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烏丸通

鎖定
烏丸通(Karasuma Dōri)是日本京都市中心一條重要的街道,南北走向。京都古建築中的精華,主要集中在現代京都市中軸線——崛川通與烏丸通兩條主幹道的兩側。 [2] 
中文名
烏丸通
外文名
Karasuma Dōri

烏丸通概況

它是國道24號和國道367號的一部分,京都市營地下鐵烏丸線在街道下方運行。 [1] 

烏丸通發展歷程

在日本奈良時代末期(公元8世紀),桓武天皇為了擺脱佛教僧侶對朝廷運行的影響,決定將首都從平城京遷往長岡京,後不到十年又遷往平安京。從此一直到1868年,日本名義上的首都一直為平安京,即如今的京都市。
歷史上的平安京的設計者和築城的實際指揮者是平安時代初期的重臣和氣清麻呂。在設計平安京時,和氣清麻呂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對岸中國的影響。此時中國正處於王朝的統治之下,其強盛的國力主導了這一時期東亞地區的國際關係,其文化審美等要素不可避免地獲得了周邊國家的膺服,因此,整個平安京在設計之初舊完全效仿了唐長安城
和唐長安城一樣,平安京也做到了坊市功能區分明、街道筆直整齊劃一的棋盤形佈局。同樣的,正如唐長安城有一條朱雀大街作為中軸線貫穿城市南北,平安京也設置了一條朱雀大街作為中軸線。
後平安京多次被戰亂所摧毀,城市一度十室九空,直到足利尊氏室町幕府建立,重建的京都才恢復了作為日本首都的基本面貌。 [2] 

烏丸通現代京都

因為此前平安京被焚燬,作為城市主幹道與中軸線的朱雀大街也自然蕩然無存。在室町時代,因為平安京總體東移,重建的京都規模大大縮小,幕府將其分為上京和下京兩個部分,同時將兩條主幹道取代過去的朱雀大街,這其中就包括崛川通。後來的應仁之亂戰國時代的戰亂再次破壞京都的城市格局。直到豐臣秀吉統一日本時,京都才重新恢復其平安時代的規模。
豐臣秀吉和日後的德川幕府在建設京都時,更重視恢復、修建並擴寬南北走向的街道,南北向街道不斷地擴寬。其中一條原本並不起眼的小路——烏丸通與原本的大路崛川通一起,伴隨着日本城市發展成為了現代京都的中軸線。 [2] 
昭和20年(1945年)的烏丸通 昭和20年(1945年)的烏丸通

烏丸通京都中軸線

京都的城市發展既不是中心-外圍擴散式的,也不是多中心式的,而是向南北延伸的,所以對於京都城市發展而言,雖然崛川通與烏丸通起到了為京都城市中軸線定位的作用,但崛川通和烏丸通本身並不具備任何文化符號的意義,它們作為京都兩條最重要的主幹道(國道1號和國道24號)僅僅是京都連結大阪東京奈良和歌山的交通樞紐。
現在的京都市:左為崛川通,右為烏丸通 現在的京都市:左為崛川通,右為烏丸通
因此,和北京的天安門-亞運村中軸線以及巴黎的香榭麗舍大街中軸線等世界著名的城市中軸線不同,京都的中軸線是更加“隱晦”的。京都的城市中軸線深深的根植城市歷史文化的之下,換而言之,京都大多數著名的歷史建築都圍繞在崛川通和烏丸通兩側,如果將崛川通和烏丸通比作京都城市中軸線的主幹的話,現代京都所有南北走向的街道都是京都城市中軸線的“根鬚”。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