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滇常山

(中藥)

鎖定
滇常山,中藥名。為馬鞭草科植物滇常山Clerodendrum yunnanense Hu ex Hand.Mazz.的根、莖、葉。分佈於四川、雲南等地。具有祛風,利濕,行氣之功效。常用於風濕痹痛,水腫尿少,胸腹脹痛。
中文學名
滇常山
別    稱
烏藥、臭牡丹、臭茉莉、大臭牡丹、矮桐子、滇赬桐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雙子葉植物綱 
管狀花目
馬鞭草科
大青屬
滇常山
分佈區域
四川、雲南等地
採收時間
夏季
用    量
內服:煎湯,15-30g;外用:適量

滇常山入藥部位

根、莖、葉。

滇常山性味

味辛、苦,性温。

滇常山歸經

歸肺、膀胱經。

滇常山功效

祛風,利濕,行氣。

滇常山主治

風濕痹痛,水腫尿少,胸腹脹痛。

滇常山相關配伍

1、治風濕性關節炎,腰腿痛:滇常山根30-60g。煎服。(《雲南中草藥選》)
2、治高血壓:滇常山根15-30g。水煎去渣,加米酒煮雞蛋1個,內服。(《雲南中草藥選》)

滇常山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5-30g;外用:適量,煎水洗。

滇常山採集加工

夏季採收,洗淨,切片,曬乾。

滇常山形態特徵

滇常山,又名臭馬纓。灌木,高1-3m。植株具臭味,幼枝、花序、葉及葉柄均密被黃褐色絨毛,老枝毛漸脱落,有皮孔。單葉對生;葉柄1-6cm;葉片紙質,寬卵形、卵形或心形,長4-14cm,寬3-10cm,先端漸尖,基部寬楔形或心形,邊緣具有不規則鋸齒或波狀齒,表面被糙毛,背面密生淡黃色或黃褐色短柔毛;側脈4-5對,基部脈腋具數個盤狀腺體。傘房狀聚傘花序密集,頂生;苞片卵狀橢圓形或披針形,長2-3.5cm,早落;小苞片線形,長1-2.2cm;花萼鍾狀,紅色,長6-9mm,被茸毛及少數腺體,萼5裂,裂片三角形;花冠白色至淺紅色,花冠管短,多藏於花萼內,裂片5深裂,長圓形至卵圓形,長4-7mm;雄蕊4,與花柱均伸出花冠外。核果近球形,熟時藍黑色,徑約7mm,其大部分被增大的紅色宿存萼所包。花期4-7月,果期7-10月。

滇常山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1900-3000m的山坡疏林下、山谷溝邊灌叢中。分佈於四川、雲南等地。

滇常山性狀鑑別

莖多切成斜片。老莖直徑1.5-2cm,皮暗紅色,具縱裂痕,皮孔不明顯,斷面木部微黃色,髓部較大,白色;幼枝皮黃綠色,有鏽色毛茸,外皮不易剝離,斷面髓部直徑約3mm。葉對生,皺縮捲曲,完整者展平後呈卵形或寬卵形,長4-14cm,寬4.5-12cm,先端漸尖,基部心形或截形,全緣或略呈波狀,或有疏鋸齒,兩面有短柔毛;葉柄密被短毛茸。葉氣臭,味辛、微苦。
以枝嫩、葉色綠者為佳。

滇常山相關論述

1、《滇南本草》:“消胸膈臌脹,下氣,利小便,消水腫,止氣逆腹痛。”
2、《雲南中草藥》:“祛風活血,清利濕熱。主治胸腹脹滿,氣逆腹痛,水腫,風濕關節炎,腰腿痛,傷寒高燒,鼻衄,高血壓,痔瘡,脱肛。”
3、《全國中草藥彙編》:“祛風止痛,降血壓。”

滇常山附註

除本種藥材稱臭牡丹、臭茉莉外,同科植物臭牡丹、石仙桃、臭茉莉也稱“臭茉莉”,它們功效相似,注意區別。
[1-3] 
參考資料
  • 1.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華本草》編委會.《中華本草》: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年
  • 2.    冉先德主編.《中華藥海》:哈爾濱出版社 ,1993
  • 3.    王國強.《全國中草藥彙編》: 人民衞生出版社,2014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