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錯金銀

鎖定
錯金銀工藝是中國古代金屬裝飾的精工技法之一,是源自中國青銅時代的一項精細工藝。最早始見於商周時期的青銅器上,主要用在各種器皿、車馬器具及兵器等青銅器物件上作為裝飾圖案。它是源自於繪畫的靈感,以青銅作為基本背景,以金銀體代替畫料,從而實現在青銅器物上“繪”出精美華麗的圖案效果。 [9] 
2014年11月11日,錯金銀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為Ⅶ-121。 [4] 
中文名
錯金銀
批准時間
2014年11月11日
非遺級別
國家級
遺產類別
傳統美術
申報地區
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區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烏魯木齊市天山區
遺產編號
Ⅶ-121

錯金銀歷史淵源

錯金銀是青銅器重要裝飾工藝之一。金不僅是貴重金屬,還具有較好的延展性,可以製成極薄的箔或拔成極細的絲。銀雖次之,但性能也屬上乘。人們便利用它們優異的延展性,用來裝飾器物。
錯金銀作品 錯金銀作品
中國青銅器上的錯金銀裝飾,出現於春秋中期或稍晚,較為稀見。代表器如欒書缶、子乍弄鳥尊、吉日壬午劍等。其中春秋中期晉國的欒書缶,器表有錯金銘文40字,為所見最早的一件錯金銘文銅器。
戰國時期,錯金銀青銅器甚為流行,幾乎各國製造的壽銅禮器、生活器、兵器等都使用了這種新工藝。北方地區的三晉、秦國、魏國以及中山國出現了大量絢麗多彩的錯金銀青銅器,南方地區的楚國、吳越等的錯金銀工藝也別有特色,尤其是兵器上的錯金工藝多於錯銀工藝。戰國早期的錯金銀器以山西長治分水嶺出土的豆和盤為代表,其通體錯以變形龍紋、斜角雲紋和垂葉紋;戰國中期的以河北平山中山王墓為代表,如虎噬鹿屏風座、雙翼神獸器座、銅牛等,通身金銀交錯,把原本就極為優美的造型裝飾得富麗堂皇。此外,安徽壽縣出土的鄂君啓節的銘文和湖北隨縣出土的曾侯乙墓編鐘的錯金文字均堪稱驚世之作。
兩漢時期的錯金銀工藝在春秋、戰國傳統技術的基礎上又有新的發展和創新。有不少金屬藝術品,表面既錯金又錯銀,有的還鑲嵌以綠松石,構成絢麗多彩的圖案。錯金銀技術達到流暢自如和出神入化的純熟地步。尤其在一些王室和諸侯王等貴族墓葬中出土的金屬細工銅器,可稱得上是奇珍異寶。例如河北滿城中山靖王劉勝墓出土的一件博山爐,通體以錯金飾流雲紋、捲雲紋、鳥獸人物、山石樹木等,線條流暢自如,體現出高超的工藝水平。又如江蘇邗江廣陵王劉荊墓出土的牛燈,通體飾錯銀的流雲狀龍鳳紋,做工也十分精細。 [6] 

錯金銀文化特徵

錯金銀錯的概念

錯金銀工藝是戰國、西漢時期最常用的一種金屬細工工藝,漢代許慎編的《説文解字》的大字典對“錯”字,只有一種解釋:“錯,金塗也,從金昔聲”。錯金銀最流行的漢代,對“錯”字的全部解釋,就只有上述八個字,説明那時所説的錯金銀,就是把金銀塗畫於青銅器上的意思。清代傑出的文字學家段玉裁註釋説:“錯,俗作塗,又作措,謂以金措其上也”。所以,廣義説,就是凡是在器物上佈置金銀圖案的,就可以叫錯金銀。《辭海》,對“錯”字的第一解便是:“錯,用金塗飾”。飾,就是紋飾。《康熙字典》對“錯”字的解釋,是引《集韻》“金塗謂之錯”。 [5] 

錯金銀用途

錯金銀工藝大多同時用於紋飾裝飾上,使青銅器更加絢麗多彩,構圖虛實相間,富有動感。錯金銀工藝也可單獨使用在青銅器上,其中,錯金工藝早於錯銀工藝。發現中國較早的錯銀實物是洛陽中州路出土的戰國早期錯銀銅器,錯銀工藝到戰國中期達到繁盛狀態,主要用於車馬器、裝飾品、日用品和部分禮器。 [6] 

錯金銀裝飾手法

中國古代在青銅器上做金銀圖案紋飾的方法,已發現的,主要有二種。
鑲嵌法
已發現的中國古代金銀錯青銅器,有的是採用鑲嵌的裝飾方法,又叫鏤金裝飾法。其製作分四個步驟:第一步是作母範預刻凹槽,以便器鑄成後,在凹槽內嵌金銀。第二步是鏨槽。“銅器鑄成後,凹槽還需要加工鏨鑿,精細的紋飾,需在器表用墨筆繪成紋樣,然後根據紋樣,鏨刻淺槽,這在古代叫刻鏤,也叫鏤金”。第三步是鑲嵌。第四步是磨錯。“金絲或金片鑲嵌完畢,銅器的表面並不平整,必須用錯石磨錯,使金絲或金片與銅器表面自然平滑,達到嚴絲合縫的地步”。
塗畫法
錯金銀作品 錯金銀作品
塗畫法是漢代金銀錯的主要裝飾手法,這從漢人對“錯”字的解釋:“錯,金塗也”,就可以看出來。
根據文獻記載和出土實物,“金塗”法主要工序如下:
(1)製造“金汞劑”
“金汞劑”的製造即是把黃金碎片放在坩鍋內,加温至攝氏四百度以上,然後再加入為黃金七倍的汞,使其溶解成液體,製成所謂的“泥金”。
(2)金塗
用泥金在青銅器上塗飾各種錯綜複雜的圖案紋飾,或者塗在預鑄的凹槽之內。
(3)金烤
用無煙炭火温烤,使汞蒸發,黃金圖案紋飾就固定於青銅器表面。
這種方法,有人稱為“鎏金”,但古代叫“金錯”。因為古代圖畫紋飾也叫“錯”。古人曾説道:“翦發紋身,錯臂左衽”。原注:“謂以丹青錯畫其臂也”。古代畫彩也叫“錯彩”,例如:“湯惠休曰:謝詩如芙蓉出水,顏如錯彩鏤金”。錯彩和鏤金是兩碼事,如前面所説第一種鑲嵌法,也就是"鏤金"法;而這裏所説的第二種方法,即“金塗”法,就是“錯彩”。如果把全器都塗上金,而沒有“錯彩”,沒有任何花紋圖案,是素面,就不能叫“金錯”。
在漢代青銅器工藝的流程中,有一道專門的金銀錯工序,負責這道工序的工人,叫“金銀塗章文工”,“章文”是文章、紋飾的意思,所謂“金銀塗章文”,就是在青銅器上,用金銀塗飾花紋圖案。由於漢代有“物勒工名”的制度,所以,在一些漢代金銀錯青銅器銘文中,常常見到有“金銀塗章文工”,“黃塗工”,或簡稱“塗工”的工種名字。
在現存的戰國秦漢金銀錯銅器中,多數是用這種“金銀塗”方法制成的。 [12] 

錯金銀裝飾題材內容

中國古代金銀錯的裝飾題材和內容,主要有下面幾種:
銘文
青銅器上的銘文是在商代出現的,最先是鑄造的,戰國秦漢多是刻的或鏨的,但是,無論是鑄的,還是鏨刻的,銘文與銅器的本色沒有區別,粗心的人,有時會對銘文視而不見。但是,從春秋時期錯金銀工藝興起後,人們在銅器上用黃金錯成銘文,這樣,銘文就熠熠生輝,人們一見到青銅器,金光閃動的銘文,就搶先進入你的眼睛,尤其是,青銅器經過地下千年埋藏,其表面已變成深顏色的“綠漆古”或“黑漆古”,而金錯銘文,則數千年光輝絲毫不減。
錯金銀作品 錯金銀作品
自公元前六世紀金錯銘文開了個頭,從此之後,競相仿效,風行了近一千年,其高峯期是春秋後期至漢代。
金銀錯本身是一種裝飾工藝,為了追求裝飾美,銘文從此發生了變化,銘文的位置,從器內移於器表,並刻意進行顯示。金錯銘文一般使用各種美術字,其中用得最多的,是吳越鳥蟲書
鳥蟲書又名蟲書、鳥篆、鳥籀,是篆書中的花體,往往用蟲鳥組成筆畫,似書似畫,饒有情趣。金錯鳥蟲書銘文,在春秋至戰國早期,多用於兵器上,秦漢則見於壺等容器上,如上海博物藏金銀錯鳥篆紋銅壺和河北省滿城西漢墓出土的金錯鳥篆紋銅壺。
有些青銅器金錯銘文,雖然不是鳥蟲書,但也有圖案化、藝術化的傾向。如1957年安徽壽縣出土的戰國金錯鄂君啓節,上有金錯銘文312字,字體似草葉篆,線條勁細飄逸,橫豎筆劃交叉處,常常以圓點裝飾,好似點點明星,散落於字裏行間,非常美觀。
幾何紋圖案
金銀錯青銅器多用幾何紋裝飾,其中尤其以幾何雲紋最多見。
金銀錯幾何雲紋,與以往青銅器的幾何雲紋不同,其主要特點是,它既有幾何圖案所固有的嚴謹規則構成的骨法,而又在規則中求變化。如多使用細而勻稱的雲紋渦線,而旋轉的細渦線之間,是用較寬的面來聯結,這種紋飾富有節奏感和律動美,顯得格外清新和活潑。幾何圖案的創新,是戰國秦漢金銀錯工藝一個突出的藝術成就。
此外,幾何圖案,還有菱紋、三角紋雷紋、勾連紋等,但都不是主要紋飾。
動物紋
動物紋、狩獵紋以及各種動物造型的青銅器上的眼、眉、鼻、嘴、爪、毛、羽的描畫等紋飾。 [12] 

錯金銀器類

兵器
春秋後期至戰國秦漢,青銅兵器上,廣泛地使用了金銀錯工藝。 春秋至戰國早期金銀錯兵器的主要特點是金錯銘文。銘文字體以鳥篆文最多見。 戈上的金錯銘文,一般在戈面的胡和援。在胡部的,如中國歷史博物館藏的宋公戈,傳為1936年安徽壽縣出土,戈長22.3釐米,胡長9.7釐米。胡部有金光閃閃的鳥篆銘文:“宋公之戈”。宋景公名,公元前516年即位。該戈的內部,還有金錯變形獸紋一組。又如上海博物館藏春秋後期蔡公子加戈 ,胡部有金錯鳥篆文六字,內部還有金錯雙鈎線。還有的戈銘在援至胡部,如山西省博物館藏的王子戈,戈的援至胡金錯鳥篆文王子於之用戈。王子於可能是春秋時期的吳王僚。
錯金銀作品 錯金銀作品
劍上的金錯銘文,一般在劍面上,個別錯劍脊上。如安徽省博物館藏蔡侯產劍,1959年安徽淮南出土,劍面金錯鳥篆銘文蔡侯產作畏劍。湖北江陵望山麓墓出土的越王勾踐劍,在近格處劍面,金錯鳥篆“越王勾踐自作用劍”八字。 如1983年湖北馬山楚墓出土一件吳王夫差矛,矛的基部有金錯銘文二行八字,記“器為吳王夫差自作”。
戰國秦漢流行佩劍和佩刀,如《後漢書·輿服志》記載漢代官吏的佩刀制度:“佩刀,乘輿黃金通身貂錯……諸侯王黃金錯”。這種用黃金錯的佩刀,當時叫“金錯刀”。但考古發現秦漢的金錯刀、劍,多為鐵兵器,只是戈、矛等則用金銀錯銅尊、銅敦。此外,戰國、秦、漢的銅弩機、承弓器等,也有金錯銘文和幾何雲紋的。如長沙馬王堆二號漢墓和河北滿城漢墓均出過此種器物。
車馬器
戰國秦漢皇室、王室和各高級官吏的車子的銅構件,常常金銀錯幾何紋飾。古文記載,漢代太皇太后、皇太后的車子,“雲紋畫輈、黃金塗五末” 。五末是指車子轅的頭端、衡的兩端以及軸兩端的轡。《説文解字》:“錯,金塗也”,“黃金塗五末”就是五末均金錯紋飾。這些古文記載,得到了考古發掘的證實,戰國秦漢墓中,出土了數以百計的金錯五末:轡、轅首、衡末端銅冒。 在考古發現數以百計的金銀錯銅車馬器中,特別要介紹一件車傘鋌,該鋌是1965年河北定縣三盤山漢墓出土的,長26.4釐米,直徑3.5釐米。鋌面金銀錯狩獵紋。紋飾內容極其豐富,場面生動、緊張、激烈,聲勢浩大,它既描繪了大自然之美,又反映漢代人們的狩獵活動,它是中國青銅金銀錯工藝寶庫中的一件珍品。
日常生活用器
春秋時期,金銀錯的日常生活用器罕見。但到了戰國秦漢時期,則廣泛流行,許多貴族用的高級日用青銅器,都披上了金銀錯的美麗外衣,考古發現的有:鼎、尊、壺、杯、豆、舟、盆、盤、盂、耳杯、匕、罍、勺、燈、燻爐、鏡、帶鈎、骰子、案、符、節、紐鍾、虎子、鎮、尺、杖首、器座、屏風插座,以及各種陳設藝術品等。總之,戰國秦漢時期的金銀錯青銅器已深入到人們生活的各個領域。 [12] 

錯金銀製作工序

錯金銀工藝的做法是:先在銅胎上預先鑄出淺凹的圖案或銘文字體,在凹槽的底部鑿出糙面,以利結合,然後將預製的金銀片或金銀線加熱,以易於變形,用刀具或瑪瑙、玉石製成的壓子將絲或片嵌壓入槽內,用細錯石或磨炭逐次加水錯磨,再用皮革、織物細緻拋光。 [6] 

錯金銀題材作品

代表器物
錯金銀作品 錯金銀作品
錯金銀“丙午神鈎”銅帶鈎為國家一級文物,造型精美,鑄工精巧,是一件罕見的東漢錯金銀工藝珍品,現藏於吉林省博物院
帶鈎在古代主要用於扣接束腰革帶或別在腰帶上,以供懸掛囊物、裝飾品。從現有考古發掘資料來看,“神人抱魚帶鈎”曾廣泛流行於各地。據介紹,青州博物館藏有一件東漢鎏金銅帶鈎,河北滿城縣北莊東漢墓出土過一件精美的錯金銀抱魚帶鈎,湖北鄖縣李營東漢至三國時期墓也出土過一件神人抱魚銅帶鈎,重慶雲陽縣舊縣坪也出土過一件漢代神人手抱魚帶銘帶鈎。
因帶鈎一般被賦予辟邪趨吉的作用,所以先秦兩漢的帶鈎上多鑄有銘文或雕刻變形神話的鳥獸魚蟲,而帶鈎上的銘文也多為吉祥祝福之意等。吉林省博物院的這件錯金銀“丙午神鈎”銅帶鈎造型精美、寓意美好,體現了古人對美好生活的祈求和嚮往。 [1] 
1974年,寧夏固原市原州區古城鄉漢墓葬,出土一件青銅鑄成的錯金銀銅羊。銅羊全長8釐米,高5.5釐米,重665克,屬國家一級文物,被收藏在寧夏博物館。該銅羊四肢緊縮作卧地回首狀,羊脖彎曲回首似張望樣,雙目凝視,表情祥和,形態逼真。銅羊通體使用傳統的錯金銀工藝;從鼻樑過脊至尾端縱貫一條金線,身體兩側用細如髮絲的金銀線鑲嵌呈立體感較強的捲曲毛狀圖案,銅羊整體金光銀彩交互輝映、花紋纖細,做工精良、生意盎然。錯金銀工藝製作難度極大,工藝要求極精準,圖案線條要流暢,絲條粗細要一致,開槽深淺要準確,否則金銀絲無法嵌入,即使勉強嵌入也不牢固。尤其是金片金絲像組合的圖案紋飾繁密,弧線集中的圖案開槽精度要求更嚴格,製作難度更大。因為金銀錯工藝的金銀絲全部是打、壓嵌入器物表面,不能使用任何粘貼劑,所以,既要圖案線條流暢,又要開槽精度準確、鑲嵌平整、對絲無痕,加工製作難度可想而知。錯金銀銅羊的工藝顯示出漢代工匠巧奪天工的鑲嵌技藝和製作水平,是難得一見的藝術珍品。 [13] 

錯金銀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錯金銀工藝以美玉為基體,採用金銀絲(片)製成紋式及圖案,通過多種工藝手法,使金絲(片)與基體融合在一起,達到嚴絲合縫、渾然天成,從而實現以金體作為繪畫效果的鑲嵌技藝。 [9] 
傳承狀況
隨着清末社會動盪,錯金銀工藝從皇宮流出,一度消聲匿跡,失傳了近半個世紀。 [8] 
保護措施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華昌珠寶有限公司、烏魯木齊市天山區文化館獲得“錯金銀”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7]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錯金銀項目保護單位華昌珠寶有限公司、烏魯木齊市天山區文化館評估合格。 [14] 

錯金銀社會影響

重要展覽
2012年6月5日至7日,河北省滿城漢墓的代表性器物、國寶級文物“海上仙山——漢代錯金銀博山爐”作品亮相韓國世博會。 [10] 
2019年5月13日,“大美亞細亞——亞洲文明展”在中國國家博物館開幕,錯金銀龍紋銅方案等作品參與展出。 [11]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