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港畔村

鎖定
港畔村位於揭東縣城曲溪街道辦事處東南部,揭東經濟開發試驗區首期開發中心區。西北接揭東城區,東南鄰炮台鎮,西頻榕江北河與漁湖試驗區隔岸相望。
中文名
港畔村
地    址
廣東省揭東縣城曲溪街道辦事處
年平均氣温
21.7℃
年平均降水量
1760MM

港畔村港畔村簡介

港畔村位於廣東省揭東縣曲溪鎮東部,毗鄰揭東經濟開發區,處於城鄉交匯點,隨着改革開放的步伐,港畔一步步發展,離別農村,走向城市化。
港畔村過去村民主要依靠種田、種植果蔬為業,村民收入微薄,居住環境簡陋,人均不足5平方米,巷道狹窄,村道泥濘,信息閉塞。

港畔村環境條件

港畔村為榕江北河和楓江支流的沖積地,地勢較為平坦,土壤中砂質含量多。屬於典型熱帶季風氣候,年日照天數1930小時,年平均氣温21.7℃,年平均降水量1760MM,年均暴雨天7.5天,年平均相對濕度80.5%,年均≥8級大風日數為5天,對本地區影響較大的自然災害主要為颱風。歷史上以種植水稻和蔬菜為主,是潮汕地區水稻種植高產區之一。

港畔村村莊規模

港畔村全村總面積2000餘畝,村莊建築面積489400㎡,古村落核心區建築面積66000㎡。

港畔村水陸交通

國道206線貫穿全村,距離省道揭漳公路1.5公里,距離正在建設的潮汕民用機場約8公里,距離廣梅汕鐵路和汕梅高速公路出口分別為4公里和5公里,車田河、楓江支流流經村境,注入榕江北河,靠近曲溪碼頭和楓口光大碼頭,交通十分便利。

港畔村社會經濟狀況

2006年末總人口4641人,共1110户,村內設有龍砂中學、港畔小學和幼兒園、衞生診所等。娛樂設施有戲台、籃球場、羽毛球場等,村民飲用自來水。村建設開發商貿中心市場一處,村民以務農、經商、務工為主。集體經濟以商貿中心、廠房出租收入為主。2006年全村工農業總產值14737萬元,人均收入4230元,是揭陽市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市級示範點,揭東縣固本強基示範村。 [1] 

港畔村港畔村發展

黨的改革開放政策給港畔村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港畔村人洗腳上田,走“商貿工並舉”的興村路子,大力發展商貿服務業。2005年7月,村投資1200多萬元的開發區中心市場建成投入使用。市場佔地約47畝,裏面包括有一家大型自選超市以及400多家商業鋪户。每天,市場購銷兩旺,日銷售額約10多萬元,既服務了該村及鄰村與外來人口日常生活的購物需求,同時又解決了村裏500多名勞動力的出路問題,且增加村集體的經濟收入。為加快“城中村”的建設步伐,隨着中心市場的建成,該村大力推進商住樓的建設,改善村民的居住條件。經過幾年的建設,港畔村目前已建成三層半的商住樓近900間。建成長3公里、摺合面積5萬平方米的水泥村道,並解決了供水、排污的問題。村裏還投入280多萬元資金建辦公樓,改善辦公條件,使港畔村有了新的形象,村容村貌大為改觀。
與此同時,村裏還注重文化設施的建設,努力為村民營造一個美麗、整潔、文明的生活環境。該村利用江氏家廟作為村民文化活動中心,裏面設有閲書室、潮樂室、棋類球類活動室,為村民提供學習、休閒、文娛的活動場所。
他們還將一個被廢棄的小池塘改造成文化公園。公園內建有亭台,配置石椅,設有乒乓球場,四面還種上了各種花草、樹木,使這裏成為一處芳草碧綠、綠樹成蔭、景色別緻的休閒場所,成為村裏一道亮麗的風景。
2014年村委對村內河進行清淤整理,恢復眼睛池的清潔面貌,並在江氏家廟前建成一個大戲台。
港畔村是揭東改革開放30年變化的一個縮影、一個窗口。審閲這個縮影,透過這個窗口,可以略見30年揭東鄉村發生變化的點點滴滴,從中也折射出廣大農民在黨的政策指引下抓住機遇、不斷進取、邁向幸福小康生活的歷程。 [2] 

港畔村港畔學校

港畔村辦有一所小學,現位於揭東縣曲溪街道港畔村206國道旁。
港畔小學創建於民國元年(1912年)。當時由港畔村鄉賢江啓堅、江文金、江文捷等人發起成立校董會,創辦 “港畔高等學校”,校址設於“江氏家廟”,第一任校長由時任縣參議員、梅北鄉鄉長的江啓堅先生兼任,後由時人譽為“梅崗真儒”的江文金先生主持學校日常工作並接任校長,並聘請了一批博學賢良之士到校任教。由於學校的辦學特色鮮明,教學質量上乘,學生學以致用,梅東鄉、梅西鄉、梅北鄉等地的學子紛紛慕名到校求學。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港畔高等學校升格為“梅南中心小學”,重聘江文金任校長。1940年,“港畔高等學校”更名為“龍砂一小”,1947年曾經遷至楓口市並改名為“梅南第二中心小學”,後來又遷回港畔村。 [3] 

港畔村古建築

港畔村江氏家廟

江氏家廟坐落於揭東縣港畔村東部,江氏家廟是龍砂鄉8村共有的祖祠。該祠距“濟陽舊居”右側不遠,是一座三門、三殿的宏大潮式祠堂式建築。正門門額為花崗石刻的“江氏家廟”4字,雄渾大度,有行家稱其“虎卧鳳翔,沉着渾厚”。門匾的背面是“僾見愾聞”幾個行書大字,落款為:“甲辰秋月之吉”。甲辰為清雍正二年(1724),距今是288年。
港畔村江氏家廟現已被列為揭陽市文物保護單位、社會主義教育基地、江萬里研究學會揭陽龍砂分會、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燈杆綵鳳”習俗展覽廳及傳習所。

港畔村大夫第

位於長利圍的“大夫第”,是一處前後罕見的潮汕古建築。該建築座西南朝東北,始建於清末(1901年),民國元年(1912)壬子由江萬里第二十三代孫江建升建成。佔地面積3600平方米,建築面積2650平方米,主體建築面積790平方米。大夫第為柱樑構架,瓦屋頂貝灰牆圍護。中軸線佈局三進四合院式民居格局,由99個間民居房屋構成,為傳統的潮汕“百鳥朝凰”民居格局。大夫第分為三個基本院落,前後為廳,中間天井露天,房間向心內聚,院落依次為前門、書齋、大門、前廳、中廳和後廳、子孫門和巷包等,整座民居前有埕場和風水池塘,左側有更樓遺址。建築四周前門四周的房間和巷包厝包圍一圈,形成一個長達66米,寬達54米的封閉三層方型圍屋。

港畔村姓氏—祖源

港畔村本土居民都姓江,都為南宋愛國丞相江萬里後裔。南宋鹹淳六年(1270),因元軍圍攻襄陽、樊城,戰事十萬火急,江萬里多次請增兵往救,南宋投降派奸相賈似道置之不理,竟以“議事不合”罷去江萬里的官職,給予“祠祿官”的閒職,在京都閒居二年餘。鹹淳九年(1273)正月至二月,襄陽、飄飄然城先後論陷。恭帝德佑元年(1275)年2月時,元軍長驅直入中原,時為南宋丞相的江萬里帶兵堅守饒州城,與元軍血戰到底。後因敵我力量懸殊,饒州城失守。江萬里攜長子江鎬及家人投水,以身隱晦國。江萬里夫人黃氏,有3子:長子江鎬,次子江鑄,三子江鏜。次子江鑄,字國通,授丞務郎,扶宋帝入福建,居洪水橋湯板裏。江鑄有3子:長子肇祖,次子汝祖,三子承祖。元代初全家移徙至潮州開元巷。爾後肇祖一家遷移揭陽雲路鄉。汝祖一家移徙揭陽龍砂鄉。承祖一家移居饒平橫坑。汝祖生一子恬息,恬息有4子:長子梅先,居龍砂鄉雲南村。次子梅溪,居龍砂鄉港畔村、龍砂村。三子梅隴,居龍砂鄉隴埔村。四子梅州,後來移居澄海縣。恬息公在龍砂鄉定居之後,蕃衍繁殖,江姓的“明”輩為22代,從江萬里起算為25代。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