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狐駘丘

鎖定
狐駘丘,是春秋戰國早期時的諸侯國。簡稱狐駘、狐丘,別稱虖台丘、虖台、虖丘、虎台等。都城遺址位於山東省滕州市東南狐山東。 [2] 
中文名
狐駘丘
別    名
虖台丘、虖台、虖丘、虎台

狐駘丘歷史沿革

“狐駘”在傳世文獻中皆為地名,最早見於《左傳·襄公四年》:“冬十月,邾人、莒人伐鄫,臧紇救鄫,侵邾,敗於狐駘。國人逆喪者皆髽,魯於是乎始髽。”杜預注:“狐駘,邾也。魯國蕃縣東南有目台亭。”楊伯峻《春秋左傳注》:“狐駘,今山東滕縣東南二十里之狐駘山。”魯國蕃縣在今山東滕州市。 [1] 
由於史籍記載的闕如,這個有着古老淵源的𡛳姓小方國——虖台( 丘)的歷史已不可考究。僅據地下出土的金文資料,其最遲在春秋早期既已名世,而且一直苟存至戰國早期。另外,在春秋時期還曾一度與郳、薛、某姬姓國家( 或為其西鄰的滕國,也未可知)聯姻。窺其所居,北為“邾”、東為“郳”(即小邾。2002年在其東約七公里的東江村,考古發現小邾國的貴族墓地。推其都邑應在附近)、東南約四公里為邾之“濫邑”、西約十公里的土城村,《滕縣誌》謂“郳犁城”。直可謂四面皆“邾”。 如此,其與“邾”之鈎連,在文獻記載缺失的情況下,後人豈能解釋得了?!無怪乎杜預稱其為“邾也”。從其存世有相對數量的青銅器以及遺世的金文銘刻,度之春秋大勢以及虖台(丘)所處的特殊的地理位置,我們推測,春秋時期的虖台(丘)並未亡祀,在邾擴張南下“別封小邾”、“居濫”之時,與邾有着姻親關係的虖台(丘), 仍蝸居在一方狹小的國域內,甚或成為仰“ 邾”鼻息的附庸小國。在邾的庇護下,戰戰兢兢、苟延殘喘。此於邾,既所謂“興滅國,繼絕世”也。 [2] 

狐駘丘相關文物

“子休”戈 “子休”戈 [3]
滕州莊裏西出土“子休”銅戈。胡上鑄銘文一行“虖台丘子休之俈(造)”。
虎佁丘君豫戈 虎佁丘君豫戈 [7]
輝縣琉璃閣 M80:56銅戈。銘文“虎(虖)佁(台)丘君□之元用”。
“狐駘丘君盤”銘文 “狐駘丘君盤”銘文 [2]
滕州薛國城M147銅盤。銘文“虖佁(台)丘君作叔𡛳媵盤,其萬年眉壽,子子孫孫永寶用之”。
虖丘鼎 虖丘鼎 [6]
虖丘鼎。銘文“虖丘作季姬”。
“虖佁丘匜”銘文 “虖佁丘匜”銘文 [5]
虖佁(台)丘匜。銘文“虖佁(台)丘尚之□匜”。
“虖佁君鼎”銘文 “虖佁君鼎”銘文 [4]
虖佁(台)君鼎。銘文“虎(虖)佁(台)君□擇其吉金,自作旅鼎”。 [2] 
參考資料
  • 1.    傅修才.狐駘(丘)國考論[J].中國社會科學報,2019,06:1-2
  • 2.    李魯滕.“虖台(丘)”略考[J].古代文明,2007,006
  • 3.    戰國虖台銅戈  .滕州市博物館[引用日期2022-07-08]
  • 4.    吳鎮烽.商周青銅器銘文暨圖像集成04: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9月:第140頁
  • 5.    吳鎮烽.商周青銅器銘文暨圖像集成26: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9月:第260頁
  • 6.    吳鎮烽.商周青銅器銘文暨圖像集成03: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9月:第147頁
  • 7.    吳鎮烽.商周青銅器銘文暨圖像集成32: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9月:第14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