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熊汝成

鎖定
熊汝成,男,1908年11月生,湖北省蘄春縣人。他1936年北京協和醫學院8年制醫本科畢業。留校後在北京協和醫學院任住院醫師,1938年任主治醫師和助教,1941年在貴陽醫學院任講師、副教授,1945年至1947年在美國密執安大學醫院進修泌尿外科。1947年回國即在上海醫學院中山醫院工作,開創了中山醫院泌尿外科。1950年抗美援朝時,他擔任抗美援朝第七大隊大隊長。1953年被衞生部和上海市高等教育局評聘為三級教授。
中文名
熊汝成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日期
1908年11月4日
逝世日期
1995年8月5日
出生地
湖北省蘄春
性    別

熊汝成個人履歷

熊汝成教授,1908年11月4日出生,湖北蘄春人,漢族,外科學教授,博士生導師,1960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我國著名的泌尿外科專家、醫學教育家、中國泌尿外科事業奠基人之一。於1995年8月5日逝世。
熊汝成教授幾十年來把自己的全部精力和才華傾注於祖國的醫學科學事業,在中國泌尿外科發展史中有許多“第一”被載入史冊,如我國腎血管性高血壓的病理學基礎和臨牀、同種異體腎移植的長期生存、體外震波碎石機的研製與臨牀、男子不育與棉酚以及全氟碳代血液等的研究。為醫療、教學和科學研究嘔心瀝血,對我國泌尿外科學的開創和發展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熊汝成教授1936年6月畢業於北平協和醫學院,並獲得美國紐約州大學頒發的醫學博士學位。畢業後歷任北平協和醫學院及其協和醫院外科住院助理醫師、助教、主治醫師,貴陽醫學院外科講師、副教授,(重慶)上海醫學院外科副教授。1946年9月赴美國密執安大學醫院進修泌尿外科,1947年11月回國任上海醫學院附屬中山醫院外科副教授,並開創泌尿外科。新中國成立後,熊汝成教授是中山醫院首任工會主席。1951年8月,他擔任抗美援朝志願醫療隊第七大隊大隊長。之後,他歷任中山醫院泌尿外科主任、系統外科教研組主任、外科教研組主任、醫學系副主任、醫學系一部主任、中山醫院護士學校校長、中山醫院副院長等職。1993年1月被聘為首批中華醫學會資深會員。曾擔任中華醫學會泌尿外科學分會副主任委員(第一屆)、名譽顧問(第二屆)、中華醫學會器官移植學會名譽主任委員、上海醫學會泌尿外科分會主任委員、國家計劃生育委員會計劃生育科技專題委員會顧問、中國計劃生育協會理事、上海市計劃生育委員會委員、上海醫科大學專家委員會委員等職務。還擔任《中國醫學百科全書?泌尿外科學》副主編、《中華泌尿外科雜誌》、《中華器官移植雜誌》副總編輯,《上海醫學》雜誌編委等。他還是上海醫科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榮譽教授,波蘭Bialgstok醫學院客座教授。 [1] 

熊汝成教學背景

熊汝成,男,1908年11月生,湖北省蘄春縣人。他1936年北京協和醫學院8年制醫本科畢業。留校後在北京協和醫學院任住院醫師,1938年任主治醫師和助教,1941年在貴陽醫學院任講師、副教授,1945年至1947年在美國密執安大學醫院進修泌尿外科。1947年回國即在上海醫學院中山醫院工作,開創了中山醫院泌尿外科。1950年抗美援朝時,他擔任抗美援朝第七大隊大隊長。1953年被衞生部和上海市高等教育局評聘為三級教授。
熊教授歷任中山醫院首任工會主席、泌尿外科主任、外科教研組主任、醫學系副主任、醫學系一部主任、中山醫院護士學校校長、中山醫院副院長、國家計劃生育協會理事、中華醫學會全國泌尿外科學會副主任委員和上海泌尿外科分會常務理事、外科學會副主任委員、泌尿外科學術組組長、上海市計劃生育研究會理事和男子組組長等職務。1983年他榮獲上海市勞動模範稱號,並獲得美國紐約州大學頒發的醫學博士學位。他還先後榮獲全國計劃生育先進工作者、首屆吳階平泌尿外科醫學獎和上海醫科大學醫院榮譽教授,及波蘭Bialgstok醫學院客座教授等榮譽稱號。
熊教授以精湛嫺熟的醫療技術、忘我的工作精神和認真求實的科學態度、辛勤地耕耘在醫學教育和科學研究的領域裏。作為科室主任,他急病人所急,想病人所想,堅持臨牀第一線,狠抓醫療質量的提高。他堅持親自查房和參加定期疑難病例討論,不論高温季節,還是寒冬臘月,他從不間斷,偶爾因公差不能在規定時間查房,他也會安排其他副主任主持,事後又總是要來病區看病人。在查房過程中,不僅檢查醫療護理質量,而且仔細聽取病人對醫療工作的意見和要求。他既重視疑難危重病人的診治,更不忽視常見病的處理。例如:一位血尿病人膀胱鏡檢查發現為膀胱腫瘤,入院準備做膀胱腫瘤切除。當他在查房時瞭解到病人曾經有過排尿時出現頭暈、心跳、出汗、面色蒼白等病史,他決定圍繞嗜鉻細胞瘤方面作檢查,手術中證實了是比較少見的膀胱嗜鉻細胞瘤,使病人很平穩地度過了手術關。
熊教授十分重視門診病人醫療質量的嚴格把關,明確規定科內疑難病例討論會的重點是門診病人。他認為門診病人中有相當一部分來自外省市或本市區縣級醫院。經各地有經驗的醫師診治有困難而轉來的,希望儘快為病人解決問題。針對門診的時間緊湊,若有疏忽,很容易延誤病情。在他組織下科內製定《泌尿外科門診常規》明確規定每次門診所有主治醫師都要參加外,還派一名主任醫師負責諮詢輔導,對認為診治有困難,門診一時又不能解決的病例,還可提交科內疑難病例討論,以便及早確診,減少病人不必要的往返門診。
熊教授是上海名醫之一,慕名求醫的病人絡繹不絕,他對病員不分職位高低,不分貧富差別,始終和氣、熱情、耐心,以精湛的技術為他們服務,深受病員愛戴。尤其是他視病人治療工作為第一需要,只要是醫療工作的需要,他都會利用他長期積累起來豐富的臨牀經驗,親臨處理或指導。有一位生殖器異常的男病人,情況不好需要緊急處理。深更半夜把熊教授從家中請來。他沒二話當即投入搶救,提出治療方法,使病人迅速獲得痊癒。又有一位睾丸扭轉幾近壞死的病人,值班醫師半夜在手術枱上處理時遇到麻煩,熊教授聽説後即來院,指導手術至成功。在實施每一例腎移植手術的前前後後,他更是親臨第一線,關注手術前的準備工作直到病人手術中的妥善處理完成後,他才肯放心離去。
熊教授從解放初期起就一直肩負着黨和國家領導人以及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醫療保健工作,併為這一光榮而艱鉅的使命做出了很大的奉獻。周恩來總理等國家領導人對熊教授長期以來為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以及黨和國家領導人的健康所做的特殊貢獻給予了高度評價。
熊教授在學術上的造詣很深,不斷為醫學科學事業的創新填補國內空白,取得了豐碩的成果。自1960年以來,熊教授對腎血管性高血壓進行了較全面的研究,他率先提出了我國大動脈炎是引起腎動脈狹窄最常見的病理基礎,在國內外受到重視。在熊教授主持下,1972年9月研究成功國內第一台平板型(Kill型)人工腎並投入生產,為晚期腎功能衰竭病人進行血液透析和腎移植提供了條件。該“平板型人工腎”項目1974年獲上海市重大科技成果獎。1970年1月他主持進行首例屍體腎移植,1975年7月第二例屍體腎移植獲得成功,存活9年以上,是當時我國腎移植存活最長的病例。1977年獲得上海市重大科技成果獎。他牽頭進行男性口服避孕藥棉酚的調查和臨牀試用等研究,1978年獲全國科學大會重大科技成果獎。1979年他與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第三軍醫大學協作研製全氟碳代血液,1981年首先應用於臨牀,效果良好,並於1987年獲人民解放軍總後勤部科學技術進步三等獎。熊教授主持的 “硅橡膠導管卡那黴素的應用” 等研究項目,1982年獲上海市重大科技成果獎。1984年熊教授參加與上海交通大學合作研製腎結石體外碎石並完成動物實驗和臨牀試驗。“磁化水治療泌尿系統結石”1987年7月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同年他指導博士生開展“流式細胞(FCM)技術診斷膀胱腫瘤”研究項目,1991年6月獲衞生部科技進步三等獎。 1983年他還作為主要負責人和上海醫療器械廠協作,成功研製泌尿外科成套手術器械,受到國內外泌尿科專家的好評,填補了國內空白。鑑於熊教授對我國泌尿外科學的發展作出了重要的貢獻,被同行親切譽為中國南北二位開展泌尿外科學的先驅之一(另一位為北京吳階平教授),在國內外享有一定的聲譽。
作為博士生導師的他,曾培養碩士研究生6名,博士研究生3名。熊教授是嚴師又是益友。用他滿腔熱忱悉心培養和指導年輕一代。他經常勉勵年輕人不但要做物質文明的創造者,還要做80年代精神文明的創造者。他多次患病躺在監護室時還逐字逐句地為研究生修改論文。為了培養中青年醫師科學研究、論文寫作和論文報告的能力,熊教授積極支持舉辦並親自主持1983年上海市泌尿外科中青年醫師學術論文報告會。對中青年醫師科研項目的設計,論文報告的要求,他都予以具體指導,他還重視對各級醫師的培養,包括對每位進修泌尿科的同志都能得到他的業務指導,得到廣大醫務人員的尊敬。
熊教授還擔負着繁忙的醫院行政工作,在擔任副院長等職務期間,努力抓好他分管的行政管理工作。他以身作則、辦事講究實效,他尊重老專家、重視扶植和發揮中青年技術骨幹的作用,他辦事公正、不徇私情、作風正派、善於與同事合作共事,他的工作作風深受全院職工讚揚。
此外熊教授還擔任中華泌尿外科雜誌和中華器官移植雜誌副總編輯、上海醫學和上海第一醫學院學報編委等職務。他先後主編、副主編《腎臟移植》、《泌尿生殖外科學》、《實用外科學》等8部專著,參加編寫其他泌尿外科專著16部,發表論文120餘篇。1993年他被聘為首批中華醫學會資深會員,還擔任中華醫學會泌尿外科學會名譽顧問、中華醫學會器官移植學會名譽主任委員、國家計劃生育委員會計劃生育科技專題委員會顧問等職務。
熊教授幾十年來全身心投入在醫療、教學和科學研究,對我國泌尿外科學的發展作出了重要的貢獻。他的崇高精神是我們永遠學習的榜樣。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