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王乃昂

鎖定
王乃昂,男,1961年12月出生於山東省鄆城縣,理學博士。蘭州大學資源環境學院地理科學系主任、地球系統科學研究所所長、乾旱區水循環與水資源研究中心主任、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2018年入選“萬人計劃”領軍人才 [5]  。主要從事氣候變化與水循環,沙漠環境與沙漠化,環境考古與歷史地理,資源評價與規劃方法等方面的研究。發表學術論著近150餘篇、部,其中SCI、EI 論文30餘篇。承擔本科生、研究生基礎理論課程,主持的《自然地理學》被評為國家級精品課程。 [1] 
國家理科基礎科學與教學人才培養基地地理學科點負責人,兼任甘肅省地理學會副理事長、中國自然資源學會理事、中國地理學會山地分會副主任委員、中國地理學會沙漠分會理事、全國丹霞地貌及旅遊開發研究會副理事長、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會通訊評委、甘肅省自然保護區評審委員會委員和《乾旱區資源與環境》雜誌編委等。 [1] 
中文名
王乃昂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地
山東鄆城
出生日期
1961年12月
畢業院校
蘭州大學(本科
畢業院校
碩士
博士)
學位/學歷
博士
職    業
教師
職    務
資源環境學院地理科學系主任
任職院校
蘭州大學
教學職稱
教授

王乃昂人物履歷

  • 教育背景
1977.9-1979.7,山東省鄆城縣第一中學學習
1979.9-1983.6,蘭州大學地質地理系自然地理學 理學學士學位
1985.9-1988.6,蘭州大學地理學系自然地理學 理學碩士學位
1993.9-1997.12,蘭州大學地理科學系自然地理 理學博士學位
  • 工作經歷
1983.6-1990.1,蘭州大學地理學系,助教
1990.2-1994.12,蘭州大學地理科學系,講師
1995.1-2000.3,蘭州大學地理科學系,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
2000.4起,蘭州大學資源環境學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

王乃昂社會兼職

首屆全國氣候與氣候變化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委員,第十、十一屆政協甘肅省委員會委員。先後兼任甘肅省地理學會副理事長、中國地理學會理事、中國自然資源學會理事、中國地理學會山地分會副主任委員、中國地理學會沙漠分會理事、中國地理學會自然地理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自然資源學會水資源專業委員會委員、蘭州軍區信息工程科技創新工作站管理委員會委員、甘肅省自然保護區評審委員會委員、《中國地理科學》(英文)、《地學前沿》(英文)、《蘭州大學學報》等雜誌編委,全國丹霞地貌及旅遊開發研究會副理事長、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會通訊評委。

王乃昂研究領域

從事氣候變化與水文響應、環境變遷與歷史地理、資源評價與規劃方法等方面的研究與教學工作,主講《氣候學》、《自然地理學》等課程。主持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規劃(“973”)項目課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高等學校博士點基金、國家基礎科學人才培養基金等課題12項。在巴丹吉林沙漠、騰格裏沙漠、鄂爾多斯沙區等進行過廣泛的野外科學考察工作,在《Geomorphology》、《Climate Change》、《Chinese Science Bulletin》、《地理學報》、《自然資源學報》、《歷史地理》等權威雜誌上發表研究論文、出版教材和專著等100篇、部。

王乃昂所獲榮譽

曾獲國家級教學名師獎、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國家級教學成果一等獎、教育部提名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寧夏回族自治區社科成果二等獎、中國沙漠科學優秀中青年獎、甘肅省優秀教師“園丁獎”、“寶鋼教育”優秀教師獎等,2005年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1. 2010年,獲中國沙漠科學優秀中青年獎
  2. 2007年,獲第三屆高等學校教學名師獎、全國科技進步二等獎
  3. 2006年,獲甘肅省科技進步一等獎、甘肅省高校教學名師獎
  4. 2005年,獲第五屆高等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一等獎、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5. 2004年,獲甘肅省教學成果一等獎
  6. 2002年,獲教育部提名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高等學校青年教師獎
  7. 1999年,蘭州大學“師德標兵”
  8. 1997年,蘭州大學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
  9. 1995年,“寶鋼教育”優秀教師獎、甘肅省優秀教師“園丁獎”
  10. 2020年11月,入選甘肅省領軍人才新選拔人選專業技術人才第一層次人選。 [2] 
  11. 2021年9月26日,入選全國教材建設先進個人獎勵名單。 [4] 

王乃昂先進事蹟

王乃昂 王乃昂
王乃昂教授現任蘭州冰川與沙漠研究中心主任,兼任甘肅省地理學會副理事長、中國科學探險協會常務理事、副秘書長等。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等課題 20 餘項,發表研究論著 150 餘篇、部,曾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國家級教學成果一等獎。從 2000 年以來,參與了多部具有一定學術性、相當首創性和廣泛通用性的教材建設工作。2008 年,作為副主編的國家級規劃教材《自然地理學》,在高等教育出版社累計印刷 23 次,共 340206 冊。2011 年,基於“大自然是地理學最好的教科書”理念,以第二作者出版《西秦嶺地質地貌野外實習教程》。2020 年,主編出版《甘肅地理》,該書是中國地理課程和鄉土地理課程的教學用書和教學參考書,對認識中國地理的區域規律有重要學術價值,對加深理解中國國情與思政課程建設也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為完善高校師生和中學教師區域地理教學的教材提供了支撐。 [3] 

王乃昂科研成果

  • 定量分析蘭州城市化氣候效應:利用定點觀測與流動觀測結合法,開展了蘭州城市氣候試驗研究,獲得了數千個觀測數據,並與熱紅外圖像分析對比,發現蘭州城市發展對氣候的影響主要表現為城市熱島、城市幹島和混濁島效應。城市熱島強度與城市發展各指標所進行的多元迴歸分析表明,市區總人口對熱島強度的影響最大,其餘各指標的影響均很小。在國內,最早利用R/S方法證明温度、日照百分率、相對濕度的H值小於0.5,即存在分形現象;而降水量的H值大於0.5,存在反持續性(即無雨島效應),為研究城市發展對局地氣候的影響提供了一種新的科學分析方法。
  • 沙漠古城考察與歷史沙漠化研究:
  1. 現已累計考察108處古城址,在規模、範圍和數量上均有不同於前人的新發現,取得了一系列成果,糾正了一些錯誤觀點。課題組連續4年對毛烏素、庫布齊等沙區古城址進行了勘察,得出了一系列迄今為止最為精確的數據,繪出了歷代古城址空間分佈圖。毛烏素沙地中不同時代古城的分佈,由北向南,呈現由老到新的變化趨勢。兩漢以前的古城在毛烏素全境都有分佈,但在北緯37°37′15″~39°28′03″與東經107°21′52″~110°22′43″之間集中,中心地理位置為北緯38°38′06″和東經108°55′08″。唐時的古城比較集中於毛烏素沙地的南部與西南部,介於北緯37°28′03″~38°28′24″,東經106°38′01″~109°17′06″之間,中心地理位置為北緯38°02′49″和東經107°55′10″。明清古城則集中地分佈於長城內側,界於北緯37°29′11″~38°23′28″,東經106°57′47″~109°50′50″之間,中心地理位置為北緯37°54′11″和東經107°45′07″。據此粗略估算,毛烏素沙地自漢代以來,嚴重沙漠化土地向西南或東南遷移約達150公里。
  2. 從航片上首次判讀發現駱駝城北有一座相當大規模的古城,實地考察所見古城已被流沙掩埋,丘間窪地撿有漢五銖錢、銅箭簇、水缸等,初步認為是漢表是縣城(魏晉為前涼建康郡城)。在航片上還判讀發現南岔大坑古城,研究認為系漢冥安縣城。通過對毛烏素沙地西南緣的實地考察,依據歷史文獻記載、C-14年代測定和考古發現等資料,確定了今內蒙古自治區鄂托克前旗與寧夏回族自治區鹽池縣境內的六個唐代古城址與六胡州的對應關係,為解決六胡州古城址這一懸而未決的歷史地理問題做出了貢獻。從古城址的時空分佈格局、選址條件、土地利用方式等出發,闡述了六胡州古城址的環境指示意義與毛烏素沙地的變遷。
  3. 發現多處漢、唐古城址城牆中夾有砂質夯層,並據之提出了“夯層沙”的概念,正在開展“夯層沙”的成因、時代及其環境解釋工作。
  • 中國北方沙區古湖泊研究
  1. 利用用地貌學、沉積學、地球化學等方法,恢復了河西走廊內陸河終端湖泊的變化過程,發現多期“高湖面”與“大湖期”,分析表明末次冰消期和全新世大暖期(高温期尤為明顯)均出現了高湖面。基本闡明瞭近萬年以來內陸河下游終端湖泊時空演變過程和驅動力,定量重建了全新世氣候適宜期的古降水量。根據水量平衡模型估算得出,在全新世大暖期鼎盛時期(6.5ka-5.8kaBP),當時騰格裏沙漠西南緣的石羊河流域年降水量為176mm,降水量增加40mm,比如今高30%。據之提出全新世中期以來存在乾旱化趨勢的認識,形成了乾旱區、半乾旱區和半濕潤地區沙漠化自然背景的初步理論。
  2. 定量闡明瞭人類活動對乾旱區湖泊變化的影響。西北地區大量湖泊在清代中期以來快速乾涸乃至沙漠化,主要是人口迅猛增加、河流中上游大量引水造成的環境退化結果。湖泊的急劇幹縮乃至沙漠化與人類活動直接相關,諸如上中游開荒墾殖、建庫蓄水、水源涵養林破壞等。清代中期河西走廊人口密度突破了乾旱地帶人口壓力的“臨界指標”,水資源利用率超過40%,是晚近湖泊迅速萎縮、乾涸乃至沙漠化的主要原因。為定量分析歷史時期人類活動對環境變化的貢獻率,根據野外考察所得資料和有關分析,對全新世不同時段及相對應的終端湖泊面積進行相關分析,得到人類活動對終端湖泊面積的影響量級。如果湖泊不受人類活動的影響,將按照自然規律發展,湖泊面積隨時間變化的斜率應保持不變;但由於人類活動的影響,其斜率變化發生加速。根據斜率變化的增量可估算不同時段人類活動的影響所佔比重。通過對石羊河尾閭湖泊的分析研究,得到近2KaBP以來人類活動對石羊河終端湖豬野澤變化的影響量級,整個歷史時期平均為28%,清代以來則達到88%。由此認為,近二三百年人類活動已成為主要驅動因子。
  3. 在千年時間尺度上,重點對研究區湖泊沉積中的沉積物粒度、地球化學元素變化進行了分析和研究,在湖泊沉積中發現多期風沙事件,出現3期風成沙沉積。主要風沙期分別對應第一新冰期、第二新冰期和現代小冰期。
  4. 在花海發現晚冰期-全新世古湖泊沉積14C年齡“硬水效應”為2.5Ka左右,據之確定了芒硝沉積層的形成時代與氣候條件。根據花海湖泊沉積物和芒硝夾層樹枝14C測年資料,得出晚第四紀古湖泊腐植淤泥14C年齡比實際可能偏老2500a左右的認識,對研究晚第四紀古湖泊、古氣候具有重要科學意義。據之確定的花海第1層芒硝形成時代應在11000~10000aBP之間,進一步確認了新仙女木期(YD)環境事件在我國西北地區存在的古氣候事實,提出芒硝是當時乾冷氣候年均氣温較如今降低9~11℃的產物。
  5. 根據青藏高原階段性隆升與亞洲中部温帶荒漠發展、中國北方風成黃土大規模沉積、長江流域網紋紅土發育及動植物羣緯度分佈格局解體等在發生時間上的一致性,提出早更新世末和中更新世初青藏高原達到冰凍圈高度現代東亞季風環流定型、亞洲中部現代沙漠形成的觀點,分別在有關專著和雜誌上發表,在國內學界引起相當反響和關注。在祁連山東段最早開展了黃土地層研究工作,給出了河西地區黃土地層的堆積年代為80MaBP,並被後來的研究工作所證實。
通過湖泊沉積記錄和歷史文獻記載,發現公元四、五世紀存在一次百年尺度的氣候回暖事件,這一回暖現象可能具有全球性。
上述研究進一步明確了水土資源開發利用為主的人類活動與水環境演變的互動機理,創建性地確定了人為因素對乾旱區湖面波動變化的影響量級,給出了具體數量指標,在環境演變與人類活動關係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進展,為乾旱半乾旱地區的環境演變與人類活動提供了新的認識,為區域可持續發展提供了科學依據。誠然,上述研究成果應該説是團體協作的結果,在研究工作中許多實驗人員、博碩士生和青年教師發揮了積極作用,現已形成一個積極協作的氣候變化與環境考古研究羣體,在國內學術界已形成一定特色和優勢。
  • 甘肅省風景名勝區考察與研究
利用國際上通行的旅行費用方法,指導研究生開展了鳴沙山-月牙泉、麥積山、崆峒山、興隆山、貴清山-遮陽山等風景名勝區的客源市場調查與旅遊資源價值評估研究。在遮陽山景區考察發現大王洞實測深度385米,是我國西北地區發現的最大溶洞,指出遮陽山一帶的龍潭、四面崖峽谷在規模和豐度上堪稱國家級岩溶景觀,是我國西北岩溶地貌分佈最集中的代表性區域。

王乃昂承擔項目

  1. 國家基礎科學人才培養基金:能力提高(野外實踐、科研訓練),編號J0730536(2007.01~2009.12)
  2. 高等學校博士點基金:巴丹吉林沙漠水循環定位觀測與湖泊羣形成機理,編號20090211(2010.1~2012.12)
  3.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河西走廊環境變遷的水文背景與生態需水量計算,項目批准號50879033(2009.1~2011.12)
  4. 中國氣象局氣候變化專項項目:我國曆史時期重大幹旱事件集成研究及其與20世紀記錄的定量對比 ,項目編號CCSF2007-48(2007.1~2007.12)
  5. 高等學校博士點基金:阿拉善高原晚第四紀古湖泊與環境變遷模式,編號20050730030(2006.1~2008.12)
  6.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河西地區古湖泊與季風-西風過渡帶環境變遷模式研究”,編號40471138(2005.1~2007.12)
  7.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近兩千年來河西走廊人類活動與環境變化的關係研究”,編號01BZS017(2001.7~2004.6)
  8. 國家重點基礎研究規劃(“973”)項目:“中國北方沙漠化過程及其防治研究”第一課題,編號G2000048701(2002.9~2005.12)
  9.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河西走廊人類活動與環境變化及其反饋過程研究”,編號40071031(2001.1~2003.12)
  10. 教育部科學技術研究重點項目:西北典型地區歷史時期沙漠化過程與機制研究,項目編號107107(2007.1~2009.12)

王乃昂論著論文

  1. WANG NaiAng, LI ZhuoLun, CHENG HongYi, LI Yu, HUANG YinZhou. High lake levels on Alxa Plateau during the Late Quaternary [J].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2011,56: 1799-1808.
  2. Yu Li, Nai’ang Wang, Zhuolun Li, Hua’an Zhang. Basin-wide Holocene environmental changes in the marginal area of the Asian monsoon, northwest China [J]. Environmental Earth Sciences, 2011, doi: 10.1007/s12665-011-1083-z.
  3. Nai’ang Wang, Zhuolun Li, Yu Li, Hongyi Cheng, Rong Huang.The Younger Dryas Event recorded by the mirabilite deposition in Huahai Lake, the Hexi Corridor, NW China [J].Quaternary International (2010), doi: 10.1016/j.quaint.2010.11.017
  4. Yu Li, Naiang Wang, Zhuolun Li, Huaan Zhang. Holocene palynological records and their responses to the controversies of climate system in the Shiyang River drainage basin[J].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2011, 56: 535-546.
  5. 王乃昂,李卓侖, 李育, 朱金峯.河西走廊花海剖面晚冰期以來年代學及沉積特徵研究[J]. 沉積學報, 2011, 29(3): 552-560
  6. 何彤慧,王乃昂.毛烏素沙地歷史時期環境變化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7. 陳紅寶,王乃昂,朱金峯.青海湖及毗鄰地區氣候變化灰色模型預測[J].乾旱區資源與環境, 2010, 24(5): 124-128
  8. 侯迎,王乃昂,張學敏,路俊偉.高頻光密度測量法在崆峒山樹輪年表建立中的應用[J].乾旱區地理, 2010, 33(2): 236-242
  9. 馮文勇,王乃昂,何彤慧.鄂爾多斯高原及毗鄰地區歷史城市發展的影響因素[J].經濟地理, 2010, 30(3): 431-437
  10. 何彤慧,王乃昂*,黃銀洲,程弘毅.毛烏素沙地古城反演的地表水環境變化[J]. 中國沙漠, 2010, 30(3): 471-476
  11. 李鋼,王乃昂,李卓侖.中國歷史蝗災動態的社會影響及生態環境意義[J]. 地理科學進展, 2010, 29(11): 1357-1366
  12. 李勳貴,王乃昂,魏霞. 高含沙河流汛期棄水量確定的分級最大值法[J]. 資源科學, 2010, 32(6): 1213-1219
  13. 李卓侖,王乃昂,董春雨,呂曉東,趙力強.1928年甘肅旱災的時空差異及氣候背景[J]. 災害學, 2010, 25(4): 11-15
  14. 劉建寶,王乃昂,程弘毅,楊文濤,郭志謙.沙丘沙休止角影響因素實驗研究[J].中國沙漠, 2010, 30(4): 758-762
  15. 劉建寶,王乃昂*,李亞軍,俞凱峯,何蘇峯,王娜.沙漠休止角一種新的測定方法[J].蘭州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0, 46(4): 37-41
  16. 温煜華, 王乃昂, 朱錫芬, 張華安, 李百祥,王瑩.甘肅武山地熱田水化學與地熱水起源[J].自然資源學報, 2010, 25(7): 1186-1193
  17. 陸瑩, 王乃昂*,李貴鵬,李卓侖,董春雨,路俊偉.巴丹吉林沙漠湖泊水化學空間分佈特徵[J].湖泊科學, 2010, 22(5): 774-782
  18. 朱金峯,王乃昂,陳紅寶,董春雨,張華安.基於遙感的巴丹吉林沙漠範圍與面積分析[J].地理科學進展, 2010, 29(9): 1087-1094
  19. 馬宏偉,王乃昂*,李卓侖.近50年石羊河流域氣候變化的R/S分析[J].蘭州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46(4): 42-46
  20. 馬宏偉,王乃昂.近50年石羊河出山口徑流對氣候變化的響應[J].乾旱區資源與環境,2010,24(1):113-117
  21. 董春雨,王乃昂,楊萍等.基於水熱平衡模型的青海湖水位變化趨勢預測[J].湖泊科學,2009,21(4):587-593
  22. Huang Y., Wang N. *, He T., Cheng H., Zhao L. Historical desertification of the Mu Us desert: a multidisciplinary study(SCI)[J]. doi:10.1016/j.geomorph.2009,110:108–117
  23. Yu Li,Nai’ang Wang*,Hongyi Cheng,Hao Long and Qiang Zhao. Holocene environmental change in the marginal area of the Asian monsoon: a record from Zhuye Lake,NW China(SCI)[J]. Boreas,2009,38:349–361
  24. Yu Li,Nai’ang Wang*,Carrie Morrill,Hongyi Cheng,Hao Long and Qiang Zhao. Environmental change implied b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ollen assemblages and grain-size in N.W. Chinese lake sediments since the Late Glacial(SCI)[J]. Review of Palaeobotany and Palynology,2009,154,54–64
  25. Huang Y., Wang N-a., He T., Chen H., Feng W., Long H.. Environmental significance of RSL in ancient city wall: historical desertification of Ordos Plateau, Northern China(SCI)[J]. Climatic Change, 2009,93(1):55-67
  26. Li Guodong, Wang Naiang, She Qiusheng, Zhang Junhua. Research on distribution ,living environment and rotection of wild bactrian camel (Camelus bactrianus ferus). Journal of Camel Practice and Research, 2008,15(2):211-217
  27. 温煜華,王乃昂,胡振波.中美大學地理學專業課程體系對比分析[J].蘭州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專輯:20-23
  28. 王乃昂.淺析野外考察在地學專業教學中的作用和意義[J].中國科學教育,2008,11: 22-23
  29. 李國棟,王乃昂,張俊華,趙力強.蘭州市城區夏季熱場分佈與熱島效應研究[J].地理科學,2008,28(5):709-714
  30. 薛翔燕,王乃昂.石羊河流域全新世不同時段降水量的估算[J].乾旱區資源與環境,2008,22(12):103-107
  31. Gang Li, Nai-ang Wang, Chunhui Zhang, et al. Climate change and disaster response-Case study of historical locust plagues of Shanxi in central China. IGARSS 2007, 2008, p4945-4947(EI)
  32. 趙強, 李秀梅, 王乃昂.6700~5800yrBP 期間石羊河流域的水量平衡.乾旱區資源與環境,2007,21(6):84-91
  33. 侯迎,王乃昂,李鋼,鄭芳.利用樹輪資料重建1751-2005年崆峒山地區夏季温度變化[J].氣候變化研究進展,2007,3(3):172-173
  34. 趙強,王乃昂, 李秀梅.末次冰消期以來古豬野澤湖相地層沉積學及湖面波動歷史[J].乾旱區資源與環境,2007,21(12):161-169
  35. 隆浩,馬海州,王乃昂,李育,王晨華.騰格裏沙漠西北緣湖泊沉積記錄的全新世中期氣候環境[J].海洋地質與第四紀地質,2007,27(3):105-111
  36. 隆浩,王乃昂,李育,馬海州,趙強,程弘毅,黃銀洲.豬野澤記錄的季風邊緣區全新世中期氣候環境演化歷史[J].第四紀研究,2007,27(3):371-381
  37. 申紅帥, 王乃昂, 邵彩梅.清潔發展機制發展現狀及問題分析[J].安徽農業科學,2007,35(30):9654-9656
  38. Wang Tie, Li Mei, and Wang Naiang. Protecting China Cedar (Cryptomeria Fortunei) Habitat Using GIS-Based Simulation, Modeling of Existence Probability, and Function Zoning(SCI)[J]. Mountai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2007, 27(4):352-358
  39. 隆浩王乃昂,馬海州,李育.騰格裏沙漠西北緣湖泊沉積記錄的區域風沙特徵[J].沉積學報,2007,25(4):626-631
  40. 隆浩,王乃昂,李育,王晨華.毛烏素沙地北緣泊江海子剖面粒度特徵及環境意義[J].中國沙漠,2007,27(2):187-193
  41. 李育,王乃昂,許清海,李月叢,陽小蘭,張振卿等.中國北方第四紀孢粉提取方法研究[J].沉積學報,2007,25(1):124-130
  42. Wang Naiang, Li Guodong,Cheng Hongyi,Li Gang.The Study on Urban Climate of Lanzhou(EI). IEEE (IGARSS06) ,2006:636-639
  43. 王乃昂,張天俊.地學華章.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06
  44. 陳鈞,王乃昂,楊太保,胡正平.黃土高原獸類地理研究[M].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06
  45. 王乃昂,黃銀洲,何統慧等.鄂爾多斯高原古城夯層沙的環境解釋[J].地理學報,2006,61(9):937-944
  46. 王乃昂,何統慧,黃銀洲等.六胡州古城址的發現及其環境意義[J].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06,21(3):36-46
  47. 趙強,李秀梅,王乃昂.生態環境需水量的概念框架[J].環境科學動態,2005,2:46-48
  48. 劉慶餘,王乃昂,張立明,李鋼.論遺產資源開發問題[J].開發研究,2005,4:81-83
  49. 趙強,王乃昂,李秀梅,程弘毅,李育,李鋼.青土湖地區9500aBP以來的環境變化研究[J].冰川凍土,2005,27(3):352-359
  50. 程勝龍,王乃昂,郭巒.甘青旅遊資源的聯動開發研究[J].地域研究與開發,2005,24(4):87-91
  51. 郭劍英,王乃昂.敦煌旅遊資源非使用價值評估[J].資源科學,2005,19(5):187-192
  52. WANG Naiang,Zhang Chunhui,Li Gang.The Historical Desertification Process in Hexi Corridor, China(SCI)[J].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2005,15(4):245-253
  53. 郭劍英,王乃昂.歷史文化名城武威與敦煌的客源市場空間結構比較分析[J].資源科學,2005,19(2):127-132
  54. 郭劍英,王乃昂.歷史文化名城武威與敦煌的客源市場空間結構比較分析[J].乾旱區資源與環境,2005,19(2):127-132
  55. 諶永生,王乃昂,範娟娟,張春慧,賈豔琴.敦煌市居民旅遊感知及態度研究[J].人文地理,2005(2):66-71
  56. 諶永生,王乃昂,範娟娟,程弘毅,隆浩.主社區居民對旅遊效應的感知研究——以敦煌市為例[J].地域研究與開發,2005,24(2):73-77
  57. 範娟娟,王乃昂,郭劍英,諶永生,張春慧.敦煌和天水國內客源市場比較研究[J].經濟地理,2004,專輯:66-69
  58. 王乃昂,張銘傑,陳發虎.自然地理學實踐教學國際合作嘗試[J].高等理科教育,2004,3:65-67
  59. 頡耀文,陳發虎,王乃昂.近2000年來甘肅民勤盆地綠洲的空間變化[J].地理學報,2004,59(5):662-670
  60. 程勝龍,王乃昂.近六、七十年來蘭州城市發展對城市氣候環境的影響[J].城市環境與城市生態,2004,17(4):28-31
  61. 程勝龍,王乃昂.近70年來蘭州城市氣温的變化[J].乾旱區地理,2004,27(4):558-563
  62. 郭劍英,王乃昂.旅遊資源的旅遊價值評估—以敦煌為例[J].自然資源學報,2004,19(6):811-817
  63. 趙強,王乃昂.民勤盆地12kaBP以來的沉積旋迴[J].蘭州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4,40(1):
  64. 李鋼,王乃昂.利用10a尺度上的蟲旱災異年頻數(L∪D)重建陝西過去450a氣候乾濕變化初步研究[J].乾旱區地理,2004,(2):
  65. 李巧玲,王乃昂.歷史文化名城武威旅遊資源及其功能分區[J].乾旱區資源與環境,2004,17(3):44-48
  66. 李巧玲,王乃昂.武威旅遊客源市場結構特徵分析[J].地域研究與開發,2003,22(5):62-65
  67. 王乃昂,程弘毅.武威城市歷史地理研究[J].歷史地理(第二十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68. 胡剛,王乃昂,趙強等.花海湖泊特徵時期的水量平衡[J].冰川凍土,2003,25(5);485-490
  69. WANG Naiang, ZHANG Jianming,CHENG Hongyi, HU Gang, etc. The Forming Age of the Mirabilite in Hexi Corridor and Their Paleoclimatic Interpretation(SCI)[J].Chinese Science Bulletin,2003,48(14):1439-1445
  70. 王乃昂,蔡為民.鄒衍的地理學説及其與《五藏山經》之關係[J].地理科學,2003,23(2):136-141
  71. Nai'ang WANG,Qiang ZHAO,Jijun Li,Gang Hu. The Sand Wedges of the Last Ice Agein the Hexi Corridor ,China: Paleoclimatic Interpretation(SCI)[J].Geomorphology. 2003,5(4):313-320
  72. 王乃昂,趙強,胡剛等.近2KaBP河西走廊沙漠化過程的氣候與人文背景[J].中國沙漠, 2003,23(1):95-100
  73. 王乃昂,頡耀文,薛祥燕.近2000年來人類活動對我國西部生態環境變化的影響[J].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02,17(3):12-19
  74. 王乃昂.青年地理學家搖籃,西部地學研究中心[J].高等理科教育,2002(3):17-20
  75. 胡剛,王乃昂,羅建育等.花海湖泊全新世古風成砂的發現及其環境意義[J].沉積學報, 2002,20(1):642-647
  76. 胡剛,王乃昂,高順尉,李巧玲.花海湖泊全新世古風成砂的發現及其古環境解釋[J].中國沙漠,2002,22(2):159-165
  77. 李巧玲,王乃昂,胡剛.歷史文化名城武威旅遊資源定量評價[J]. 蘭州大學學報(社科版),2002:30(5):108-113
  78. 趙晶,王乃昂.近50年來蘭州城市氣候變化的R/S分析[J].乾旱區地理,2002,25(1):90-95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