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滇常山

(唇形科大青屬植物)

鎖定
滇常山是植物界唇形目唇形科下的物種之一。主要分佈在四川西南部、雲南東南部、中部至西部。
中文名
滇常山
別    名
臭牡丹
矮桐子
臭茉莉
滇赬桐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木蘭綱
唇形目
唇形科
大青屬
大青組
密序系

滇常山形態特徵

滇常山
滇常山(29張)
灌木,高1-3米;植株有臭味;幼枝、花序、幼葉及葉柄都密被黃褐色絨毛;老枝毛漸脱落,褐色,皮孔顯著。 [3] 
葉片紙質,寬卵形、卵形或心形,長4-14釐米,寬3-10釐米,頂端尖或漸尖,基部寬楔形、圓形或心形,全緣或有不規則疏齒,表面被糙毛,背面密生淡黃色或黃褐色短柔毛,沿脈更密;側脈4-5對,基部脈腋有數個盤狀腺體;葉柄長1.5-6釐米。
傘房狀聚傘花序頂生,密集;苞片卵狀橢圓形,長2-3.5釐米,早落,小苞片線形,長1-2.2釐米;花萼鍾狀,長6-9毫米,被絨毛和少數腺體,萼裂片短,三角形,長約2毫米;花冠白色或粉紅色,花冠管短,藏於花萼內,偶見稍伸出,裂片長圓形或卵圓形,長4-7毫米;雄蕊花柱同伸出花冠外;花柱長於花絲;柱頭2裂。
核果近球形,徑約7毫米,成熟時藍黑色,大部分為增大宿萼所包。
花果期4-10月。 [1] 

滇常山物種分佈

產四川西南部、雲南東南部、中部至西部。模式標本採自雲南昆明。 [1] 

滇常山生長習性

生於海拔2000-3000米的山坡疏林或山谷溝邊灌叢濕潤的地方。 [1] 
本植物的花(烏藥花)亦供藥用。

滇常山藥材

乾燥莖葉,莖多切成斜片。老莖直徑達1.5~2釐米,皮暗紅色,具縱裂痕,皮孔不顯:斷面中心髓部較大,白色,木部微黃色。幼枝皮黃綠色,可見鏽色毛茸;髓部直徑達3毫米,外皮不易剝離,葉腎狀卵形,被細茸毛,乾燥後多皺縮捲曲。葉有臭氣,味辛、微苦。以枝嫩、色綠者為佳。

滇常山性味

①《滇南本草》:"性温,味辛苦。"
②《雲南中草藥選》:"辛,温。"

滇常山功用主治

祛風,截瘧,行氣,利水。治瘧疾,風濕,水腫,脹悶腹痛。
①《滇南本草》:"消胸膈膨脹,下氣,利小便,消水腫,止氣逆腹痛。"
②《中藥形性經驗鑑別法》:"治瘧疾。"
③《雲南中草藥選》:"祛風活血,消腫,降壓。治風濕性關節炎,腰腿痛。"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0.5~1兩。外用:煎水洗。

滇常山選方

①治風濕性關節炎,腰腿痛,滇常山根一至二兩。煎服。
②治高血壓:滇常山根五錢至一兩。水煎去渣,加米酒煮雞蛋一個,內服。
③治痔瘡,脱肛:滇常山葉煮水外洗。(選方出《雲南中草藥選》)

滇常山性狀

性狀鑑別 莖多切成斜片。老莖直徑1.5-2cm,皮暗紅色,具縱裂痕,皮孔不明顯,斷面木部微黃色髓部較大,白色;幼枝皮黃綠色,有鏽色毛茸,外皮不易剝離,為面髓部直徑紅 3mm。葉對生,皺縮捲曲,完整者展平後呈卵形或寬卵形,長4-14cm,寬4.5-12cm,先端漸尖,基部心形或截形,全緣或略呈波狀,或有疏鋸齒,兩面有短柔毛;葉柄密被短毛茸葉氣臭,味辛、微苦。 [2] 

滇常山武漢植物園創新引種植物名錄

引種地點
廣西龍勝
引種時間
20041216
引種號
49330
引種材料
鑑定人
吳金清
Id
2696
栽培地點
引種過渡圃
引種數量
2株苗
栽培方式
地栽
生長性狀
藤本

滇常山野外採集植物數據

採集時間
2009年10月11日
採集地點
四川省俄邊縣劉溝鄉
採集人
王凱、樊雲川
採集樣品類型
果實、
生活型
大型喬木、灌木、
生態環境
灌叢、
果實顏色
黑色
葉子顏色
綠色
10月
分佈
普遍、
單位面積產量
0.5kg
油脂含量初檢
18.18
標本鑑定人
趙清盛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