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王思

(明朝官員)

鎖定
王思(1481-1524),字宜學,號改齋 [1]  ,明吏部尚書王直的曾孫。正德六年(1511)進士,改庶吉士,授編修。正德九年(1514),因紫禁城乾清宮火災,上疏請求明武宗重整吏政綱紀;同年九月,再次上疏進諫,而被貶為潮州三河(今大埔三河壩)驛丞。他在三河盡力教化民眾,傳播濟民要術,深得民眾崇敬。當時王守仁(陽明)在贛州講學,王思跟從遊學。王守仁討伐寧王朱宸濠叛亂時,檄令王思參贊軍務。明世宗嘉靖帝繼位後,王思被召回恢復官職,並充任經筵講官。嘉靖三年(1524),因參與大禮議事件,王思與羣臣在左順門哭諫,此後被嘉靖皇帝下詔入獄,行杖刑,不久因病瘡發作去世。隆慶初年,追贈右諭德。 [3] 
宜學
改齋
所處時代
明朝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吉安府泰和縣(今江西省吉安市泰和縣)
出生日期
1481年
逝世日期
1524年
本    名
王思
官    職
翰林編修

王思人物生平

王思,字宜學,太保直曾孫也。正德六年進士。改庶吉士,授編修。九年春,乾清宮災。思應詔上疏曰:“天下之治賴紀綱,紀綱之立系君身而已。私恩不偏於近習,政柄不移於左右,則紀綱立,而宰輔得行其志,六卿得專其職。今者內閣執奏方堅,而或撓於傳奉,六卿擬議已定,而或阻於內批,此紀綱所由廢也。
惟陛下抑私恩,端政本,用舍不以讒移,刑賞不以私拒,則體統正而朝廷尊矣。祖宗故事,正朝之外,日奏事左順門,又不時召對便殿。今每月御朝不過三五日,每朝進奏不逾一二事。其養德之功,求治之實,宰輔不得而知也。聞見之非,嗜好之過,宰輔不得而知也。
天下之大,四海之遠,生民愁苦之狀,盜賊縱橫之由,豈能一一上達?伏願陛下悉遵舊典,凡遇宴間,少賜召問。勿以遇災而懼,災過而弛,然後可以享天心,保天命。”其年九月,帝狎虎而傷,閲月不視朝。思覆上封事曰:“孝宗皇帝之子惟陛下一人,當為天下萬世自重。近者道路傳言,虎逸於柙,驚及聖躬。臣聞之,且駭且懼。陛下即位以來,於茲九年。朝寧不勤政,太廟不親享。兩宮曠於問安,經筵倦於聽講。揆厥所自,蓋有二端:嗜酒而荒其志,好勇而輕其身。
由是,戒懼之心日忘,縱恣之慾日進,好惡由乎喜怒,政令出於多門。紀綱積弛。國是不立。士氣摧折,人心危疑。上天示警,日食地震。宗社之憂,凜若朝夕。夫勇不可好,陛下已薄有所懲矣。至於荒志廢業,惟酒為甚。《書》曰:‘甘酒嗜音,峻宇雕牆,有一於此,未或不亡。’陛下露處外宮,日湎於酒。廝養雜侍,禁衞不嚴。即不幸變起倉卒,何以備之?此臣所大憂也。”疏入,留中者數日,忽傳旨降遠方雜職,遂謫潮州三河驛丞。
思年少氣鋭,每眾中指切人是非。已悔之,自斂為質訥。及被謫,怡然就道。夜過瀧水,舟飄巨石上,緣石坐浩歌。家人後至,聞歌聲乃艤舟以濟。王守仁講學贛州,思從之遊。及守仁討宸濠,檄思贊軍議。
世宗嗣位,召復故官,仍加俸一級。思疏辭,且言:“陛下欲作敢言之氣,以防壅蔽之奸,莫若省覽奏章,召見大臣,勿使邪僻阿徇之説蠱惑聖聽,則堯、舜之治可成。不然,縱加恩於先朝譴責之臣,抑末矣。”帝不允,因命近日遷俸者,皆不得辭。尋充經筵講官。嘉靖三年與同官屢爭“大禮”,不報。時張璁桂萼方獻夫為學士,思羞與同列,疏乞罷歸。不許。其年七月,偕廷臣伏左順門哭諫。帝大怒,系之詔獄,杖三十。
逾旬,再杖之。思與同官王相,給事中張原毛玉裴紹宗,御史張曰韜胡瓊,郎中楊淮、胡璉,員外郎申良張澯,主事安璽仵瑜臧應奎餘禎殷承敍,司務李可登,凡十有七人,皆病創先後卒。隆慶初,各蔭一子,贈官有差。思贈右諭德
思志行邁流俗,與李中鄒守益善。高陵呂柟亟稱之,嘗曰:“聞過而喜似季路,欲寡未能似伯玉,則改齋其人也。”改齋者,思別號也。 [2] 

王思軼事典故

直諫武宗,被貶三河驛丞
大埔縣三河壩地扼閩、粵、贛三省之要衝,是粵贛水路交通的重要中轉地。因此,早在明代,朝廷便在這裏設立供傳遞軍事情報的官員途中食宿、換馬的場所——驛站,名叫三河驛。驛站裏掌管驛站中儀仗、車馬、迎送之事的官員叫作驛丞。驛丞本是一個不入品的草芥小官。但在明正德九年(1514),三河驛卻迎來了一位大名鼎鼎的驛丞,那便是被譽為“千古直臣”的明代翰林王思。
正德六年(1511),王思中進士,被授翰林院庶吉士。由於正德皇帝(明武宗)繼位以來任人唯親,荒志廢業,紀綱積弛。導致乾清宮在正德九年(1514)春發生了一場大火災。災後,王思上疏請求明武宗勵精圖治,重整吏政綱紀。
但是,明武宗並未因此而收斂自己的放縱,相反,他“戒懼之心日忘,縱恣之慾日進,好惡由乎喜怒”,不但“朝寧不勤政,太廟不親享。兩宮曠於問安,經筵倦於聽講”,而且還“嗜酒而荒其志,好勇而輕其身”,整天跟着一些太監、近臣飲酒作樂,射獵閒遊,不務國事,終於在同年九月的射獵過程中被虎所傷,數月不能視朝。為此,王思再次上疏進諫,極言國家面臨的危機:“宗社之憂,凜若朝夕。”並指出,乾清宮火災及虎逸於柙而傷人,是上天對明武宗的示警,希望明武宗能“抑私恩,端政本,用舍不以讒移,刑賞不以私拒”,重整朝綱。
王思的再次上疏徹底激怒了明武宗,帝欲治其死罪。幸得眾多同朝大臣保奏,王思才得免一死,被貶到三河驛丞。而此時,王思剛剛結束為期三年的翰林院庶吉士學習階段,離被改授為翰林院編修這個掌修國史的從七品閒官不過一個多月的時間。 [3] 
教化濟民,遺愛三河民眾
仕途上的巨大挫折,並沒有挫傷王思的浩然正氣。他接到被貶遠方雜職的傳旨後,“怡然就道”,踏上了從京城到潮州三河(今大埔三河壩)的漫漫旅途。在夜過瀧水時,船在一個巨石上擱淺,他坐在石上放聲高歌,表達自己不屈的意志。他的家人隨後到來,聽到歌聲後才將他們的船靠過去使王思脱困。經過潮陽時,他想起了“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並引為同道,他在《過潮陽詠文山》詩裏寫道:“五坡嶺壓乾坤壯,千古心懸日月中。”其對家國之忠及宗社之憂,令人動容。
來到三河壩這個偏僻的小山村後,看到這裏的人民生活非常艱難,於是,他盡力教化民眾,傳播濟民要術。據民間傳説,他引導百姓開荒墾殖,農閒時教授民眾革新漁具下河捕魚。到了入冬收穫黃豆後,他又親自配製香料,教村民用當地黃豆製作五香豆腐乾。三河壩五香豆腐乾這一知名土產便從此誕生。
當時,閩粵贛邊區盜匪橫行,朝廷任命王守仁(陽明)為南贛巡撫以平匪亂,而王思所在的三河驛正處其中。於是,王思在教化三河民眾、傳播濟民之術的同時,還跟從王守仁遊學。王守仁平定寧王朱宸濠叛亂時,檄令王思參贊軍務。王思以實際行動,踐行着傳統儒士“位卑未敢忘憂國”的人格理想。
明正德十六年(1521),明武宗朱厚照去世,受封為“興獻王”的十五歲的朱厚熜(廟號世宗)繼位,成為明朝第十二位皇帝,改國號為嘉靖。明世宗繼位後,王思被召回京城,恢復官職。王思離開三河後,三河壩人民思其遺愛,懷念這位開三河文化的直臣,建“編修祠”,常年供奉香火以紀念。祠中有匾,書“千載孤忠”四字。“編修祠”在三河匯城,民國後,該祠曾改作學堂,可惜今已不存。據民間傳説,三河五香豆腐乾之所以命名為“田心齋”豆腐乾,系取王思的“思”字拆分為“田心”二字,以表達對王思的感念。 [3] 
哭諫世宗,被繫獄杖擊而亡
從朱厚熜(明世宗)繼位的那一刻開始,明朝陷入了一場長達三年的關於皇統問題上的政治爭論——大禮議之爭。
由於明朝正德皇帝朱厚照(明武宗)沒有子嗣,也沒有同胞兄弟,由其堂弟朱厚熜“兄終弟及”而繼位為嘉靖皇帝。因為朱厚熜是以親王的身份入承大統,其一脈是朱家的小宗,為了不讓孝宗皇帝(朱厚照之父朱佑樘)這一支人脈(大宗)就此完結,以首輔楊廷和、禮部尚書毛澄為首的朝臣根據儒書的規定,要嘉靖皇帝必須過繼給孝宗,作為朱佑樘的兒子來繼位,以此表明大宗不絕。於是,他們要求嘉靖皇帝應稱伯父朱佑樘為父,應稱伯母朱佑樘之妻為母,而改稱自己之父(已故)為叔,改稱自己之母為叔母。
楊廷和、毛澄等人的要求,引起了嘉靖皇帝及其母親的強烈不滿,只是嘉靖皇帝即位之初(年僅十五歲),權力未穩,無可奈何。所以,當王思回到京城時,作為前朝的貶謫之臣,嘉靖皇帝曾試圖爭取其為自己一方的力量,對其任官加俸,但王思上疏推辭,且言:“陛下欲作敢言之氣,以防壅蔽之奸,莫若省覽奏章,召見大臣,勿使邪僻阿徇之説蠱惑聖聽,則堯、舜之治可成。不然,縱加恩於先朝譴責之臣,抑末矣。”但最終嘉靖皇帝還是堅持加俸一級,並升任其為經筵講官。
嘉靖三年(1524),已經被貶南京的張璁和南京吏部主事桂萼,看到嘉靖已經成年,政治根基已穩,他們揣摩嘉靖意旨,重提舊案,要求“速下詔旨,循名考實”,尊朱佑杬(嘉靖帝親父)為皇考。嘉靖帝非常高興,三年前受到內閣抑制的設想重新萌發,他立即下令要求召集羣臣討論。楊廷和等朝臣依舊與三年前一樣,毫不退讓,甚至以辭職相要挾。嘉靖帝看到臉已撕破,乾脆就在他們的辭呈上寫了“聽之去”三個字,表示不在乎。言官們紛紛給嘉靖施加壓力,但嘉靖用沉默表示了強硬的態度。
在這場爭鬥中,王思站在了楊廷和等維護道統的朝臣一邊,他羞於與張璁、桂萼等人同列,上疏乞求罷官歸田,但嘉靖不許。同年七月,王思偕廷臣二百三十七人一齊跪倒在左順門死諫。羣臣激憤,放聲大哭,不是喊當今皇帝,而是直接高呼孝宗皇帝,一時聲震宮廷。嘉靖大怒,將他們系之詔獄。在獄中,王思先被杖三十,逾旬,再杖之。在施刑過程中,王思因為傷勢過重死亡。與王思一樣病創而卒者凡十有七人。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