爾雅·釋親》:父之考為王父,父之妣為王母。
又法王,象王,皆佛號。《華嚴偈》:象王行處落花紅。岑參詩:況值廬山遠,抽簪禮法王。注:法王,佛尊號也。
又姓。
又《諡法》:仁義所往曰王。
又王屋,山名。《書·禹貢》:至於王屋。疏:正義曰:王屋在河東垣縣東北。
又弓名。《周禮·冬官考工記》:弓人,往體寡,來體多,謂之王弓之屬。
又王連,遠志也。見《博雅》。夫王,芏草也。見《爾雅·釋草》疏。
又王鴡,鳥名。《爾雅·釋鳥》:鴡鳩,王鴡。注:雕類,今江東呼之為鶚。
又王鮪,魚名。《周禮·天官·人》:春獻王鮪。注:王鮪,鮪之大者。
又蛇名。《爾雅·釋魚》:蟒,王蛇。注:蟒,蛇最大者,故曰王蛇。
又蟲名。《爾雅·釋蟲》:王蛈蜴。注:即螲蟷,似䵹鼄,在穴中,有蓋。今河北人呼蛈蜴。《博雅·釋蟲》:虎,王蝟也。
又《廣韻》《集韻》《韻會》《正韻》竝於放切。音旺。霸王也。《正韻》:凡有天下者,人稱之曰王,則平聲。據其身臨天下而言曰王,則去聲。《詩·大雅》:王此大邦。箋:王,君也。釋文:王,於況反。《前漢·高帝紀》項羽背約而王君王於(於)南鄭。師古注:上王字,於放反。
又《廣韻》:盛也。《莊子·養生主》:神雖王,不善也。注:謂心神長王。《釋文》:王,於況反。
又音往。《詩·大雅》:昊天曰明,及爾出王。傳:王,往也。朱注:音往。〇按王本古文玉字。注詳部首。 [12]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 [4]

書寫提示

書寫提示 書寫提示
【寫法】❶首筆橫居上居中。❷第二橫略短,寫在橫中線。❸豎寫在豎中線。❹末筆長橫,居下居中。 [3] 

書法欣賞

(以上參考資料 [13] 

音韻集成

中上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ɡ
i̯waŋ
王力系統
ɣ
ǐwaŋ
董同龢系統
ɣ
juaŋ
周法高系統
ɣ
jwaŋ
李方桂系統
gw
jang
西漢



東漢





jang


jang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陽唐

jwɑŋ
北魏後期北齊
陽唐

jwɑŋ
齊梁陳北周隋
陽唐

jwɑŋ
隋唐
擬音/高本漢系統

j
i̯waŋ
擬音/王力系統

ɣ
ǐwaŋ
擬音/董同龢系統

ɣ
juɑŋ
擬音/周法高系統

j
iuɑŋ
擬音/李方桂系統

j
wang
擬音/陳新雄系統

j
ǐuɑŋ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網 [11] 

韻書集成


小韻
反切
聲母
清濁
韻母
韻目/韻部
聲調
四呼
韻系
韻攝
擬音
廣韻
雨方切
次濁
下平十陽
平聲
三等
合口呼
rvang
於放切
次濁
四十一漾
去聲
三等
合口呼
rvanq
集韻

於方切
雲/匣
全濁

下平十陽
平聲
三等
合口呼

ɣiuɑŋ

於放切
雲/匣
全濁

四十一漾
平聲
三等
合口呼

ɣiuɑŋ

虞欲切
次濁

三燭
入聲
三等
合口呼

ŋiok
中原音韻



江陽
陽平

合口呼


uaŋ



江陽
去聲

合口呼


uaŋ
洪武正韻
於方切



十七陽
平聲




於放切



十七漾
去聲




分韻撮要


第十剛講降角
陽平







第十剛講降角
陽去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網 [11]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聲母和韻母用國際音標標註;各方言點的字音以當地城區中老年人口音為依據,僅作參考
方言類別
方言點
聲母及韻母
調值
調類
備註
官話(北京官話)
北京
uaŋ
35
陽平

官話(冀魯官話)
濟南
uaŋ
42
陽平

官話(中原官話)
西安
uaŋ
24
陽平

官話(西南官話)
武漢
uaŋ
213
陽平

官話(西南官話)
成都
uaŋ
21
陽平

官話(江淮官話)
合肥
uɑ̃
55
陽平

官話(江淮官話)
揚州
uaŋ
34
陽平

晉語
太原
vɒ̃
11
平聲

吳語
蘇州
ɦuɒŋ
24
陽平

吳語
温州
jyɔ
31
陽平

湘語
長沙
uan
13
陽平

湘語
雙峯
ɒŋ
13
陽平

贛語
南昌
uɔŋ
45
陰去
文讀
iɔŋ
45
陰去
白讀
客家話
梅縣
vɔŋ
11
陽平

粵語
廣州
wɔŋ
21
陽平

粵語
陽江
wɔŋ
43
陽平

閩語(閩南片)
廈門
ɔŋ
24
陽平

閩語(閩南片)
潮州
uaŋ
55
陽平
文讀
heŋ
55
陽平
白讀
閩語(閩東片)
福州
uɔŋ
52
陽平

閩語(閩北片)
建甌
uaŋ
22
陰去
文讀
iɔŋ
22
陰去
白讀
(參考資料:《漢語方音字彙》 [15]  、漢典 [11] 
參考資料
  • 1.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19-01-20]
  • 2.    李學勤 編.字源[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3.07:14
  • 3.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編.新華寫字字典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1:365
  • 4.      .漢典[引用日期2014-02-15]
  • 5.    七陽 王  .搜韻[引用日期2019-01-20]
  • 6.    陳政 著.字源談趣 800個常用漢字之由來[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6.07:225-226
  • 7.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 第6版[M]:商務印書館,2012:1344;1347
  • 8.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漢語大字典[M]: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2010.04:1175
  • 9.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26
  • 10.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説文解字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10:35
  • 11.    音韻集成  .漢典[引用日期2014-02-15]
  • 12.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08:678
  • 13.    書法欣賞  .漢典[引用日期2019-01-20]
  • 14.    鄭春蘭編著.精彩漢字[M].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2018.06:522-523
  • 15.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漢語方音字彙(第二版重排本)[M].北京:語文出版社,2003.06:331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