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王學典

鎖定
王學典,山東滕州人,1956年3月4日生,1976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79年考入山東大學歷史系,1986年作為國內首批史學理論專業碩士畢業生留校任教。山東大學講席教授。
現任第十四屆全國政協常委,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執行院長兼《文史哲》雜誌主編。長期致力於中國歷史文化研究、史學理論及史學史研究和中國現代學術史研究。 [1] 
中文名
王學典
國    籍
中國
出生日期
1956年3月4日
畢業院校
山東大學
出生地
山東滕州
職    稱
教授

王學典人物履歷

1976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79年考入山東大學歷史系,1986年作為國內首批史學理論專業碩士畢業生留校任教,1988年晉升為山東大學講師,1992年晉升為副教授,1996年晉升為教授,1998年被評聘為博士生導師。2002—2006年組建並任山東大學文史哲研究院院長,2006年調任《文史哲》雜誌主編。2012年1月起出任新組建的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執行院長兼《文史哲》雜誌主編。現為山東大學校務委員會副主任、山東大學校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山東大學校學位評定委員會副主席、山東大學校學術委員會人文學部主任、儒家文明省部共建協同創新中心管理委員會主任。
2019年11月,任第六屆國際儒學聯合會副會長。 [3] 
第十四屆全國政協委員、常委 [9-10] 

王學典學術兼職

學術兼職有:第六屆國際儒學聯合會副會長、中國農民戰爭史學會理事長、中國史學會史學理論研究分會副會長、中國墨子學會副會長、全國高等學校文科學報研究會副理事長、中國經濟社會理事會第五屆理事會理事;《孔子研究》主編、《史學理論研究》編委、《史學月刊》編委、人大報刊複印資料《歷史學》編委、《社會科學論壇》編委、《中國政法大學學報》編委等。同時為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國家社科基金學科評審組專家、中央文史研究館特約研究員、中國藝術研究院藝術與人文高等研究院高級研究員、山東省文史館館員、齊魯文化名家、山東省監察委員會第一屆特約監察員、第二屆山東省人民政府決策諮詢特聘專家等。 [4]  [8] 

王學典學術研究

長期致力於史學理論及史學史研究、中國現代學術文化史研究,尤長於中國現當代史學思想及史學思潮研究。現已出版《歷史主義思潮的歷史命運》、《二十世紀後半期中國史學主潮》《20世紀中國史學評論》《翦伯贊學術思想評傳》《顧頡剛和他的弟子們》等多部專業學術著作,並主編有《史學引論》、《述往知來——歷史學的過去、現狀與前瞻》一書,編選有翦伯贊文集《歷史理念》、黎澍文集《歷史文化》等。其中,《顧頡剛和他的弟子們》在知識界贏得較高聲譽,而《二十世紀後半期中國史學主潮》一書則被普遍認為是近50年中國史學史研究的拓荒之作,為海內外同行所矚目。在《中國社會科學》英文版、《中國社會科學》、《歷史研究》、《近代史研究》、《北京大學學報》、《文史哲》及《史學理論研究》等重要期刊上刊發論文90餘篇,在學術界產生了相當的影響力。
曾承擔的項目有: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20世紀中國史學編年”;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翦伯贊史學思想研究”;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20世紀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的學術地位研究”;台灣中流基金項目:“通向大師之路——對20世紀前半期國學名家的社會學考察”;山東大學傑出基金項目:“乾嘉範式與年鑑範式——史料考訂派與唯物史觀派的的對抗與融合(1919—1949)”;山東大學985工程二期項目:“20世紀中國史學編年”;山東省政府特批重大項目:“山東文獻集成”;山東省社會科學重大專項:“中國史論通史研究”。

王學典教學活動

為研究生開設史學理論、當代史學理論前沿、馬克思歷史理論專題、中外史學經典名著研究、中國現代史學思想史專題、“五四”以來主要史學流派研究、中國現代史學名家研究、中國近代史研究通論等課程。

王學典著作一覽

一、著作
1、《歷史主義思潮的歷史命運》(33.7萬字)
天津人民出版社 1994年3月出版,1995年8月重印;《讀書》雜誌1994年9期刊登何祚榕的長篇書評文章;《史學理論研究》1995年2期刊登丁守和的長篇書評文章,此篇書評《新華文摘》1995年9期作為要文轉載;《文史哲》1994年4期刊登孟祥才的書評文章;《歷史學年鑑·1995》專門介紹、評價此書;《文匯讀書週報》刊登本書出版消息。
2、《二十世紀後半期中國史學主潮》(33.1萬字)
山東大學出版社1996年1月出版,1998年6月重印,2000年第二版第三次重印;《史學理論研究》1997年2期刊登長篇書評;《20世紀中國學術與社會:史學卷》在正文中三處介紹評價此書;台灣《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30期載文認為此書對一些問題的“探討極為精湛”;中山大學文學院現當代文學博士點將此書列為論述20世紀學術史的五本必讀書之一;《全國高校文科學報文摘》在封二介紹此書;《學術界》“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新書集錦”欄目介紹此書;《歷史學年鑑·1997》專門介紹、評價此書;眾多學者在他們的專著、論文中稱引此書。
3、《史學概論教學大綱》(原國家教委高教司編,主要撰稿人之一)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年5月出版。
4、《〈隋書〉選譯》(20萬字)
濟南出版社1993年8月出版。
5、《翦伯贊學術思想評傳》(31.4萬字)
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0年2月出版。
6、《顧頡剛和他的弟子們》(25.4萬字)
山東畫報出版社2000年7月出版,2000年9月重印。中華書局2011年1月出增訂本;《全國新書目》雜誌2000年10期在“特別推薦”欄目中推薦此書,並給予高度評價; 《文匯讀書週報》2000年12月9日刊發專文評論此書;《文匯讀書週報》2000年12月16日刊發專文評論此書;《中國圖書商報》2000年10月17日刊發專文評論此書;《書摘》雜誌2000年12期對此書作了長篇摘錄;《作家文摘》雜誌2001年1月19日對此書作了專版摘錄;《文匯報》2001年4月2日對此書作了專版摘錄;《文摘報》2001年4月6日對此書作了專版摘錄;《兩本關於顧頡剛的新書》,《書品》2001年第3期對此書作了評介;《好書告訴你》(羅志田),《中華讀書報》2001年11月21日向讀者推薦此書;《史學理論研究》2002年2期刊髮長篇書評;《南寧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4年第1期刊髮長篇書評。
7.《20世紀中國史學評論》(32萬字)
山東人民出版社2002年3月出版。《中華讀書報》2002年8月7日刊發專文評論此書,此篇書評又被人民網、學術批評網等各大學術網站轉載;《中國學術》2003年3期發表專門評論文章。
8.《述往知來——歷史學的過去、現狀與前瞻》(30萬字)
山東大學出版社2003年10月出版。
9.《史學引論》(主編,41萬字),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12月出版。
此書出版後立即被全國20多家大學歷史系採用為史學理論課教材。
10.《二十世紀中國歷史學》合著,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
11.《思想史上的新啓蒙時代》,河南人民出版社,2010年
12.《唯物史觀與倫理史觀的衝突》合著,河南大學出版社,2010年
13.《二十世紀中國史學史論》,編選,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
14.《新史學與新漢學》,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 [5] 
15.《良史的命運》,三聯書店,2013年 [6] 
16.《20世紀中國史學編年》,商務印書館,2014 [7] 
二、論文
1. Jian Bozan’Theoretical Contribution to China’Historical Science,Social Sciences in China,June 1991.
2. Historiography Trends in New Period,Social Sciences in China,Spring 1996.
3. Historiography in China in the Last Fifty Years,Social Sciences in China,Autumn 2004.
4.《新時期史學思潮的演變》
《中國社會科學》1994年2期;
《新華文摘》1994年6期全文轉載;
《歷史學》1994年6期轉載;
《歷史學年鑑·1995》摘要評價;
《文摘報》1994年4月10日摘要報道。
5.《翦伯贊與中國歷史科學的理論建設》
《歷史研究》1990年3期。
《中國現代史》1990年7期轉載。
6.《近五十年的中國歷史學》
《歷史研究》2004年1期(紀念《歷史研究》創刊50週年專號);
《新華文摘》2004年8期主體轉載;
《歷史研究》2004年4期發表《對〈近五十年的中國歷史學〉一文的幾點看法》的文章,迴應此文;
《當代中國史研究》2004年3期節要轉載此文。
7.《關於歷史創造者問題的討論》
《文史哲》1988年1期《人民日報》1988年2月22日摘要介紹;
《人民日報·海外版》1988年2月26日摘要介紹;
《解放軍報》1988年3月18日摘要介紹;
《文匯報》1988年3月6日摘要介紹;
《文摘報》1988年2月11日摘要介紹;
《高等學校文科學報文摘》1988年3期摘要介紹;
《歷史學》1988年3期轉載;
《文史哲》1988年3期發表黎澍的迴應文章;
《論歷史的創造及其他》(黎澍著)一書收錄此文。
《世紀回望》(20世紀重要論文選編,張岱年主編)一書收錄此文。
8.《階級觀點再認識》
《史學理論》1988年2期。
《文摘報》1998年8月3日摘要介紹;
《中國史研究動態》1988年10期摘要介紹;
《中國歷史學年鑑·1989》摘要介紹;
《新華文摘》1988年10期作為要文轉載;
《歷史學》1988年8期轉載;
《史學理論》1988年4期發表學者沈立邦的迴應文章;
《東嶽論叢》1990年1期發表學者孟慶仁的迴應文章;
《中國改革備忘錄》一書認為此文的基本論點“是1988年史學界理論研究的一大突破”。
9.《實證追求與闡釋取向之間的百年史學》
《文史哲》1997年6期;
《新華文摘》1998年3期作為要文轉載。
10.《翦伯贊:整合兩大學術譜系的史壇鉅子》
《北京大學學報·北大百年校慶紀念特刊》1998年2期。
11.《從偏重方法到史論並重——四十年代中後期中國歷史科學的變動之一》
《文史哲》1991年3期;
《歷史學》1991年9期轉載。
12.《歷史研究的致用寓於求真之中》
《文史哲》1993年6期;
《歷史學》1994年3期轉載。
13.《關於建立“史學社會學”的初步設想》
《文史哲》1995年3期;
《新華文摘》1995年9期摘要刊載。
14.《中國當代史學思想基本走向:就〈二十世紀後半期中國史學主潮〉答客問》
《文史哲》》1996年6期。
15.《德才學識兼具的一代良史翦伯贊》
《文史哲》1997年1期。
16.《全國史學理論討論會在天津召開》
《文史哲》1986年6期。
《全國高校文科學報文摘》轉載。
17.《“歷史”與“科學”》
《文史哲》2000年3期;
《新華文摘》2000年9期全文轉載。
18.《80年代的“新啓蒙”與黎澍》
《文史哲》2002年2期。
19.《探索中國當代史學思潮的變遷——王學典教授訪談錄》(鄧京力採訪)
《文史哲》2001年3期。
20.《人文前沿·特約評論人語》
《文史哲》2004年4期。
21.《人文前沿·特約評論人語》
《文史哲》2004年6期。
22.《放逐“現實” 迴避“問題”:90年代學風的致命傷》
《山東社會科學》2004年8期;
《新華文摘》2004年21期作為要文轉載;
《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04年5期轉載。
23.《〈“歷史與現實”關係問題的再檢討(筆談)〉編者按》
《山東社會科學》2004年8期;
《新華文摘》2004年21期轉載。
24.《“層累地造成的中國古史”——一個帶有普遍意義的知識論命題》
《史學月刊》2003年11期;
《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04年1期轉載;
《紀念顧頡剛先生誕辰110週年論文集》一書收錄此文。
25.《歷史科學的基本觀念在變動》
《近代史研究》1993年1期。
26.《翦伯贊與中國當代史學界的歷史主義思潮》
《史學理論》1987年2期。
《史學情報》l988年1期摘要介紹;
《歷史學》1987年5期轉載。
27.《史學,危機何在》
《史學理論》1988年3期。
28.《從強調一般到注重特殊——四十年代中後期中國歷史科學的變動之一》
《史學理論研究》1992年4期;
《歷史學》1993年2期轉載。
29.《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史上的一部“掘井”之作》
《史學理論研究》1993年2期。
30.《歷史研究的民間取向值得倡導》
《史學理論研究》1998年3期
《史學新書評·1999年》一書收錄此文;
《1997——1999年史學評論狀況評析》(《史學月刊》2001年2期)重點評析了此文。
31.《向內轉:市場經濟背景下歷史的應有選擇》
《史學理論研究》1994年2期
32.《從追求致用到嚮往求真——四十年代中後期中國歷史科學的動向之一》
《史學月刊》1999年1期。
33.《史學界的思想解放應向縱深發展》(合作)
《回顧與展望》國家教委社科中心編,北京大學出版社1989年出版。
34.《新時期十年史學思潮演變》
(香港)《法言》1989年3期。
35.《五十年代初期的史界傳統學人》
《讀書》1995年5期。
《流年歲影》(張中行著)一書充分肯定此文的學術價值;
《中國現代學術文化隨筆》一書收錄此文;
《重讀大師》一書收錄此文。
何兆武在《讀書》1995年10期著《若干回憶》迴應此文。
36.《良史的命運:翦伯贊之死的文化意味》
《讀書》1998年12期;
美國《華夏文摘》(“全球首家中文電腦期刊”)全文轉載;
《精神的光芒:一代人的心靈歷史》一書收錄此文。
37.《斯大林地理環境觀評析》
《山東大學學報》1988年4期;
《馬克思主義研究》1989年3期轉載。
38.《發掘鄉村:21世紀初葉中國歷史知識的增長點》
《山東大學學報》1999年3期。
《歷史學》1999年11期轉載。
39.《征服與同化是既定歷史條件下民族交往的基本形式》
《東嶽論叢》1989年1期;
《文摘報》1989年2月25日摘要介紹;
《歷史學》1990年3期轉載。
40.《偶然性、可能性與個人在歷史上的作用》
《東嶽論叢》1992年4期;
《歷史學》1992年11期轉載。
41.《中國農民戰爭史研究中的歷史主義學派論略》
《東嶽論叢》1995年1期;
《新華文摘》1995年5期摘要刊載;
《歷史學》1995年3期轉載。
42.《〈中國歷史學反思專欄〉編者按》
《山東社會科學》1988年3期。
43.《建國後農民戰爭史研究的反思》
《山東社會科學》1988年3期;
《光明日報》1988年8月報道。
44.《在反封建的文化背景下更深入地研究胡適》
《山東社會科學》1989年1期。
45.《新時期十年的歷史學評估》(合作)
《山東社會科學》1989年1期;
《歷史學》1989年3期轉載。
46.《〈毛澤東的歷史理論再認識專欄〉編者按》
《山東社會科學》1989年3期。
47.《毛澤東關於農民戰爭論述的理論意義》
《山東社會科學》1990年2期。
48.《評〈政治與科學之間的歷史編撰〉》(合作)
《山東社會科學》1992年1期;
《歷史學》1992年3期轉載。
49.《史學的新世紀:走學科整合之路》
《山東社會科學》1993年1期。
50.《論翦伯贊關於歷史學社會作用的理論》
《歷史教學問題》1989年5期;
《歷史學》1989年12期轉載。
51.《為創造歷史而研究歷史》
《歷史教學問題》1991年1期。
52.《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理論發展史上的一座豐碑:評翦伯贊〈歷史哲學教程〉》
《社會科學學報》1990年(總7期)。
53.《唯物史觀派史學的合法性危機及其克服》
《山東大學報》1999年1月6日。
54.《從“五四”到“抗戰”:唯物史觀派歷史觀唸的重要變動》
《齊魯學刊》2000年3期。
55.《“假問題”與“真學術”:中國社會形態問題討論的一點思考》
《東嶽論叢》2000年4期。
56.《語境、政治與歷史:義和團運動評價50年》
《史學月刊》2001年3期;
《中國近代史》2001年7期轉載;
《義和團研究一百年》一書收錄此文。
57.《歷史是怎樣被敍述的——論歷史知識的人文主義屬性》
《我的人文觀》,江蘇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中國學者心目中的科學與人文(人文卷)》,雲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58.《五朵金花:意識形態語境中的學術論戰》
《文史知識》2002年1期;
《北京日報》理論版2002年6月3日轉載;
《文匯讀書週報》2002年1月25日摘要推薦此文。
59.《思想史上的“80年代”:新時期黎澍側記》
《學術界》2002年1期。
60.《近20年間中國大陸史學的幾種主要趨勢》
《山東社會科學》2002年1期。
61.《20世紀唯物史觀派史學的學術史意義》(合作)
《東嶽論叢》2002年2期;
《新華文摘》2002年8期摘要刊載。
62.《華崗與山東大學文史哲研究傳統的形成》,《光明日報》2003年6月3日A3版。
63.《論歷史研究的客觀性問題》
《東嶽論叢》2004年1期;
《高等學校文科學報學術文摘》2004年2期轉載。
64.《〈名家主持:後現代主義與歷史學〉編者按》
《東嶽論叢》2004年1期
65.《十九世紀的自然科學與歷史學:塑造、同化與區別》
《山東社會科學》2004年2期;
《科學技術哲學》2004年4期轉載。
66.《現代學術史上的唯物史觀——論作為“學術”的馬克思主義》
《山東社會科學》2004年11期。
67.《中國智慧與西方文明的對話與交流是可能的——衞禮賢〈中國心靈〉及其〈中國經濟心理〉讀後》,《中國海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6期
《東西方之間——中外學者論衞禮賢》一書收錄此文; [4] 
《衞禮賢:兩個世界的使者》(德文版,2003年,主編克勞斯·黑爾舍)收錄此文。
68.《從排斥政治到兼容政治——評〈中國政治通史〉》
《史學理論研究》2004年4期。
69.《大學校史與學術史的關聯——讀〈青島海洋大學大事記〉》
《中國海洋大學學報》2004年6期。
70.《一份正在崛起的學術期刊:評〈山東社會科學〉》
《光明日報》2004年10月28日C1版。
71.《學術著作是活歷史》
《中國青年報》2004年10月9日《青春中華首屆中國青少年讀書周特刊》。
72.《特約評論人語》,《文史哲》2005年4期
73.《從“歷史理論”到“史學理論”——新時期以來中國史學理論研究的回顧與展望》,《江西社會科學》2005年6期
陳啓能等主編《消解歷史的秩序》(山東大學出版社,2006年)收錄此文
74.《意識形態與歷史:近50年來農戰史研究之檢討》,《史學月刊》2005年7期
75.《特約評論人語》,《文史哲》2006年2期
76.《從“戰士”到“學者”——訪老輩史學家趙儷生先生》,《山東社會科學》2006年3期
77.《在創造歷史中研究歷史》,《史學理論研究》2006年4期
78.《選擇一種更符合學術本性的論文註釋體例》,《清華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6期
79.《歐洲漢學與美國中國學對峙下的民國史學界》,《中國圖書評論》2007年5期
80.《唯物史觀派史學的學術重塑》,《歷史研究》2007年1期
81.《治學的功力與見識》,《文史知識》2007年6期
82.《“二十世紀中國史學”是如何被敍述的——對學術史書寫客觀性的一種探討》,《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8 年2期。
83.《新史學和新漢學:中國現代史學的兩種形態及其起伏》,《史學月刊》2008年6期
84.《當代史研究的開展刻不容緩》,《山東社會科學》2009年第11期
85.《“80年代”是怎樣被“重構”的?》,《開放時代》2009年第6期
86.《六十年來中國史學之變遷》,《文史知識》2009年第8期
87.《中國現代學術史上的顧頡剛——寫在《顧頡剛全集》出版之際》,《光明日報》2011年1月11日第13版
88.《華崗:中國馬克思主義學術範式的構建者》,《文史哲》2011年第5期
89.《“紅樓夢研究”大批判緣起揭秘——兩個“小人物”致函〈文藝報〉的事是否存在?》,《中華讀書報》2011年9月21日第5版
90.《學術與意識形態的高度綰合——山東大學1950年代文科輝煌的由來》,《山東大學報》“110週年校慶特刊”2011年10月11日。
91.《〈尚書〉學:從顧頡剛到劉起釪》,《文匯報》2011年4月4日第7版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