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潘卓華

鎖定
潘卓華,男,1956年生,浙江浦江人。 [1]  1982年畢業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近代物理系,獲學士學位;1984年,獲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所碩士;1990年獲紐約州立大學布法羅分校博士學位。隨後擔任美國韋恩州立大學醫學院解剖學和細胞生物學系教授,2011年出任該校Kresge眼科研究所眼科學Edward T. and Ellen K. Dryer講席教授。潘卓華也是RetroSense Therapeutics首席科學家。
2001年獲得韋恩州立大學醫學院傑出教授研究獎;2004年獲得該校Career Development Chair獎。 [2] 
潘卓華是光遺傳學創始人。 [1] 
中文名
潘卓華
出生地
浙江浦江
出生日期
1956年
畢業院校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中國科學院
畢業院校
紐約州立大學布法羅分校
職    業
科學家
主要成就
光遺傳學創始人
性    別
學    位
博士

潘卓華人物經歷

潘卓華人物簡介

潘卓華 潘卓華
潘卓華可能是光遺傳學第一人的科學家。 [2]  2016年9月1日,美國健康醫療專業媒體《STAT》在獨家新聞中披露:“大家可能忽略了一個事實,潘卓華有可能才是光遺傳學技術的第一發明人。” [1]  該技術是一項註定取得諾貝爾獎的技術。 [5] 
2003年ChR2蛋白被發現。2004年2月,潘卓華將綠藻中的蛋白質Channelrhodopsin表達在培養皿中視網膜的神經節細胞內,成功使它們對光有了電活動反應。“這是我生命中最激動人心的事情之一。我想這是我們正在尋找的分子,這是我們要找的光傳感器。”這僅僅是第一步,但卻是具有革命性的一步——這意味着潘卓華的方法也許能讓盲人恢復視力。
為此,潘卓華向美國國立衞生研究院申請了一項資助。美國國立衞生研究院授予他30萬美元,並評論説他的研究“相當超前和高度創新,探索近乎未知,是一項史無前例的革命性技術”。然而潘卓華並不知道,當時他正與美國、日本等多家實驗室賽跑。2004年8月,麻省理工學院愛德華·博伊登(Edward Boyden [3]  )教授開展的相類似實驗獲得成功,但在時間上卻比潘卓華實驗成功整整晚了6個月。
潘卓華 潘卓華
2016年年初,美國黑科技公司RetroSense Therapeutics從韋恩州立大學獲得了潘卓華教授及其研究團隊的專利。並將“光遺傳學”這一革命性的技術應用於醫學臨牀。同年2月底,在潘卓華教授的主導下,一名因視網膜色素變性喪失視力的德克薩斯州女性接受光遺傳學治療,成為光遺傳學治療的全球第一人。 [1] 

潘卓華早年生活

潘卓華的老家和外婆家都在浦江農村,父親潘永鑑在金華市區教書。1963年,潘卓華隨母親趙仙魚從金華下放到農村,回到浦江老家。1970年,讀完初中後因外婆家當時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到衝擊,他未能上高中,就開始在浦江農村參加生產隊勞動。當時,郭根昌。1972年,潘卓華插班到郭根昌(潘卓華的姨父,金華一中擔任高中班主任)的班裏當旁聽生,不久轉為正式學生。1974年,高中畢業後又回浦江當農民,白天在生產隊勞動掙工分,晚上看書自學,曾擔任生產隊的經濟保管員和會計。 [1] 

潘卓華考入科大

1977年8月,考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被近代物理系錄取。1982年,考入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轉行做生物視覺研究。 [1] 

潘卓華留學美國

1986年,進入美國紐約州立大學布法羅分校攻讀博士學位和做博士後研究工作。1991年起,任美國韋恩州立大學醫學院解剖學和細胞生物學系教授。潘卓華在過去10多年只拿到了NIH資助的大約300萬美元科研基金。至今潘卓華仍低調地隱身在美國密歇根州底特律市他那間小小的實驗室,醉心於光遺傳學研究。 [1] 

潘卓華個人生活

父親:潘永鑑,退休前是金華一中的數學老師(曾擔數學教研組長) [4] 
母親:趙仙魚
姨父:郭根昌 [1] 

潘卓華光遺傳學創始人

潘卓華並不知道,他當時正與世界各地多家實驗室賽跑。誰料本是最早完成實驗的潘卓華,先後在《自然》《自然-神經科學》(Nature Neuroscience)《神經科學雜誌》(Journal of Neuroscience)等期刊的文章投遞屢屢遭拒,並未引起重視。雜誌編輯迴應稱其文章應用狹窄,只解釋了光敏通道蛋白在恢復視覺上的應用,而非普遍應用。
投稿遭拒後,心灰意冷的潘卓華開始着手修改自己的論文,並在2005年5月前往佛羅里達州羅德岱爾堡參加全美視覺和眼科年會。在會上,他用15分鐘的演講向與會科學家和相關專家介紹了自己的工作——在神經元中使用光敏感通道蛋白來激活視網膜細胞。這是他在競速時間線上最清晰的標註。 [1] 
2005年,當相似的成果由美國斯坦福大學的卡爾·迪賽羅斯(Karl Deisseroth) [3] 麻省理工學院愛德華·博伊登(Edward Boyden) [3]  發表在《自然-神經科學》之後,轟動一時,並被《紐約時報》稱為光遺傳學史上的重大突破。 [2]  當潘卓華聽到這個消息後,説:“我感覺很糟糕,糟透了。”“我感覺不太幸運。” [1] 

潘卓華主要成就

2004年2月,潘卓華成功將光敏通道蛋白(Channelrhodopsin)添加到視網膜神經元中,通過光照改變細胞活性。為此,美國國立衞生研究院(NIH)授予他30萬美元的資助,並稱贊:這是一項是史無前例的革命性技術。 [2] 

潘卓華人物評價

在中科大的那幾年,潘卓華拼命讀書。老師和同學這樣評價他:勤奮努力、樸實低調、為人隨和友善。 [1] 

潘卓華自我評價

“我的實驗室很小,我們的主要興趣在於讓人們重獲光明。” [2] 
“這一路走來,雖然自己的人生道路不平坦,有時也覺得命運對人不公,但只要是自己認準的道路,就一定要堅定地走下去。值得慶幸的是,即使是現在,我們治療失明的臨牀研究仍然領先於他人。”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