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渡黃河

(南朝範雲詩作)

鎖定
《渡黃河》是南朝詩人範雲創作的一首五言古詩。這首詩首四句先寫出了黃河的氣勢和特徵,再寫河水洶猛,渡河十分艱險;中間四句寫岸畔所見,先寫鄉村庭户空曠,田地荒蕪,再寫人走屋空,只見狐兔橫行一片荒涼;末兩句寫內心的感慨、痛苦和願望。這首詩筆力勁健,描寫真實,又運用典故,寄寓了詩人澄清天下之志。
作品名稱
渡黃河
作    者
範雲
創作年代
南朝
作品出處
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
文學體裁
五言古詩

渡黃河作品原文

渡黃河
河流迅且濁,湯湯不可陵
檜楫難為榜,松舟才自勝
空庭偃舊木,荒疇餘故塍
不睹行人跡,但見狐兔興
寄言河上老,此水何當澄 [1] 

渡黃河註釋譯文

渡黃河詞句註釋

⑴迅:疾速,急疾。
⑵湯湯(shāng):水勢浩大貌。陵:超越,越過。
⑶檜(guì)楫:檜木做的槳。檜為堅硬木材,檜楫謂船槳極堅固。榜(bǎng):船槳。
⑷勝:勝任,擔當。《詩經·衞風·竹竿》:“淇水溜漶,檜楫松舟。”
⑸空庭:猶空院,謂荒蕪冷寂的庭院。偃:倒伏。
⑹故塍(chéng):過去的田埂。
⑺興:作,這裏指狐兔奔跑。
⑻河上老:河上老:古時高士,即河上公,能預測未來。葛洪《神仙傳》:“河上公者,莫知其姓字。漢文帝時,公結草為庵於河之濱。帝讀《老子經》頗好之……有所不解數事,時人莫能道之,聞時皆稱河上公解《老子經》義旨,乃使齎所不決之事以問。”
⑼何:何時。澄:清。傳説黃河千年一清,河清則天下太平。 [2] 

渡黃河白話譯文

黃河流水湍急而且渾濁,其盛大的水勢不可阻擋。
用檜木做成的槳,船伕也難以使用,松木造成的堅船方可勝任。
空院落倒放着舊木頭,荒地裏留着舊土埂。
這裏不見行人的蹤跡,所見的只有狐狸兔子的出沒。
我要對黃河邊上的老人説,這濁水相當澄清了。 [3] 

渡黃河創作背景

黃河在北魏境內,時魏都在平城(今山西大同),故須渡河北上。是此詩當為作者永明十年(492年)出使北魏途中作。是作者為描寫渡黃河前後的所見所感,以及表達自己渴望國家統一和拯救生民的憂國憂民的思想感情而作。 [4] 

渡黃河作品鑑賞

渡黃河整體賞析

這首詩前四句寫渡河情況。“河流迅且濁,湯湯不可陵。”起筆寫出了黃河的氣勢和特徵:水流迅猛而渾濁。“檜楫難為榜,松舟才自勝。”這裏説,連檜楫使用起來都好像力不勝任,松舟也只是勉強勝載,可見河水的迅猛,渡河的危險、困難。中四句寫岸畔所見。“空庭偃舊木,荒疇餘故塍。”庭户是空的,舊木橫躺着,像要倒塌的樣子;田地荒蕪了,還可以看到往日的田埂畦壟。“不睹行人跡,但見狐兔興。”周圍也看不到行人,只見狐兔橫行。這裏的村莊完全破敗了,像《古詩·十五從軍徵》所寫:“兔從狗竇入,雉從樑上飛。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這就是作者眼中所見異族政權統治下的情形。在這描寫中見出作者傷感、同情、憤慨等心情。“狐兔”既以紀實,當兼喻異族統治者。由此回過頭來看前面關於黃河的描寫,似也有興寄:那洶湧渾濁的河水,當影射北中國的淪喪、淆亂。南宋張元幹曾將這兩個比興融在一起,寫道:“底事崑崙傾砥柱,九地黃流亂注,聚萬落千村狐兔?”(《賀新郎》)以憤慨中原之陷入金人之手。最後兩句:“寄言河上老,此水何當澄?”這兩句的意思明顯是指澄清天下、撥亂反正。由於前面寫有渡河情況,這兩句出現就不顯得生硬;又由於前面寫有社會凋殘、生民塗炭情況,這兩句也就顯得很有感情、很有力量了。這表現了作者渴望國家統一、拯救生民出洪荒的憂國憂民的思想感情。還可交代一下,“河上老”或許用河上公的典故。葛洪《神仙傳》謂河上公住在黃河之濱,能預卜未來。作者“寄言”於這種決疑釋惑的人物,更能見出他渴望河清心情的急切。這裏的用典是渾然無跡的。
“渡黃河”這種題材在南朝詩歌中實屬罕見。作者身臨北境,寫出了旅途的感觸,從而流露了澄清天下之志。這在“江左沉酣求名者”(辛棄疾《賀新郎》)不復顧念中原塊土的情形下,這詩的創作就顯得很是難能可貴了。 [5] 

渡黃河名家點評

廣西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周滿江,胡光舟《中國曆代名詩分類大典(1)》:這首詩描繪了黃河的沖決千里。河水氾濫,毀壞了田地廬舍,給人民帶來了深重災難。真實地反映了黃河的面貌,表現了詩人對受災人民的同情,以及盼望黃河澄清的美好理想。 [6] 

渡黃河作者簡介

範雲(451~503年),南朝文學家。字彥龍,南鄉舞陰(今河南泌陽縣西北)人。少好學,善屬文,下筆即成。仕宋,為郢州西曹書佐,轉法曹行參軍。齊時,入竟陵王蕭子良幕府,為“西邸八友”之一。遷尚書殿中郎,曾出使北魏。又任零陵內史、散騎侍郎、始興內史、廣州刺史,坐事下獄,獲赦免。後起為國子博士,蕭衍執政,範雲入其幕府,與沈約同心輔佐之。梁立,官吏部尚書,封霄城縣侯,領太子中庶子,遷尚書右僕射。卒贈侍中衞將軍。事蹟具《梁書》卷一三及《南史》卷五七本傳。有集三十卷,已佚,《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輯得其詩四十二首。 [7] 
參考資料
  • 1.    丁國成,遲乃義主編.歷代名詩一萬首(上):花山文藝出版社,1997.03:335
  • 2.    費振剛主編.齊梁體詩傳(中):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67
  • 3.    孫年法主編.運城古中國遊記·詩詞歌賦篇:山西人民出版社,2015.07:137
  • 4.    蔡景仙主編.山水田園詩詞鑑賞: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8.04:11
  • 5.    吳小如等.漢魏六朝詩鑑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92年9月:917-918
  • 6.    周滿江,胡光舟主編.中國曆代名詩分類大典(1):廣西人民出版社,2002:131
  • 7.    吳小如等.漢魏六朝詩鑑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92年9月:15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