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潘月樵

鎖定
潘月樵(1871~1928) [2]  ,藝名小蓮生,揚州人。潘月樵是清末民初上海著名的京劇老生演員。
早年喪父,8歲到北京,入戲班,是夏奎章傳門弟子。12歲登台演戲,有過人天資,藝術日進,能創新聲,但噪音稍帶沙啞,因此演戲輕唱重做,工鬚生,擅演《四進士》、《明末遺恨》。
潘月樵熱衷於傳統戲劇的推陳出新,是海派京劇的創始人之一。1908年,他與夏月珊、夏月潤等在十六鋪創辦新舞台,引進國外先進的燈光、佈景技術,成為中國第一座近代劇場。他編演了大量針砭時事的改良京劇,如《潘烈士投海》《黑籍冤魂》《新茶花女》《黑奴籲天錄》《明末遺恨》等,對宣傳普及民主思想和民族意識起了一定作用。上海同盟會領導人陳其美曾予以高度評價:“潘、夏諸君於伶界夙負聲譽,數年以來專事排演新劇,感化社會,其影響所及,能使國民心理趨向共和。” [2] 
本    名
潘月樵
外文名
yue qiao pan
國    籍
中國
出生地
揚州
代表作品
《四妝關勝》
《四戲迷傳》
《血手印》
職    業
京劇演員
主要成就
演《四進士》、《明末遺恨》

潘月樵人物簡介

潘月樵(1871~1928)辛亥革命前後,上海戲曲界出現了一位家喻户曉的風雲人物,他的傳奇生涯和慷慨義舉長期為人們稱道。他就是被譽為“梨園革命家”和“梨園少將”的潘月樵。
十六鋪新舞台 十六鋪新舞台
潘月樵是清末民初上海著名的京劇老生演員。他1871年出生於揚州,家境貧寒,童年喪父,漂泊到天津。8歲入梆子戲班,9歲登台演戲,後改唱京劇。1886年,潘月樵應天仙舞台之邀來滬,以“小連生”藝名掛牌,一炮打響。他噪音稍帶沙啞,注重做工和唸白。他擅長甩髮、髯口、紗帽翅等技巧,堪稱一絕;他吐字清晰,鏗鏘有力,尤擅大段勸世警言式的唸白,有“言論老生”之稱。
潘月樵熱衷於傳統戲劇的推陳出新,是海派京劇的創始人之一。1908年,他與夏月珊、夏月潤等在十六鋪創辦新舞台,引進國外的燈光、佈景技術,成為中國第一座近代劇場。他編演了大量針砭時事的改良京劇,如《潘烈士投海》、《黑籍冤魂》、《新茶花女》、《黑奴籲天錄》、《明末遺恨》等,對宣傳普及民主思想和民族意識起了一定作用。上海同盟會領導人陳其美曾予以高度評價:“潘、夏諸君於伶界夙負聲譽,數年以來專事排演新劇,感化社會,其影響所及,能使國民心理趨向共和。”
《圖畫日報》上的榛苓學堂 《圖畫日報》上的榛苓學堂
潘月樵好善樂施,經常舉辦賑災義演,被推為梨園公會理事長。潘月樵等人集資在方浜邊開設榛苓學堂,這是上海最早的梨園子弟學校,貧寒同業子弟可免費入學,也招收一般窮人子女。為了老藝人身後有安息之所,潘月樵發起在新舞台唱戲3天,集資購得真如一塊荒地,作為梨園公墓,免費安葬伶界同人。
1911年10月,武昌起義消息傳至上海。革命黨人羣起響應,潘月樵、夏月珊等率領伶界商團投入光復上海戰役中。11月4日凌晨,商團和軍警向江南製造局發起最後攻擊。前鋒敢死隊與清軍槍戰相持兩個多小時,清軍用機關槍掃射,商團進攻受阻。潘月樵和夏氏兄弟繞到邊門縱火焚燒,瞬間烈焰騰騰。潘月樵翻越圍牆,“躬冒矢石,奮勇前進”,第一個衝進製造局,為攻佔清軍最頑固的堡壘立下了首功。戰鬥中,潘月樵左腿中彈。《上海竹枝詞》稱頌道:“兵工廠接滬軍營,革命風潮一夕驚。可笑官場張楚寶,不如伶界小連生。”(注:張楚寶,即張士珩,系江南製造局總辦)
《申報》刊登紀念潘月樵的文章 《申報》刊登紀念潘月樵的文章
上海光復後,軍政府招募新兵,亟需糧餉。潘月樵捐助1000元,並帶傷登台演戲,又募款500餘元。不久,潘月樵被任命為滬軍調查部長,授少將軍銜,他還參加了攻克南京的戰鬥。他上書陳其美(時任滬軍都督),呼籲“大興事業,改良土貨,使人人盡用本國貨,以保全利益。”1912年4月,孫中山親臨新舞台觀看新編劇《波蘭亡國慘》,手書“急公好義”橫幅贈送潘月樵。1913年7月討袁戰爭中,潘月樵把20餘萬家產捐獻給孫中山,資助革命。
討袁失敗後,潘月樵遭通緝,他化裝成和尚得以逃脱。1923年,潘月樵曾再登新舞台(已遷至九畝地)演出,因久疏舞台,號召力大不如前。1928年,潘月樵病逝於常州。上世紀80年代,上海京劇團曾排演京劇《潘月樵傳奇》(後改編為電視連續劇),以紀念這位辛亥革命中的傳奇人物。 [2] 

潘月樵人物生平

潘月樵早年生涯

潘月樵,名宗嶽,原名萬勝,藝名小連生。江蘇揚州人。父名福雲,生母侯氏。潘7歲喪父,14歲喪母,幼年家境異常貧困,流落北方,投師學藝,初習梆子文武老生,後改習京劇老生,擅長做工。 [1] 
潘月樵幼年聰穎過人,9歲開始登台演戲。清光緒十年(1884年)16歲時,受上海天仙茶園之聘來滬演出,以“小連生”掛名,一唱即紅,每年包銀高達1600兩,曾與“老生後三傑”之一汪桂芬齊名。潘在天仙茶園演唱達20年之久,排演的新戲和本戲達百出之多,其中以連台本戲《鐵公雞》最紅。相傳,在此期間曾拜北京文武老生夏奎章學戲,從此改唱京劇老生。光緒三十年,應夏氏弟兄之邀,潘月樵離開天仙茶園,加入丹桂花園,與夏氏弟兄一起開始進行京劇改良活動。光緒三十四年,潘又與夏氏弟兄一起聯合上海民族資產階級人士姚伯欣等人,為振興南市一帶(當時上海的非租界地區)的經濟和商業,在十六鋪創辦了中國第一個近代劇場——上海新舞台,引進了國外的先進劇場技術(燈光,佈景等)。進一步推動了京劇改良運動。並編演了大量時裝新京戲,如《潘烈士投海》、《黑籍冤魂》、《新茶花》等,抨擊封建,宣傳革命思想,緊密地結合了當時的政治鬥爭,在辛亥革命當中發揮了積極作用。

潘月樵參加革命

清宣統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九月十三日(11月3日)上海發動起義,潘月樵與夏氏弟兄,率領伶界商團,組織敢死隊,在攻打上海製造局的關鍵一戰中,身先士卒,英勇奮戰,對光復上海起了很大的作用。因潘月樵攻克製造局有功,軍政府授他以少將軍銜。民國元年(1912)春,又委任為上海軍政府調查部部長,並參加了民軍攻打南京的戰役。曾經得到孫中山的接見。還親贈“現身説法”匾額一幅,下書“孫文”贈,以表彰他的功德。
辛亥革命後,新政府財政支絀,潘月樵以私人名義捐款1000元,並與夏氏弟兄等為中華民國學生軍義演助餉。在新文化、新思想的民主思潮影響下,他還積極籌建上海伶界聯合會,率先改藝名為真名,提高伶界人格,改稱伶人為藝員,出以“使萎靡之社會日就進化”的宗旨,潘與夏氏弟兄等人還創辦了中國戲曲史上第一所由藝人自行開辦的子弟學校——上海榛苓小學,讓伶界子弟學習文化,清寒同業子弟免費入學。為了京劇老藝人死後能有安眠之所,潘建議在新舞台唱會戲3天,購得真如一塊荒地,作為梨園公墓,伶界同人可以免費安葬。 [1] 
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潘月樵來上海,和夏月恆、月潤、月珊、月華兄弟全班在新丹桂茶園演出京劇。
潘月樵具有革新精神。光緒三十四年兄弟應邀遷居南市,積極投入新舞台的籌建和組班事宜。他們共同努力,對傳統京劇從舞台、戲裝、道具、唱腔等方面都有改革,排演針砭時事的改良京劇有《四妝關勝》、《四戲迷傳》、《血手印》、《潘烈士投海》等,取得良好社會效果時裝新戲《新茶花女》共演20大本,採用光學機關佈景,久演不衰,賣座最盛。
孫中山多次到新舞台觀戲和開會演説,曾書“急公好義”匾額贈潘月樵,並書“警世鐘”三字,製成幕帳,贈新舞台全體人員。

潘月樵革命時期

辛亥革命爆發後,潘月樵為上海商團一分子,積極宣傳。11月3日,上海革命黨人分路圍攻製造局。正門難攻,潘月樵擅武藝,帶頭翻越製造局後門,用硫磺炸彈引爆火,局內工人響應,部分守軍起義,製造局被攻克。民國元年(1912年)陳其美委潘月樵以調查部長職,潘一笑卻之,仍演藝新舞台
民國時期潘月樵為鄭汝成嫉恨,匿居常熟虞山

潘月樵京劇作品


《四妝關勝》
《四戲迷傳》
《血手印》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