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鎖定
伢,漢語二級字 [3]  讀作伢(yá),本意是小孩兒。在吳語中,伢是人稱代詞,我們。通用於浙北湖州紹興寧波等)地區。
中文名
拼    音
部    首
五    筆
WAHT
倉    頡
OMVH
外文名
child kid
統一碼
4F22
四角號碼
21240
注    音
ㄧㄚˊ
總筆畫
6

釋義

小孩兒
字從人從牙,牙亦聲。“牙”本義指野獸犬齒,是野獸天生的武器。“人”與“牙”聯合起來表示“芽頭般的小孩”、“愛欺負人的小孩”、“打鬧時愛用牙齒咬人的小孩”。本義:幼小的孩子或10歲左右會欺負別的小孩的男孩。打鬧中愛咬人的小男孩。
[1] 

方言

小孩子,[kid]、[child]。
例:伢崽 yázǎi;伢子 yázi;小伢兒(杭州話湖北話);帶伢(帶孩子,合肥話)“伢崽”和“伢子”在湖南大部分地區專指小孩,沒有替代詞,湖北部分地區則用單音節“伢兒”。

吳語

人稱代詞,我們。通用於浙北湖州紹興寧波等)地區。
例:伢屋裏嘸不人。

贛語

贛語中的伢是指小孩子
讀音:ngá
南昌話:細伢子,指小孩子。
4. 河南方言。形容詞,時尚、漂亮、瀟灑等。通用於河南(許昌禹州等)地區。
例:你新買哩這件衣服可伢。方言集匯
粵語:ngaa4
◎ 客家話:[東莞腔] nga2
◎ 吳語:[上海話]nga平 、[蘇州話]nga [1] 
◎贛語:ngaa2

楚語

在鄂東北以東到皖南以西的楚語黃岡孝感九江安慶池州等地把小孩子叫細伢尼(細伢崽、細伢兒、細伢乃)

古籍解釋

〔古文〕《唐韻》五加切《集韻》《類篇》《韻會》《正韻》牛加切,音芽。齒也。《説文》牡齒也。象上下相錯之形。《易·大畜》豶豕之牙。
又《戰國策》投之一骨。輕起相牙。《注》以牙相噬。
又《詩·周頌》設業設虡,崇牙樹羽。《疏》栒之上刻為崇牙。以鋸齒捷業然,故謂之業牙,卽業之上齒也。《禮·明堂位》殷之崇牙。
又《禮·玉藻》佩玉衝牙。《疏》其形似牙也。
又《周禮·春官·典瑞》牙璋以起軍旅,以治兵守。《注》牙璋,瑑以為牙,牙齒兵象,故以牙璋發兵。
又《集韻》旗名。《張衡·東京賦》牙旗紛。《注》古者天子出,建大牙旗,竿上以象牙飾之。
又《韻會》立於帳前,謂之牙門。《後漢·公孫瓚傳》拔其牙門。
又《史記·東方朔傳》遠方當來歸義,而騶牙先見,其齒前後若一,齊等無牙,故謂之騶牙。
又姓。《風俗通》周大司徒君牙之後。
又與芽通。《前漢·金日磾傳》霍氏有事萌牙。《注》師古曰:萌牙者,言始有端緒,若草之始生。
又《集韻》語下切,音雅。車罔。
又《集韻》魚駕切《韻會》五駕切,音訝。《周禮·冬官考工記·輪人》牙也者,以為固抱也。《注》牙讀如訝。謂輪輮也。《疏》訝,迎也。此車牙亦輮之,使兩頭相迎,故讀從之。
又《唐韻正》古音吾。《詩·小雅》祈父,予王之爪牙。胡轉予於恤,靡所止居。
又《唐韻正》與虞吾通。《詩·召南》吁嗟乎騶虞。《山海經》《墨子》作騶吾。《前漢·東方朔傳》作騶牙。
又葉五紅切。《詩·小雅》誰謂鼠無牙,何以穿我墉。
又叶音峨。《晉京洛童謠》遙望晉國何嵯峨,千歲髑髏生齒牙。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