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温天納

鎖定
軟銀總裁温天納在投資銀行業中有超過15年的從業經驗。他牽頭及參與了數十項國內H股及B股海內外上市的融資項目——在“殼資源”及“企業債務拯救”項目上表現尤其突出,他也因此被業界譽為“重組王”及“公司醫生”。
中文名
温天納
國    籍
中國
畢業院校
國際金融學
職    業
金融專家

温天納經歷

温天納 温天納
温天納,軟庫(軟銀)金匯執行董事暨投資銀行負責人,著名金融專家及國際投資銀行家、軟庫發展投資銀行業務總裁、中國人民大學榮譽講座教授、國有大型有色金屬集團獨立董事暨戰略發展委員及香港證券專業學院專業委員,在市場被譽為“重組王”及“公司醫生”,也是首批為國家國企改革出力的金融專家,其言論在業界極具影響力。處理過眾多不同性質的大型國際和中國企業上市、重組和改制等工作,亦曾主導三十多家國內外企業在香港及國內B股市場上市,融資和承銷超過100億美元和超過百億港元的債務重組。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於著名英國倫敦經濟政治學院(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 Political Science)畢業並取得國際會計金融學碩士學位,曾在多家著名跨國和亞洲區投資銀行擔任董事等高層職位。他領導之團隊曾活躍於收購和併購、債務重組及企業拯救的工作。在“殼資源”及“企業債務拯救”項目上成績斐然,重組金額逾百億港元,在2004年及2005年更榮獲國際機構亞洲貨幣(AsiaMoney)多項最佳本土投資銀行的獎項。

温天納發展

温天納 温天納
1993年,主修國際金融學的温天納懷揣國際會計金融學碩士學位,從著名的英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畢業,加盟當時大中華區最活躍的渣打亞洲投資銀行。在這家有“投資銀行少林寺”之稱的企業之中,温天納成為第一批替國企改革出力的金融專家。
温天納曾在多家著名跨國和亞洲區投資銀行擔任董事等高層職位。他和團隊曾活躍於併購、債務重組及企業拯救的工作。在 “殼資源”及“企業債務拯救”這種專門項目上成績斐然,重組金額逾百億港元,在2004年及2005年更榮獲國際雜誌亞洲貨幣多項最佳本土投資銀行的獎項。

温天納從業

温天納 温天納
説起他從業生涯亮點和難點的時候,温天納竟然有點靦腆。於是,我們回憶起2003年的案例。當時的温天納已經在投資銀行業之中歷練了10年,金融風暴及科技熱潮爆破後,企業界面臨危機,他正忙於香港主板上市的福海集團重組。
作為福建省政府辦公廳旗下企業的財務顧問,温天納及其團隊説得上是與時間競賽。“在任何重組交易上,香港監管機構並不會因投資人的背景而放鬆監管要求,對每項重組交易提出的監管要求皆極為嚴格,不斷有新要求,用以保障小股東的利益。”
福海集團是一家福建的公司,又已停牌多時,當時很多人對這家公司的復活已經沒有信心。雖然經驗豐富,但温天納也承認福海重組絕不容易,“我們必須儘量以自己積累的市場經驗做出平衡,克服種種問題及難關。”
那一年夏天,温天納和其團隊,成功地為這家問題公司進行了脱胎換骨的修整,並且成功為他們找來了新的投資者,公司順利復牌,眾多股東們手中的公司股份恢復了價值,公司也能夠重新正常做生意,可謂皆大歡喜。
温天納笑言,各路朋友的支持和信任,也是這個項目成功的關鍵。“我和所有客户都是從朋友開始,從信任開始。在公在私,大家也是朋友!有互相信任的信心,合作關係才會長久!”這種看上去公式化的表達,由誠懇的温天納娓娓道來,卻不讓人覺得突兀。 [1] 

温天納性格

一對俊朗温文的孿生兄弟,憑自己的努力及堅持,都成功畢業於國際著名大學及研究院,分別成為某專業領域裏面國際公司的中國區負責人,而且還有着健康愛好和趣味。這聽起來像是某本浪漫愛情小説中的主人公描述,但卻是温天納、温天絡兩兄弟的真實寫照。

温天納倆人奮鬥

我們兩個都是仍在奮鬥的年輕人,“温天絡節奏快,是個行動派。他的目標一旦明確,便會用盡所有努力去做。”温天納對自己的評價很温和,“我做事要慢一點,細心一些,凡事會想清楚再做。”當然,兩位投資銀行界的年輕老將,也有着共同點。“第一,我們都是為理想堅持及冒險的人。”天納自評,“天絡的冒險精神更為強烈。在上世紀90年代初就勇闖內地市場便可見一斑。”哥哥最欣賞弟弟的一點是,只要給温天絡一個演講的話題,他就可以憑着過往的實戰經驗及履歷,不需準備就有條有理地講上兩三個小時。比如温天絡以前在高交會上的演講。天絡連續五年皆為主題演講嘉賓,“對我來講,這是有壓力的,我需要準備,反覆練習,才能準確掌握。”温天納説。
“第二,不言放棄。”兩個都是“實幹的人”,比如在這個行業,十多年來,眼見諸多前輩紛紛轉行,但兩兄弟始終持樂觀態度,看得到的東西就去做,身上帶着傳統華人所特有的“堅持”。温氏兄弟在投行界十餘載,看慣人情冷暖,各路江湖人馬,搶項目恩怨是非無數。對比之下,同樣有原則,温天納還是一個善於變通的人:“如果遇到一件事情真的要反對的話,我同時會提一個建議。比如一盤菜太辣,我的態度不是換掉它,而是再加些配料,把味道調淡,因為那樣就拋掉它的話太浪費了。”
第三,喜歡音樂。從幼年時,兩人在母親要求下就開始練習鋼琴,陶冶性情。兩人小時候已是鋼琴八級。兄弟二人處於共同趣味的培養環境中,似乎從一開始他們就該有共同的目標。因此很多時候,他們同一時間裏對某種事物的共同興趣,只是共同的成長背景的另一種延續。
留學歲月,一個在美國,一個在英國,他們彼此分開生活了6年。一到暑假,兩兄弟常常相約而聚,不料同時驚訝地發現,對方竟也買了一輛同樣的自行車!長大後,兄弟倆聚少離多,同時因為職業需要及兄弟倆堅守的專業操守及精神。在一起時,他們絕不會討論業務,反而多談及家庭瑣事。兄弟兩個常常被問到有沒有心靈感應。温天納説,應該是意外吧。
在難得的閒暇時候,温家兄弟的共同興趣是抬着一台五六十斤重的天文望遠鏡和一具專業單鏡反光照相機到郊外遙望蒼穹星際,從小他們就對星空有着很深的迷戀,這和白天的招股上市及融資金額距離很遠。

温天納成功

認識温天納一段時間,都感覺他的談吐和學識,不像普通香港人。温天納很認真及細心地為我們解開疑問,“我父親是廣東人,母親是上海人,所以一直有香港就是我家,內地就是我家的概念。”
温天納回憶説,可能是由於自小就受到家庭教育的影響,一方面培養了自己的創新及邏輯思維,另外一方面學習待人接物誠懇、肯吃苦的風格,這才奠定了日後的事業基礎。
“我在上世紀末90年代初便在內地市場打拼,與中國資本市場一起成長,成績是一點一滴日積月累得來的。”這是身為公司的投資銀行總裁的温天納強調的一句話。他表示,這一行極少人一下子就能空降成主管人員的,能夠在這個行業堅持走到今天,是依靠十多年的苦幹努力。
“由於父親是工程師出身,不希望我們生吞活剝知識,十分看重我們邏輯思維的訓練。香港作為國際城市,中英語水平更是身為國際人最基本的條件。”
在父親的影響下,温家兄弟從少年時就開始訂閲一些國內國外的科學及新聞雜誌,自小接觸國內及國外新事物新知識,瞭解到世界的廣闊。温天納認為,自小的成長環境對日後的思維定向有很大的影響。
1986年的某天,在一家紡織公司上班的親戚在一個聚會中跟我們説:“我任職的公司就要上市了。”兄弟倆一聽,問:“上市是怎樣做的?”
雖然當時他們就知道香港是一個金融中心,金融業是香港的經濟命脈之一,但對於上市,他們懵懂知道:上市才有股票發行。在還沒接觸到股市這個摸不着的東西之前,兄弟倆親眼看着一些親戚朋友將一箱箱的股票帶往證券公司點算,那種量化累積而起的質感與看見那些人心底裏的喜悦,亦是財富由零開始的神奇積增。

温天納回憶

父親曾將一本印有中英文對照的“招股文件”給兄弟倆一人一份,是指望他們能學好裏面的英文,誰知機靈的兄弟倆的興趣已經穿過英文而尋覓到內容本身了。“同齡的小朋友在看漫畫書的時候,我們已開始看招股文件學英文了。”國外的通才教育原則極注重分析能力,天納和弟弟天絡憑自己個人的實力分別考進兩所世界著名的學府——英國倫敦經濟政治學院和美國斯坦福大學,達成年少時定下的目標。

温天納談母校

談起母校英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温天納自豪地説,“曾有統計表明:有史以來有1/4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包括歐元之父蒙代爾等代表人物)皆與英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有深厚的關係,很多國際政治及投資界領袖也是校友,這也是大學的傳統。”所以雖然每天與經濟和金融打交道,但是他頗為冷靜地説:“我沒有特別喜歡哪一個經濟學家,各家各派各有所長,他們全部都有值得學習的地方。”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