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鄭汝成

(北洋政府上海鎮守使、海軍上將)

鎖定
鄭汝成(1862年—1915年11月10日),字子敬,直隸靜海人。1881年鄭汝成考入天津水師學堂,為第一屆駕駛班學生。1886年作為清政府選派的第三批海軍留學生,赴英國深造,入格林威治皇家海軍學院學習理論。畢業後,奉派往英國地中海艦隊,上額格士塞蘭德號軍艦實習。在英國留學期間,鄭汝成主修槍炮及鐵甲艦,考試屢列高等。 1889年留學期滿回國,先在北洋兵船候補,擢藍翎五品頂戴千總。不久,升任署精練左營守備,1891年鄭汝成奉調接任威海水師學堂提調,旋又改任總教習。1895年初,劉公島被日艦攻陷,威海水師學堂解散,鄭汝成調入天津水師學堂任正教習。三年後,投入時在天津小站督練新式陸軍的袁世凱麾下。1912年袁世凱任中國民國臨時大總統,鄭汝成被任命為總統府高等侍衞武官。11月4日,授海軍少將。1913年擢海軍中將,率陸軍第7旅及第19旅赴上海,統轄駐滬海陸各軍及江南製造局。二次革命爆發後,因固守江南製造局,擊敗陳其美等革命黨人的進攻,被任命為上海警備地域司令官、江南製造局總辦,掌握了上海的軍政大權。同年7月被袁世凱委任為上海鎮守使,加海軍上將銜。1914年9月20日派遣刺客暗殺革命黨人範鴻仙。 [1]  1915年10月,受封為將軍府彰武將軍。1915年11月10日,在上海外白渡橋被陳其美派遣的王曉峯、王明山暗殺身死,終年53歲。袁世凱下令追封鄭汝成一等彰威侯。 [2] 
本    名
鄭汝成
子敬
出生地
天津靜海
出生日期
1862年
逝世日期
1915年11月10日
主要成就
陸軍部海軍處機要司司長
籌辦海軍事務處軍法司司長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畢業院校
英國格林威治皇家海軍學院

鄭汝成投身海軍

鄭汝成(1862—1915),字子敬,直隸靜海人。1881年直隸總督北洋大臣李鴻章創辦的天津水師學堂建成招生,鄭汝成應考入選,為第一屆駕駛班學生。十年(1884年),以優異成績畢業,上威遠艦實習。
十二年(1886年)三月,鄭汝成作為清政府選派的第三批海軍留學生,赴英國深造,入格林威治皇家海軍學院學習理論。畢業後,奉派往英國地中海艦隊,上“額格士塞蘭德”號軍艦實習。在英國期間,鄭汝成主修槍炮及鐵甲艦,考試“屢列高等”。
十五年(1889年),留學期滿回國,先在北洋兵船候補,擢藍翎五品頂戴千總。不久,北洋海軍提督丁汝昌以鄭汝成“年富力強,於船學、操務講求精熟,堪以升署精練左營守備,充康濟船大副”,呈請李鴻章奏保。獲准。十七年(1891年),威海水師學堂提調丁幼亭離職,鄭汝成奉調接任,旋又改任總教習。二十一年(1895年)初,劉公島被日艦攻陷,威海水師學堂解散,鄭汝成調入天津水師學堂任正教習。三年後,投入時在天津小站督練新式陸軍的袁世凱麾下。
二十八年(1902年)夏,直隸總督袁世凱在保定成立北洋軍政司,自兼督辦。軍政司下設兵備、參謀、教練三處,鄭汝成任教練處幫辦(總辦馮國璋)。同時兼任保定北洋武備師範學堂監督。三十一年(1905年),出任北洋武備速成學堂總辦。
三十三年(1907年),清政府重建海軍,鄭汝成重回海軍任職,任陸軍部海軍處機要司司長。宣統元年(1909年)秋,鄭汝成隨籌劃海軍大臣載洵、薩鎮冰出訪歐洲,考察各國海軍及訂購新艦。二年(1910年),任籌辦海軍事務處軍法司司長。是年底,清政府改籌辦海軍事務處為海軍部,鄭汝成改任軍制司司長。

鄭汝成煙台學潮

清宣統元年(1909年),籌辦海軍大臣載洵視察煙台海軍學堂,認為學堂辦得有成績,質量較高。於是,清政府決定選派二十名滿族貴胄學生來校學習,提前畢業,以加強滿族人對海軍的控制。
滿族貴胄學生的到來,激起漢族學生強烈的反抗情緒,雙方不斷髮生磨擦。宣統二年(1910年)的春季運動會上,為爭奪一項錦標,互相仇視的滿漢學生爆發激烈衝突。事件發生後,地方官員秉承朝廷旨意,要求校方嚴懲漢族學生。謝葆璋不肯偏袒滿族貴胄學生,據理力爭。
三年(1911年)春,清政府命海軍部官員鄭汝成來校查辦此事。
鄭汝成是謝葆璋天津水師學堂的同班同學。他告訴謝葆璋,煙台海軍學堂中的各種進步活動已引起清政府的注意,京城的一些官員甚至指責謝葆璋是“亂黨”。鄭汝成勸謝葆璋趕快辭職,退身遠禍,免得落個撤職查辦的下場。
謝葆璋對清政府的腐朽統治已不抱幻想,毅然辭去監督職務,帶着家人離開他傾注了八年心血的海軍學堂,返回福州家鄉。
事後,鄭汝成接任該學堂監督,兼海軍部一等參謀官。同年授海軍協都統銜。辛亥革命武昌起義後,鄭汝成被進步學生驅逐出校。

鄭汝成鎮壓革命

民國元年(1912年),袁世凱任臨時大總統,鄭汝成被任命為總統府高等侍衞武官。旋奉命赴江浙辦理軍隊善後裁汰、整飭、發餉事宜。十一月四日,授海軍少將。翌年,擢海軍中將,奉派率陸軍第七、第十九旅赴上海,統轄駐滬海陸各軍及江南製造局。1913年討伐袁世凱的二次革命爆發後,鄭汝成因固守江南製造局、擊敗陳其美等革命黨人的進攻,被袁世凱任命為上海警備地域司令官、江南製造局總辦等,掌握了上海的軍政大權。同年7月鄭汝成又被袁世凱委任為上海鎮守使,加海軍上將軍銜,受封為將軍府彰武將軍,率重兵屯防上海,兼控制海軍,被袁世凱吹捧為“東南柱石”。鄭汝成獨霸一方,血腥殺戮,上海從此進入黑暗的北洋軍閥統治時期。鄭汝成狂妄叫囂:“願以一身獨擋東南各省反對之衝”,瘋狂屠殺革命黨人,到處張貼告示宣佈“留藏匪類者,處死”,讓軍警在南市、閘北等地挨家挨户搜查;他對於藏身租界的一些上海討袁軍官兵,或與密探聯手偽造函件誘捕,或收買刺客暗下毒手,後來又按照袁世凱的電令以“劃分警權”名義滿足租界當局的擴張要求,換取租界當局幫助捉拿“國事犯”。在這個袁世凱的悍將坐鎮上海期間,報紙上不斷登出“破獲亂黨機關”、“亂黨分子被正法”的消息,慘遭鄭汝成殺戮者多達兩萬多人,以至老百姓中曾流傳這樣的順口溜:“鎮守使署是鬼門關,黨人一去不復還。”孫中山先生派往上海組織起義的中華革命黨黨員範鴻仙就是被鄭汝成派遣刺客暗殺犧牲。當時上海籠罩在一片白色恐怖之中。事實證明,鄭汝成已經成為革命黨人在東南地區最兇惡的敵人,雙手沾滿了革命志士的鮮血。暗殺範鴻仙,是鄭汝成欠下的又一筆血債。 [3-6] 

鄭汝成遇刺身亡

民國四年(1915年),袁世凱與日本簽訂喪權辱國的《二十一條》,引起全國性的反袁怒潮。忠實執行袁世凱命令的鄭汝成,成為上海革命黨人打擊的首要目標。陳其美等人決定暗殺鄭汝成,挫一挫袁世凱的鋭氣,這對起兵發難也有幫助。民國四年(1915年)11月10日,這一天是日本天長節,當時駐紮在上海的日本總領事要開會慶祝,而上海鎮守使、海軍上將鄭汝成因是上海最高軍政首長,照例也應前往祝賀。所以陳其美便將暗殺行動安排在這一天。陳其美安排精於槍法的王曉峯、王明山二人埋伏在英租界外白渡橋一帶負責暗殺鄭汝成,又佈置了十幾名革命黨死士埋伏在鄭汝成到日本領事館所必須經過的路上。11月9日晚,陳其美專門召見王曉峯、王明山,説:“欲在滬發難,必先殺鄭汝成,故殺鄭既所以倒袁,亦既所以存民國也,二君之意謂何?”大家心中都很清楚,暗殺鄭汝成的行動危險萬分,即便獲得成功,行刺者也難以生還。但王曉峯、王明山卻慨然應諾,當即表示:“鄭(汝成)不除,袁(世凱)不孤”,“必誓死以奉公命”!決心以生命誅除國賊,救國救民。11月10日清晨,王曉峯手持兩支手槍,王明山身懷兩顆炸彈,埋伏到了外白渡橋側。十一點左右,鄭汝成與其司務長乘汽車快靠近外白渡橋時,因車輛擁擠,行駛得比較慢。王明山立即將第一枚炸彈擲向鄭汝成的座車,只聽“轟隆”一聲,車蓋爆裂,鄭汝成當場重傷,車被迫停下。而埋伏在一旁的王曉峯立刻衝上前,用槍對準鄭汝成頭部連開十槍,鄭汝成當場斃命。行刺成功後,王曉峯、王明山本可從容脱身,但兩人卻登上外白渡橋的橋頭對着圍觀人羣進行一分鐘的演講,大談革命。直至被聞訊趕來的租界巡捕衝上橋頭包圍,王曉峯、王明山把槍一扔,説道:“吾志已償,雖死無憾”。旋即被捕。王曉峯、王明山不幸被捕後,在法庭上鎮定自若,侃侃而談:“鄭汝成助袁世凱叛反民國,餘等為民除賊,使天下鹹知吾人討賊之義,且知民賊之不可為。”當法官再三盤問主使人及同黨時,王曉峯、王明山堅不吐實,只是自豪地説:“吾為民國立一大功,雖死無憾”。慷慨陳辭,不屈不撓,後英勇就義。這種犧牲精神之難能可貴,這種暗殺行動之英勇悲壯,是不言而喻的。孫中山先生高度評價此次暗殺行動,稱:“此等氣魄,真足令人生敬,滬去此賊,事大可為。” [4-7] 

鄭汝成死後鬧劇

鄭汝成這個雙手沾滿革命黨人鮮血的劊子手被革命黨人暗殺斃命,保皇黨骨幹、籌安會頭目楊度為鄭汝成題寫輓聯:“男兒報國爭先死,聖主開基第一功”。不久,雲南護國軍興,討伐袁世凱,各省紛紛宣佈起義。楊度身為帝制罪魁,有人將楊度挽鄭汝成之聯改寫後轉贈楊度:“男兒誤國爭先死,聖主坍台第一功”。 [8]  沉溺在皇帝夢中的袁世凱得知他的“東南柱石”被毀,極為震驚,下令追封鄭汝成為一等彰威侯,在北京為鄭汝成設祭。袁世凱親筆題寫輓聯:“出師竟喪岑彭,銜悲千古;願天再生吉甫,佐治四方。”袁世凱身為中華民國大總統,公然行使皇帝權力為部下“封侯”;岑彭是漢光武帝的大將,吉甫是周宣王的重臣,再加以“佐治”字樣,儼然君王口氣。袁世凱一心想當皇帝的勃勃野心昭然若揭。
各地愛國志士對袁世凱的倒行逆施無比憤慨。有署名陸哀的人,在天津的《益世報》刊出一副與袁世凱輓聯針鋒相對的對聯:“時無光武,安有岑彭!其曹孟德之典韋乎?刺客亦英雄,捨命前來盜畫戟;君非周宣,何生吉甫?直趙匡胤之鄭恩耳!孤王休痛苦,殺身寧異斬黃袍?”用嬉笑怒罵對袁世凱作了無情揭露和反擊,正色直言中國已非君權社會。聯語裏還言人所不敢言,為行刺者大聲叫好。袁世凱對報紙上刊登此對聯暴跳如雷,命人追查執筆人。但天津的《益世報》設在租界,袁世凱和保皇派鞭長莫及,奈何不得,只得不了了之。 [9]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