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牛橛造像

鎖定
北魏《牛橛造像記》,楷書。全稱《長樂王丘穆陵亮夫人尉遲為亡息牛橛造像題記》。也稱《尉遲造像記》、《長樂王造像》。北魏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十二月立。現在河南洛陽龍門山古陽洞山壁。為龍門造像名品之一,亦為龍門造像題記中紀年之較先者。
中文名
牛橛造像
地    址
河南洛陽龍門山古陽洞山壁
朝    代
北魏

目錄

牛橛造像簡介

牛橛造像圖冊 牛橛造像圖冊
牛橛造像題記》,全名《丘穆陵亮夫人尉遲為亡息牛橛造像題記》。龍門二十品之一。高100釐米,寬34釐米,是長樂王丘穆陵亮夫人尉遲氏(後改“尉”姓)為亡去的兒子牛橛所造,過去曾有牛橛龕之稱。造像碑座中間雕刻蓮花一朵,左右二力士抬手作託舉狀,形象生動逼真。碑文字體端莊整肅。 [1] 

牛橛造像結構

造像龕在古陽洞北側,位於楊大眼龕上方。龕高140釐米,寬106釐米,深21釐米,圓券形,龕楣刻十一童子牽花繩,童子手持蓮花,二童子間刻蓮花蕾,兩端各一飛天,飛天頭前一淺雕小飛天。龕楣下方左右,身着胡服的供養人。主尊是戴寶冠交腳彌勒坐像,為彌勒上兜率天宮時的菩薩形象。頭光內刻蓮花,外刻七身坐佛。背光外參外層火焰紋由各以坐佛為中心的十七組火焰紋組成,內層十身飛天分兩側相對以瓔珞供養。二獅蹲距彌勒膝下,交腳下刻力士,手託彌勒雙足。 [1] 

牛橛造像由來

尉遲氏其夫丘穆陵亮原姓“丘穆陵”,武帝后改姓“穆”。亮字幼輔,早有風度,顯祖獻文帝時趙郡王,加侍中,徵南大將軍。據《魏書 高祖記》載,丘穆陵亮在延興元年徙封長樂王,後遷使持節徵西大將軍西戎校尉,仇池鎮(今甘肅天水市南)將軍職。後置司州,舉為司州大中正。高祖孝文帝南伐,亮為錄事尚書,留鎮洛陽,受寵於高祖。後因兄罷事自劾,徙封頓丘郡(今河南省濮陽市北)開國公。景明三年(公元502年)斃,年52歲。亮一生官職甚多,此造像記擇其最著者“使持節”,“司空公”及“長樂王”職位刻記,以顯示其榮耀。造像時間約在高祖南伐,丘穆陵亮留鎮洛陽之際。 [1] 

牛橛造像釋文

拓片錄文:
太和[十]九年十一月使持節司空公長樂王丘穆陵亮夫人尉遲為亡息牛橛請工 鏤石造此彌勒像一區願牛橛舍於兮段之鄉騰遊無礙之境若存託生生於天上諸佛 之所若生世界妙樂自在之 [1]  處若有苦累即令解脱三塗惡道永絕因趣一切眾生鹹蒙 斯福

牛橛造像賞析

《牛橛造像》體勢峻拔方整,用筆精進挺峭,橫畫起筆多作側鋒斜入,捺畫波勢鋭利,點成三角,垂筆亦作懸針之狀,轉折處重頓,具有凌厲果斷,爽朗峻拔之風。其字形趨扁,結體茂密而左右舒展,神態寬博曠達,意境高古,情趣活躍,在北魏楷書中屬精品力作。康有為廣藝舟雙楫》中列為〖能品上〗,並以為宜先學之者。乾隆拓本,二行〖牛橛〗之〖橛〗字完好。稍晚僅損末二筆。近拓〖橛〗字石泐痕已連及首行〖公〗字。五行〖若有〗之〖若〗字,稍舊拓本〖口〗部未損,新拓則泐成一白塊。有重刻本,三行首〖鏤〗字,原石稍有模糊,重刻本竟空一格,一筆不刻。首行第三字原石泐,重刻本一格,也一筆不刻。此記三字,雖無界格為限,但行列工整,井然有序。邊白稍大,交錯綜合,渾然一式。起筆引鋒而入,削秀天然,穎芒畢現,極見神采。臨習此記,務必在起筆處多作探索,悟其要領,否則有失特色。行筆更有妙趣。橫筆似乎稍細,豎筆稍粗;作撇似是緩緩舒筆,雖遲滯而不傷其秀雅;作捺則力挺神壯,了無優柔之勢。收筆處每每斂鋒而止,無論橫、豎、撇、捺,皆就勢顯出筆鋒所向。作鈎皆筆到神隨,鈎不欲小,但無冗贅之累、仍然雅意可掬。作點都很認真,絕無輕點率擲之匆驟,總是着意命筆,起有所向,行有所趨,終有所指。尤其雙點對應,必是相互顧盼,前呼後應,先開後合。細觀其用筆,可能毫穎不長,而且有一定硬度,筆根壓下亦不過乃爾。准此,整篇筆觸自然一致,因而筆姿統一,輕重協調,排字煉行黑白相稱。在臨過《始平公》之後,再轉臨此記,會能於濃重之中討出纖巧遊刃之趣,去拙求雅之致。故攻北魏,《牛橛》不可僭越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