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劍

鎖定
漢劍,主要是指漢代鐵劍。由於漢代冶鐵業的發展突破了青銅劍的長度限制,漢劍劍體日益輕薄窄長且劍鋒更尖鋭,西漢早期鋼鐵就已取代青銅劍廣泛應用於軍事中,漢劍在中國刀劍歷史上佔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漢劍傳承自周制劍,屬於周制劍大類。
中文名
漢劍
外文名
The sword of Han Dynasty
性    質
冷兵器
特    點
狹長,收腰,輕巧為主
基本解釋
漢代的鋼鐵劍
承襲來源
周式劍
時    期
漢朝

漢劍兵器特點

漢劍身挺直,劍刃由兩側弧曲而伸,大多則樸實無華,木鞘銅裝,其中華麗者也有使用大漆鞘,玉裝等(大多出土於王侯將相墓葬)。
較多出土漢代裝飾漆器上常用的紅黑大漆,顯得非常高貴漂亮,漢朝以紅黑為尊。漢劍裝具多飾獸面、雲紋、谷紋外,其高貴者亦有浮雕的蟠螭紋,以及錯金銀,鑲嵌綠松石等。
據史料記載,漢劍在當時主要是用於步兵配備的戰場實用兵器,配合盾牌使用,組成劍盾兵,直至西漢中期漢環首刀逐漸取代漢劍成為戰場主流。東漢之後,漢劍大多數作用作為權貴象徵。漢高祖劉邦起事,就是從劍斬白蛇開始,而其後漢代的皇帝無不佩劍。漢代的男子尚武,男子成年後喜歡佩劍,奉為時尚。這一點連純粹的太學文生也不例外。所謂“劍者,君子武備。在西漢,官吏們佩劍是一種義務,特殊的儀式或場面更是不可缺少。

漢劍兵器規格

按劍身分面數量分類
劍身為4個面叫四面漢劍。
劍身為6個面叫六面漢劍。
劍身為8個面叫八面漢劍
截止至1998年,全國出土西漢鐵劍148把,東漢鐵劍49把(能分辨出來是劍的),出土的鐵劍大部分是八面劍,少量4、6面。但據猜測,西漢軍隊大量裝配的有可能是4面劍居多。
按劍型分類
由於鐵劍出土時常嚴重鏽結,劃分型式時,大多未能將劍身和外裝(附裝的劍首、劍格及握柄)區別對待,因而掩蓋了劍身形制的真正特點,也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分式的雜亂。經過文物工作者大量的工作及資料整理漢代鐵劍主要分為扁莖折肩型,扁莖斜肩型,以及環首型。 [1] 
圖2 圖2

漢劍兵器部件

漢劍各部位名詞解釋
圖3:漢劍各部位名詞解釋 圖3:漢劍各部位名詞解釋
首:劍柄前端裝具。漢劍首大致分類為盤型,帽型,環型,異型。
劍格:亦稱護手的裝具。
圖4 圖4
劍璏(wei或zhi都是四聲):(《説文》講璏,劍鼻玉飾也。)穿繫於腰帶上即可將劍固定於腰間。
劍珌(bi四聲):劍鞘末端的裝飾物。
劍身:劍條本身。
劍鞘:據文字記載漢代流行漆鞘,但是出於成本原因戰場用劍多疑為普通木鞘或無鞘(這點不需要奇怪,現代也流行跑車,但是大多數人依然只買家用車)漢代漆鞘多為木胎,纏麻批灰大漆,經過髹漆等多道工序完成。現代漢劍也有紫光檀酸枝等多種木材,筆者認為並無高下之分,也無正統之分,關鍵看型制是否正確以及購買者個人喜好,畢竟據記載漢代還沒有跟東南亞以及非洲木材運輸記錄,如果漢代有紫光檀這種黑色、細膩、耐用的木材,也難説不會用於劍鞘。
劍櫝:用於盛裝劍的木盒,古代多為木製上大漆。
蘭錡:用於放劍的架子(圖5出土於馬王堆)。 [2] 
圖5 圖5

漢劍劍具裝飾

漢代鋼鐵劍的劍具和裝飾主要有以下幾種形式:

漢劍櫑具

木櫑首之劍:在大英博物館保存着一把公元前3-2世紀的漢鐵劍,裝具為木製,稱作“櫑具劍”。

漢劍玉具

國內多處墓葬出土玉具劍裝劍飾,皆為達官顯貴之墓。

漢劍駁犀具

駁犀具劍
考古實物則有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和南京大廠陸營漢墓等相關出土佩劍,劍身亦用角製成。
另一種是裝具用牛角製成。

漢劍銅具

較為普通且常見的漢劍裝具。

漢劍鐵具

常見於現代造漢劍。

漢劍漢劍淵源

以前林壽晉先生在研究東周時期的中原銅劍時,提出了“周式劍”的概念。漢式鐵劍與東周式銅劍的流行時間相承接,流行地域大體重合而有所擴大。從型式、外裝、淵源等也是明顯有傳承下來的痕跡。
青銅劍的興盛期約當春秋中晚期和戰國時期,但是早在銅劍興盛之前,鐵劍就已經出現了。1990年在河南三門峽市上村嶺虢(guo一聲)國墓地發掘了西周晚期的2001號大墓,從墓中出土一件銅莖玉柄鐵劍,經北京科技大學冶金史研究室鑑定,其劍身系以塊鍊鐵鍛制而成。這是迄今為止我國發現的最早一件鐵劍,也是最早一件人工冶鐵製品,不過在整個春秋時期,甚至到戰國早期,鐵劍的使用卻非常有限。直至戰國中晚期,在楚、燕等國才開始較多地使用鐵劍,劍型也發展為長1米左右的長劍,從而動搖了銅劍的主導地位
入漢以後,在漢初休養生息的政策背景下社會生產力得到恢復,冶鐵業有了很大發展,鐵器的使用大量增加,在生產工具和兵器方面都迅速取代了青銅製品。劍也是如此。鐵製的長劍在西漢前期就完全取代了戰國以來的青銅短劍
參考資料
  • 1.    周緯.中國兵器史稿.北京:中國畫報出版社,2018
  • 2.    百度百科-蘭錡  .百度百科[引用日期2020-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