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温坊戰鬥

鎖定
第五次反“圍剿”期間紅軍獲得的一次運動殲敵的大勝仗。1934年8月25日,紅一軍團奉命準備由閩西開赴興國。敵東路軍總指揮蔣鼎文發現這一動向,即率其所部四個師由連城朋口向温坊進擊,企圖奪取松毛嶺,進取河田、長汀。中革軍委主席朱德立刻改變計劃,命令紅一軍團改向松毛嶺方向前進,會合紅九軍團及紅二十四師,相機打擊李延年部。9月1日,敵李延年縱隊第八旅旅長許永相率3個團由朋口向松毛嶺東側的温坊(現文坊)前進。當晚9時,紅一軍團、紅九軍團及紅二十四師趁敵不備,襲擊駐温坊之敵許永相旅,全殲其兩個團。9月3日,紅軍再殲温坊增援之敵第五十團,重創敵第三師李玉堂部。這兩役共殲敵4000餘人,挫敗了蔣鼎文東路軍在東線戰場的進攻。 [1] 
名    稱
温坊戰鬥
發生時間
1934年9月1日 至 1934年9月3日
地    點
福建省連城縣温坊地區
參戰方
紅軍,國民黨軍
結    果
紅軍勝
傷亡情況
打死打傷敵人2000多人,俘虜2400多人
主要指揮官
林彪
聶榮臻
羅炳輝
蔡樹藩
周建屏 展開
分    類
民主革命戰爭
發生時間
1934年9月1日至9月3日 [1] 

温坊戰鬥戰鬥背景

建寧戰役以後,蔣介石為最後佔領蘇區中心地區,調整部署,制定了“六路進攻〞計劃,調集31個師,分兵六路,向中央蘇區實施全面進攻。其時,蘇區經濟、部隊供應和人民生活已經十分困難,紅軍繼續在內線作戰取得決定性勝利已完全沒有可能。但是,博古李德拒絕接受朱德、彭德懷等高級將領的正確意見,仍然堅持單純防禦戰略,實行 “短促突擊” ,同敵人拼消耗,命令中央紅軍各軍團及一切地方武裝實行 “六路分兵”, “全線抵禦” 。
作為博古、李德指揮下中央紅軍“六路分兵〞的其中一路,汀州方向防禦戰的松毛嶺戰役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展開的。松毛嶺戰役從1934年9月1日開始,至29日結束,前後兩個階段。前一階段為温坊戰鬥, 後一階段為松毛嶺戰鬥。之所以稱“松毛嶺戰役”,是因為這兩次戰鬥是為阻擊國民黨軍之東路進攻,保障紅軍長征之前的準備並打擊敵人的同一戰略目標、執行同一作戰計劃的行動,又因為這兩次戰鬥紅軍的指揮部設在松毛嶺。國民黨軍的指揮部則設在朋口,所以當時國民黨軍指揮官之一宋希濂謂之“朋口戰役” 。
國民黨軍“六路進攻〞之一的東路軍之第二路軍,由東路軍總司令蔣鼎文兼總指揮,指揮部設在漳州,下轄李延年所率第四縱隊之第三師 (師長李玉堂)、第九師(李延年兼師長)、第八十三師(師長劉戡)、第三十六師(師長宋希濂)和地方部隊第五十二師(師長盧興榮)、第十師(師長李默庵)。這6個師共約6萬人,分佈於漳州、龍巖、上杭、新泉、連城一線,從1934年上半年開始以“堡壘戰術〞層層築碉修路,向中央蘇區中心地區推進。
8月間,李延年第四縱隊等部由連城出發,向汀州推進。其戰略目標是“先佔領汀州,爾後會同北路軍、南路軍總攻瑞金”。而進佔汀州,必須先佔領戰略要地朋口、温坊。8月15日前後,李延年所率四個師推進至新泉、連城和朋口周圍地區。蔣鼎文的東路軍總司令部也由漳州移駐龍巖就近指揮。
對於國民黨軍的企圖,紅軍方面十分清楚。擔任汀州防禦戰鬥任務的紅軍部隊共4個師,約34000人,即紅一軍團(軍團長林彪、政治委員聶榮臻)所屬第一師(師長李聚奎、政委黃甦)、第二師(師長陳光、政委劉亞樓),紅九軍團(軍團長羅炳輝、政委蔡樹藩)所屬第三師(師長羅炳輝兼任、政委劉英)以及紅二十四師(師長周建屏、政委楊英)。 紅九軍團和紅二十四師歸紅一軍團指揮,而整個戰役由紅軍總司令朱德統籌負責。現有史料表明,從8月2日開始,朱德對戰役實施部署和調度,啓動了松毛嶺戰役第一階段温坊戰鬥的前期準備工作。
汀州方向防禦戰的敵我態勢很清楚,國共雙方都調集了各自精鋭主力。國民黨軍在兵員數量上較紅軍多,裝備精良,輔以飛機火炮支援,且挾其各路進攻節節取勝的優勢,採取穩紮穩打的 “堡壘戰術” ,向汀州方向推進。處於內線防禦態勢的紅軍,是否仍然堅持博古、李德制定的 “以堡壘對堡壘〞進行“短促突擊”戰術,實行防守中的保守主義,還是摒棄已被實踐證明是錯誤的“短促突擊”,採取符合實際的在運動中消滅敵人的積極防禦戰術以挫敗敵人的進攻,成為擺在朱德和紅軍將領面前的重大抉擇。
朱德選擇了後者。朱德作出這一選擇有兩個重要的因素。 一個因素是李德困於四面告急,廣受批評,抱病消極,由朱德擔負起戰爭的指揮責任,使朱德有可能改變消極防禦戰術。另一個因素是紅一軍團軍團長林彪在廣昌戰役失敗以後對於“短促突擊” 表示反對,強烈要求採取運動戰戰術,“於運動戰中以我主力軍大量的消滅敵人,每次消滅他幾個師”。這就保證了戰役指揮思想的一致,為取得戰鬥的勝利提供了條件。
還有一個原因是,朱德早就已經掌握李延年縱隊會攻汀州的動向,判斷敵軍驕縱輕狂,不滿足於步步為營式的築壘前進而採取輕率急進的行動,有利於集中紅軍主力在運動戰中予以打擊。8月2日、3日、5日、 8日、11日,朱德多次電令紅一軍團、紅九軍團向李延年縱隊推進方向集中,“準備在朋口敵人進攻時,適時突擊之” 。8月16日,朱德再次下令紅一軍團做好向朋口方向轉移的準備,並特別指令“防止過早暴露我主力的部署”;8月23日,朱德又電令紅一軍團集結於長汀以北寧化縣曹坊地區待命。8月24日,朱德又電令紅一軍團以一個師公開行動全部西移江西興國老營盤方向,而主力繼續隱蔽集結。顯然,這是朱德的聲東擊西之計,給敵人以紅軍在東線空虛的假象。
李延年縱隊果然中計,集中四個師的兵力向朋口、温坊一線快速推進。朱德抓住這一時機,於8月26日電令紅一軍團“秘密地迅速東返,於29日上午集中河田地域”,會合紅九軍團和紅二十四師,“在朋口西側的童坊及河田地域隱蔽集結”;同時,又指示紅一軍團一部即十五師偽裝成整個軍團於27日從寧化向西石城方向轉移,“以迷惑李敵以為紅軍主力已遠離閩西”;又另電示紅九軍團和紅二十四師偽裝成地方部隊“休息整理〞或“修補工事”,“誘使李敵縱隊大膽地向長汀躍進” 。
從這個時候開始,李延年縱隊在驕縱麻痹和亳無知覺的情況下,放膽從朋口向中屋村(原名鍾屋村,現名中復村)、長汀方向推進。朱德斷定,李縱隊向長汀急進必將經過朋口以西10餘里的温坊,這一區域地勢險峻,可以埋伏大部隊,有利於在運動戰中殲擊敵人。8月28日、30 日,朱德連續給紅一軍團、紅九軍團、紅二十四師發出電報,對温坊戰鬥作出一系列部署,採取隱蔽集結和偽裝行動到達指定地點,指令戰鬥行動由林彪、聶榮臻指揮並“在行軍及到達宿營地時應保持絕對秘密”。
8月31日,朱德獲得情報,李延年縱隊一部將由朋口向温坊前進。當天晚上24時,朱德急電林彪、聶榮臻:“敵李縱隊於明一號起向温坊中屋村築碉前進” 、“一、九軍團及二十四師應在温坊中屋村間實行突擊李縱隊的任務”。同時對作戰的各項技術作了十分具體的佈置。根據朱德的部署,紅一、九軍團和二十四師迅速隱蔽集結於温坊附近指定地點,等待敵人進入伏擊圈。 [2] 

温坊戰鬥戰鬥經過

温坊地區略圖 温坊地區略圖 [5]
9月1日中午,李延年縱隊之第三師李玉堂部第八旅旅長許永相,率領其3個團進入紅軍佈置的伏擊圈。當天晚上,紅軍向猝不及防的敵軍發起猛烈攻擊。為確保戰鬥徹底勝利,朱德又於9月2日零時三十分致電林彪、聶榮臻,指令務須於“二日拂曉前解決戰鬥”,並繼續襲擾敵人和偵察攻擊,扼守要點,斷敵退路,防止敵人突圍與朋口之敵來援。9 月2日凌晨,戰鬥結束,全殲進入温坊地區敵第八旅兩個團,紅一軍團俘敵1600人左右,僅該旅旅長許永相和約一個營部隊脱逃。
九月一日温坊戰鬥要圖 九月一日温坊戰鬥要圖 [5]
為防止敵人報復和反撲,朱德於9月2日凌晨接到林彪、聶榮臻告捷電報後立刻於凌晨和早晨八點兩次覆電,指示部隊分別轉移到附近山地隱蔽,並作好戰鬥準備,再次打擊並消滅朋口李延年三師來援部隊。
不出朱德所料,9月2日上午親赴朋口督戰的東路軍總司令蔣鼎文在召開了3個小時緊急會議之後,決定派李延年縱隊第九師和第三師共3個團,再次開赴温坊尋求報復,與紅軍決戰。敵人的部署剛剛確定,遠在瑞金的中革軍委就獲悉了這一情報。9月3日凌晨2時,朱德急電林彪、聶榮臻,指令紅一、九軍團及二十四師在有利條件下“應在温坊陣 地前,給敵以短促突擊,以消滅其先頭部隊”。
九月三日温坊戰鬥要圖 九月三日温坊戰鬥要圖 [5]
9月3日上午9時至下午4時,紅軍各師團按照朱德的部署,將進攻温坊之敵包圍,再次給以沉重打擊。據聶榮臻回憶,戰鬥十分激烈。紅二師四團一營連續衝鋒6次,佔領敵人據守的8個山頭和3座半截子碉堡;三營連續突擊,攻佔敵人6個陣地。其他部隊也都奮勇當先,不怕犧牲,直至戰鬥勝利。
温坊戰鬥短短3天,卻準備了一個月。在朱德直接指揮下,紅軍以4個師的兵力,沉重打擊了國民黨軍東路軍的進攻,打死打傷敵人2000多人,俘虜2400多人,取得了第五次反“圍剿” 近一年來最大一次勝利。但是,國民黨軍的“六路進攻〞尚未結束,紅軍在對敵東路軍進攻的汀州方向防禦戰也只是告了一個段落。温坊戰鬥只是完成了松毛嶺戰役的第一階段,此後即將展開的是更為艱苦卓絕的松毛嶺戰鬥。 [2] 

温坊戰鬥事件意義

1934年9月發起的温坊戰鬥,是中央紅軍為抗擊國民黨東路軍實施的松毛嶺戰役第一階段的作戰,被中革軍委嘉獎為“紅軍戰史光榮的一頁”。在中革軍委主席朱德直接指揮下,紅一軍團、紅九軍團及紅二十四師運用毛澤東關於運動戰及“誘敵深入”各個擊破的積極防禦的戰略戰術,以很小的代價重創國民黨軍兩個師,取得了中央紅軍第五次反“圍剿”以來最重大的一次勝利。
温坊戰鬥紅軍以傷亡600餘人的代價,重創國民黨軍李延年第四縱隊4個師,全殲敵一個旅和一個團,斃傷敵人2000餘人,俘2400餘人,繳槍1800餘支,繳獲彈藥44萬餘發。此次戰鬥擺脱了博古、李德“禦敵於國門之外”和堡壘戰、陣地戰全線抵禦的單純防禦路線,採取了“集中優勢兵力擊敵弱點、在運動中有把握地消滅敵人、徹底粉碎敵人圍剿”的積極防禦路線,是一場典型的運動戰和誘敵深入的伏擊戰。 [3] 
温坊戰鬥是中國工農紅軍在第五次反“圍剿”的艱難時期裏取得的一次勝利,意義非同尋常。《中國人民解放軍戰史》記述:“8月底9月初,紅一、紅九軍團等部雖在温坊(今文坊)地區伏擊、襲擊離開堡壘之國民黨軍,殲滅東路軍1個多旅,卻未能改變紅軍的被動局面。”但是,紅軍在戰鬥中所展現出來的那種“能打仗、打勝仗”的紅色基因,仍然具有永恆的魅力,是我們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弘揚戰鬥精神、加強軍事鬥爭準備、打贏未來戰爭、維護國家安全和發展利益的不竭動力。 [4] 
此外,遵義會議之後,出席遵義會議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陳雲在傳達遵義會議精神時,也曾對温坊戰鬥作了很高評價。 [5]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