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淨土寺

(河南洛陽淨土寺)

鎖定
淨土寺,又稱東都淨土道場,位於洛陽龍門石窟南伊水東岸,伊川長壽山巨型卧佛之中的白雲岩上。
淨土寺始建於北魏天賜元年(公元404年),隋大業四年(608年)遷建於隋都洛陽城建陽門(今李樓鄉樓村東側)內,唐貞觀三年(公元629年)遷建於上東門(今塔灣村南)內的毓材坊,武周天授二年(公元691年)改稱大雲寺,唐會昌年間(公元841~846年)被毀。
淨土寺是唐代高僧玄奘出家的地方。 [5]  《舊唐書》記載:“僧玄奘,姓陳氏,洛州偃師人,大業末出家於東都淨土道場。”《大正藏》卷50《慈恩傳》捲上説:“其第二兄長捷先出家,住東都淨土寺。察法師堪傳法教,因將詣道場,誦習經業。” [1] 
中文名
洛陽淨土寺
創建時間
北魏天賜元年(404年)
位    置
伊川白元鎮鸞浴溝村
現    狀
正規宗教活動場所
名    人
玄奘法師剃度出家

淨土寺地理環境

淨土寺 淨土寺
淨土寺位於洛陽龍門石窟南二十多公里的伊川縣白元鎮鸞浴溝(今水牛溝村)內,是伊川白元鄉著名的“五里三寺”之一。 [3] 
《河南佛教勝蹟》記載伊川縣的佛寺有:淨土寺、皇覺寺、龍駒寺、周佛寺、慧光寺、復興寺、斑竹寺、法華寺、聖水寺、佛泉寺、羅漢寺、龍興寺、佛興寺、吉祥寺、演法坪寺、大覺佛寺。淨土寺位列伊川縣域諸寺之首
淨土寺選在龍門伊闕南一片天然的白雲岩石之上,有“出家人難得一片淨土”的意藴。山門前是由東向西流的“定盟泉”與“倒澗泉”合流處,稱“二龍戲珠”寶地。北魏孝文帝陵與淨土寺同處於一條南北中軸線。
洛陽龍門口南伊川白元鄉有著名的“五里三寺”,即夏寶村的清涼寺、水牛溝村的淨土寺和白元村的金山寺。清人張文德有《春日遊淨土、清涼、金山諸寺》詩:“晚來汲露煮茗芽,古寺無人犬護家。座上真文餘貝葉,階前雲氣繞曇花。蒲團半納隨藜枝,舍利多珠隱木瓜。為問老僧何處去,白雲深鎖眾峯斜”。三寺所在地理位置十分獨特,從遠處望去,一尊巨型觀世音菩薩仰卧伊河東岸。

淨土寺建制沿革

淨土寺北魏始建

天賜元年(404年),北魏在洛陽鸞浴溝之陽創建寺院,因此地為潔淨白石巖,得名淨土寺。淨土寺大殿和護牆的基礎,均使用像白雲一般的白石砌成,正合“出家人難得一方淨土”的襌語。 [2] 
東都淨土寺 東都淨土寺

淨土寺隋朝遷建

隋唐時,淨土寺為皇家寺院,又名東都淨土道場。
隋煬帝大業四年(公元608年),淨土寺從北魏洛陽城遷建於隋都洛陽城建陽門(今李樓鄉樓村東側)內。 [5] 
隋煬帝大業八年(公元612年),玄奘在東都淨土寺剃度出家,並從這裏邁出西天取經的第一步,成為千年來婦幼皆知的佛教名人。 [3] 

淨土寺唐朝沿用

淨土寺 淨土寺
洛陽的淨土寺又是唐太宗主張大唐宗教文化三教(儒、佛、道)合一,和諧共處的典型。在其佛寺大殿內建築磚笆上,歷代重修,仍保留着既有儒家“天人合一” 字樣圖案,還有道家特有的陰陽太極圖磚笆,這在其他佛寺中是極為罕見的。
唐太宗貞觀三年(公元629年),即玄奘開始“西天取經”那一年,淨土寺被遷建在上東門(今塔灣村南)內的毓材坊。 [5] 
唐顯慶五年(公元660年),唐高宗在洛陽,曾敕慈恩寺僧人義褒、西明寺僧人慧立等到洛陽,並在合璧宮召見,“敍論稱旨”,唐高宗留他們住東都淨土寺。義褒曾在淨土寺講經。
龍朔元年(公元661年),僧人義褒應召在東都洛陽。他曾多次出入宮中,還曾在東都淨土寺講經,眾人踴躍往聽。不久,義褒因病卒於淨土寺,享年51年。

淨土寺武周改名

武周天授元年(公元690年),武則天下令:東、西二京及各州,各建大雲寺一所,收藏《大雲經》,並讓僧人講解。天授二年(公元691年),東都洛陽淨土寺改稱大雲寺。

淨土寺晚唐焚燬

唐武宗會昌年間(公元841~846年),淨土寺被毀。 [5] 

淨土寺寺名由來

淨土寺殿脊正中向北一面是正面龍首雕像
淨土寺殿脊正中向北一面是正面龍首雕像(2張)
淨土寺的“淨土”得名源於東漢,當時白馬寺有兩位印度高僧迦葉摩騰和竺法蘭翻譯佛經,百忙之中朝廷請他們到洛陽南郊皇家園林廣成澤遊玩,返回洛陽時走新城,路過鸞浴溝,見此處一條清清溪流自東向西流過,有很多鸞鳥在此溪水中沐浴。溪水旁是潔淨的白色岩石,兩位印度高僧不由讚歎道,此處真是難得的一方淨土聖地。

淨土寺主要建築

宗教活動場所洛陽淨土寺 宗教活動場所洛陽淨土寺
淨土寺原有金剛殿、中佛殿、天王殿、後大殿等建築和浮屠三座,面積約6000平方米。20世紀50年代後期,金剛殿、中佛殿、天王殿、後大殿等建築先後被拆除。現存有大殿五間,長15米、進深8米,建在台基上,磚木結構硬山式建築,五架樑。大殿有正脊、垂脊,正脊、垂脊為花草紋磚雕,雙坡均為灰板瓦鋪頂,望板為正方形磚鋪頂,有前檐,檐下施斗拱,前檐有四根明柱,柱下有四方模角形石柱,殿內壁畫依稀可辨。殿外有碑刻六通。 [6] 
淨土寺大殿和護牆的基礎,均使用像白雲一般的白石砌成,正合“出家人難得一方淨土”的襌語。 [2] 

淨土寺出土文物

淨土寺隋唐文物

七十年代初期,淨土寺曾出土有精美絕倫的隋唐時代的文物,有祭祀用法器和唐三彩器物等,文物雖已流失,然而由此表明,當年的淨土寺是有相當顯赫地位的,屬皇家一級寺院。

淨土寺元代石刻

淨土寺出土有元代至元二十二年(公元1285年)的“雲山舍利之塔”銘文石刻,“雲山”一詞突出表明淨土寺所在的白雲岩,猶如天上吉祥的的白雲,降落在此處。與《漢書 廣成賦》所描繪的“大漢之初基也,宅茲天邑,總風雨之會,交陰陽之和。揆厥靈囿,營於南郊”相吻合。

淨土寺明代石碑

洛陽淨土寺 洛陽淨土寺
1978年在淨土寺附近水渠出土有明嘉靖十一年(1532年)《淨土襌寺記》石碑,《淨土襌寺記》碑文記載:寺“剏自〇〇天賜延和間 歷乎宋沿乎金元”。天賜是北魏道武帝拓跋珪的第四個年號。天賜這個年號自404年十月至409年,共六年。延和(432年-435年)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燾的年號,歷時3年。
《淨土禪寺記》石碑,記載該寺曾由當時的“布政司、縣政府、以及伊陽、嵩縣的僧會,會同洛陽乾明寺、汝州風穴寺、洛陽龍泉寺、嵩縣龍泉寺等眾多的寺院主持---大明嘉靖十一年歲在壬辰孟冬望日後十日立碑”。
寺前水渠還出土有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伊陽淨土梵宇佛像記並頌》碑載:“洛陽管子休官林下,訂盟泉右,瞻被水峪曰淨土,萬世上祀,宮牆廟貌。蜿蜒青龍,馴伏白虎,玄武垂頭,朱雀翔至。”

淨土寺軼事典故

淨土寺玄奘出家

《舊唐書》記載:“僧玄奘,姓陳氏,洛州偃師人,大業末出家於東都淨土道場。”
唐 道宣《續高僧傳》卷四《大慈恩寺釋玄奘傳》雲: “兄素出家,即長捷法師也。容貌堂堂,儀局瑰秀。講釋經義,聯班羣伍。住東都淨土寺。以奘少罹窮酷,攜以將之,日授精理,旁兼巧論。”。《大正藏》卷50《慈恩傳》捲上説:“其第二兄長捷先出家,住東都淨土寺。察法師堪傳法教,因將詣道場,誦習經業。”陳禕天性喜佛,來到淨土寺後,在佛學淨土環境薰陶下,對佛教產生了濃厚興趣,以兄長長捷為師,潛心學習佛學。《大正藏》卷51錄有唐?張説的《大唐西域記序》,其中記述説:“令兄長捷法師,釋門之棟樑者也。擅龍象於身世,挺鶖鷺於當年,朝野挹其風猷,中外羨其聲彩。既而情深友愛,道睦天倫,法師服勤請益,分陰靡棄。”大業八年(612年),煬帝為祈求征伐高麗成功,下詔在洛陽剃度27名和尚,主持剃度的大理寺卿鄭善果親臨東都淨土寺選擇合適人選。小陳禕報名參加,因年僅13歲,不夠錄取資格。然陳禕在三年的習佛中,不僅已精通佛學要詣,而且還有獨到的見解。他找到主持剃度的大理寺卿鄭善果,懇請報名入選剃度。就問他:“你小小年紀為什麼要出家呢?”陳禕答道::“遠者繼承如來事業,近者光大佛祖遺法。”鄭善果為他遠大的志向和不凡的器貌所感動,便説:“誦業易成,風骨難得,若度此子,必為釋門偉器。”鄭善果又問了一些佛學問題,小陳禕對答如流。鄭善果對長相端莊,聰明好學,佛學知識淵博的小陳禕心中已有好感,但資格不夠,鄭善果有意錄取,但主持錄取的幾位僧人仍説“年紀太小。”不料,陳禕卻説:“我提一個問題,眾位老師如給我滿意答覆,我就不當和尚了。”他問:“人能不能成佛?成佛是在當世,還是遙遠的未來?”眾主持錄取的幾位僧人一下子被難住了。鄭善果藉機説“人才難得”,於是,就破格錄取了陳禕,玄奘遂剃度出家, 取法號“玄奘”,意為“使佛學光大。”正式成為佛門釋子。

淨土寺西行取經

唐太宗撰寫的《大唐三藏聖教序》碑文中所寫:“玄奘法師者……翹心淨土,往遊西域。”文內“松風水月,未足比其清華。仙露明珠,詎能方其朗潤。”
伊川淨土寺大元至元二十二年雲山舍利之塔 伊川淨土寺大元至元二十二年雲山舍利之塔
“翹心淨土,往遊西域”。道出了玄奘大師由洛陽淨土寺出發到西域求法去經的歷史真相。

淨土寺高宗留僧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四十九冊《釋氏稽古略》載:“(唐高宗)七月詔迎玄奘法師入居西明寺。四年十月。帝以玉華宮為寺。追崇先帝。詔玄奘法師居之。五年帝幸東都,敕召僧義褒慧立等赴洛京,見帝於合壁殿。敍論稱旨,留住東都淨土寺。”

淨土寺相關名人

唐玄奘(公元600-664年),人稱唐僧,著名佛學大師,在淨土寺剃度出家,從這裏邁出西天取經的第一步,他成為一千多年來婦幼皆知的佛教名人。玄奘原名陳禕,祖籍洛州緱氏陳堡谷(今偃師緱氏陳河村),他的祖父陳康,在北齊曾擔任國子博士。父親陳惠曾任隋江陵縣令。隋開皇二十年(600年),陳惠喜得公子,眉目清秀,臉面端正。崇信佛教的陳縣令,將幼子抱到佛像前,請佛賜名,正巧佛像所披衣袍風颳起,連連飄擺,於是這孩子便得名“禕”,意為“佛的衣裳” [3] 
隋煬帝大業八年(公元612年),玄奘在東都淨土寺剃度出家。根據《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續高僧傳》、《舊唐書》、《新唐書》等古代文獻及淨土寺出土的石碑等的記載,大體梳理如下:
釋永信實地考察洛陽淨土寺 釋永信實地考察洛陽淨土寺
玄奘在淨土寺潛心鑽研佛學時期,外界正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隋朝的橫徵暴斂使百姓無法生活下去,激起各地好漢揭杆而起。淨土寺因遠在城外伊川鸞峪溝而免遭戰火蹂躪。
大業十三年(617年),李淵打起抗隋大旗,李世民在與隋軍和王世充作戰中,多次率軍由洛陽山南道路過玄奘所在的淨土寺,淨土寺對李世民軍隊多有資助,其時淨土寺屬皇家寺院,下轄少林寺,少林寺派棍僧助李世民,救過李世民的命,李世民生於隋文帝開皇十八年(599年)長玄奘3歲,李世民與玄奘結為兄弟好友。其時,農民起義軍瓦崗軍攻洛陽,王世充困守洛陽,城內無糧,十有三人餓死。
淨土寺 淨土寺
武德元年(618年),唐高祖李淵稱帝,國號唐。時王世充佔居洛陽,唐軍與王世充為爭奪洛陽又打了四年戰爭,武德四年(621年),王世充降唐,大批不願降唐者紛紛削髮假扮成和尚躲入洛陽城各個寺院道場。李淵下令唐軍廢除洛陽城端門樓、乾陽門及闕樓。為了消除隱患,李淵又下令廢洛陽城中各寺院道場,只留三十個僧尼,其餘全令其還俗。
武德九年(626年)四月,唐高祖李淵詔令全國廢除佛道,洛陽僅保留寺觀各一所,其餘全部廢除,淨土寺、少林寺也在廢除之列。二十七歲的玄奘法師心急如焚,他想起與李世民的友情,遂由淨土寺出發,涉伊水,走秦楚古道,親赴京都長安,找李世民想辦法,他哪裏知道此時長安的唐皇室中正藴藏着殺機。
武德九年六月,太子建成忌妒李世民功蓋天下,乃與齊王元吉合謀欲除掉世民。李世民得知消息,先發制人,發動玄武門兵變,殺太子建成和弟元吉。八月,世民即位,是為唐太宗,改明年為貞觀元年。剛奪得皇位的李世民正忙於軍國大事,無遐顧及接見玄奘。
淨土寺大殿中軸線陰陽魚芭磚圖案 淨土寺大殿中軸線陰陽魚芭磚圖案
玄奘滯留長安,親聞血濺皇門之事,深感自己所學淺薄,對此兄弟相殘無能為力,他決心到佛教的發源地去深造。於是上表李世民,請求西行,並對去印度的有關資料進行蒐集,做了必要的準備。但李世民剛得到帝位,國家百廢待興,日理萬機,對玄奘的請求那能顧得着。沒得到朝廷答覆,沒有官方批准的通行證和資助,要遠涉幾萬裏、跨越無數關卡、邦國,去遠方的天竺佛教發源地,顯然是極困難的。玄奘幾乎陷於絕望的境地。但想到在淨土寺出家時立下“使佛教教義發揚光大”的誓言,決意靠自己的力量去印度求學佛法。
機會終於來了,貞觀元年(627年)八月,長安一帶遭受嚴重霜雹災害。朝廷詔令災民可隨豐就食,各地關卡可給於方便。玄奘藉此機會混在災民隊伍中,西出長安,沿途乞討,經天水、武威、張掖、安西,出玉門關,沿古絲綢之路北道,過哈密、吐魯番,又經烏茲別克的薩馬爾城,阿富汗的巴彌場,翻越巴基斯坦北部的興都什大山,歷盡千難萬險,終於到達佛教發源地。
歷經艱難險阻後到達天竺後,十多年間,玄奘跟隨過許多有名的僧人,他停留過的寺宇包括當時有名的佛教學習中心-那爛陀寺,他向該寺的主持,印度佛學權威戒賢法師學習佛經。及後玄奘更加徒步考察了整個南亞次大陸,在佛學講座中名揚全天竺,在印度求學佛法十四年的玄奘已成為著名的佛學高僧,他闡發的佛學理論連印度的高僧也為之折服,玄奘思念祖國,惦記着故鄉洛陽的淨土寺,牢記着在淨土寺許下的誓言。
淨土寺大殿磚芭圖案 淨土寺大殿磚芭圖案
貞觀十七年(643年)玄奘決定回國,他蒐集了印度最好的佛經,帶着印度人民的深情厚意,次年,到了于闐(今新疆和田)。于闐地方官對這位飲譽印度的著名唐人高僧表示歡迎,立即派人將玄奘寫給太宗的奏表送達長安,太宗詔令于闐、敦煌等地方官迎接護送玄奘法師回京。
貞觀十九年(645年)正月二十四日,玄奘到達長安,此時太宗已在洛陽,即將率軍出征高麗、聞報,即詔請玄奘到洛陽相見。在闊別故土近二十年後,玄奘終於又回到洛陽。唐太宗在洛陽宮隆重歡迎玄奘法師,親自安排太子李治(後來的高宗)為玄奘建造譯經寺院。之後,玄奘得以到夢繞魂牽的淨土寺探望,並回偃師故里省親。
貞觀二十年(646年),太子李治在長安建專門譯經院。顯慶二年(657年)春二月。駕幸洛陽宮。法師亦陪從。
可以看出這座寺院在當時倍受關注,反映出它在當時佛教界的重要地位。

淨土寺後世紀念

淨土寺撰文紀念

在玄奘法師剃度洛陽淨土寺1400週年之際,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全國人大代表、河南省佛教協會會長、嵩山少林寺方丈釋永信特為洛陽淨土寺題詞,並撰文紀念:紀念玄奘法師淨土寺剃度一千四百週年(碑文)東土華夏,天中佳域。文明發端,尋根聖地。淨土襌寺,創於北魏天賜延和。東依嵩嶽,少林為伴。西鄰伊水,崑崙脈延。南瞻九皋,鶴鳴天室繞紫煙。北望龍門,五都薈萃伊洛間。

淨土寺發行郵票

2016年 9月 4日 中國郵政玄奘西行求法特種郵票在玄奘當年邁出西行求法第一步的洛陽淨土寺舉行原地首發儀式,中國郵政向淨土寺贈送全套原版《玄奘》郵票。 [4] 
參考資料