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爐峯月

鎖定
《爐峯月》是明代文學家張岱創作的一篇散文。文章記敍了作者與友人登上爐峯絕頂看月的奇險經歷。爐峯不僅山勢高絕,而且有遇虎的危險,作者等人置身此地看月,覺得“山中草木都發光怪,悄然生恐”,這不同於在西湖看月時的閒雅心境。結尾借外人的傳言,類比謝靈運被誤作山賊的事,又使文章增添了幾分幽默、風趣的色彩。全文短小而有波折,富有情趣。
作品名稱
爐峯月
作    者
張岱
創作年代
明代
作品出處
《陶庵夢憶》
作品體裁
散文

爐峯月作品原文

爐峯月
爐峯絕頂,復岫回巒1,鬥聳相亂2。千丈巖陬牙橫梧3,兩石不相接者丈許,俯身下視,足震懾不得前。王文成少年曾趵而過4,人服其膽。餘叔爾藴以氈裹體5,縋而下6。餘挾二樵子,從壑底搲而上7,可謂痴絕。
丁卯四月8,餘讀書天瓦庵9,午後同二三友人登絕頂,看落照。一友曰:“少需之10,俟月出去。勝期難再得,縱遇虎,亦命也;且虎亦有道,夜則下山覓豚犬食耳,渠上山亦看月耶11?”語亦有理,四人踞坐金簡石上12。是日,月政望13,日沒月出,山中草木都發光怪,悄然生恐。月白路明,相與策杖而下。行未數武,半山嘄呼14,乃餘蒼頭同山僧七八人15,持火燎、䩺刀16、木棍,疑餘輩遇虎失路,緣山叫喊耳。餘接聲應,奔而上,扶掖下之。
次日,山背有人言:“昨晚更定,有火燎數十把,大盜百餘人,過張公嶺17,不知出何地?”吾輩匿笑不之語。謝靈運開山臨澥18,從者數百人,太守王琇驚駭,謂是山賊,及知為靈運,乃安。吾輩是夜不以山賊縛獻太守,亦幸矣。 [3] 

爐峯月註釋譯文

爐峯月詞句註釋

  1. 復岫(xiù)回巒:猶重山疊嶂。
  2. 鬥聳:陡峭高聳。
  3. 陬(zōu)牙:山崖突出處。陬,角落。
  4. 王文成:王守仁,字伯安,號陽明,紹興餘姚人,明中葉名臣,心學大師,卒諡文成。趵(bào):跳躍。
  5. 爾藴:張燁芳,字爾藴,號七磐,張岱從叔。性豪奢,廣交遊,築室爐峯,日遊城市,夜必往山宿。
  6. 縋(zhuì):懸繩而下。
  7. 搲(wā):牽挽。
  8. 丁卯:天啓七年(1627年)。
  9. 天瓦庵:即天瓦山房,在香爐峯附近。《越中園亭記》:“天瓦山房,在表勝庵下,揹負絕壁,樓台在丹崖青嶂間。近張平子讀書其中,引溪當門,夾植桃李,建溪山草亭于山址,更自引人着勝。”平子,張岱之弟。
  10. 需:等待。
  11. 渠:他。
  12. 金簡石:相傳香爐峯旁宛委山上有盤石,石上有金簡青玉古字。後世據傳説指為金簡石。
  13. 政:通“正”。
  14. 嘄(jiào):呼叫。
  15. 蒼頭:僕人。
  16. 䩺(wēng):刀鞘。
  17. 張公嶺:又稱陽和嶺,在紹興市南五里。
  18. 澥(xiè):渤澥,大海。謝靈運事見《宋書》本傳:“嘗自始寧南山,伐木開徑,直至臨海,從者數百人。臨海太守王琇驚駭,謂為山賊,徐知是靈運,乃安。”張岱此文以“臨澥”易“臨海”。 [3] 

爐峯月白話譯文

香爐峯的山巔,山峯曲折起伏地聳立着,山上的岩石犬牙交錯,不相接的兩石之間一丈多的距離,俯身往下看,絕壁陡峭嚇得人不敢上前。王守仁年少時曾一跳而過,別人都佩服他的膽量。我叔叔張爾藴用氈裹着身體,身上繫着繩子放下去,我只得帶着兩個樵夫,從谷底攀援上去找他,可以説是非常愚笨了。
天啓七年四月,我在天瓦庵讀書,午後同三位朋友登上絕頂看落日。其中一位朋友説:“我們稍等一下,等月亮出來再走,這樣的機會千載難逢,縱然遇到虎,也是命中註定了。況且虎亦有虎道,夜晚才會下山尋找豬狗作為食物,它難道也會上山看月亮嗎?”這話講得也有道理。於是我們四人盤坐在石頭上。當晚正是農曆十五月圓之夜,日落月升,月光之下山中草木熠熠發光,讓人心膽生寒。皎潔的月光照亮道路,我們拄着枴杖相互攙扶着下山。沒走幾步,半山腰傳來喊叫聲,原來是我家老僕同七八個山僧拿着火燎、短刀、木棍來找我,擔心我們這些人遇到老虎或者迷路了,就沿途叫喊着。我邊迴應他邊奔跑過去找他,並相互攙扶着下山。
第二天,山後有人傳言:“昨晚更定時分,有幾十個火把,一百多名大盜,經過張公嶺,不知從哪裏來的?”我們都偷笑不説話。謝靈運曾經帶着幾百人在靠近陸地的海灣邊開山,太守王琇以為是山賊,心神不寧,直到知道是謝靈運才平靜下來。我們當夜沒有被誤當山賊綁着獻給太守,也是慶幸不已。 [2] 

爐峯月創作背景

明熹宗天啓七年(1627年)四月,張岱同朋友登上爐峯絕頂看日落,後在友人建議下等晚上月亮升起再走,期間發生一些趣事,事後他寫下了這篇短文。 [2] 

爐峯月作品鑑賞

爐峯月文學賞析

爐峯即香爐峯,紹興會稽山支峯,形似香爐,故名。登山望月,平常事耳,一經張岱點染,卻橫生奇趣,節節可玩。香爐峯頂奇險之地,而仍有一幫“痴絕”之人,不惜以身冒險,攀登跳躍其上。更有甚者,作者同友人竟不畏遇虎之險,在爐峯頂上賞月。這驚人之舉,實在駭人。
此文先是極力渲染爐峯絕頂的險峻,又通過描寫王守仁等人的痴行,從側面烘托。爾後,筆鋒一轉,心平氣和地敍述同友人登絕頂觀落日的經歷。因為友人的提議,決定留在峯頂觀月。由此進入了文章的高潮,也是最精彩的部分。文章的氣氛也由平和漸漸向緊張過渡。用不動聲色的行文,將緊張、恐怖的氣氛最大限度地表現出來。作者以友人的話先下伏筆,來給自己打氣,實際上也故意設下了恐怖的因素,為小品文的情節發展提供了內在的動力。月出之後,由眼前變幻、古怪的景象,引發出作者同友人內心隱藏着的恐懼感,由此“悄然生恐”,於是“相與策杖而下”,真是狼狽之至。最後,以老蒼頭與山僧的情節設置,痛快淋漓地結束了這場冒險的經歷。“蒼頭”“山僧”七八人,手持火把、刀棍,大有欲與猛虎搏鬥的架勢,其實是一場虛驚。他們的懷疑是有根據的,辦事是認真的,事有趣但不可笑。行文至此本可告結束,作者卻又興餘波,以次日山背之人的議論,再一次渲染了昨日之舉的“荒唐”。可笑的是“山背”之人,捕風捉影,製造特大新聞,實為庸人自擾。對於他們不必指明真相,還是照舊讓他們悶在自制的葫蘆裏,反被他人耍弄為妙,“匿笑不之語”是張岱機智之處。結語笑謔,極具風趣,更添幾分意趣在其中。 [3]  [4] 

爐峯月名家點評

南京大學文學院教授苗懷明《國學經典·陶庵夢憶評註》:王安石早在《遊褒禪山記》一文中曾説過:“夫夷以近,則遊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而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於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無人的地方有風景,作者深得其中三昧。 [1] 

爐峯月作者簡介

張岱(1597年—約1689年),字宗子,又字石公,號陶庵、天孫,別號蝶庵居士,晚號六休居士,山陰(今浙江紹興)人。明末清初文學家、史學家,還是一位精於茶藝鑑賞的行家。他出身於官僚家庭,少年時身經榮華,明亡以後“無所歸依,披髮入山”,晚年著作多寄託故國之思。文學創作以小品文見長,語言清新活潑,形象生動,風格獨特,《西湖七月半》《湖心亭看雪》是他的代表作。著有《陶庵夢憶》《西湖夢尋》《夜航船》《琅嬛文集》《快園道古》等絕代文學名著,另有史學名著《石匱書》亦為其代表作,時人李長祥以為“當今史學,無逾陶庵”。 [5] 
參考資料
  • 1.    淮茗.國學經典·陶庵夢憶評註.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18年9月:第142頁
  • 2.    (明)張岱著;周倩注.陶庵夢憶.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17年4月:第216—217頁
  • 3.    (明)張岱著;夏鹹淳編.張岱散文選集.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5年5月:第16—18頁
  • 4.    歐明俊主編.明清名家小品精華.安徽:安徽文藝出版社,2007年11月:第595—596頁
  • 5.    單立勳,沈冬娜主編.大學語文.遼寧:遼寧大學出版社,2016年6月:第18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