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潁作

鎖定
潁作,中國傳統紅木藝術傢俱流派之一,中原傳統造物文化的傑出代表 [1]  。潁作誕生於古潁水流域,潁水古為“四瀆八流”之一,發源於神聖的中嶽嵩山,所流經的區域一脈相承體現出的都是王化文明,多為華夏文明和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潁作的藝術風格深受以大宋風範為典型代表的中原文化的影響,厚重大氣,端莊自信,承載着中原地域的文化特色和文化屬性 [2] 
中文名
潁作
藝術分類
木雕藝術

潁作歷史來源

潁水流域地處中原腹地,與黃河流域並肩而立。中原自上古至唐宋,一直是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中原文化在某種程度上代表着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文化之根。
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潁水木藝文化的發展有着鮮明的體現。由於生產、生活及審美的需要,人們利用當地豐富的木材資源,自發的雕刻製作各種生活用品、建築構件、宗教用品、家居擺設用品及玩具等,可以稱之為潁水做工。特別是在東漢末年曹丕許都繁昌縣(今臨潁縣繁城鎮)修築受禪台, [3]  從各地召集能工巧匠建築宮殿、城樓,其中就包括大量木藝工匠,木雕技藝在當地逐漸聚集壯大並有組織的在父子、師徒之間流傳。在南宋之前的歷代王朝興建宮殿廟宇時,潁河流域的木藝匠人每每被徵召,最終中原木藝完成了對宋之前幾千年建築史的總結,此以出生於潁河流域的北宋著名建築學家李誡編寫的《營造法式》為主要標誌 [4]  ;而宋代也成為我國傢俱史上的空前發展時期,是傢俱空前普及的時期,也是中華民族的起居方式由全面進入垂足坐的重要時期,開啓了後世傢俱發展世俗化、生活化、精緻化和典雅化的帷幕。
北宋“靖康之難”以後,天子蒙塵,金兵南下,宋室南渡,中原居民大規模南遷。關於這次他逃亡,很多明清小説、戲曲中都有記載。累計南下移民500萬,是最大的一次中原漢民族南遷。今東南各省,甚至遠至福建廣東都有大量北方移民,其中比較集中的地區是蘇南浙江一帶,更加密集的移民區則是從蘇州至寧波一帶,當然最高度集中是在杭州城裏。自此,中原木藝一方面人才外流,一方面產業規模開始逐步縮小,多隻在小範圍內有組織的活動,更有甚者出現了流浪式的木藝師傅。
從臨潁當地現存的宋元以來建築中(比如小商橋、中王廟、臨潁文廟等)的石雕構件、木雕構件、人物雕像、傢俱雕刻來看,雕刻尤其是木雕技藝已十分完善和成熟,具有較為明顯的宋式文化特徵。清末,當地梳篦等木雕品種在周邊地區影響較大,其手工制梳技藝自明代沿襲至今,遠近聞名。這其中以生於咸豐年間的軒文記大師一脈知名度最高,潁水流域的傳統工藝的完整性存續的最好。之後授徒杜炳順先生,再傳至馬秀彥先生。馬秀彥先生生於1929年,為臨潁一帶有名的民間藝術家,在解放後一直尋求突破和完成對師承的歷史總結,直到上世紀八十年代,收徒梁俊鋒大師才真正得到歷史性轉變。其時百廢待興,傳統文化也得以再度復甦,梁俊鋒大師及其妻子馬水花女士從梳篦創作入手,總結潁水前輩和師承經驗,逐步成為臨潁當地的一個特色文化品牌 [5]  。繼而在繼承“臨潁木雕”傳統雕刻技藝、種類和文化內涵的基礎上,有計劃拓展到木雕造像、木雕藝術品、古典紅木傢俱等藝術創作,以厚重、簡潔、典雅的風格,形成了包括500餘種產品在內的木雕和紅木文化作品體系,形成了代表中原文化的“潁作”紅木藝術規範和體系 [5] 
2011年7月,在由河南省工藝美術行業協會主辦的“潁作”紅木藝術雕刻家具發展論壇上,梁俊鋒大師因為對中原木藝文化的突出貢獻,被公開認定為“潁作”藝術創始人。流傳於中原大地兩千多年的木藝做工,終於等到了它早就應得到的身份,這是無數輩中原木藝人矢志不渝、殫精竭慮的結果,也是時代的召喚和回報 [1] 

潁作風格特點

“潁作”紅木傢俱是將傳統書法與繪畫、雕刻藝術等巧妙融合,設計理念簡潔優雅和工藝規範為美,簡約之中浸潤着中原文化的厚重和北方奔放的氣質。下料厚重,威儀大氣;選材考究,紋理自然;結構嚴謹,精細精緻。
在工藝上,“潁作”紅木傢俱傳承中國的傳統工藝製作手法,並完全保留着傳統的榫卯結構、手工雕刻和打蜜蠟等技法,並對古典紅木傢俱的款型與功能進行了優化,突破並改良了傳統紋飾習俗的繁褥和瑣碎,將底藴深厚的中國傳統文化元素與現代人的審美習慣融洽結合在一起進行的再創作,在其任何作品的任何一個點、線、面的手工藝處理上,都能徹底做到潤滑、光采如出一轍,從而形成了被稱頌為“表裏如一”的“潁作”風格 [5] 
在審美趣味上,以宋式為宗,崇尚“精雅穩重”,以中原傳統木藝,尤其是“臨潁木雕”手工藝為基礎,厚重大氣、端莊自信、精細雅緻,承載着中原地域的文化特色和文化屬性。其由傳統傢俱的以規制禮儀為本轉變為以人為本,使人們在溯古的感觀感懷中,得到更舒適的體驗 [6] 

潁作代表人物

“潁作”紅木藝術宗師 [1]  ,中原地區唯一一位“中國木雕藝術大師”--梁俊鋒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