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陶庵夢憶

(明代張岱著散文集)

鎖定
《陶庵夢憶》,明代散文集。為明末清初散文家張岱所著。該書共八卷,成書於甲申明亡(1644年)之後,直至乾隆四十年(1775年)才初版行世。其中所記大多是作者親身經歷過的雜事,將種種世相展現在人們面前。
作品名稱
陶庵夢憶
作    者
張岱
創作年代
明朝
文學體裁
散文

陶庵夢憶內容簡介

《陶庵夢憶》是記述關於明末散文家張岱所親身經歷過的雜事的著作,它詳細描述了明代江浙地區的社會生活,如茶樓酒肆、説書演戲、鬥雞養鳥、放燈迎神以及山水風景、工藝書畫等等。其中不乏有對貴族子弟的閒情逸致、浪漫生活的描寫,但更多的是對社會生活和風俗人情的反映。同時本書中含有大量關於明代日常生活、娛樂、戲曲、古董等方面的紀錄,因此它也是研究明代物質文化的重要參考文獻。

陶庵夢憶創作背景

張岱出身於仕宦之家,自幼珠環翠繞,過着富貴温柔的生活。優裕的家庭環境培養了他諸多藝術愛好,詩文、戲曲、音樂、繪畫、園林無所不通……然而明朝末年,作者將近50歲時,清兵南下,江山易主,張岱的前途化為泡影,此番失落當中,張岱避居剡溪山,故交朋輩多死亡,葛巾野服,意緒蒼涼。語及少壯秋華,自謂夢境,著書十餘種,率以“夢”名。 [1]  [2] 

陶庵夢憶作品目錄

自 序
卷 一
鐘山
報恩塔
天台牡丹
金乳生草花
日月湖
筠芝亭
礄園
越俗掃墓
奔雲石
木猶龍
天硯
吳中絕技
濮仲謙雕刻

卷 二
孔廟檜
孔林
燕子磯
朱雲崍女戲
花石綱遺石
表勝庵
梅花書屋
焦山
不二齋
砂罐錫注
沈梅岡
岣嶁山房
三世藏書
卷 三
絲社
南鎮祈夢
禊泉
蘭雪茶
白洋湖
陽和泉
閔老子茶
龍噴池
朱文懿家桂
逍遙樓
天鏡園
鬥雞社
棲霞
包涵所
陳章侯




卷 四
不繫園
秦淮河房
兗州閲武
牛首山打獵
楊神廟台閣
雪精
嚴助廟
乳酪
二十四橋風月
世美堂燈
寧了
張氏聲伎
方物
祁止祥癖
泰安州客店
卷 五
範長白
於園
諸工
姚簡叔畫
爐峯月
湘湖
樊江陳氏桔
治沅堂
麋公
劉暉吉女戲
朱楚生




卷 六
目蓮戲
韻山
水滸牌
煙雨樓
一尺雪
菊海
曹山




卷 七
及時雨
山艇子
懸杪亭
雷殿
龍山雪
龐公池
品山堂魚宕
松花石
閏中秋
愚公谷
定海水操
阿育王寺舍利
過劍門
冰山記



卷 八
王月生
樓船
巘花閣
範與蘭
蟹會
露兄
閏元宵
合採牌
瑞草溪亭
琅嬛福地


陶庵夢憶作品賞析

陶庵夢憶文學賞析

內容賞析
《陶庵夢憶》是明末清初時代風雨飄搖的產物,是張岱半世生涯的真實寫照,亦是張岱人生里程中血與淚的凝結。在《陶庵夢憶》中,記錄着張岱前半生浪漫生活的種種得意,既讓我們看到了明末豐厚的民俗文化積澱,又讓我們體味到了世俗中的種種物質給人們帶來的愉悦。它所包含的豐富而深湛的文化信息,如對園林藝術的獨到見解,對奇花異卉的生動描述,對江南風情的如實記錄,對戲曲理論和實踐的精妙評論等等,無不充滿着樂趣和知識。這是一部用藝術家的審美眼光來描繪的明末市井風俗史,又是一曲抒張性靈、情感率真直露的詠歎調,滲透着晚明文人特有的生活情調與精神風貌。 [3] 
縱覽《陶庵夢憶》8卷127篇,所寫多是瑣屑之事,涉及城市覽勝、山川景物、風俗人情和文學藝術等各方面,其中超過一半描寫的都是民俗節慶、民間遊樂、市井眾生、戲劇和茶食方物等。筆下人物有文藝界的名流,但更多的是活躍在城市裏的商人、説書先生、手工藝者、花匠甚至藝妓、優伶等不登大雅之堂的人物,可謂是一部俗世散文集。然而書中雖多俗人俗事,讀來卻不覺其俗,反有超然出塵的雅韻,更為難得的是張岱散文的詩意並不僅僅浮於表面流於形式,而是有着豐厚的底藴,甚至是他堅守人格的精神力量,可謂是“體用一源,顯微無間”。 [4] 
行文立意
《陶庵夢憶》的立意無疑是對昔日生活的傷悼。明王朝大廈已傾,以中原漢族為中心的王朝腐朽統治已經徹底崩潰,這是明王朝清高自守的士大夫們的噩夢,這種感情在張岱的《陶庵夢憶》中便表現為感懷故國的思緒:“壬午,朱成國與王應華奉救修陵,木枯三百年者盡出為薪,髮根,隧其下數丈,識者為傷地脈、泄王氣,今果有甲申之變,則寸斬應華亦不足贖也。孝陵玉石二百八十二年,今歲清明,乃遂不得一盂麥飯,思之猿咽”文章以急促的節奏記述了戊寅孝陵升騰黑氣和壬午間朱成國等修陵摧毀地脈王氣之事,盛世鋪就的陵寢成為了作者筆下見證王朝衰亡的目擊者,張岱本人站在了時代的風口浪尖,他以親歷者的姿態回首了王朝的蒼茫往事,在筆端悠意揮毫,平淡之間凝聚了作者的黍離麥秀之感。 [1] 
《陶庵夢憶》通過刻畫作者人生的回憶,表達了封建士大夫內心情感世界,反映出審美格局,影響至今。“俗趣”既是《陶庵夢憶》審美之核心,同時也是明朝晚期社會的真實寫照。人類本質上嚮往自由、快樂、自然、平和、真實。其審美觀映射出明朝晚期百姓的精神追求和生活情調川。
題材方面,《陶庵夢憶》是一個晚明文化世俗歷史,充滿作者對生活品位獨到見解。題材涉及民俗風味、奇人異事、風景名勝、名山大川等內容,波及生活各方面。八卷之中,內容豐富、題材層疊:“工藝古蹟、茶樓舞榭,歌館酒肆,閲武迎神,養鳥鬥雞、放燈打獵,山水風景、説書演戲、文物書畫”等世俗民情。作者置身其中,樂小思返。張岱喜好大自然,發現自然之美,抒發人生之情趣。其小品文表現出“自然純樸”之力量。
作者用自然的角度描寫世俗正如在《陶庵夢憶·揚州清明》中描寫揚州清明的盛況:是日,四方流離及徽商西賈、曲中名妓,一切好事之徒,無小鹹集。長塘豐草,走馬放鷹:高阜平岡,鬥雞蹦蹄;茂林清誕,劈阮彈箏。浪子相撲,童稚紙鶯,老僧因果,警者説書,立者林林,蹲者蟄蟄。日暮霞生,車馬紛沓。宦門淑秀,車幕盡開,裨滕倦歸,山花斜插,臻臻簇簇,奪門而入。
語言風格
作者用熱情飛揚的語言展現了多姿多彩的民俗活動,突出表現張岱小品之特性。本書中寫人的篇章也佔了很大部分。傳統散文一般講述是大人物,如英雄豪傑、土侯將相、文人墨客等,但很少有小人物。而《陶庵夢憶》中描述的都是小人物,有戲子、妓女、幫閒、牙婆,還有街頭賣藝之人等等。作者所選人物各有其特點。如“口角波俏,眼目流利,服飾恬美”的柳敬亭,説書時“緩緩之言,抑揚頓挫,合情合理,切筋入骨”。作者“本真追趣”,以技藝描寫對象,且體現審美意識和新的價值觀。作者打破了世俗等級的傳統觀念,追求真善美,因此,生命體驗深刻,各色人均能洞察。
如他描寫了善於雕刻的雕刻家淮仲謙,在小品文《淮仲謙雕刻》中這樣寫道:南京淮仲謙,古貌古心,粥粥若無能者,然其技藝之巧,奪天工焉。其竹器,一帚、一刷,竹寸耳,勾勒數刀,價以兩計。然其所以自喜者,又必用竹之盤根錯節,以小事刀斧為奇,則是經其手略刮磨之,而遂得重價,真小可解也。仲謙名噪甚,得其一款,物輒騰貴。三山街潤澤於仲謙之手者數十人焉,而仲謙赤貧自如也。於友人座問見有佳竹、佳犀,輒自為之。意偶小屬,雖勢劫之、利吱之,終小可得。
雕刻家淮仲謙雖然技藝高超,但是卻一貧如洗。他小追名逐利,一生中堅持做人原則,雖然是一個平民百姓,卻很有名氣。作者在文中對這位才品雙全的普通市民大加讚賞,其實這也表達了作者本身的人格追求。
從以上對《陶庵夢憶》的分析,可以看出張岱對生活包括生命的自然、本真的審美傾向。他跳出了文以載道的古文傳統,把世俗的生活素材寫入文章之中。此新散文寫作的特點是當時的一大趨勢。張岱崇尚自然,藝術創作中小拘於傳統的“道統”觀念,強調真實自然的生活樣態和人的生命價值,崇尚個性和真善美。 [5] 

陶庵夢憶名家點評

中文研究(語文教育)碩士江舒琳在《從〈陶庵夢憶〉探究張岱小品文的藝術特色》中寫到:《陶庵夢憶》既是一部自傳,也是晚明社會風貌的“清明上河圖”。透過作者細緻的筆觸,晚明時期的風土人情、社會風氣彷彿歷歷在目,觸手可及,可謂張岱在小品文方面書寫的獨特的“史書”。 [6] 

陶庵夢憶作者簡介

張岱(1597年—1684年),又名維城,字宗子,又字石公,號陶庵、天孫,別號蝶庵居士,晚號六休居士,漢族,山陰(今浙江紹興)人。明末清初文學家,散文家、史學家,還是一位精於茶藝鑑賞的行家。是公認成就最高的明代文學家,其最擅散文。他的散文語言清新活潑,形象生動,廣覽簡取,《西湖七月半》《湖心亭看雪》是他的代表作。著有《琅嬛文集》《陶庵夢憶》《西湖夢尋》《夜航船》《三不朽圖贊》等絕代文學名著,另有史學名著《石匱書》亦為其代表作,李長祥以為“當今史學,無逾陶庵”。
參考資料
  • 1.    曹儀婕.張岱《陶庵夢憶》藝術性初探:寧波市教育局,2015年
  • 2.    (明)張岱等著.明清小品文選:三晉出版社,2008.08:131-132
  • 3.    李豔 朱令軍.試論張岱《陶庵夢憶》的文化情韻與藴涵:2008年,青島職業技術學院
  • 4.    陳佳佳.以《陶庵夢憶》為例看張岱散文的藝術趣味:大理學院,2012年
  • 5.    周穎玉 朱權.從審美角度分析張岱作品的《陶庵夢憶》: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2015年
  • 6.    江舒琳.從《陶庵夢憶》探究張岱小品文的藝術特色:內蒙古師範大學出版社,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