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地理學報

(中國地理學會等主辦綜合性學術刊物)

鎖定
《地理學報》是中國科學院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管的,由中國地理學會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主辦的綜合性學術刊物。 [1] 
《地理學報》創刊於1934年,1998年光盤版發行、網絡版先後發行,2002年、2003年,兩次被授予中國“百種傑出學術期刊”稱號。
據2016年10月中國知網顯示,《地理學報》出版文獻量5113篇、總下載量3250020、總被引量179730、複合影響因子4.708、綜合影響因子3.378; [2]  主要刊登能反映地理學科最高學術水平的最新研究成果,地理學與相鄰學科的綜合研究進展,地理學各分支學科研究前沿理論的論文。 [3] 
中文名
地理學報
外文名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語    種
中文
主管單位
中國科學院、中國科學技術協會
主辦單位
中國地理學會、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
編輯單位
《地理學報》編輯部
創刊時間
1934年
出版週期
月刊
國內刊號
11-1856/P
國際刊號
0375-5444
現任主編
劉昌明
類    型
綜合

地理學報歷史沿革

地理學報辦刊初期

1934年9月,《地理學報》在南京創刊,由中國地理學會出版委員會主持編輯。編輯部設在南京原中央大學地理系,由南京鐘山書局出版。
1936年,《地理學報》與歐美各國交換達60餘份。 [4] 
1937年,因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地理學報》編輯部自南京遷至重慶,由重慶鐘山書局出版,改為年刊。
1946年,《地理學報》編輯部遷回南京原中央大學地理系,由中正書局印行。 [4] 
1947年1月,恢復為季刊。

地理學報建國以後

1950年,改由中國科學院出版。
1953年1月,《地理學報》編輯部由南京遷至北京。
1954年,改由科學出版社印行。 [4] 
1959年2月,改為雙月刊,由各地重點大學地理系及中國科學院各地理研究機構輪流負責編輯。
1960年下半年,受全國自然災害影響,停刊整頓。
1961年第四季度,《地理學報》復刊,編輯部設在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 [4] 
1962年,《地理學報》恢復為季刊。
1966年6月,受文化大革命影響停刊。
1978年2月,中國科學院批准《地理學報》復刊,7月正式復刊。 [4] 

地理學報改革開放

1989年,每期頁碼增至128頁。
1992年,改為雙月刊,每期96頁。
1994年,每年出一期增刊。
1996年,增加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為聯合主辦單位。 [4] 
1998年6月,《地理學報》光盤版發行;10月,《地理學報》網絡版發行。
1999年1月,第1期開始刊登中國以外英文來稿,編輯部電子信箱正式開通並開始接受電子郵件投稿,開始採用計算機繪圖實現圖文混排;6月,《地理學報》第2個網站建立;11月,《地理學報》分類總目錄(電子版)繪製完成。
2000年1月,第1期開始採用銅紙版印刷,開始配有彩色插圖,每期96頁增為128頁;8月,《地理學報》參加了第29屆國際地理學大會的展覽。 [4] 
2001年1月,原《地理學報》英文版改版,每期128頁,為季刊,由英國Maney Publishing出版公司代理發行;8月,《地理學報》參加了北京第20屆國際製圖大會的大會展覽;9月,作為雙期刊獎被列為中國期刊方陣
2002年8月,《地理學報》中英文版獨立的中英文網站開通。
2003年1月,每期128頁增加為160頁。
2004年8月,《地理學報》中英文版參加了第30屆國際地理學大會的大會展覽。 [4] 

地理學報辦刊條件

地理學報資源平台

  • 研究支撐平台
截至2016年4月,《地理學報》的主辦單位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擁有資源與環境信息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陸地表層格局與模擬院重點實驗室、區域可持續發展分析與模擬院重點實驗室、生態系統網絡觀測與模擬院重點實驗室、陸地水循環及地表過程院重點實驗室、資源利用與環境修復所重點實驗室、農業政策研究中心等7個實驗室(中心);擁有禹城綜合實驗站、拉薩高原生態試驗站2個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禹城站、拉薩站、千煙洲紅壤丘陵綜合開發試驗站3箇中國科學院生態系統研究網絡(CERN)野外站。 [5] 
  • 辦刊支撐資源
據2016年10月《地理學報》的主辦單位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圖書館官網顯示,研究所圖書館館藏外文現刊100餘種,中文刊350種、報紙15種,中外文地理與資源專業過刊29600冊,中文圖書44400餘冊;外文圖書41700餘冊,古籍文獻17000餘冊,新版地方誌1500餘冊,內部資料70000餘冊,地形圖24000幅,專業圖5600套,航空照片500000張,電子全文文獻庫10個;擁有歷年的國家級、各省級綜合型統計年鑑(年報);1980年-1999年國家級、省部級各有關專業(土壤、森林、氣候、水利、能源、旅遊、鋼鐵、煤炭、石油天然氣、水產、人口、環境、海洋、城市、地質礦產等)的統計數據(年鑑等);1949年-1999年國家級、各省級農村社會經濟統計基礎數據;1949年-1999年全國20餘個省的縣(市)級農村社會經濟統計基礎數據;以及1981年-1998年的全國各站點的氣象月報與氣象年報。 [6] 

地理學報欄目方向

《地理學報》主要刊登能反映地理學科最高學術水平的最新研究成果,地理學與相鄰學科的綜合研究進展,地理學各分支學科研究前沿理論,與國民經濟密切相關並有較大應用價值的地理科學論文。 [3] 
據2016年10月中國知網顯示,《地理學報》曾開辦過學術信息、氣候變化書評土地利用生態與環境、學術活動、旅遊地理、水文、區域發展城市地理、地貌與第四紀、城市研究、自然地理地貌、土地利用與生態環境、城鄉發展、區域與產業發展、城市與區域發展、綜合信息、區域產業發展、產業與區域發展、地表過程、產業發展、城市與人口、交通地理、氣候環境變化、人文經濟地理學發展全國首屆青年人文地理沙龍專欄、環境研究、土地利用與土地覆蓋、地理學家、西部地理環境、書評與報道、人口與城市、城市與交通地理、城市與區域經濟、人地關係環境變化、農業地理、水文水資源等202個欄目。 [2] 

地理學報人員編制

據2016年10月《地理學報》官網顯示,《地理學報》編委會有主編1名、副主編6名、編委30人、國際編委4人、編輯部主任1名、編輯部副主任1名、編輯4名。
主編:劉昌明(中國科學院院士) [7] 
副主編:陸大道(中國科學院院士)、傅伯傑(中國科學院院士)、葛全勝蔡運龍、宋長青、何書金
編委:陳發虎、陳永勤、崔鵬(中國科學院院士)、杜德斌樊傑方紅亮金鳳君李秀彬、梁怡、劉興土(中國工程院院士)、陸林、鹿化煜、羅毅、閭國年、樸世龍、秦伯強秦大河(中國科學院院士)、邵明安沈彥俊史培軍、宋進喜、唐川、王勁峯、徐明、薛德升、楊勝天楊兆萍姚檀棟(中國科學院院士)、於強、張鐿鋰 [7] 
國際編委:Fulong WU(吳縛龍)、Godfrey J. R. LINGE(令執)、Mei-Po KWAN (關美寶)、Yehua Dennis WEI (魏也華)
編輯部主任:何書金
編輯部副主任:趙歆
編輯:姚魯烽、於信芳、高岷、李義 [7] 

地理學報辦刊成果

地理學報收錄情況

據2016年10月中國知網顯示,《地理學報》被JST 日本科學技術振興機構數據庫(2013)、Pж(AJ)文摘雜誌(2014)、CSCD 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來源期刊(2015-2016年度)(含擴展版)、北京大學《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來源期刊(1992年第一版、1996年第二版、2000年版、2004年版、2008年版、2011年版、2014年版)等收錄。 [2] 

地理學報研究開發

據2016年10月中國知網顯示,《地理學報》出版文獻量5113篇。 [2] 
《地理學報》創刊80年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刊文比重分別波動在45%~75%、10%~40%之間,綜合類論文波動在0~20%之間,地理信息類刊文在20世紀80年代以後顯著上升,但佔比一直在15%以下。 [8] 
創刊至1949年,刊文最為突出的是氣候、地貌、區域研究、人口等,該時期最有影響力的代表作有竺可楨的《東南季風與中國之雨量》和《華北乾旱之前因後果》、胡煥庸的《中國人口之分佈》和《中國之農業區劃》、陳宗器的《羅布淖爾和羅布荒原》等。
1950-1966年,刊文重點體現在農業地理、自然區劃、地貌、冰川研究等方面, 代表作有竺可楨的《論我國氣候的幾個特點及其與糧食作物生產的關係》、黃秉維的《中國綜合自然區劃的初步草案》、任美鄂的《中國自然區劃問題》、羅來興的《劃分晉西、陝北、隴東黃土區域溝間地與溝谷的地貌類型》、陳吉餘等的《長江三角洲的地貌發育》、施雅風的《中國現代冰川的基本特徵》等。 [8] 
改革開放以來的20世紀80年代,《地理學報》刊文的最大特點是人文地理的快速發展,許學強、週一星等帶動着城市地理異軍突起,陸大道提出的區域“點軸開發” 戰略成為經典理論。
20世紀90年代,全球環境變化的核心內容土地利用/覆被變化(LUCC)成為全球研究熱點,傅伯傑、李秀彬、史培軍等隨着這一國際導向走在前列的地理學家的成果成為頂級高被引論文。另外地理信息科學研究在這一時段開始升温,刊文明顯上升。21世紀初以來,,LUCC研究繼續佔據主導地位,有關“碳” 研究受到重視。 [8] 

地理學報影響因子

中國學術期刊影響因子年報《自然科學與工程技術·2013版》,2012年《地理學報》中文版複合影響因子為3.958,在該學科17個地理期刊中排名第1位。 [8] 
據2016年10月中國知網顯示,《地理學報》總下載量3250020、總被引量179730、複合影響因子4.708、綜合影響因子3.378。 [2] 

地理學報榮譽表彰

1990年11月,獲中國科學院優秀期刊二等獎。
1992年9月,獲中國科學院優秀期刊一等獎、中國科學技術協會首屆優秀學術期刊一等獎。 [4] 
1992年12月,獲國家科委、中共中央宣傳部、國家新聞出版署聯合評選的全國優秀科技期刊一等獎,北京市新聞出版局編輯質量獎、期刊效益獎、辦刊條件獎。
1994年,獲中國地理學會“全國優秀地理期刊獎”。 [4] 
1996年5月,獲中國科學院優秀期刊一等獎。
1997年,獲國家科委、中共中央宣傳部、國家新聞出版署聯合評選的全國優秀科技期刊三等獎。 [4] 
1999年12月,獲中國地理學會“第二屆全國優秀地理期刊”獎。
2000年12月,獲中國科學院優秀期刊一等獎、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編輯委員會《CAJ-CD》執行優秀獎。 [4] 
2002年、2003年,兩次被授予中國“百種傑出學術期刊”稱號。
2004年5月,《地理學報》英文版獲中國地理學會授予的“全國優秀地理期刊”稱號。 [4] 

地理學報文化傳統

地理學報形象標識

《地理學報》的標識為地理拼音首字母的藝術圖案,上面託着地球儀,表示地理學科的辦刊特色。 [9] 

地理學報辦刊宗旨

鼓勵學術創新、促進學術交流、追求學術品位、傳遞學術思想;反映地理學科最高學術水平的最新研究成果、地理學與相鄰學科的綜合研究進展、地理學各分支學科研究前沿理論,為國民經濟建設服務。 [8] 

地理學報期刊領導

地理學報現任領導

職務
姓名
主編
副主編
編輯部主任、副主編
何書金
編輯部副主任
趙歆 [7] 

地理學報歷任領導

主編姓名
任期
1934-1946年
1946-1949年
1950-1952年
1953-1964年
1964-1966年、1978-1984年3月
1984年4月-1995年
1996年-2004年 [10]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