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文字)

鎖定
牙(拼音:yá)是漢語通用規範一級字(常用字) [1]  。此字初文始見於西周金文,其古字形像上下牙齒對合的樣子,本義一般認為是大牙、臼齒。又泛指牙齒。也特指象牙,或形狀像牙齒的東西。古亦可稱將軍之旗為牙,或稱官署為牙(後世作“衙”)。 [2] 
(基本信息主要參考資料: [3] 
中文名
拼    音
yá,yà
注音字母
〡ㄚˊ,〡ㄚˋ
平水韻
下平六麻 [4] 
部    首
總筆畫
4+0
字    級
一級(編號0102)
造字法
象形字
結    構
獨體字,獨體結構
五    筆
AHTE
統一碼
基本區 U+7259
鄭    碼
HI
四角碼
7124 0
異體字
齖、𤘉、𤘈、𨈏、𤘍

文字溯源

字形演變流程圖 字形演變流程圖 [2]
牙字造於周代。金文作圖1-3,取象於虎豹和犬等動物門齒兩邊又長又尖的上下相錯的兩牙之形,獨體象形,俗稱犬牙。戰國文字(圖5)下部增一圖A形的構件。構件A像齒形,是齒字的初文。以同類的增於牙下,旨在使牙義明確,則其構形應為從、牙聲,六書中屬於形聲。《説文解字》古文(圖7)由此演變而來。小篆作圖4,承金文而來,上半部原形沒變,下半部分別將線垂下拉長,則失其形。字經隸書,形變為圖6、圖8,益失其形,楷書又據以變形而定體。
《説文》:“牙,牡齒也。”“牡”有“壯、大”義,所以“牙”的本義就是“大齒”,指“槽牙”,如《後漢書·華佗傳》:“齒牙完堅。”這是説:門齒和槽牙完整而結實。詞義擴大,表示牙齒。從戰國起,牙與齒連用。在古文中,名詞經常能轉化為動詞,牙的功能是咬,所以它也可以引申為“咬”,如《戰國策·秦策三》:“輕起相牙者,何期?”這是説:那些狗跳起來互相咬,是為什麼呢?有些東西的形狀與牙齒相似,所以也往往附以“牙”字。古代將軍的大旗邊沿有齒形,就稱為“牙旗”,如潘岳《關中詩》:“高牙乃建。”大意為:高樹起將軍的大旗。 [5-6] 

詳細釋義

讀音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名詞
〈文言〉大牙,臼齒。
tooth
《詩經·召南·行露》:“誰謂鼠無牙?何以穿我墉?”
《左傳·隱公五年》:“皮革、齒牙、骨角、毛羽,不登於器。”

人和高等動物咬切、咀嚼食物的器官,由堅固的骨組織和釉質構成。通稱牙齒。
tooth
屈原《大招》:“靨輔奇牙,宜笑嘕只。”
葉聖陶《火災·雲翳》:“起身之後,刷一回牙延了二十分鐘。”
切牙;尖牙;磨牙;虎口拔牙
形狀像牙齒的器物。

《禮記·玉藻》:“佩玉有衝牙。”
《釋名·釋兵》:“鈎弦者曰牙,似齒牙也。”

特指象牙。
ivory
鮑照《代淮南王》詩:“琉璃作碗牙作盤,金鼎玉匕合神丹。”
沈德符《野獲編補遺·玩具·印章》:“其私印用牙,始於宋時。”
牙雕;牙章
〈文言〉旗名。

潘岳《關中》詩:“桓桓梁徵,高牙乃建。”
狄君厚《介子推》第三摺:“兀的是還你魂的高車駟馬。那的是取你命的大纛高牙。”
古稱軍中長官住所。

《晉書·張軌傳》:“引師出振武,夜有二梟鳴於牙中。”

古代官署的稱呼。後多作“衙”。

《新唐書·泉獻誠傳》:“武后嚐出金幣,命宰相、南北牙羣臣舉善射五輩,中者以賜。”
洪邁《容齋隨筆·魏明帝容諫》:“太宗大怒,謂玄齡等曰:‘君但知南牙耳,北門小小營造,何預君事耶?’玄齡等拜謝。”

牙子,舊時指介紹買賣從中取利的人。
broker
《舊唐書·食貨志下》:“有自貿易不用市牙者,驗其私簿,無私簿者,投狀自集。”
古代對西北少數民族王庭的稱呼。

《新唐書·契苾何力傳》:“﹝何力﹞乃閲精騎千餘,直搗其牙。”

牙板。傳統音樂用以顯示樂曲節奏的拍板,始為象牙制,後多用檀木製。

劉克莊《賀新郎·生日用實之來韻》詞:“安得春鶯雪兒輩,輕拍紅牙按舞。”

〈文言〉小孩子。也作“”。
child
《後漢書·崔駰傳》:“唐且華顛以悟秦,甘羅童牙而報趙。”
張天翼《譚九先生的工作》:“王老師,我們細毛牙子在你們學堂裏還聽話不?”

〈文言〉牡,雄性牲畜。

李時珍《本草綱目·獸一·豕》:“牡曰豭、曰牙。”

〈文言〉通“芽”。植物的幼芽。

賈思勰《齊民要術·種韭》:“以銅鐺盛水,於火上微煮韭子,須臾牙生者好。”

(Yá)姓氏用字。



動詞
〈文言〉咬。

《戰國策·秦策三》:“投之一骨,輕起相牙者,何則?有爭意也。”
揚雄《太玄·爭》:“兩虎相牙,知掣者全。”

〈文言〉紮營;駐軍。

《舊唐書·李德裕傳》:“﹝烏介可汗﹞牙於塞上,遣使求助兵糧。”
《新唐書·突厥傳上》:“靖進屯惡陽嶺,夜襲頡利,頡利驚,退牙磧口。”

〈文言〉通“芽”。萌芽;萌生。
bud;sprout
《後漢書·蔡邕傳》:“利端始萌,害漸亦牙。”
葛洪《抱朴子·吳失》:“騶虞翳於冥昧,朱華牙而未秀。”

形容詞
〈文言〉幼小。

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育子》:“浴兒畢,落胎髮,遍謝坐客,抱牙兒入他人房,謂之‘移窠’。”

量詞
〈文言〉用於絲,線、須、發等。

《水滸傳》第五七回:“眾人看徐寧時,果是一表好人物:六尺五六長身體,團團的一個白臉,三牙細黑髭髯,十分腰細膀闊。”

名詞
〈文言〉車輞,車輪的外周部分。

《周禮·考工記·輪人》:“轂也者,以為利轉也;輻也者,以為直指也;牙也者,以為固抱也。”


參考資料: [7-8] 

近義辨析

牙、齒
在古代牙和齒是不同意義的兩個字。牙的本義指口腔後部的槽牙(磨牙),齒的本義指門牙。音標發音中,齒音在前,牙音在後。成語“唇亡齒寒”中的齒,指的就是前面的門牙。 [9] 

古籍釋義

説文解字

【卷二】【牙部】五加切(yá)
牡齒也。象上下相錯之形。凡牙之屬皆從牙。
𤘍,古文牙。 [10] 

説文解字注

壯齒也。
段注:壯各本譌作牡。今本篇、韻皆譌,惟石刻《九經字樣》不誤,而馬氏版本妄改之。【士部】曰:壯,大也。壯齒者,齒之大者也。統言之皆偁齒,偁牙。析言之則前當唇者偁齒,後在輔車者偁牙,牙較大於齒,非有牝牡也。《釋名》:牙樝牙也。隨形言之也。輔車或曰牙車,牙所載也。詩誰謂雀無角,誰謂鼠無牙,謂雀本無角,鼠本無牙,而穿屋穿牆似有角牙者然。鼠齒不大,故謂無牙也。東方朔説騶牙曰:其齒前後若一,齊等無牙。此為齒小牙大之明證。
象上下相錯之形。
段注:五加切,古音在五部。
𤘍,古文牙。
段注:從齒而象其形也。𠚒,古文齒。 [11] 

廣韻

五加切,平麻疑 ‖牙聲魚部(yá)
牙,牙齒。又牙旗,《吳志》曰:“孫權因瑞作黃龍大牙,常在軍中,諸軍進退,視其所向。”又姓,《風俗通》雲:“周大司徒君牙之後。”五加切。七。 [12] 

康熙字典

【巳集中】【牙部】 牙·康熙筆畫:4 ·部外筆畫:0
古文:𤘈
《唐韻》五加切。《集韻》《類篇》《韻會》《正韻》牛加切,並音芽。齒也。《説文》:牡齒也。象上下相錯之形。《易·大畜》:豶豕之牙。
又《戰國策》:投之一骨。輕起相牙。注:以牙相噬。
又《詩·周頌》:設業設虡,崇牙樹羽。疏:栒之上刻為崇牙。以鋸齒捷業然,故謂之業牙,卽業之上齒也。《禮·明堂位》:殷之崇牙。
又《禮·玉藻》:佩玉有衝牙。《疏》:其形似牙也。
又《周禮·春官·典瑞》:牙璋以起軍旅,以治兵守。注:牙璋,瑑以為牙,牙齒兵象,故以牙璋發兵。
又《集韻》:旗名。張衡《東京賦》:牙旗𦆯紛。注:古者天子出,建大牙旗,竿上以象牙飾之。
又《韻會》:立於帳前,謂之牙門。《後漢·公孫瓚傳》:拔其牙門。
又《史記·東方朔傳》:遠方當來歸義,而騶牙先見,其齒前後若一,齊等無牙,故謂之騶牙。
又姓。《風俗通》:周大司徒君牙之後。
又與芽通。《前漢·金日磾傳》:霍氏有事萌牙。注:師古曰:萌牙者,言始有端緒,若草之始生。
又《集韻》語下切,音雅。車罔。
又《集韻》魚駕切《韻會》:五駕切,𠀤音訝。《周禮·冬官考工記·輪人》:牙也者,以為固抱也。注:牙讀如訝。謂輪輮也。疏:訝,迎也。此車牙亦輮之,使兩頭相迎,故讀從之。
又《唐韻正》:古音吾。《詩·小雅》:祈父,予王之爪牙。胡轉予於恤,靡所止居。
又《唐韻正》:與虞吾並通。《詩·召南》:吁嗟乎騶虞。《山海經》《墨子》並作騶吾。《前漢·東方朔傳》:作騶牙。
又葉五紅切。《詩·小雅》:誰謂鼠無牙,何以穿我墉。
又叶音峨。晉京洛童謠:遙望晉國何嵯峨,千歲髑髏生齒牙。 [13] 
《説文解字》書影 《説文解字》書影
《説文解字注》書影 《説文解字注》書影
《康熙字典》書影 《康熙字典》書影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楷體) 字形對比(楷體) [3]

書寫提示

牙字書寫提示 牙字書寫提示
【規範提示】左上角不封口,第二筆㇗(豎折)一筆寫成。
【寫法】橫筆居上偏右,㇗(豎折)的豎段略向左下斜行,橫段寫在橫中線上側,右端超出橫。亅(豎鈎)鈎部在豎中線;撇的撇尖超出上部。 [14] 

書法欣賞

音韻彙集

中上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ŋ
ɔ
王力系統
ŋ
ea
董同龢系統
ŋ
ăɡ
周法高系統
ŋ
raɣ
李方桂系統
ng
rag
西漢



東漢





ra


ra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歌戈麻

北魏後期北齊

a
齊梁陳北周隋

a
隋唐
擬音/高本漢系統

ŋ
a
擬音/王力系統

ŋ
a
擬音/董同龢系統

ŋ
a
擬音/周法高系統

ŋ
a
擬音/李方桂系統

ng
a
擬音/陳新雄系統

ŋ
a

參考資料: [15] 

韻書集成


字頭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平聲
下平九麻

開口呼
二等
次濁
五加切
ŋa
集韻
平聲
下平九麻

開口呼
二等
次濁
牛加切
ŋɪa
上聲
三十五馬

開口呼
二等
次濁
語下切
ŋɪa
去聲
四十禡

開口呼
二等
次濁
魚駕切
ŋɪa
韻略


平聲





牛加切

增韻


平聲





牛加切



上聲





語下切



去聲





五駕切

中原音韻

陽平
家麻

齊齒呼

全清

ia
中州音韻


平聲
家麻





移加切

洪武正韻

平聲
十五麻


次濁
牛加切
ŋa

上聲
十五馬


次濁
語下切
ŋa

去聲
十五禡


次濁
五駕切
ŋa
分韻撮要

陽平
第二十六家賈嫁







參考資料: [15] 
參考資料
  • 1.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0-03-04]
  • 2.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7:146
  • 3.      .漢典[引用日期2018-09-23]
  • 4.    平水韻 六麻  .搜韻[引用日期2020-03-04]
  • 5.    左民安著.細説漢字 1000個漢字的起源與演變 插圖珍藏本[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6.12:404
  • 6.    何金松編著.人類畫廊[M].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14.03:40-41
  • 7.    中國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詞典編纂處編纂.漢語大詞典 第5卷[M]: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86.11:274
  • 8.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 第6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06:1489
  • 9.    曹先擢,蘇培成主編;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編.新華多功能字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12:95
  • 10.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283
  • 11.    辭書查詢  .復旦大學中華文明數據中心[引用日期2020-03-04]
  • 12.    餘乃永校注.新校互注宋本廣韻[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07:168
  • 13.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08:648
  • 14.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1:399
  • 15.    韻書  .漢典[引用日期2020-03-04]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